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随笔:匏瓜(4-1)

此前敝号已随笔了刘勃的《失败者的春秋》、《司马迁的记忆之野》、《战国歧途》,都不错,既有深度,可读性也强,联想挺丰富。

这本是讲孔子,主要来源是《史记》、《左传》、《论语》、《孔子家语》。也就是孔子的小传。

一开篇就是不好听的话:在一个凡事都要表态的国度,推崇和真心推崇是两码事。别联想,这是说司马迁此人的。

司马迁在史记的《孔子世家》中对孔子无比崇敬。而司马迁写史记的时代,已经是独尊儒术。所以,推崇正能量所认可的,在后世反观起来,总会有点投机取巧之嫌。

不过刘勃认为,司马迁是真心推崇。

孔子的家世推导下来,就是一部从王族逐步下降到平民的历史,也正是上古的商周时代的典型家世谱系。

先是商纣的哥哥微仲,被周武王封到了宋国,从王族降为公。西周末年,宋湣公的儿子弗父何放弃了公位,降为卿大夫。弗父何的曾孙正考父,继续辅佐宋公,其儿子就是孔父嘉。

到这里开始出现“孔”字了。其实,大家知道,商纣本人姓“子”,所以,微仲也好,弗父何也好,应该都姓“子”。只不过在那个时代,家族传了几代,混好了,可能就独立出去,不再沿用父姓,而是用字取代姓氏

比如,孔父嘉的名是嘉,字是孔父,他在宋国后来混得不错,就采用了“孔”为氏,由此就开始了孔氏家族。

不久,孔父嘉卷入政治斗争,中间还夹杂着他老婆非常漂亮引起其他人嫉妒和觊觎之类的剧情,到了曾孙孔防叔这一辈,忍无可忍,也斗不赢,就走了。离开宋国,到了鲁国。

他这么一离开,此前的卿大夫级别都没保住,到了鲁国就成了士。也可见当时在宋国受到的压力有多大。孔父嘉带着家人投到了鲁国卿大夫臧孙氏门下,成了臧孙氏的家臣。

孔父嘉的儿子叔梁纥,也就是孔子的父亲。同样的,纥是名字,叔梁是字,如果叔梁纥混好了,也可能会把梁作为姓氏,那么孔子就会是“梁子”了

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叔梁这个“叔”,也是排辈,很有可能,叔梁纥前面还有哥哥,伯、孟、仲之类的。

叔梁纥是个牛人——在《左传》中可谓勇武绝伦。他曾经在作战中,凭一人之力举起已经放下的敌方闸门,让战友们逃脱。他还曾带三百勇士,保护自己的主人臧纥杀出齐军包围圈。

接着就是孔子怎么来的——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

当代人看到“野合”就兴奋。

其实,东周时代,各国社会风俗还很开放,不仅是中国,应该说从东向西,大家都一样——每年固定几个日子,让青年男女在特定的地点狂欢,看中就开工。只不过,这属于平民的狂欢,贵族是有固定而烦琐的成婚仪式的。

因此,这种狂欢过程中的产出,被称为“野合”。虽然生出来的孩子地位卑贱,但并不能叫是私生子或者不道德的产物

只不过有趣的是,叔梁纥跟颜氏女野合的时候,叔梁纥本人年纪已经很大了,估计已经快六十四了。颜氏女据说是平民颜家的小女儿颜徵,应该是在十四五岁的年纪。

孔子出生后没多久,叔梁纥就去世了,也符合当时人的寿命大限。叔梁纥葬于防山,也就是家族拱卫臧孙氏家族的封地“防”。

不过,显然因为颜徵和孔子都属于“野合”产物,地位卑贱,不被孔家认可——前面说了,很可能叔梁纥还有好几个哥哥,这些伯伯们并不认可孔子。所以,一直到孔子的母亲颜徵去世,孔子都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叔梁纥的墓在哪里。他一直和外公外婆家住一起。

