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基础理论-养生与防治---养生

本文参考人卫出版社《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总结整理而成。

养生与防治

一、养生

养生是研究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及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理论。养生一词,在中医学文献中,出自《黄帝内经》。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温,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
养生,即保养生命,保养身体之谓。养生,又称摄生。摄生亦保养生,保养身体之意。

  生、老、病、死是人体生命过程的必然规律,健康与长寿是有史以来人类普遍渴求的愿望。

  中医学养生的基本原则为保养正气和防御病邪。它体现了中医学的医学目标或医学目的,即以人的健康为核心,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增强本质,预防疾病,治疗疾病,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增进心身健康。

中医养生学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仅具有系统的理论,形成了多种学术流派,而且还具有丰富多彩的养生方法,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中国人民的保健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预防

  预防是研究防止疾病发生和发展的理论。

预,事先,事先有准备之谓。预防,事先防备。预防一词,早出自《易·既济·象》:“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预)防之”。其意为事成之后,思虑可能出现祸患而应预先防备。
《黄帝内经》基于这种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提出“治未病”的思想,包括无病防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三、治则

治则是治疗疾病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中医治疗疾病的理论包括治则与治法两个方面。
中医治疗疾病是在辨证的基础上,确定治疗原则,根据治疗原则制定具体治疗方法,而后处方遣药,属于辨证论治的论治过程。
养生,预防与治疗,包含着与疾病作斗争,增进人类健康臻于长寿的理论和方法,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养生反映了预防医学的鲜明特点,要防病必先强身,欲强身必重养生,养生是最积极的预防措施。
治则治法的确立和治疗手段的实施,又可促进疾病的痊愈和机体的康复,从而有利于养生目标的实现。
在预防与治疗的辩证关系中,未病之前,防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故倡导“不治已病,治未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防患于未然。   
患病之后,则强调早期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
在具体治疗中又要分清疾病矛盾的主次,注意先后缓急。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防治结合是中医防治学的重要特色。
中医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养生及防治理论和方法,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


养生

中医养生学说有着独特的理论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其学术流派有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及药饵之分,其基本观点则不外畅情志、慎起居、适寒温、节饮食、勤运动等。
养生的目的并不是长生不老,返老还童,而是却病延年,即以良好的健康状态和最佳的生活质量而尽享天年。

  一、养生的学术流派

  ()静神学派

静神学派认为,神是生命的主宰,宜于清静内守,而不宜躁动妄耗。“静则神藏,躁则消亡。”(《素问·痹论》)
“神躁于中,而形伤于外。”(《养生论》)
故“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主张少私塞欲、抑且静耳、调摄情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等以调整精神状态,从而保持神气的清静,促进人体的健康。

  ()动形学派

动形学派认为,“形与神俱,形神合一,形为神之宅。人的生命赖形体而存在,形体不蔽,精神不散,亦可以百岁。”(《素问·上古天真论》)
形体动则脾胃健运、精气周流,生命力旺盛而不衰。主张用劳动、舞蹈、散步、导引按跷等方法,以动形防病,健身延年。

  ()固精学派

固精学派认为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为生命的基础
“精能生气,气能生神,营卫一身,莫大乎此。
故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盛则气血,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类经·摄生类》)
肾精难成易亏,阴精宜充盈秘藏,而不宜耗伤。
精易亏而难成,宜收心神,节情欲,调七情,省操劳,保养阴精,延年益寿。

  (四)调气学派

调气学派认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及寿天的关键。
气贵运行不息,升降有常,宜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和七情,省言语,习吐纳,行导引,慎热药,忌金石等以调养其气,从而促进人体的健康和长寿。

  ()食养学派

食养学派认为“饮食,活人之本也。是以一生之中,阴阳并用,五行相生,莫不由于饮食,故饮食进则谷气充,谷气充则血气盛,血气盛则筋骨”(《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
宜谨和五味,平和温润,饮食有节。
食宜早、缓、淡、暖、软。食养有调和阴阳,滋养脏腑,补益气血,调节情志之功,故食养实属安身立命,健康长寿之本。

  ()药饵学派

药饵学派主张利用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气血,达到抗衰养老,延年益寿的目的。
“药饵养生,重在健脾益气和温肾气,用药宜温不热,清而不寒,久服则坎离既济,阴阳劫合,火不炎而神自清,水不滋而精自固,平补之圣药也。”(《寿世保元》)
慎勿劫伐壅涩,贵在平调中和,更忌乱施补剂。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顺应自然

