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随笔:新食货志(6-1)

杜君立的本子。与此前敝号随笔他的《现代的历程》一样,前者是工业与技术的历程,这一本则是商品与商业的历程。这应该是敝号今年推出的第四部世界史,从商品货物角度来看的世界史。

食货,食就是人所吃的,货则是人所造、人所用的。老杜在这部书中选取了人类历史上著名的21种商品,从商品的角度,阐述人类历史进程。敝号也挑选其中的几种加以随想。

第一件商品:丝绸。

采桑养蚕、煮茧缫丝、织丝成绸,大概在公元前4000年就已经开始了。自春秋时期,诉说农事的词就已经是非常普及的“农桑”。其实,丝绸之能成为人的衣料,很大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只有丝绸合适,而是因为中国没有棉花。最早也要到唐代,棉花才引入中国。

当然,在没有棉花的情况下,葛麻一类的材料,无法与丝绸相提并论。丝绸之美妙,在于它的产量低、适用性强、相对易于保存,因此,它应该是最早能够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世界性贸易品——最古老的世界商品。所以,丝绸之路就是最早的世界贸易网络

当然,这个“丝绸之路”比我们历史概念中的丝绸之路更久远。公元前500年,旧约中就已经提到了丝绸,再往西边去,在埃及也发现了公元前1070年的丝绸。所以说,实际的“丝绸之路”差不多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经开始。另外,丝绸之路并不是单指丝绸出运,通过这条路,小麦、香料、冶金技术、马车、椅子等这些先进的“食货”也引入了中原大地。

丝绸如此之流行,以至于也应该是至少在距今3000年前,就已经开始作为货币使用了。我们熟知的历朝对草原民族的和亲和交往,其中主要的商品就是丝绸,草原突厥系民族并不适用丝绸,而主要是把丝绸作为货币,与西方交换金属制品

自秦汉开始的“绢马交易”也是如此,中原缺马,用丝绸与突厥民族交换马匹,成为必须。但是这种交换历来就不是等价交换,大多数时候,中原都是以高出马匹几倍的代价付出丝绸。这种成本的背后,就是政府以财政支出的方式,换取边境的和平

我们历史概念中的“丝绸之路”起始于张骞通西域,经中央政府确认并建驿驻兵后,才成了正式的“官路”。成为官路的最大好处,是贸易规模和品类的扩大,到东汉时期,拜占庭就已经派出使节与东汉王朝建立了联系。与此同时,著名的商旅宗教——佛教,顺着扩大的贸易路线,进入中原。

东汉时期佛教的进入,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外来意识形态输入”事件。佛教观念打破了中原人“世界中心”和“中华文明独步世界”的幻觉,整个改写了中华文化

求取佛经,其实就是在“引进西方文化和科技”,是在降低自我中心,承认中华文明也不过是世界诸多文明中的一种而已——这种让当今很多自信者不爽的事,也只有高度开放宽容的大唐王朝能做得出来

敝号在此前随笔《成吉思汗与现代世界之形成》、《疾驰的草原征服者》、《拓跋百年》中屡屡提到过此观点,大唐的皇族,从血脉上讲,归属于突厥族系,并非汉族,所以没有汉族中心观念

对文明形态稍有研究的人会了解,北宋之前的中华文明形态(典型如各种艺术造型),与元明之后延续至清(今天我们所说的传统,其实大部是明清传统,不过六百年而已)的文明形态,其实有着很大的差异。

陆地丝绸之路在元代达到鼎盛,也自元帝国崩溃之后,变得支离破碎。于是,从明代开始,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兴盛。

通过海路的丝绸贸易,从福建泉州到马尼拉,向西穿过马六甲至印度洋,通过红海到地中海,让威尼斯成为地中海的明珠,接着刺激了葡萄牙、西班牙对开辟新航路的探险。从福建泉州到马尼拉,向东越过太平洋到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输入到美洲,并换取美洲的特产——白银。

可见,有了丝绸和丝绸不可替代的消费市场,就有了古代中国世界贸易中心的地位。古代中国的国际地位之要素——生丝及技术的垄断,极低的人力成本,贸易网络。

所以,一旦出现一个可以替代上述模式的新模式,则中国的贸易中心地位就难以为继。不久,这个产品和模式出现了——棉花

棉花不像生丝具有天然垄断性,棉花要容易获取,棉纺技术也简单得多,于是机械纺织替代了人工缫丝,蒸汽动力替代了人力,提高了产量并降低成本,使得棉纺织品成为大众消费品。这种模式为后来的英国掌握,进而取代了中国此前依赖丝绸的贸易中心地位

第二件商品:瓷器

瓷器是第二件中国发明,增促全球贸易的产品。相比丝绸,瓷器的原料简单,人工与技术占有的成分更多,不怕酸碱,不怕海水,且其形制、色彩、主题特性,使之能够成为承载文化内涵的器物,是更加“人化”的产品。