换句话说,崇尚孝道的孔子,其实一直到自己成年,都没有去祭拜过自己的父亲

在这个过程中,似乎也能看到孔子的母亲,颜徵,这么一个模模糊糊身形的女子,性格中的坚强

所以,孔子自幼是在城市平民群中长大的。他有一些平民情结,懂得民生疾苦,也知道大政方针到民间是如何运作的。当然,归根到底,他看不起平民——小人,他也懂得平民的心理。

孔子自幼应该是知道自己的士大夫身份的——毕竟他个头很高,从今天大家的测算来看,最矮也有一米八,最高到了两米二。

在那个普遍饥饿和营养不良的时代,个头很说明问题。平民是极少能长到那样的个头的。

还有一个细节说明孔子的贵族情结有多重——他从小就喜欢玩祭祀的游戏,心机一点,他自小就知道用这种不同于平民孩子的游戏方式,来表明自己的身份意识

孔子的母亲颜徵去世了,孔子立刻干了人生中第一件大事——他要把母亲与父亲合葬。

这是个大事,因为,他和母亲始终没有被孔家认可,他甚至都不知道父亲的墓在哪里。怎么办。

另外,更为重要的,小孔是要通过合葬这个行为,重新获取自己的士大夫贵族身份!他要获得孔家人的认可,要脱离平民身份。

小孔有办法——他把母亲的棺材拉到了曲阜城最热闹的五父之衢,也就是差不多市中心十字路口,遇到人就问,你知不知道我父亲叔梁纥的墓地在哪里。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是不是很有点行为艺术的味道

这是个聪明之举,他那样个头的少年,拉着棺材,在路口请求大家告知父亲墓地,好让他把父母合葬。

最终是当年葬过他父亲的一个帮手的母亲,实在看不下去了,告知了小孔他父亲的墓地位置。这样,孔子把父母合葬了。

当然,事情不会像史记说的这么简单——要合葬,必须要经过家族同意。我们只能推断,当时小孔背着棺材大闹十字路口这个事情,一定引起了鲁国朝野震动

舆论当然会同情这么一个小年轻,很可能,孔家的主人——臧孙家也出面进行了调停,最终让孔家,也就是孔子的伯伯们退让了,接受了小孔

这一年,小孔十五岁,牛吧。

为什么知道他那时是十五岁?因为《论语》里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十五岁能致力于专心学习,这是需要条件的——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被接纳了孔家身份,有了衣食来源和能够读书的地位

当代的正能量可能会说,孔子也太渴望抬高自己身份脱离群众了。其实在那个时代这是必须的事。就像当代,你想要混好点,找份好工作,就必须要去学校读书考试,至少要拿到本科文凭一样。

母亲去世一年后,还在服丧期间的小孔,遇到了自己一生中的对手和镜像——阳虎。

阳虎是当时鲁国最大贵族季孙氏的家臣,因为季孙氏要宴请曲阜城里的贵族,小孔认为自己是士了,应该可以去,就去了。然后被阳虎一顿奚落和叱骂,小孔给吼回去了。

梁子就此结下。阳虎其后在孔子和其学生的著作中,被整整骂了两千多年

那么孔子是搞什么学习呢?

那个年代国家最重要的事就是两件——其一是祭祀礼仪,其二是用兵。祭祀礼仪其实就是政治秩序和治理模式,用兵当然就是国家的防御和扩张

围绕这两件事,分解为六艺——我们都太熟悉了。

孔子最擅长的是什么?他自己说过——吾执御矣。他认为自己最擅长的,是驾车,换到现在,就是最擅长开车,是个赛车手

加上他喜欢喝酒——唯酒无量——不知道他可曾酒驾。

孔子的体育相当不错,射、御,力气也大,所以从这点能看出,小孔的头脑非常好,智商高。

他的主人臧孙氏家,是鲁国非常有文化底蕴的家族,所以,他学习礼、乐、书、数这些,也就有了相当好的条件。

除去学习,他还致力于做具体工作——先后做过仓库管理员,这需要记账目吧;做过牛羊放牧官,这需要了解牲畜习性。随着知识积累,他逐渐成了曲阜阙党平民居一带最有学识的人物,老百姓经常会找他写东西,请教礼仪,宣读文告等等。

