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随笔:俄国文学史(6-6完结)

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契诃夫的文学生涯可以泾渭分明地划分成两个阶段,1886年之前的报刊幽默专栏写手,和1886年后的短篇和戏剧大师。

幽默短篇写手时期的契诃夫毫无个性和特色可言,无非是把矛盾、个性、黑暗面、愚蠢拿捏好了逗人一乐。到逐渐形成自己独特风格之后,契诃夫几乎就一以贯之地把这些风格统领到他所有的作品中。

米尔斯基认为契诃夫的风格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他小说和戏剧的精神内核——展现人与人之间的无法逾越的隔阂和无法相互理解

由是,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在跟踪这样一种不自主的、无意识的消融和解构性的精神状态

也因此,他小说中人物与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人物全然不同——托尔斯泰们的人物活灵活现,几乎从“他们的声音”就可以辨别出来,然而契诃夫小说中的人物,几乎都没有可辨识的面孔,他们全都是一样的,从肉体上是一样的。

其二是契诃夫的小说和戏剧都有极其精巧的结构,可以说他是一个叙事结构大师。米尔斯基形容契诃夫是用直线、弧线来构造故事,而且一定是经过精确计算的弧线和直线,把情节中的点串起来,并非平面,而是立体

米尔斯基所谓直线,是指引发故事的主线,而弧线则是引发各种其他可能性的复线。这种构造使得小说的每个片段都紧密链接成整体,单独来看都毫无意义。

其三是契诃夫也同样不重情节,他更偏向用各种细节塑造诗意的氛围,象征性、寓意性很强的氛围,情感抒发是他的重点

这个特征尤其体现在他的戏剧创作上,他提倡非戏剧化的戏剧,戏剧也没有作为骨架的情节,纯粹的氛围营造。在多出他的戏剧中,那种人与人之间难以理解和沟通的主题表达得更为明显——大多时候人物们都是在自说自话。

有趣的是,在今天信息和载体极其发达的状况下,这种难以理解和沟通不是减小,而是更甚。尤其是今天动辄用立场和价值观来筑墙,而不是搭桥的流行做法。

契诃夫不仅在俄国被同时代人奉为大师,在西欧,尤其是在英国和法国,也均被视为不可超越的小说结构艺术大师。

七、后契诃夫时代

这就来到了20世纪初。20世纪初俄国文坛为高尔基和安德烈耶夫所垄断,这两位可谓承接契诃夫的后起之秀。

马克西姆·高尔基是笔名,他本名是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这是一位真正草根出身,浪迹天涯,完全念社会大学,依靠自己的天赋与努力,成就的现代俄罗斯大文豪

高尔基18693月出身木匠家庭,五岁丧父,十岁开始就被迫自谋生路,十五岁就离开家乡在俄国浪迹天涯了。他是在一艘汽船上打工时,跟随一个酒鬼厨师学会读写的,此后就是到处打工,求学,打工,失业。

一直到23岁,开始尝试写小说,结果第一篇小说《马卡尔·楚得拉》就成功发表,并且就开始使用高尔基为笔名了。

二十五岁的高尔基,因为一篇小说,受到了柯罗连科的赏识,开始把他到处推荐,到29岁他就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集,由此暴得大名。这在俄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从一个普通撰稿人,一跃成为著名作家,还不到30

成名之后的高尔基终于能够定居在彼得堡,并且因文笔而致富,很快就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与布尔什维克人往来颇为密切,把自己的财富大量用于资助革命运动。

由此还写下了著名的《海燕》,被当局查封。1900年他因为赞助革命活动被捕,1902年他又因为名气太大而被释放,而且当选皇家科学院名誉院士,这时他也才33

有趣的是高尔基1906年到美国旅行,受到美国文艺界和民众的热烈欢迎。谁知不久美国人发现,和他一起旅行同居的女人并非他的妻子,而只是一个来历不明的女伴时,当时清教徒氛围很浓重的美国一下子就改变了对高尔基的态度——马克·吐温拒绝参加他的欢迎招待宴会,甚至于宾馆也拒绝他入住。这让高尔基对美国的感觉极其恶劣。

宗教文化差异?