陶的技术很早就掌握,因为陶只要用黏土和不高的温度,到瓷则需要瓷土和高得多的温度,这两样都需要技术进步的支撑

中国大概是在商代掌握了釉陶技术,到东汉末年,才完成了从陶器向瓷器的技术飞跃,从此,青瓷发展到白瓷,白瓷发展为青白瓷,青白瓷发展为青花瓷。

到宋代,瓷器的生产已经不再是满足日常生活需求,而是纯粹为了进出口贸易,广东路出口瓷器量一年可达1.3亿件!一直到今天,福建广东沿海的一些滩头,还是瓷器研究者和收藏家们青睐的古代碎瓷片发现地。

元代景德镇的出现,开启了中国最早的工业化生产,流水线作业,连罢工都有了。这是在机器工业时代之前,手工业发展的最高形式。景德镇瓷器作为世界性产品的最佳体现,在于,青花瓷最大收藏地并不在中国,而是在土耳其和伊朗

17世纪之前,瓷器对西欧的震惊不亚于古罗马时期的丝绸,以铜、铁、木为主要人工材料的西欧,无法想象会有这样洁净透亮的器皿。

17世纪,海上航路打通,瓷器很快就成了欧洲商人的主要贸易品,因为价值高昂,被称为“白金”。瓷器也从纯中国风,转变为中西合璧,甚至是直接定制的欧风瓷。

18世纪初,德累斯顿烧制出了第一件纯欧洲产瓷器。后续的英国人则在精研之下推出了新颖的骨瓷,而且英国人以独到的商业化运作,诞生了著名的韦奇伍德和梅森瓷器制造公司,很快就取代了中国瓷器,成为欧洲瓷器的主导。也可见,工业革命前夕的英国制造能力之强悍。

在佐治亚州奥古斯塔见到的一个钟表修理行,那种匠人和老师傅的感觉。

到清代中期之后,中国瓷器几乎就从世界市场上消失了。

老杜指出了一个很多人没有注意或者也不愿意注意的细节——虽然18世纪之前,全球瓷器基本都被中国制造垄断,但在整个瓷器贸易中,中国却一直处于被动地位,与当代的中国一样,我们只是承担了整个供应链中的生产环节,真正的高端环节如物流、营销,甚至连产品设计,都与中国无关——不然为什么青花瓷最大的储藏地是在土耳其和伊朗。

最不可思议的地方是,我们卖了五六百年的瓷器给欧洲,在那几百年里,几乎没有人注意过这些瓷器去了哪里,后来发生了什么,那些地方有什么,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欧洲的存在,更不可能知道欧洲的各国,中国各朝精英,也几乎没有人出访过欧洲。

1955年,联邦德国输出技术给中国,其中居然包含了制瓷技术!如今,韦奇伍德和梅森已经成为有两百余年历史的世界顶级品牌。景德镇的瓷器产业,以量取代了从前的质,如今的中国瓷器,已经变得和泥土一般的寻常之物

第三件商品:茶叶。

茶虽然是中国起始,但饮茶成为习惯,还是从盛唐才开始的。估计此前,茶和其它药物差不多,只是为人们所认识而已。

饮茶成为一种文化,则是中国文化中心自北向南迁移所至。茶只有南人尚饮,北人不多饮。加之禅宗兴起,研习打坐需要借助茶来提神,慢慢成为饮茶谈经之风,茶成了一种文化媒介,是知识阶层、“有闲阶级”的标识,逐渐成为风尚流行开来。

唐代开始,南茶北运,最重要的是基于贸易往来的文化交流增多,都市扩大,市民生活多样化——茶馆开始出现。人们聚集在一起喝茶聊天,喝茶与解渴这件事分开来,变成精神需求,茶馆成为都市休闲处所——这个过程与伦敦和巴黎的咖啡馆文化形成差不多。

宋代的茶馆文化更为兴盛,既有茶肆,也有花茶坊(有妓女服务)、鬼茶坊,还有点茶,既流动贩卖茶水的。

题外话:大多数有关茶的研究,包括老杜这本,都倾向于说茶叶或饮茶习惯是唐宋时期从中原南部传至北方草原和西域的。敝号有不同看法——实际上,在高原寒带生存定居的族群肯定早于唐宋,对于以肉和奶为主食的人而言,茶是必需品,不可能在唐宋之前就可以不吃茶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简述海上丝绸之路【2018年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真题】
重走丝绸之路
中国丝绸如何将世界缠绕
从“凿空之旅”到“和而不同”,简述丝绸之路的文化融合
“丝绸之路”对古代中国影响有多大?让小编告诉你开不开通的区别
文史知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和贡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