零零碎碎教得多了,影响力大了,就会有人经常送小孩来学,也不好意思空手来,送点腊肉啥的给孔子——这就成了束侑。

终于有一天,孔子意识到,需要把这些看起来零零碎碎的问题整理一下,整理出共性的问题,建立纲目,系统地开始教学。

于是,无意间一个开天辟地般的事情出现了——私学,教书就成了孔子的自然职业

这一教书,影响面就更大了。到孔子二十五岁时,鲁国三大贵族——孟孙、季孙和叔孙都邀请他给家里的子弟教学,给了他很好的待遇。他的学生开始有了贵族子弟,威望就越来越高

孔子那时候想去哪学啥看啥,都是由贵族直接派出国家车队护送。

不过,到他三十五岁这年,就身不由己地卷入了政治纷争。

政治纷争说复杂当然很复杂,但要简单也很简单——前面说了三大贵族,季孙、孟孙、叔孙,说到底也都是跟鲁国国君分权对着干的,鲁国自鲁襄公起,基本就被季孙氏架空,到了昭公这里,干脆就连摆设都当不成了。

因为昭公想联合其他家族,包括臧孙家,弄弄季孙家,结果失败,败走齐国。

作为臧孙家的家臣,孔子当然即便没有立场也有立场了,就这么跟随昭公和臧孙到了齐国。

其时,在国内主政的季孙氏当然也不好过,不论怎样他也无法篡位,只能是主政,而且好看不好说。所以,最好的办法,依然是迎回鲁昭公,继续架空之。

对于鲁昭公,最好的办法也是跟季孙氏和解,回去舒舒服服当个不管事的诸侯。

最不愿意二者和解的,其实是号称忠于鲁昭公,跟随他一起流亡的臧孙氏这些贵族。原因也很简单,一旦老板跟国内实权派季孙氏和解,老板没事,但他们这些跟实权派季孙氏作对的人,就肯定不会有好下场

所以,追随昭公流亡的贵族们都倾向于打击季孙氏而不是和解。

这个套路,在后世直至今日也都是一样的。

孔子就是看穿了臧孙氏这帮流亡贵族的心理,才逐渐疏远了他们——这些人表面忠君爱国,其实都是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

孔子投到了齐国大夫高昭子门下。

显然齐景公比之鲁昭公,甚至比鲁国贵族要开放很多,孔子在鲁国时基本没有见到过襄公和昭公,到了齐国不久,就跟齐景公聊上了。就有了很著名的那段话,齐景公问他怎么治国,他的回答很简单——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很多人至今都认为,这是老一套纲常纪要,其实,翻译成今天流行的术语,就是组织体系内每个人都尽职履责,啥问题就都不会有了就因为总有人不安其位,不尽其责,所以一直就需要折腾

想都能想得到,这话一定得罪人,尤其得罪那些不安分,从期望从改革转型中获利的人。

另外就是孔子建议齐景公——政在节财。这话翻译过来,即便是放到今天,也会让正能量们很不爽——什么?孔子推崇的是小政府,尽可能地控制公共支出范围,让权于社会。也就是,藏富于民,让民众自智,让社会自理

这话不仅得罪人,还断人财路——多少贵族、官僚集团,就靠折腾大工程大项目,折腾对内控制和对外战争来挣钱,这一句节财,就否了大家的财路,那还了得?

齐景公很看重孔子,不过也经不起周围吃醋人等的围攻,所以也只好多送财物,让孔子离开齐国。

孔子在齐国呆了两年,回了鲁国。鲁昭公一直木有回去,在齐国呆到去世,也算是跟季孙氏怄气到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一个吃螃蟹的孔夫子 / 文:杨依森
孔夫子的父亲曾在临沂这个小城驻扎,英勇抗齐
孔子的父亲姓什么?就是叔梁纥姓什么?
走近孔子:家世和出身
《孔子那些事儿》第10章
孔子不姓孔姓子,屈原不姓屈姓芈,先秦姓氏复杂连《史记》都搞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