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纪事|施春生:说一说黄山迎客松

题图为1963年10月15日原邮电部发行的《黄山风景》特种邮票第二枚(16-2)“迎客松”。

文字 / 施春生

图片 / 资料图片



迎客松是黄山奇松之首,被学者誉为“共和国的形象代表”。迎客松挺立于玉屏峰前,狮石旁、文殊洞上,破石而生,寿逾千年,姿态苍劲,枝叶平展如盖,侧枝横空斜出,似展臂迎客。现为国家一级保护名木,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目录,黄山风景区设有专门“守松人”,提供全天候的监护。

然而,总有人在网络上时不时煞有其事地宣称:“黄山迎客松已死,游客见到的是假树(塑料树)。”又说,“黄山迎客松是移植的。”

那么真相究竟是什么?迎客松作为黄山风景区最知名的古树之一,松名开始于何时?我们不妨通过现存的文史资料探究一番。


有关迎客松的不实言论 丨 截屏图片



一、画僧雪庄描绘的“迎送松”。

最早记载迎客松、送客松始见于1635年,明代许楚写的《黄山游记》,文中称作迎松、送松,位于现在的玉屏景区老道口之上、云巢洞与蒲团石之间的险要处,一松居外,一松向内。

在明未清初时期,黄山周边活动着一群画家,他们绘制的黄山图景显示了明显的写实倾向,尤其是画僧雪庄(名道悟,号雪庄,又号通源,江苏淮安人,1689年来到黄山,居后山之皮蓬,直至终老),在山中生活了三十多年,创作有大量实景写生的《黄山图》和描写黄山景观的诗篇。现今所能见到的题诗就有一百余首。清代程弘志编《黄山志·续集》,卷首即为“图卷”(43幅),收录的是雪庄所绘《黄山图》,其后汪洪度撰写《黄山领要录》,刻版也使用了雪庄的《黄山图》。雪庄在这些《黄山图》中,绘制有“迎送松”画一幅。

二、文学家刘大魁记录的“迎送松”。

清代散文大家刘大魁(1698-1779,枞阳汤沟人)到黄山游玩,所著《黄山记》里有一段记录,原文为:“上岭东行,有石当路而中虚。于其中累石为磴,数十级以上如门焉,题曰:'云巢’,亦谓云巢洞也。折而上有松夹道,枝柯交结若与来者相揖让,名曰'迎送松’也。”


1914年的迎客松丨 摄影:黄炎培

三、黄肇敏游记里的“迎客松”。

黄肇敏(字秋宜,同治、光绪时为官福建,歙县潭渡人)著有《黄山纪游》一篇,详述他自清咸丰已未年(1859)八月二十八日拂晓时分,与族兄雨墩、朴村各携一从者,一行六人从潭渡出发,取道西北,徒步向着“久抱游志,因循二十年”的黄山而行。他们于九月初一抵达汤口,夜宿温泉“紫云庵”。此后数日,游历了慈光阁、文殊院、狮子林、始信峰、清凉台,饱览黄山美景,也详细记录了一路所见所闻,堪称一段黄山信史。

为求原貌,兹引《黄山纪游》文殊院(今玉屏楼)一段如下:

又上,则夹壁争高,中通一径,仅容一人,昏暗不见天日。两手扪壁而行,藓苔满布,湿不停掌。导者曰:“此一线天也。”出此,见壁上一大“好”字,旁有“厚庵”二字圆印。再上,至文殊洞。洞外,壁上有“不可阶”三字。入洞登二十四级,出洞有菩提树一株,身柯枝叶,皆非人间所见者。又上,曰“小清凉”。有灵芝松,状若灵芝。壁上汪毅堂书“刻削千仞”四字,又“烟云万状”四字。再上,数十步至文殊院,于巉岩中,忽见平地,广约数亩,心胸为之一快。院仅三间,丑山未向,垣砌以石。左偏二间,为游人憩息处。西二间,即炊黍之所。院依玉屏峰下,左即天都,右莲花、莲蕊,玉屏居其中。峰上有“此山尊”三字,又“天地自明”四字,字大丈许。以下视之,尚如斗大。院前南面,空旷眺视,群峰次第呈露。万嶂千岩,咸俯其下。又二石山,曰“狮”曰“象”。狮石上刻“群峭摩天”四字,又“奇观”二字,又程振甲先生书“大巧若拙”四字。石前一松,曰“迎客”。院后一松,曰“送客”。皆非旧所传之“迎送松”也。又有片石右,曰“文殊台”,上有趺迹。循象石而右,亦有一石曰“立雪台”。按此院为普门大师感梦而创,故又名“梦象台”。