一战期间,高尔基保持了坚决的反战态度,拒不与沙皇俄国政府合作。尽管他倾向布尔什维克和列宁主义,但他也保证了自己无党派的立场,对布尔什维克也是既有同情,也有批评。这让他在后来的苏俄时期里能够继续维持文坛领袖地位。

1918-1921年间,高尔基是事实上苏俄除共产党以外唯一的第三方舆论力量代表,他凭借自己与苏俄共产党高层人物的私人关系,在苏维埃早期的各类清洗运动中,竭尽所能地保护文人和知识分子群体

所以,高尔基在俄国文坛的伟大地位,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对俄罗斯文化与文明的捍卫和保护。这本文学史的作者米尔斯基本人,就是高尔基的朋友,受到高尔基的保护和支持

1922年以后,高尔基定居德国,继续从事政论写作,基本上就脱离了文学创作了,直至去世。

高尔基的风格,与契诃夫类似,注重叙事结构的安排,结构紧密是他的基本特征之一。不过高尔基本人不太注重语言的锤炼,米尔斯基认为他的语言经常就和译文一样,口语化和民族化不足。

米尔斯基认为高尔基的创作也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早年刚出道时的旺盛创作阶段,这一阶段他有极为精彩的短篇和散文;到20世纪初期之后,高尔基过多地涉足革命运动,导致其文风过多“哲理化”,偏向说教,这被认为是他最不出彩的阶段。尽管高尔基一直从事长篇和戏剧的创作,但却远不及早年的影响力。

第三个阶段就是20世纪10年代之后,高尔基开始放弃小说形式,拒绝一切文学技巧,把自己也隐退藏匿起来,不再与他人一起去“寻求真理”,成就了一番客观主义。这主要体现在他在中国两代人中人尽皆知,却没有几个人真去看过的自传性质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回忆录》中。

米尔斯基认为这是有史以来最奇特的传记之一,它们写到了所有的人,形形色色的人物肖像,却唯独不见作者本人

作者本人只是一个借口或者引子,把所有人聚到了一起,被灯光聚焦。高尔基在这些客观主义文本中展现了他文笔的视觉可信度,具有强大的视觉穿透力,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东西,或者看到了也无力记录下来的东西

与高尔基不相上下者还有一位蒲宁。敝号今年初随笔推介过蒲宁短篇小说集,本人着实喜欢那文笔。

出身、教育和文才方面,蒲宁都远胜过高尔基。他1903年就获得了俄国国内最高的普希金文学奖,1909年当选科学院院士,当时也才39岁。

蒲宁因为他的阶级意识和坚定的反布尔什维克立场,在苏俄革命之后就流亡西欧,终其一生。

蒲宁的风格是诗意和抒情,他承继的是传统俄国文学脉络——抽取掉故事框架,营造氛围,讲究纯抒情、纯诗意

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散文诗《安东诺夫卡的苹果》,米尔斯基也举了这个例子——那种特殊品质的苹果,那些苹果林里木屋里的味道、声响,连同蒲宁日薄西山的没落贵族生活,散淡的忧伤与诗意连绵

还有《扎哈尔·沃比罗耶夫》中塑造的那个乡村绅士的形象,带着忧伤的神色,干净整洁的仪表,令人心碎。

蒲宁的语言是方言化的,精确无疑,这一点与屠格涅夫类似。按米尔斯基最喜欢用的语汇——调性,蒲宁的调性很让我喜欢。

同一时期,足以比肩的还有如安德烈耶夫、阿尔志跋绥夫、谢尔盖耶夫三位小说家,这三位都属于语言精确的民族化派,也都因为政治立场问题被苏联逐出了国门。

七、20世纪初的文艺复兴

随着革命运动的发展,一方面俄国内部有革新需要,另一方面欧洲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已经深入俄国腹地,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俄国的文艺圈兴起了一股文艺新风——既要挑战传统俄国文艺审美,又要凸显俄罗斯民族的特性。当时的布尔什维克们,象征主义者们,保守派们共同推进了这场面向现代化的文艺复兴。

20世纪初现代思潮中的第一位代表是梅列日可夫斯基。敝号在前年推介过他的名著《诸神复活:达芬奇传》,看起来是达芬奇传,其实是一部对古希腊文化的回忆录,充满了巴洛克式的情调,人神不分。

在梅列日可夫斯基那里,他热情拥抱西欧兴起的实证主义、复兴古希腊文化、巴洛克主义潮流,推崇二元论哲学,解析矛盾对立运动。

他分析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差异,说托尔斯泰是肉体的洞悉者,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是精神的洞悉者。挺有意思的。

20世纪初涌现的象征主义诗派,如巴黎蒙特、勃罗索夫、安年斯基等,展现出了一股纯粹文学的倾向。

所谓象征主义,就是通常使用词汇的第二层、第三层含义,立意上更加哲学和形而上学。相比契诃夫、高尔基,这个群体的文学更加世界化,更倾向于与西方文化尤其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相结合。除去梅列日可夫斯基,一个杰出的代表就是勃洛克。

勃洛克的诗是俄国象征主义文学的最高峰。他的特点即是神秘主义和天马行空的幻象——抛弃一切具体和实际的感性事物,只在形而上学的高维空间中徜徉

所以,勃洛克的象征主义使得诗歌更加注重音乐性和情感性,诗就是纯粹的语言音乐,不落到具体的表达上。这些也正应对了20世纪初期俄国变幻不测的政治和社会氛围

勃洛克的出身毫无疑问地高贵,与彼得三世一样来自荷尔斯泰因,因此具有北欧人血统。他的家世很强悍,与门捷列夫一家非常亲近,自小就与诸多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名人们接触。

