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适送别好友时写下一首七绝,后两句堪称千古名句,激励世人上千年

古代社会交通闭塞,通讯不便,亲友之间一旦分离,往往一年半载难得音讯,有时甚至再无聚首之期。古人安土重迁的观念根深蒂固,出行特别是远行,往往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

在与亲友离别之际,古人往往会郑重地举行送别仪式,设酒饯别、折柳相送,由此还生出种种赠别习俗。

有时还要以吟诗作词、写文章等形式送别亲友,而赋诗和折柳则成为诗人赠别的最主要的形式,它起的是精神慰藉的作用。

正因为这样,送别诗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因为送别诗中饱含着人类永恒的真挚情谊,所以送别诗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极为宝贵的一笔人文财富。

在亲朋好友即将离开之时,难免两情依依,难舍难分,于是就有了饮酒饯行,就有了十里相送,甚至还有了为方便送行而修建的折柳亭和因折柳相送而形成的折柳送行的习俗。

对于诗人来说,表达离别感情最好的方式当然莫过于以诗相送了。

多情自古伤离别。古人向来重视感情、珍惜友谊,于是在为人送行或与人辞行时,往往要作诗相赠,送别诗就在这样的情境中产生了。

在传统的诗歌分类中,表现离情别绪一类的诗歌,往往统称之为送别诗,有时亦称之为别离诗、离别诗、赠别诗。

所谓送别诗,指的是由送行之人以主人的身份给离别之人而写的诗。即由送行的主人作诗,写给离别的客人。

因为作诗相送,不仅可以淋漓尽致地表达作者的离情别意,而且还可以作为相知相思之物成为长久品味和回忆的慰藉。

珍视亲友间的相逢、重聚,是中国文化中的传统美德,所以,古人对离别的不舍,对亲友的挽留与依依惜别的深情就成为了一件很有仪式感的事情了。

在唐诗这个馥郁芬芳的百花园中,送别诗是别开生面的、芳华自在的一株奇葩,送别诗甚至占据着唐诗百花园中遥遥领先的位置。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提起唐诗,第一时间浮现在脑海中的或许就是那些蜚声诗坛的送别诗。

李白的送别名场面“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就是他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时写的。

王维在渭城送别好友元二时吟咏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别沈子福时唱的“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都堪称唐代送别诗中的顶流之作。

再如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他在长安送别好友时写下的经典,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堪称送别诗中的千古名篇。

还有如王昌龄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就是他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时写下的千古名句。

这些朗朗上口的名句,这些带着送别标签的诗句,直到现在,都是人们时光沉淀的记忆词库中最容易被唤醒的千古名句。

送别诗以其摇曳的身姿、多彩的形态、沁人的芬芳,让人流连其间,驻足品味,久久不愿离去。

高适堪称千古绝唱的送别诗

提起唐代的送别诗,高适在送别好友董大时写的两首诗,与上文提及的诗人以及送别名句比起来,不管是诗情还是诗境,都是不遑多让,甚至是平分秋色的。

如果单从励志这一角度来评判的话,高适的这两首送别诗都堪称唐诗里的最强音。

高适这两首诗的题目都叫《别董大》,尤其是其中的第一首,更是送别诗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后两句更是堪称千古绝唱。

《别董大》第一首以其优美的旋律、动人心扉的诗情、激励世人的三观,一直被世人传唱着。

如今这首诗已被选进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诵读这首诗的声音传遍了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人人会背的诗歌。原诗如下: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702—765),字达夫,唐朝沧州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长安三万里》正是以高适的视角展开故事讲述的,或许通过这部电影,人们对高适的了解更深了。

高适幼年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一时家中失去了经济支撑。家庭的不幸,生活的艰辛,使他深知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使他更加懂得了依靠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

史料中对高适的记载是:“高适者,渤海蓚人也。少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自给。其性傲于权贵,窥察洞明。及冠始留意诗什,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喜为好诗者称诵。

靠自己的苦学勤练,高适取得了很高的文学修养,但他直到四十八岁方被举荐,获得了一个封丘县尉的职位,这对于出身贫寒的高适来说,一步一个脚印走来,已经很不容易了。

但不久,他又辞去县尉之职。直到五十二岁,他才进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幕府中担任掌书记。

失之桑榆,收之东隅。或许正是这样丰富的人生阅历与际遇,使他的诗作充满了对人生际遇的认知与喟叹。

高适有着多年边塞生活的经历,他熟悉边塞风物,他的边塞诗风格激昂雄健 ,风骨遒劲, 尤以七言诗见长,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 ,与岑参一起被世人并称“高岑”。

提起高适,边塞诗人这一称谓是他给人们的第一印象。高适一生交游广泛,为求取功名,曾多次出入边塞,他也曾多次往返京城长安和边塞。

在这期间,高适结交了许多的志同道合的文人士子,写下了大量的描摹边塞风光的诗歌。

如名句“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就是出自高适描写边塞风光的诗作《塞上听吹笛》。

这也为他赢得了边塞诗人的美誉。除了边塞诗人身份,高适还是唐代诗人中唯一封侯的人,《旧唐书》记载:“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惟(高)适而已。

高适因为军功,官职一度做到了剑南西川节度使,广德二年(764年)正月,高适应召回京,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

高适一生仕宦多地,在南来北往的人生旅途上,他也经历了和朋友一次次的离别,离别的时刻,高适也写下了大量的送别诗。

在送别诗中,高适情真意切,他用真挚热烈和丰富细腻的情感道出了对朋友的殷切希冀。

高适的送别诗中流露出的那一份浓厚而淳朴的情感,一个关键的原因在于高适能够推己及人,时时处处能够站在朋友的角度,将心比心。

他会从朋友的立场思考问题,与朋友进行推心置腹地交流,对朋友关怀备至,他的情感的表达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娇柔藻饰的敷衍之词。

