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徽州往事|手艺人——轧面(15)

图片来自网络

15.轧面

叶出纳拥有全村第一台扎面机,在很长的时间里,他家的扎面机守住了村里的“唯一”。也正因其唯一,大多农家吃的都是手擀面。铺一块四方大木板,取上面粉,再端上一碗凉水,母亲撸了衣袖,和粉擀面。很多年以后,我工作的小城的一家面馆挂出了“正宗手擀面”的招牌,广告语打出“母亲的味道”,以之招徕吃客,也算费了不少心机。我去店里下过一回面条,因手工制作,价格不菲,只是并没有吃出多少“母亲的味道”而再也没有去过。也许开店的老板不知道,许多如我般一个童年在乡下长大, 吃得最多的就是手擀面了。吃这类面食,主要原因在于大米供应不足。而和一团粉,做成面条,连汤带水的,真正细粮不够了还可以放入嫩南瓜、青菜,山芋一类,怎么着也能对付个饱肚子。被手擀面喂大的孩子,尽管会在心底里留着一片空地,植入对家乡的思念,对母亲的挚爱,却并不会像着了魔一般,一天非吃上一顿手擀面不可的地步。我的想法得到了印证,这个打着亲情牌的面店,在很多时候,生意都很冷清,我在想,终究有一天会因昂贵的房租而让他们把“母亲的味道”带回家去。

叶出纳是生产队里的出纳,管着一个生产队里的钱。我曾想,他是不是用生产队的钱买的扎面机。后来确定我的想法是错误的。就算是出纳,也绝没有本事能不经队长同意而随意支出一百块钱来添购那么大的一个铁家伙。于是很短的时间内我就在心里还了叶出纳一个清白。因为那并不是一台新机器,上面的油漆早已脱光锈蚀,整个机身漆黑泛黄。显然,这是叶家上辈人传下来的。扎面机的传动部分是一个大大的摇轮,里面带着两个轴承,把加水揉搓好的面粉,通过轴承的挤压,就能扎出一大块长如瀑布般的面皮来。几次反复,面皮扎光滑了,移到尾部的有凹槽的出面机上滚上一遍,粗细均匀且韧性十足的面条就出来了。面条的长短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掐长掐短。一家人吃的面条制作过程最多也就十来分钟。有时遇到扎面的人多,就要排队。不过这样的日子并不多。叶家的扎面机大抵清闲,只有到了过年前的几天里,才要排上长长的队伍。农家人吃了一年的手擀面,心里早就厌了,临过年了,便不再节省,掏出用鸡蛋换来的几个硬币,充当一回阔佬。

我曾不知道多少次去过叶出纳家扎过面。一到叶家,叶出纳问多少粉?我答爸爸给了5分钱。叶师傅答声“哦”,就把粉倒进一个如碗模样的大瓷缸里,加水搓粉。那个时候,叶出纳已过花甲,或者快六十岁了——我是从记忆中推断出来的——干事却十分老练,三两下工夫,粉搓好了,用铁制的小箕一舀往木板做成的斜槽里一倒,叶师傅说,开始。我便手抓扎面机的轮盘转起圈来。也许是年少无力,也可能是他家的设备过于陈旧,一开始我还能转得动轮子,可没两下,就气喘吁吁了。大多时候,叶师傅用手在轮盘的边缘带力,口中喊道加油,加油。实在没力气了,我便双手一放,边上喘气去了。叶出纳无奈,只得亲力亲为。口中说道,你小子最会偷懒。面出来了,叶出纳说,这次的面粉有3斤多呀,你爸爸不会只给你5分钱吧。我说就5分。其实,我挺佩服叶出纳的眼光的。那时候扎一斤面2分钱,3斤就得6分。我能在办“公差”的时候揩点油,就能买到一粒水果糖。若是叶出纳问得紧,我便怕他在与父亲交谈的时候泄了密,一般只得乖乖地把藏掖在裤兜深处的一分钱拿出来,红着脸递上去。但叶出纳这样的“精明”却并不时常使用,我们这些小孩子也总能从他的手中讨到一点好处。或许,老于世故的叶出纳深谙“水至清则无鱼”道理吧。三年后,又有一家买来了扎面机,出皮和出面是连在一起的,机器新,磨损也小,人也就省了不少力。可是他家的生意却总做不过叶出纳。究其原因,这家在扎面前都要用秤称一下粉的重量,然后再按量收费。许多孩子再也捞不到油水,只要是被父母派出“公干”的,就低了头直往叶家跑。多出点力不要紧,力气去了还会回来,可少了那颗糖的甜味,于一个孩子是决计难以容忍的。

我初中毕业那年,家里也添了一台扎面机,算得上是村里的第三台机械设备。来了“生意”,父亲说,碗在柜里,水在缸里,自己动手吧。父亲的扎面机没怎么收扎面钱。当然也有一些人搁上几个硬币就走的,父亲也就笑纳了。父亲说,主要是图个方便,那轮子转两转还能转坏了,想扎就来扎吧。也正是家中有了扎面机,我在搓粉上下了点工夫。因为有时候是小孩子来,他们根本不会,我就得粉墨登场露上一手。搓粉看起来容易,真要搓好了却并不简单。炒面要和得干一些,煮面就可以湿一点。还有的是来擀饺子皮的,若干了那层薄的皮会裂开,湿了还没拿回家,就结成块了。为了在摇轮盘的时候省力气,和湿一些会省力。可有时水放多了,还得从自家的粉袋里掏出一些来重新和。有时想想,父亲的扎面机,不但不赚钱生钱,还让我往外贴面粉。好在父母亲并没有为这事说过我。那时已是八十年代中期,一个农村都已包产到户,生活在一个昼夜发生了变化,一星半点的也就不会在意了。

九十年代中期,七旬高龄的岳父还担当着一个村子里的手工扎面业务。那个时候单价有了提高,逢年过节的,岳父一天能挣上十来块。岳父离我家有二十多里水路,村不同习惯也不一样。左邻右舍把面粉拿来了,往桌上一搁人就走了。岳父从搓粉到出面,都是一个人干,属于全程代劳。那时候,我就在离岳父家三里外的一个工厂上班,经常去蹭饭,遇到汗流浃背的岳父摇着轮子奋力劳作时,总要抢过那个多年不再摇转的轮盘,为老人家出点气力。

现在的村村寨寨都有了专门从事面条加工的小作坊,也早已用上电机带动,那个费力的轮盘在电机皮带的驱使下,显得快速而轻盈。到了傍晚,一个人,一辆三轮车,载着一车的面条,走街串巷,四处叫卖。人们只需要掏出一两块钱,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煮上一碗香气四溢的面条来。在城市里,更有固定的店面从早卖到晚。分工越来越细的好处,就是让生活越来越方便。一个快捷的时代,从那一串串细长的面条上也能见到清晰的影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制作面条的小妙方
换着花样吃馒头(做法附图)
如何和面,做出的面条劲道爽口?
回勺面这样做,简单易上手,好吃不得了
五颜六色的面条,做起来真不难!
一团面粉,不和面不发面不用手切,为何直接变成面条?一起看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