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培养爱思考的人
userphoto

2022.06.15 河南

关注

 思考就是找原因

  • 用思考的方式来带孩子,就带出来爱思考的孩子。用不思考的方式带孩子,就带出来不爱思考的孩子。

  • 思考是遇到事情有想法。妈妈可以把这些话挂在嘴边“让我们想想有没有好办法”,“人是靠脑子活的”“我有一个好主意”。

  • 思考就是寻找原因。孩子数学考的很差,可是逻辑没问题,运算也会,就是计算错误率高。家长为了纠正计算错误,让他每天做50道加减乘除的运算,孩子已经6年级了,确实有些不妥。孩子的问题是注意力不集中,不是不会算,这样的针对性训练本来针对的就是错误目标。

  • 这个例子,最表面的原因是计算差,深一层的原因是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不集中后面还有原因。思考就是找原因的原因,原因的原因是无止境的。

  • 家长遇事要多想原因,孩子会更愿意听你的意见。例如,朋友的孩子实心球扔的很差,他一直逼孩子多练,孩子不肯,产生矛盾。如果孩子练习觉得有用,不用催,他自己就练,不愿意练是因为他确实觉得没有用,这时应该和孩子一起想想为什么扔的不远,找具体原因,慢慢改进,边练边改进,这样他就愿意练。

  • 家长要建立“原因的原因”的思维方式,凡事要重点想原因,如果你从来不想,以先练练想一步,如果你现在能想一步,就练练想两步。多想一步,你就更接近事物的本质,你就比之前更聪明一分,你做的事情就更灵巧一分,就能事半功倍。

  • 当孩子数学计算错误很多,你能说“不是你的数学差,是你的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当孩子不会投实心球,你能观察一下,提出来改进意见的时候,你就让孩子感受到事物背后有原因,他就会开始想要学习你的思考方式。

  • 思考是不急不燥的找原因,人们遇到事情总会想一下,大部分人想一下,想不清楚就不想了,永远也不会找到原因。如同一个孩子做题,一眼看不出来,就不做了,永远也不会做。

  • 需要耐下性子慢慢的想,不断的去琢磨才能想出来。思考一个事情是在脑海里面反复的琢磨。家长要传递这样一种不急不躁的态度, 方法就是亲身示范。让孩子从你这里不断感受到新奇的想法,他就会不知不觉的也这样去思考。

    思考是来自自身内部的惊奇与赞叹。不断被自身的想法惊奇和赞叹到的生活,对一个普通人来说不是不可能的,是可能的!

  • 妈妈和爸爸每天都要让孩子生活在惊奇和赞叹之中。不一定要感受自然的惊奇,或者感受书籍的惊奇,更重要的是感受来自于爸爸和妈妈心灵的惊奇和赞叹。当他不断的从家长身上得到这样的惊奇和赞叹时,他就已经有了这样的一个口味。培养孩子就是培养口味儿。口味是人从小被喂养出来的,等到他长大了,就会欲罢不能,要变成一个不断想好主意的人了。

  • 今年高考完就有一个例子。高考结束后,云南的一个家庭为了庆祝女儿高考完毕,全家人举着横幅,拿着锣鼓,在校门口列成一队。白色的横幅上,几个大字:热烈祝贺某某某高考结束,你可以恋爱啦。

  • 刚从紧张的考场里走出来的孩子被突如其来的场面惊呆了瞬间又开心到爆。爷爷一边打镲,一边高喊:考得好不好,都没有关系,因为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 女孩兴奋的紧紧拥抱住奶奶,这温馨而又幸福的场面,感染了现场很多家长,大家纷纷拿出手机拍

  • 可以想象,和这样家庭出来的孩子谈恋爱,一定是很有趣的事情。她的想法一定很多。

  • 孩子小时候,我带他去公园放风筝,要回家的时候,感觉意犹未尽,不想收,我说,这样吧,让它在天上飞,我们在地上走,就这样把它带回家,怎么样?”儿子说“好,就这样。”我们在闹市区放风筝,过马路,过天桥,绕开行道树,用了2小时才平安到家。