“人若能执天道生杀之理,法四时运用而行,自然疾病不生,长年可保。”(《寿亲养老新书》)
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依赖于自然而生存,同时也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即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生理上形成了与天地自然变化几近同步的节律性和适应外界变化的自我调适能力,这是维系健康的重要环节。
因此,人若能顺应自然而摄生,各种生理活动遂节律稳定而有序,机体阴阳协调而健康。
若有违自然,不循规律,肆意妄为,则各种生理活动的节律长期紊乱无序,全身功能易处于失调而不健康状态,适应外界变化和抵御外邪能力减弱,则易患内伤外感。
所以顺应自然,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原则。中医学倡导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起居有常,动静和宜,衣着适当,调配饮食,以适应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等外界环境变化的思想和方法,均是顺应自然养生的体现。
外界环境除了自然环境,还有社会环境,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故人不仅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
社会环境一方面供给人们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另一方面又形成和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
随着医学模式的变化,社会医学、心身医学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日益显示出重视社会因素和心理保健对人类健康长寿的重要性。
社会因素可以通过对人精神状态和身体素质的影响而影响人的健康。
所以人必须适应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摄生措施,才能健康长寿。
故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

  ()形神兼养

“全生之术,形气贵乎安,安则有乱而不乱。精神贵乎保,保则有养而不耗。故保而养之,初不离形气精神。”(《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人的形体与精神活动具有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

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

这种“形神合一”或称“形神相因”、“形与神俱”的生命观,是“形神兼养”养生原则的理论依据。

所谓形神共养,是指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要注意精神的调摄,使形体强健,精神充沛,身体和精神得到协调发展,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长寿。
中医养生的方法很多,但从本质上看,统而言之,不外“养神”与“养形”两端,即所谓“守神全形”和“养形全神”。
形神共养,神为首务,神明则形安,神为生命的主宰,宜于清静内守,而不宜躁动妄耗。故中医养生观以调神为第一要义,守神以全形,通过清静养神,四气调神,积精养神,修性怡神,气功练神等,以保持精神的清静,加强精神修养,使寿命得以延长。
形体是生命的基础,神依存于形,有了形体,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方能产生精神活动和具有生理功能。
形盛则神旺,形衰则神衰,形谢则神灭。
形体的动静盛衰,关系着精、气、神的兴衰存亡。
中医养生学主张动以养形,以形劳而不倦为度,用劳动、舞蹈、散步、导引、按摩等,以运动形体,调和气血,疏通经络通利九窍,健身延年。
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只有形神共养,动静有度,刚柔相济,达到调神和强身的统一,才符合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保精护肾

“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摄生三要》)
保精护肾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调养肾精,使精气充足,体健神旺,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肾精不仅是繁衍人类的生命之源,亦是生命活动最重要的基本物质。
精化气,气生神,神御形,精是气形神的基础。
肾为先天之本,主封藏,内涵元阴元阳,以维持全身阴阳平衡。
精和肾的充坚与否,是决定人体是否健康长寿的关键因素。
肾易虚而难实,精易泄而难秘,因此,保精护肾实为养生健体,延缓衰老的中心环节。
中医养生重在节欲保精,使精气充盛,有利于心身健康。
若恣情纵欲,施泄过多,则精液枯竭,真气耗散而未老先衰。
节欲并非禁欲,乃房事有节之谓。
保精护肾之法甚多,除节制房事外,尚有运动保健,导引固肾,按摩益肾,食疗补肾和药物调治等。

  ()调养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器官,营卫经络,形体官窍,无不仰仗于脾胃,元气之滋养全在脾胃。
五脏六腑皆受气于胃,方能发挥其正常作用。
故脾胃之强弱与人体之盛衰,生命之寿天关系至为密切。
“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当以脾胃为先。”(《景岳全书·脾胃》)
脾胃健旺,水谷精微化源充足,精气充盛,脏腑功能强盛,形健神旺。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调养脾胃之法,总的精神是益脾气,养胃阴,用药首当注意升降,次则当防过偏,寒勿过凉,热勿过燥,以免伤胃。
此外,节饮食以和胃健脾,调精神以疏肝理脾,常运动以和胃化食,防劳累以养脾气,均为健运脾胃,调养后天的重要方法。
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先天生后天,后在养先天,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衰老不是立即形成的,而是长期的阴阳失调,脏腑精气虚衰的结果。
在养生时应当掌握这些规律,顺应自然,形神兼养,固护精气,调补脾肾之原则,采取适当措施,以达到健身延年之目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养生的九大流派
《中医基础理论》_第一节 养生_中医世家
八段锦与中医养生
《黄帝内经》与中医养生,为父母收藏了!
中医如何看待衰老?附对抗衰老的3大途径!
养生基本原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