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随笔:判断力批判(下)

上文说到的是康德分析自然有没有历史,有没有目的,把自然分成了四个层次:

1.有机体目的的分析

有机体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人类在观察有机体时抱有的信念。举例来说,我们看一只兔子,眼光一定与我们去看一辆自行车、一台电风扇的眼光是不同的。

这个不同在哪里?我们看兔子的时候,不会像看自行车一样,觉得,这辆车很适合越野骑行或者公路骑行,而是会觉得可爱,或者好玩。也就是说,兔子的每个部分都是与兔子这个整体是一致的,是作为一个生命体的整体目的的存在。这就是目的论视角,而且是合目的性的视角——非纯粹的功利视角。

1)有机体的内目的性和外目的性。外在的目的就是功利性目的,皮毛用于保护和保暖,长耳朵用于探查周围响动,腿用来移动等等。内目的性就是上述各部分整合成一只兔子的合目的性——就是为了一个整体性的存在。这是有机体目的性的内涵

2)有机体的自组织性。有机体的独特性还在于可以自我修复、自我繁殖和自我增长,这种自组织性也是其合目的性的典型表现,就是为了组织自身的存在和延续。

通过对有机体的目的论分析,康德得出一个目的论判断力的作用结论:目的论判断力与审美判断力一样,都是反思性的判断力,从一个具体的对象反溯其原理和原则。自然界的有机体和生态系统实在太过复杂,虽然它们是建立在感性世界的化学、物理规律基础上,但知性和理性还远不足以解释生命的各种现象和特征。因此,目的论判断力就成为了知性和理性的补充解释。

2.自然目的系统的分析

有机体是有目的的,那么构成有机体成长发展的条件——空气、阳光、水分就也成了有机体成就自己的手段。这样,有机体的目的论,就逐步可以通过万事万物相互联系这一点拓展到整个自然界——自然界也都是有目的的

有趣的是,各类有机体在这个生态圈中,互为目的和手段,因此,有机体的目的性又在不断相互抵消,相互生成。人类作为万物之灵长,也可以被看作是自然界的目的——人之能成为超越动物的有灵性的会反思的生命体,其中也暗含了自然界本身的意图?

这种目的一个标志就是人类的理性,当然,如果仅有理性还不够,有理性的人类与有爪牙的野兽是一样的。关键在于人类用理性建构了文化,文化作为人造物可谓是自然界演化出来的最复杂事物。文化有传承性,有自组织性,更突显了自然系统的合目的性。

3.历史与道德的目的分析

康德继续他的人类历史阶段分析。理性创造了文化,文化是怎么产生的?首先是劳动,劳动创造了人类——马克思的这个观点也部分来源于康德,康德把人类的劳动实践视为理性加诸感性世界的一种方式;其次劳动水平的持续提升,产生了两个结果,一是科学技术的产生,二是分工组织的出现,前者是强化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反作用,后者则奠定了人类社会制度基础;再次,在人类文明产生了技术、艺术以及规范人类社交行为的法制,到后来出现国家,出现国际公约等等条理体系,文化趋向复杂化。

这是否就是自然的目的呢?当然还不是,康德在这里展现出了他对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的一种进步观——与他崇拜的卢梭不一样,卢梭认为是科技、艺术、法制这些东西把人类最质朴的天性磨灭掉了,造成了人类只剩下贪欲、虚荣和懒惰。康德则认为,不可否认,文化确实放大了人类的贪欲、懒惰、虚荣,但同时也让人类更加文明,更能深入反思自我

人类社会不断的完善,体制机制也在不断改进,最终会让人们达到最高的境界——意志自由,即道德境界、整个自然界的发展,唯有在道德方面能够找到绝对目的和终极目的,人类历史也是同样,唯有道德才能让人无限地高出一般自然物,甚至高于整个自然。

4.终极目的和道德神学的分析

道德虽然是终结目标,但人穷尽一辈子,也很难达到。这个时候,对于最高至善的信仰就成为必须了。

也正是在这里,康德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方法——他把之前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批判得体无完肤的各种对上帝的逻辑证明,又重新搬了回来,成为他在目的论判断力中承认道德神学的依据。

康德认为,自由、神明这些东西不在现象界、感性世界,运用形式逻辑去把握它们是错误的。但是,在以人类的反思性判断力——情感的领域,这些对上帝存在的论证,是有相当的情感吸引力的。

