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徽州往事 | 手艺人——木雕(26)

本文选自江伟民散文集《徽州往事》

26 木雕

这种与斧凿刨铲打交道的手艺人,大抵是须眉男子。却在一个不经意的时间,让一个花季少女陈秋香着迷上了,便误入尘网28年之久,至今没有退隐之意。她的这一执著和坚忍,也成就了一个徽州木雕女掌门的头衔。是为记。

爷爷的爷爷在修建花厅屋的时候,表情依旧平静,内心早已汹涌澎湃。但他得始终保持着徽州人内敛谦逊的姿态。惟有如此,方不会被人背后笑话。这是一个叫灵山的村子里的第一间花厅屋。有偏门,有正门。走过偏门,绕上两个小弯道,还有一个硕大的厨房,随意摆放4、5锅灶依旧宽敞。爷爷的爷爷,我的太太爷需要这样的安排,或者说成排场。他的用意是明显的,自他起往下数代再不会为繁衍生息而拥挤了。一个厨房都如此讲究,正堂自不待言。从正门入口,不能直视内堂,一道屏风挡住了视线。或左或右绕上两步,跨过高高的门槛,才能见到照壁下的八仙桌,和桌子两旁的太师椅。自然,照壁上还配有字画、对联,正堂两边的木壁上各有两幅吊屏,早先为梅兰竹菊。或其他风景。到了上世纪中叶,红色漫天时节,大抵换成了毛体写就的毛诗词。花厅屋虽只上下两层,房间却多达十余间。粗壮的立柱和冬瓜梁之间,雕琢了诸如挂件,显得大气磅礴、庄严肃穆。

在整个房子基本建成时节,木雕师傅上场了。他们拿起竹子做成的丈量工具“五尺杆”好一阵比划之后,在一个天井里,借着天光,开始了他们的工作。从树桩的去皮开始,锯成细料,用一支木工铅笔勾勒出各种图案,恭请太爷爷定夺。自然,荷花和螃蟹是必须的,那是“和谐”的谐音。徽州人自古讲究与人和谐,与自然和谐,而和谐的真正意图在于赢得发展的环境和机遇。一匹马和马的人也是必须的,那叫马上成功。蟾蜍和桂树也是必须的,那叫蟾宫折桂……诸如此类,为的是讨个好彩头。我的太太爷以其文治武功,一举夺得了清末的文武秀才,那份轻狂和自得被几个木雕师傅雕成了图案,做成了屏风,一直流传至今。

许多时候,我就是盯着那些雕工精细的花朵枝条走兽人物来想像祖宗的模样,和他们当时功成志满的心情的。叔公常常指着上面的一两个图案,旁征博引地介绍着里头的寓意。然后,摇摇头说得多少工夫呀五个一流工匠足足干了三年

父亲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山外的祖父母抱养,花厅屋的好歹就与我们无关了。但并不妨碍我在一个童年的串亲时节,一昧地和堂兄弟、表兄妹捉迷藏,一个大房子曲径通幽地成了我们孩提的乐园。只是那时候,太太爷的花厅屋有几个房门前堆满了柴火,他的子孙中有不愿意留守的,就搬了出去建了新房,而用一堆木柴代替门神,替祖上守业。透过柴火的缝隙,隐隐可见里头雕琢精致的图案,一只鸟,一棵树,或其他图案。镂空雕,双面雕,随处可见,即便掩埋在柴草中,也不失其原来的高贵。

在歙县县城西园,现在叫做徽商大宅院里,木雕作品散见在各个门楼、房屋之中,这里应该算作木雕之集大成所在。或是小时候对那些图案早已烂熟,而多少没了猎奇的快感。只到陪着一拨拨客人观赏并从他们的嘴中发出唏唏啧啧的赞叹声时,才能让我强打精神,并顺着他们眼睛的方向,定格在一扇扇花窗上。精湛的图案,一流的刀工,层层叠加起来的镂空工艺,原本它们的产生,流传,以及引发的感叹,绝不是我等粗俗之徒所能窥其一二的。

一个徽州是不乏这样的精美的。黟县的宏村、西递,徽州区的潜口、呈坎休宁的万安老街、三槐堂,均是国字号文物集结的地方。在歙县,这样的村落就越发多了去了:许村、北岸、昌溪、三阳、杞梓里……随便一个村口,停下脚步,然后抬起头来,就能看到梁柱门窗之的先人功课。

按理说徽州大地上,从事木雕技艺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大都是从县级的工艺厂里走出来的。不知从何时起,这些怀揣技艺的师傅们一夜之间下了岗,成了有力无处使的弃儿。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如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般,从事美术工艺的一群人在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茫然之后,就又被重新唤醒了过来。他们所遭受的遗弃,在于一段时间内少人重视他们存在的价值;而他们的唤醒,更在于一个族群的重新觉醒和价值取向的重新认定。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个古老徽州又该用什么作为民族的认定而走上世界呢?无疑就是存在于我们周边的目力可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间间挺立着历经数百年风雨而依旧存在的建筑自然是无需高声语的活化石。作为徽州三雕之一的木雕也就在那一刻复活了。一间接一间标榜着传承的工艺加工厂也雨后春笋般复活过来。陈秋香也正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中期,毅然决然放弃沿海城市优厚待遇回乡创业的那一手艺人中的一个。

我们的交谈只是拉家常。初中毕业后,便不想读书了,想当个画家。川湖,休宁县城边上的一个村,横江东流,景色旖旎,那段时间总有一个老人来作画,陈秋香着迷了,竟然就当起了老者的学生。后来才知道老者是一名木雕师傅,作画只是出来为木雕写生。许是爱及乌吧,少女成了一名木雕学徒。凭着吃苦耐劳和聪颖伶俐,陈秋香一下子就成了县工艺厂的木雕师。只是这碗饭没吃多久,工艺厂就解体了。陈秋香只身去了广州打拼。几年后,在稳住阵脚并有丰厚待遇时候,家乡的徽派建筑修复工开始了。艺人成了一个时代的骄子。陈秋香回到了家乡,办起了自己的木雕工艺厂参与了一个徽州一府六县重大工程的修复工作,一个个配件从那双纤手紧握的钎凿中流淌出来,流向一个个屋脊、梁架。三槐堂,唐模民居,潜口民居,齐云山太素宫……一个个名字响亮并足可代表徽州的建筑,都与她有了血肉的关联。我在与她的交流中,没有过多关注挑、挖、刺、镂的木雕技艺,而是把目光停留在了她那双修长的手指上上面布满了疤痕……陈秋香说,手是女人的第二张脸,做了这一行,我的第二张脸没有了

是的,那一手深深浅浅的疤痕里,塑造了属于她,一个徽州木雕女掌门更多的脸。那些更多的脸,正接受着来到徽州这片土地上的远方客人更多的赞。也许,这样的回报应该够了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工艺欣赏●中国徽州木雕
华夏文化:徽派木雕
中华文化:徽州四绝(组图)
徽州四雕
中国传统建筑中木雕的风格演变及主要流派
徽州木雕【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