黄肇敏在《黄山纪游》里颇为详尽地记录了他观看迎客松的情况。这些文字清晰地记载了“迎客松”的方位,并指明“迎客”“送客”都不是前面文献述说的“迎送松”。


1933年的迎客松丨 摄影:郎静山

四、黄炎培摄影图片里的“迎客松”。

民国三年(1914年)5月1日至6日,黄炎培(1878-1965,号楚南,字任之,笔名抱一)携同乡好友顾志廉、摄影家吕頣寿,及几位挑夫、导游完成了黄山登攀,此行结束后,他写下了《黄山游记》发表在当年的《小说月报》上,并由商务印书馆于11月出版了《中国名山第一种:黄山》摄影一书。目前已知的最早的黄山迎客松摄影照片,就是此书上的所刊载的迎客松照片。

五、陈少峰著《黄山指南》介绍“迎客松”。

民国18年(1929)的时候,陈少峰(号黄海散人,今黄山区焦村人)历时数年,在亲自探访询问的基础上,编著出版《黄山指南》。此书选用迎客松照片置于正文之前,使迎客松逐渐为世人所知。

查阅《黄山指南·卷下》,在“入山沿路风景·慈光寺至文殊院十五里记”一章,记载如下:

从裂石中拾级而上叠上,经蓬莱之岛,入转身洞,俗称“罗汉洞”,又名“文殊洞”。深黑且湿,疑若路断途穷,凿空梯而上井口,如隅阳神之出泥丸,绝处逢生。云巢洞至此三里,文殊院将至矣。洞口一松,若拥雪迎门者,曰“迎送松”。西行数武,有浅古松相对,古松志称“迎客松”。黟两士人游此,题字石上,曰“仲岩”,曰“老松”,盖两人之别号适与此景巧合也。又有“小清凉”三字,以其宛似五台也。  


2017年的迎客松丨 摄影:吴春辉

雪庄、刘大魁、黄肇敏、陈少峰四人在绘画、游记中,均提到了“迎送松”,四人所记述的登临黄山,中间相差了一百余年时间,故黄肇敏有“石前一松曰迎客,院后一松曰送客,皆非旧所传之迎送松也”说法。陈少峰明确地将迎送松的位置确定在文殊洞。而对于迎客松,黄肇敏、陈少峰二人所记述的迎客松与今天迎客松的位置、松旁的摩崖石刻相吻合,不存在疑议。

网络一直有极个别人把“迎送松”与“迎客松”混为一谈,通过言论误导游客,甚至散布“黄山迎客松已死亡”“黄山迎客松是道具树”等不实消息,信口雌黄,给游客及景区都带来莫大伤害。笔者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梳辩整理,以详实的论据证明,在玉屏景区,根本不存在古迎客松与现存迎客松不是同一棵树的错误说法。

  节选自《黄山迎客松考论》。

网络视频|黄山之巅“迎客松


推荐阅读

迎客松

当代·黄宾虹

今古几游客, 

劳劳管送迎。

苍官不知老,

披拂自多情。

黄宾虹(1865-1955),歙县潭渡人,当代著名画家,自号“黄山山中人”,与齐白石并称“南黄北齐”。自述一生九上黄山,对画史画论研究颇深,著《黄山画苑略论》等,,能诗善文,兼擅书法、篆刻,画作浑厚华滋,为现代山水画宗师。


1939年时的黄山迎客松|摄影:叶挺


文字|施春生 黄宾虹
图片|资料
编辑|信繁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点个「在看,让我知道你

点「」和「分享」,让我感受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山 · 玉屏楼
黄山雾影
(4)再游黄山玉屏峰迎客松:黄山的标志性景观
【照片说事】黄山文殊洞
封城封省之前的黄山之行
对联里的黄山迎客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