在上帝这个最高至善的感召下,人类开始通过艺术、哲学、科学去探求超越现实的可能,达到彼岸的原理,由此更提升和强化了人类的德性。

一旦到了道德领域,康德就对过去他批判的神学理论几乎照单全收,这就是为什么后世评价,他一手在自然界杀死了上帝,另一手又在道德界复活了他

康德强调,关于上帝的道德证明,不是形式逻辑的,而是反思性判断力的,即人类出于道德的目的,需要假设一个上帝的存在,需要假设灵魂不灭。这个理路是:生命体的目的论——自然的目的——道德的目的——宗教神学。

他强调的是,并不是因为我们信仰上帝而获得道德,正好是反过来,因为我们有道德,才会去相信上帝。道德是宗教神学的基础而不是结果。“不要用《圣经》来理解道德,而要用道德来理解《圣经》”。

也正因为如此,尽管他论证了上帝,但还是在他有生之年受到当局的压制,认为他贬低了基督教信仰。

5.目的论判断力的辩证论

目的论的界限在哪里?康德很明确,自然目的论当然不能随便使用,不然相当于你什么也不去深究,什么也不去解释。他坚持,从两个方面设定对目的论的边界:

首先是从自然科学角度,对于感性的自然领域,首先要运用机械论的方式去解释,要从弄清楚基本原理和规律的角度去剖析事物。一直到机械论无法解释了,才考虑使用目的论作为补充。他举个例子,自己早年从事的是宇宙论研究,曾经写过一本《宇宙发展史概论》,提出了星云假说,即星体的形成都是尘埃星云旋转形成。早年的他很有唯物主义倾向,得意的时候喊出“给我物质,我可以创造出整个世界”。哈哈。

到中年之后,他明白了,即便给他多少物质,他可能也很难造出一只活的昆虫来——用机械论的精确科学方法,无法精确造出生命体。这个时候,他开始考虑自然目的论假说——自然目的论是作为机械论的补充。

其次是从道德的角度出发,对于达到最高的至善,对于整个自然界的目的而言,其实机械论才是手段——自然通过机械论原理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从这个最终目的的角度来看,所谓科学精神、科学理性和科学技术,都应服从和服务于道德理性、道德精神,说得现代一点,就是人文精神

所以说,自然目的论的高明就在这里。人类可以运用纯粹理性——知性能力来认知自然,把握规律,寻求改善,但精确的科学再怎么努力,也解决不了宇宙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以及产生人类的意义与目的这样的问题

能这样提问的,也只有人类,也只有拥有自由意志的人类。而自由意志到底是什么,在哪里,你也不可能通过解析人类的大脑来找到它。它确实就属于一个“自在”的领域,那个领域,我们无法用理性和逻辑去把握,只能通过实践理性本身,通过道德情感本身去体会

也正是基于目的论判断力批判,康德获得了较此前所有思想家都更为开阔和深远的视野——从万年人类史的跨度来看,人类文明确实在进步,文明程度越来越高——自组织性在持续增强。但人类的恶,如贪欲、自私、懒惰、嫉妒也丝毫没有减少,甚至还有放大的态势。

这并不是说人类在退化,也不意味着人类趋向毁灭,而是恰恰相反,说明人类的自私、贪欲激发他们拼命竞争、追求利益,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力量

因为自然这样安排理性,是有目的的,所以人的贪欲也能成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无独有偶,与康德同岁的苏格兰的亚当·斯密,正是从道德理性出发,也得出了“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时,都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引着达到并非出于其本意的目的”的结论,睿智的头脑永远都是有共鸣的

实在是太深刻,太动人。

后世诸如黑格尔、费希曼、马克思、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都从各个方面说到了康德的不足,其实这些不足,不过是说康德只提出了一个“起源”和“发端”,没有进一步地把它们具体化。

其实康德早在他的第一部《纯粹理性批判》中就已经阐明,他的主要工作是清理掉之前上千年来大家在形而上学中犯下的错误,清理完废墟之后,为人类的知、意、情找到坚实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大家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发展各自的理论学说

康德是个温和的人,他喜欢停留在抽象的形而上学领域,他喜欢的都是形式主义的论述,他愿意留下诸多可以进一步发展的端口;他对道德的崇尚,让他乐于留出空间,留出余地,让人拥有自由意志。这也是他说他信仰人类心中的道德,其实想说的,乃是他对人类命运的乐观态度——人终将不断地接近至善,获得真正的自由意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邓晓芒:澄清审美判断力在康德哲学中的地位 | 社会科学报
邓晓芒:论康德对机械论自然观的超越
UC头条:《判断力批判》“自然目的论”之必要性
邓晓芒: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主要在讲什么?
康德《判断力批判》
康德哲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