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随笔:量子世界(上)

这是多年前买的一本物理科普,还是中英对照版本的,居然是到了2022年才开始看。工科的关注朋友放心,敝号依然会持续对这方面的探索,宏观宇宙、微观粒子、机械工程、能源技术。

宏观领域的事物及其规律,常常会以符合我们经验认知的方式进行。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经验认知就是绝对可靠和唯一可靠的。

此前敝号随笔的康德三大批判,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佛经教义乃至列宁的哲学笔记,都反复强调,我们的经验认知并非就是客观自然本身,那是我们经验到的世界,这个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的认知结构造就的

所以,当物理学深入到极小极快的微观粒子领域去后,就好比从一个世界到了另一个平行世界,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运行方式。微观粒子领域的运行方式,对我们的经验认知,是颠覆性的。

比如,在我们的认知范围中,物质是什么发生了什么是可以明确区分的。如地球(是什么)围绕太阳做轨道运动(发生了什么),而且,物质是什么,与物质发生了什么,可以完全独立毫不相干。可是在粒子领域,粒子是什么,对于粒子将发生什么,和以什么方式运动,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是什么,就决定了发生什么,反过来也一样

关于尺度。

经验世界的尺度,与微观世界的尺度,有一个经典的比例关系——我们眼光所及的办公桌的长宽,乘以1026次方,就相当于宇宙的半径。反过来,把办公桌的长宽再除以同样的数字,就能得到微观粒子世界的最小尺度。那么最大的尺度——宇宙的半径,与最小的尺度粒子,之间差了多少——1044次方。

最小尺度其实是用速度衡量的,唯一恒定的标准就是光速。光子没有质量,所以能以光速运行,这体现为质量与能量通过光速的联系——质量越大,速度就会越慢

现在有了一种设想,叫速子,大家还在探测其存在与否。速子可能比光速更快,在它开始运动之前,就已经到达了目的地

用实验方法探测到的最小长度是10的负18次方米,换成时间,那就是光速的10的负26次方秒走过的距离。宇宙的年龄137亿年,差不多是1018次方秒,那么宇宙年龄与微观最小长度之间相差了多少?——也是1044次方。

也就是说,粒子世界的粒子以光速运行,宇宙的边缘,也在以光速在扩张。两个极端,极大极远,与极小极快,都因为光速相连

关于旋转。

几乎所有事物都在旋转。太阳每26天自转一周,每2亿3千万年绕银河系公转一周。银河系也在转,然后还在公转。往小了看,分子在自转,原子也在自转,原子核大部分都在旋转,质子、中子、夸克以及胶子,都在自旋。

为啥会这样,不知道。不过,旋转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这一点确凿无疑

粒子旋转就带有能量,尼尔斯·玻尔用角动量来说明这种动能。他采用的是普朗克常数除以2π来量子化原子的角动量。接着又发现电子的角动量居然是1/2这个数,而且电子这么一个最小单位的玩意,有两个自旋方向——向上,向下。

这么一个向上,一个向下,就决定了粒子性质的差异,进而决定原子、分子的差异,进而是事物的差异。

关于轻子重子。

基本粒子中的轻子是个大类,三大类,六种粒子——电子及其中微子,μ子及其中微子,τ子及其中微子。质量的话,从电子到τ子越来越重,稳定性则恰好相反,电子最稳定,τ子最不稳定。

中微子是个啥东西呢,其实也是理论猜想先提出来的,纯粹是泡利为了解决原子核衰变时的β射线问题——也就是原子核释放一个电子,带来的能量守恒问题。

因为实验发现,原子核衰变发射一个电子,电子带走的能量,并不等于原子核衰变损失的能量,于是他只好假设,与电子一起逃逸的还有一种没有电性的粒子——中性的微子,中微子。

