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情绪 | 认识自己真的很重要

TED上新看了一篇《如何更好的认识你自己》的视频,对自我评价低以及渴望得到他人赞扬的从众心理有了更深层次的原因。原以为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人,可是在成长过程中,将他人似镜子作为自己本来的样子,久而久之真实的自己逐渐迷失在岁月里。

他人赞扬时备受鼓舞,他人贬低时自我懊悔。对于自我认识的不充分,我总是会在迷茫的时候向外界寻求答案,盲目得跟踪他人的看法,为大众的喜爱疲于奔命,与主流情感不符时,极力否定、打压、贬低自我。在这个功利性很强的社会里,找不到真实的自我,质疑自己的判断,无法成为肯定自我的那个人。

就拿疫情来说,新闻满天飞,真假分不清。如果没有一点自我判断能力,很容易被一些媒体带节奏的。前几天我还和家人聊山东小伙为爱千里走单骑这个事,为小伙子的勇气点赞时,没过几天新闻就出现了反转。

还有新闻上讨论关于疫情的事情,我们本能地认为那些舆论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只相信眼睛里看到的一切,而不去理智地去分析事件的真实性合理性,是否符合我们内心的判断和价值观,同那些叫嚣的人一起去指责去埋怨。

无法认识自我是价值观的不稳定

回归到最初的问题,我到底是谁,我如何正确得认识自己,我的价值在哪里?我的价值取决于谁,我能够给他人带来怎样的价值。很多问题是找不到具体答案的,迷失越久答案就越远。那么,造成这样的局面,是因为我们对两件事总是不确定。

第一是对自己的价值没有一个稳定的认识。

这个不确定主要是指我们不确定自己是否有价值,我们寻求的价值总是会受外界评价的影响。如果别人说我们一辈子一事无成,我们内心没有任何东西加以反对。如果别人阿谀奉承,我们也会满足这些虚假的言论。

在我看来,对自我价值没有稳定的认识,最主要的来源是与他人的比较。别人的生活总是多姿多彩毫不费力,我们宁愿打乱自己的节奏也要去追随他人的脚步,把他人的人生看成自己的人生,他人的价值看成贬低自我的利器。

可是,我们会忘记一件事,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生来就有价值。用李白的诗句来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找不到自我的价值的根源可能是无法接纳自我的平庸吧!

第二是对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没有一个安全的把握。

这个不确定主要是指不确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就拿童年经历来说,你在玩一些无用且有意思的活动时,大人冷不丁地来一句,整天玩那些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虽然在玩的过程中感到满足,但又会对大人说的这些话心生质疑,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由于缺乏独立的判断能力,每次我们做任何事情,比如发一篇文章或者写一个文案,更多的不是为了分享观点而发,而是为了获取点赞数或者是赞扬声。因此产品经理深谙人性之道,研究出了精选评论这个功能。

只展示中听的话,来认同自己做这件事的价值。至于批评、质疑、探讨、询问统统都隐藏在系统后台里。一旦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时,我们就会本能地开启防御功能,同时也会自我怀疑自己做的这件事是否真的有价值。

童年养育的经历是价值的来源

视频里提出一个观点:知道自己是谁,是被别人正确认识的前提。这种早期的自我认识是从幼年时期不经意的小事中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我们塑造的自我价值观是依赖于童年的经历。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很多人都熟悉,“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理想父母的具体表现是:支持孩子对真实情感的表达及认同,不需要碍于面子以及迎合外界而改变。在孩子做错事或者遇到情绪爆发时,能及时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并为孩子的坏情绪或失败加以详解。告诉他们拥有这些情绪的感受,是正常的,并不需为此担忧。

孩子长大之后,他的内心就会平和而坚定,并为弹性自尊打下了结实的基础。因为孩子知道自己是谁,不会因为他人的评价而改变内心的价值观。

具体事例表现在日常养育孩子的方方面面:比如孩子摔倒了,我们及时安抚并说那一定很疼吧!比如孩子尿裤子了,我们可以抱抱他说尿裤子一定不舒服吧,没关系换上干净的裤子就好了!比如在外边无故哭闹了,可能是孩子感觉不舒服了。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无助失望沮丧难过崩溃,所有的情绪都和我们的反应联系在一起。理想的父母会及时觉察到孩子的情绪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即使小孩调皮捣蛋爱哭爱闹,他总是会从爸妈的反应中,找到自己的可爱之处,并且更好的接纳自己。

当然,我们并不是完美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路上会犯很多错。还好,新一代的父母能及时更正自己的错误方式,承认自己的错误。及时和孩子沟通并道歉。普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有三种方式来应对小孩的情绪。