勃洛克本人长得非常英武帅气,米尔斯基评价为,那才是诗人应当有的样子。他20岁就已经在诗歌领域小有名气,又因为居住在彼得堡,用他的诗把彼得堡变成了一座诗意和梦幻之城。

记得自己还是在中学那个喜欢卖弄精致文字的阶段时,读过勃洛克的《十二》——诸如——我被托付深重的秘密/我被托付了谁的太阳/苦涩的酒渗透灵魂/渗入我灵魂的每道皱纹/那低垂的鸵鸟羽毛/在我大脑中摇曳/那双深邃的眼睛/盛开在遥远的彼岸。——这些句法和意象,估计今天的我们都不会陌生。毫无疑问,勃洛克启发了现代诗。

米尔斯基谈及了俄语和英文诗歌的翻译。勃洛克的俄语诗歌,是遵从俄语音节特点来的,比如说《十二》,就是按照俄语单词音节特点,以三行韵来布局,这样就使得诗歌具备了俄语特有的音乐节奏感

但同是拼音文字的英文,就无法把这种精巧布局翻译过去,音节和音步都不一样。这种细微的差异,到了诗歌这种特别民族语言化的领域,就会产生极大的感受上的差异

米尔斯基认为,不同语言间诗歌的翻译,不能按照各自的音节音步和韵律去处理,只有一条路——把诗歌散文化翻译

所以说,更别说完全不同思维方式的汉语来翻译拼音文字的诗歌了。之前甚至还有文人把拜伦的《西风颂》翻译成汉语的七言古诗体,这种翻译法,除了炫技,对于国人欣赏和理解诗歌本身,毫无意义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不论是勃洛克,还是安年斯基、别雷等人,象征派文人们与布尔什维克的关系都非常融洽。勃洛克终其一生都支持社会主义,与他超脱玄幻的诗歌不一样,他在苏俄时期与高尔基等人积极地合作,对于苏俄时期的革命文学作出了贡献。

事实上,对于一战,俄国知识分子和文人群体的态度,与西欧诸国的知识分子群体截然不同。西欧诸国知识分子大量投身战场,死在战场上;俄国大多数知识分子选择了旁观——他们几乎都不支持战争

不过他们对一战末期的十月革命,却抱有积极态度,要么是坚定地反布尔什维克,要么是坚定的支持社会主义。

米尔斯基指出,当时的俄国知识分子群体中,有很大一部分,尤其以象征主义文人群体为典型,他们几乎是怀着神秘主义的信仰加入到革命的洪流中。他们相信布尔什维克摧枯拉朽的革命净化力量,可以从整体上提升俄罗斯民族的品质。他们希望并且相信,徒劳无益堆积的资产阶级旧世界摧毁之后,新的人类会诞生,对物质财富、政治经济的霸权的摧毁,能够让人类获得更大的自由

八、十月革命后

十月革命也称为二次革命,相对推翻沙皇统治的二月革命而言。如前所述,布尔什维克革命把俄国知识分子切分成了两个群体,一派因为反对革命立场,而被驱逐出了俄罗斯,流亡于欧洲,成了一个“境外的俄罗斯”;一派则赞同革命立场,融入到了革命事业中,催生了十月革命的文学。

米尔斯基还提到了一个现象,即到20世纪20年代之后,流亡在外的诸多俄国知识分子反过来发现,其实布尔什维克们执行的,并非如他们一开始革命时所说的那样,而是走上了一条俄罗斯民族主义乃至帝国主义的道路——即我们所说的沙文主义

这种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激发了持反对立场的知识分子们的爱国热情,又有不少爱国知识分子从欧洲返回了后来的苏联。米尔斯基本人就是如此。

此前的左翼文人们大多数才能相对平庸——平庸者才会想到去依附权力嘛。后期这些流亡知识分子的重新回流,才提升了布尔什维克革命文学的水准。

至此文学史完毕。

纵观整部俄国文学史,米尔斯基的文笔流畅,富具洞见,毫不掩饰自己对作家们的喜好与厌恶之情。这使得他的文笔尤其恣意纵横,不拘一格。不然怎么说,米尔斯基用英文写的俄国文学史,为英语文学作出了贡献。

他一辈子笔耕不辍,即便是在集中营里。然后不知所踪地被埋在了西伯利亚某个寒冷的角落。

红色公爵米尔斯基因此足以不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知识分子的使命与人的尊严——读高尔基《不合时宜的思想》
高尔基的痛苦
【转】刘文飞:米尔斯基和他的《俄国文学史》
纳博科夫:论契诃夫
「自深深处」Vol.23:纳博科夫《安东·契诃夫》
列宁和高尔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