然后就真发现了。

泡利的猜想,后来被费米进一步发展,到了费曼手中成了一个有力的解释工具——用粒子的发生和湮灭来解释四种力的作用原理。

汤川秀树就是按照这个思路,把强相互作用力的交换粒子给想像并找了出来——μ子,之前叫介子,以区别像夸克构成的重子和最基本的电子。

μ子的质量是电子的200倍,寿命却只有两百万分之一秒,比电子短太多了。“μ子为什么这么重?”据说这是理查德·费曼长期保留在他实验室黑板上的一个问题。

上世纪六十年代,马丁·佩尔用电子和正电子对撞,撞出一种新质量粒子——τ子。

这也不是说他拿两个球撞出一个新球,而是通过测算对撞前后的电子动能与质量差异,推测几乎就是在对撞瞬间曾经产生过一种新粒子,而且这个新粒子还有其对应的中微子。

τ子并没有被直接观察到,因为其存续时间太短,永远都只能是“曾经存在”——这不能说是科学家们不严谨,而恰恰是方法与理论能够超越经验能力的例证

这恰好也是佛学所说的,即生即灭。

至此,最基本的轻子三兄弟都被发现了。电子、μ子和τ子,及其各自中微子,它们被称为基本粒子的三味或者说三色。为啥是三味而不是四味或五味?不知道。

不过物理学界很确认,就是三味,不会再多——观测来自太阳的中微子,数量是电子中微子的三倍。

接着就是重子,重子的基本构建就是著名的夸克。夸克根据质量和自旋状态,又分成六种,每两种为一组,成了三组。又是三。最搞笑的地方,是夸克的自重和自旋都是分数,自旋数是1/2,自重则是1/3

很遗憾,其实没有夸克的直接观测证据,这也只是个理论设想,只不过是在数学和实验上可以间接证明。

夸克可以构成两类重子——三个夸克可以构成半奇数自旋的重子如质子、中子,正反两个夸克可以构成整数自旋的介子,如玻色子和费米子。

关于作用力。

上面说了那么多“子”,就是为了说明那些强力、弱力、电磁力和引力的作用原理——都是物质之间的粒子交换。

比如,电磁力交换的是光子,弱力交换的是WZ玻色子,而且,交换的粒子越重,那么力程就越短越弱。

光子没有质量,所以电磁力的力程就长,可以长达几公里;WZ粒子比较重,所以弱力的力程就很短,只有质子的直径那么远——要靠到那么近,才会产生作用。

强力是束缚夸克组成质子等重子的力,力度巨大,但力程更短。强力的来源是夸克之间交换所谓胶子这种粒子产生的。

为了说明电子之间通过光子的电磁作用,作者用了详尽的费曼图来解释。看到这里我才算又弄懂了一点费曼图的含义——此前在读《理查德·费曼传》时还有几个没搞明白的地方,在这里算是弄通了(随后会发随笔理查德费曼传)。

看费曼图的一个核心理念要注意——粒子在时间里正向运动,同时也可被视为其反粒子在时间上的反向运动!

所以,一个电子和一个正电子相遇——湮灭——产生一个光子,这个时间序列事件,其实也可以是这样的发生的——一个电子沿时间线正向移动,释放一个光子之后,转变为正电子,在时间上反向运动!也就是说,沿时间正向运动的电子,等价于一个沿时间反向运动的正电子。

这在宏观世界的我们无法想象,也觉得不可思议。但在那极小尺度范围内,时间与空间都已经一体化,粒子的运动,其实就是出现和湮灭,因此,在宏观世界看来不可能的反时间运动,也能成为客观事实。

关于概率。

粒子世界主要受概率支配,这一点已经毫无疑义。为什么会这样?要真究起来,宏观世界可以有确定性的规律,何以微观世界就是概率?其实应该可以归结为数量和频度问题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放射性的原子,平均寿命是十亿年,然后发生衰变,要观察这么一个原子的衰变,就是不可能的事。但如果我们有十亿个这样的原子,那么平均每年就至少有一个原子会衰变,而如果我们能有3650亿个原子,那么平均每天就能有一个原子衰变。

实际上,3650亿这个数量,在微观粒子世界,还只是一个很小很小的数量!

所以说,那么巨大数量的群体,以及每个粒子个体极高的频度,概率成为支配性规则,就成了必然,而且可以频繁地观测到看起来概率很小的事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原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微观粒子有寿命吗?
北京天文馆 天文学词典
原子内部果真是虚空?
宇宙揭秘:万物都有质量,但质量到底是如何产生的?
微观粒子发现史之八:夸克君临,天下震动
科学家使用大型强子对撞机 发现新的次原子粒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