1、否定孩子的情感

之前写过一个例子,孩子想吃巧克力味的冰激凌,妈妈带孩子去超市挑选了香草味的冰激凌,出超市门口,孩子并没有表现出开心的样子。妈妈这时候颇有不满,我已经给你买冰激凌了,你还想怎样,你应该开心起来。

或者是孩子过生日,情绪不佳。父母就会跳起来说,今天是你的生日,你一定非常开心吧!或是父母带孩子打疫苗的时候,故意和孩子说,打针的时候一点儿也不疼。或者做事情遇到了困难,急的直跺脚,父母却在一旁哈哈笑。

之前看过一则新闻,孩子抑郁症好多年了,独自一人就医。医生看不下去了,和监护人电话联系,她家人却说哪有什么抑郁症,都是她装的。

父母未及时觉察孩子的情绪,并为孩子提供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镜像,这样的话就会影响孩子对自己情感的联系能力。

我明明不开心,妈妈说我很开心,那可能是我自己出问题了吧!长大之后,我们也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明明答应他人无理的要求,心里会非常不舒服。但是还要装出很开心的样子,并对他人说保证完成任务。

我明明感觉到很难过,可是家人却说我装的。那可能是我的感觉出问题了吧!长大之后,自我否定自我排斥,无法做到自洽。

2、惩罚性的解释

中国式的父母喜欢对孩子犯错进行惩罚性解释,就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教训,言语上、体力上都存在一些暴力惩罚。一贯句式都是以这样开头的,如果你不听我的话,我就会怎样怎样。

网上有人询问,如果孩子不听话怎么办?神评总是会说,打一顿,一顿不行那就打两顿。好多人对这种粗暴的方式拍手叫好,简单粗暴,有震慑力、有父母的权威性,不需要任何技巧,也不需要考验父母的耐性。

上午的时候,我家熊孩子拍打mac电脑,不停地拍打。我们阻止不听,摔凳子,大哭大闹。我今天就用了这种简单的方式,在娃屁股上轻轻拍了几下,告诉他,扔凳子这件事不对。等冷静过后,发现自己学了那么多育儿知识,还是会本能地选择更加直接的方式。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当着很多人的面,孩子大哭大闹。我们就会顾及自己的面子,告诉孩子拥有这样的情绪是不好的。比如去医院打针的时候,哭好像是一件不好的事。有几次去医院总是会听到耳边传来这样的声音,你看人家小弟弟小妹妹都不哭,就你在哭,多丢脸了。

这种反复的暗示会让孩子不敢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情感,长大之后也很难寻找到自我。

3、对孩子的情绪毫不在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育儿理念,其中有个声音深受年轻人喜欢。比如孩子在地上撒泼哭闹,父母就站在旁边淡定玩手机就行了。

不去管不去在意,孩子就会自讨没趣选择妥协的。看似父母在用新的育儿理念育儿,但是无法觉察孩子的情绪,给予正确的反应,孩子在成长路上会认为自己没有存在感,不能清醒地认识自我。

还有一种情况是,只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从未真正关心过孩子的精神世界。如果孩子想要一点父母的温暖,总是以我很忙作为借口而拒绝和孩子进行交流。

我个人的观点来看,小孩子的成长是需要适当的关注和安抚的。这个度需要自己去控制,过度关注会让孩子失去自我,缺乏关注会让孩子失去情感的支撑。总之爱是育儿的底色,让孩子在童年时光中可以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才能在未来找到生活的意义。

寻找自我的方式

如果你是一位成年人,童年缺失的情感,需要读一些书籍进行自我疗愈,参考书籍《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当下的力量》,《被讨厌的勇气》,《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或者找一位靠谱的心理医生,重新在医生的引导下,找回稳定的身份,清醒的认识。

如果这两种方式不现实的话,试着把自己当成一位好朋友,把对外界的关注投射到自己身上,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试着不去质疑或责备自己,而是寻求解决办法并且拥抱自己,包容自己身上的小毛病。

在做一些决策时,更多的相信自己,而不是盲目跟从大众。对自己不喜欢的事,要勇敢的说不。对一些事情的看法,不担心他人的反对,可以创造性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真实的自己和解。

参考来源:TED《如何更好的认识你自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摆脱原生家庭的桎梏!专家支招3个步骤,助你找到自己的出路!
你不是孤独成瘾,你只是不想随便去爱
“童年经常被忽视,长大后活得像个透明人” | 镜中人
很多理性独立不愿意麻烦别人的孩子,更容易得抑郁症,更容易辍学
孩子发脾气时,为什么讲道理不管用?
父母需要用价值观而非情绪来管理孩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