公元747年,身在老家睢阳的高适与好朋友董大久别重逢 ,经过短暂聚会后又各奔前程,于是高适就写下了赠别的诗歌《别董大》。

董大原名董庭兰,是当时著名的音乐演奏家,最擅长的就是七弦琴的演奏,而且因为技艺高超,深得宰相房绾赏识 。

对于这一事件,同时代诗人崔珏在诗中这样写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

董庭兰虽然身怀琴艺高超,但因为曲高和寡,知音很少,而且他本人也不善于交际,加之艺术家的清高,所以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高适《别董大》第二首诗如是写道:“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别董大》第二首后两句说的就是董庭兰的生活现状,意思是说他过着拮据的生活,开支用度捉襟见肘,连酒钱都付不出。

这时的高适壮志未酬,浪迹天涯,时常处于困顿的境遇之中。但在这两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读来很励志。

开篇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诗人先从景物描写入手,渲染出送别时候的环境。

天空中的黄云绵延起伏,黄云遮天蔽日,透过云层看到的太阳只有一点点的余光,夜幕降临以后,又刮起了北风,大风呼啸着,这样的景象预示着一场大雪即将降临。

果然,一会儿,纷纷扬扬的雪花就从天空飘落下来。伴随着雪花,一群排成人字形的大雁疾速地从空中飞过,往南方飞去。

这两句所展现的境界阔远而渺茫,诗人一下笔便描写了空间的广阔,阳光昏暗漫天的黄云。

在这天地之间,寒冷的北风送来纷纷扬扬的大雪,更有大雁南飞,朋友即将奔赴边塞。

这简短的几笔景物描写,便勾勒出冬日的景象,悲壮雄浑的气氛也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诚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高适这两句虽然是对景物的描写,但也处处衬托着送别的情调,以及诗人的气质心胸。

日暮天寒,本来就容易引发人们的愁烦心绪,而眼下,诗人正在送别董大,依依不舍之情是可想而知的。

试想一下当时送别的场面:正当黄云遮天,千里阴沉,北风凛冽,大雁南飞,雪花飘扬。在这样风雪交加的时刻,与朋友分别,此情此景可想而知。

所以,环境的渲染也就格外有寓意了,在这样的天气里不得不迈出前行的步伐,这预示着朋友出发的仓促以及对于前途的迫切追求。

诗人用白描手法描写眼前景物,粗笔勾勒便将冬日气象写得无比苍凉、悲壮。

但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以出人意料的、豪迈的语调,开朗的胸怀劝慰勉励好朋友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人的意思是说: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天下还有谁不认识你呢?天下谁人不敬重具有雄才韬略的大丈夫呢?

其实这两句诗中还有一层意思:今天我们虽然分别了,从此天各一方,但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前途漫漫,无论走到哪里,你都要尽情展现才华,不必有太多的顾虑 ,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普天之下谁不仰慕你?谁不愿结交你、引荐你为知音呢?

良言一句三冬暖。这两句话对于董庭兰来说,着实是这寒冬里最温暖人心的了,冬日的阴霾似乎一扫而空,诗意也峰回路转,豁然开朗。

高适的这两句话对朋友是一种有力的激励,同时也更深一层地表现了自己的情谊。

是啊,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句语境新颖,动人心扉,以此励志的话语赠别,足以鼓舞人心,这也透露出诗人的不凡气度。

高适这两句,不仅紧扣董庭兰琴师的特定身份,而且把不分贫富、不论地位、天涯处处有朋友的人生哲理和人生信条融汇其中。

同时,诗歌也从另一个角度给后世以启示:是金子,就不要怕会被埋没,它放在哪里都会闪光。

这看似随意的两句赠别语,其实是诗人精心锤炼的结果,这两句话能给人一种满怀的信心和力量。

蕴含着劝慰和勉励,寄予着希望,这种种情感交织在一起,凝成了这两句千古传诵的佳赠别语,堪称送别诗中的艺术珍品。

诗人在与朋友分手之际,只字不提心中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前行,以高昂的、自信的姿态迎接未来。

纵观这首送别诗,诗人处处从环境着眼,于大处落墨,最后表达对朋友的谆谆劝勉。

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就不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掷地有声;也就不能让朴素无华的语言,生发出如此情感真挚、动人心扉的诗情。

小话诗词

高适的这首送别诗,抒写了对友人的关心、体贴、劝励和希望,在诗歌中将友情的真谛抒发得淋漓尽致。诗歌中蕴含着的真诚的情谊和坚定的信念,无不正能量满满。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像高适这样的朋友,时刻激励前行的脚步,时刻坚定前行的信念,何尝不是一件人生幸事!

正是因为高适诗歌中那大写的友情二字,那大写的情感二字,那鼓舞人心的正能量满满的激励二字,才让这首诗成为唐诗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更成为中国诗歌唱歌长河中一朵惊艳世人目光的浪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诗里最经典的一首送别诗,可谓句句经典,最后两句更是千古名句
这位边塞诗人,早年生活困顿,后来平步青云,一路封侯,真乃奇人
人生莫急,这两人五十岁才发迹,留下了千古名句
高适很特别的一首边塞诗,后两句全用虚景,却写成了千古名句
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的10首边塞诗:听月明羌笛,品千古盛唐
高适最经典的一首边塞诗,以巧妙的构思,深远的意境,传唱千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