  • 主动的追求惊奇和赞叹的结果。一定可以得到惊奇和赞叹。很多人一辈子没有想法,首先是因为他自己就没有准备去追求想法

    习惯于简单判断的人缺少思考

  • 世上没有简单的,由单一因素决定的事情,都是多种因素交错作用的结果。孩子应该在很小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意识。简单判断不符合事实,只能得出愚蠢结论。

  • 少时家里都爱听《三国演义》,我听了很多遍,那时觉得曹操就是奸臣坏人,可是有次听到曹操救蔡文姬的情节,自己就恍惚觉得坏人好像也不是只做坏事的,人不能用好坏来论,后来长大了,才理解,一个好人其实也经常有意无意地做坏事。

  • 还有一些人常常没有根据的肯定或者否定,或者根据非常少的事实,就判断,其实他的判断的基础都是建立在臆想上的,而且他们还自信满满,言之凿凿。没有严格的逻辑就不能做肯定或者否定的判断,保持对客观事物的质疑,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性,是产生思考的条件。否则生活就被很多的想当然的错误认知包围,不急于做判断往往是更加明智的。

    家长要经常采用这样的句

  • “让我们想想这是怎么回事”“好好想想为什么”,就像老师们在课堂上一样,直接告诉孩子答案的老师不是好老师,如果老师也不知道答案就和孩子一起去探索。不断的这样要求孩子,孩子才能有多想想的意识。

  • 不要试图去告诉孩子一个确切的答案。老师、家长、孩子都觉得要把答案明确了,才是完成了任务。然而得到答案的那一刻,他的思考就停止了。要让他自己思考得到答案。答案不重要,思索的过程中大脑才能得到发展。

    独处的时光,是发展思考能力的机会

  • 闲暇是人生的精华独处的时候,要么在思考原因的原因,要么大脑在自由的飞翔。不要占有孩子的所有时间,给孩子创造独处的时间和空间。

  • 叔本华说“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人处在人群中的时候,难免要从众,难免要失去自己的独立性。当人独处的时候,独立的自我就出现了。

  • 上初中的时候,放学走路回家需要十几分钟,每天这一小段独处的时光,我想的最多的是,怎样才能少干点活,还能做的比别人好。后来上了高中,更喜欢独自散步,经常走一两个小时,很多纠结的问题,散步后就想开了。

    凡是热切期望得到外界的肯定和赞许的人,缺乏内在的有深度的思考。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内心。

  • 中国的孩子,总是把博得家长和老师的欢心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这导致他们忽视自己内在的自我。请告诉孩子,“你首先做好你自己,让自己感到满意。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有些孩子上课的时候,其实一直在寻找机会表现自己,他想要得到表扬和肯定。上课该做的事情就是学习和思考,跟表扬没有多大关系。

    独立精神是思考的前提。如果什么都是家长和老师说了算,他就没有必要思考任何事情。慢慢的就学会盲从。

  • 人的惯性是很强大的,习惯思考的人停不下来,不习惯于思考的人也动不起来。每一个没有养成思考习惯的孩子都是因为小时候,被父母老师限制的太多、包办的太多,慢慢他发现不想那么多也能好好的活着,为什么还要想,不如懒着。

  • 坚定地想做独立的人,为自己的独立感到自豪的孩子才能养成思考习惯。思考是要费脑子的,就是因为不肯被别人左右自己,才用脑思考,强烈的独立愿望,让他们愿意付出脑力。

  • 孩子有独立的行为,要给予鼓励,哪怕因为独立而把事情弄糟了,要看到,这是值得的,这是成长中必须付出的代价。

分享朋友圈,让大家看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爱回家告状怎么办?
孩子对知识不求甚解, 流于表面, 是好奇心被家长压制住了
过度关心让孩子失去思考能力
孩子不爱学习?这个锅家长一定得背!
孩子做事情不愿动脑筋,怎么办?——《100个好习惯》系列14
手机的困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