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思“微”知著
连续两天参加了听评课活动,谈点感受。
         
讲授式。有时又被诟病为填鸭式,为此专门度了一下何为填鸭。填鸭是真实存在于育鸭过程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肥,但绝不是见鸭就填。体弱多病的也是不敢填得,上次所填未消化完也是不填得。可见填鸭也不是乱填,也是有科学性的。真正在教学中做到填鸭式也是出效果的,为何诟病?可能人不是鸭,消化知识和消化饲料还是不同的。饲料填到胃里,鸭脑是无法控制鸭胃消化与否的。把知识放到大脑和把饲料填到胃里,看似道理差不多,实质相差太大了。知识这种无形的东西要投放到有形的大脑中,看着是填,实际可能就是把知识抛了出来,是否落到脑子里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诟病填鸭式教学法实质是填者并不能真正填进去,若真能填进去,也是有实效的,而不是无效,提高填技是填鸭式的正道。
         
自学式的特点是老师要少讲或干脆不讲。通过设置问题,给学生搭建思维台阶,让学生自己获取知识。设置问题是关键,真正考验老师的能力,需要掌握学情,更要真正理解知识,通过问题来给学生和知识牵线搭桥。
         
两种授课方式不应该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互为补充的关系。讲授式、自学式,落到实处,实质并无不同,好的讲授式同样是以启发思维作为学生掌握知识的突破口,也是苏格拉底的助学式,更考验能力,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对策。自学式是把全部启发思维的问题一下子呈现出来,理解若有偏差,通过自主理解后的小组讨论环节再逐步理清,实在还有疑难,最后在点评环节通过老师解决。
         
讲到点上、问题设置到点上都是难点,讲不是讲知识,问题设置不是问知识,都是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理解知识。真正能掌握知识,必须还得是通过学习者自己的思考,他人只能是助思。
         
《气体的等温变化》是一节实验课,通过实验得到结论。

通过压强的微观本质或实验先获得感性认识,然后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得到定量结论。

终结结论为PV=C。

得到这个表达式的过程可以不同,但设计者需要理解:本节的实验对象是质量、温度都保持不变的气体。

设计实验首先要考虑如何保持m与T不变。如何实现这两个条件可以作为首要问题。

条件具备后,再思考通过何种手段和工具来测量p、V,教材中有启发,但肯定不是唯一的手段和方法。

采集好数据之后是处理数据,又是一个多法可用,考验能力的环节。到本节的目的实现只有一步之遥。越靠近目的,越有可能翻车。结论不大对劲时绝不是一句“误差范围内”能背锅的。需要依次核实前面的各环节是否存在问题。

控m和T是否有问题?

P、V的测量是否有偏差?

哪些环节可以继续改进,哪些环节是无论尽多大努力也无法改进的?

只要逐项核查,就会发现问题所在。

m和T可以控好,P是直测,问题不大,只有V存在最大嫌疑,注射器的刻度能否反映真正的V,这是这个实验数据处理时一个堪比天大的问题。和气体压力表或压强传感器相连的细管通道的微小体积是注射器的刻度值无法体现出来的。也就是体积的测量值不是气体体积的真值。
转化一下:
这样用图像法处理数据,就有了附加收获,测得了微小通道的体积。加上V0,重新再绘制
图像,过原点的可能性就大多了。

这个思考过程,是不是和伏安法测电阻的误差道理很类似呢?欧姆定律中的U和I,指的是真正加在电阻上的电压和流过电阻的电流。但只要用伏安法,内外接法无论用哪一种,总有一个测量值是假的,外接法,电流多出了流过电压表的电流;内接法,电压值多出了加在电流表上的电压。如此思考,测量值偏大偏小就一清二楚了。
         
《动能和动能定理》作为新授课的第一节,细节同样不少。

通过牛顿运动定律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导得到动能定理。

牛二是个瞬时表达式,推导做功时的合力实际上是一个过程中的“有效力”但不一定是恒力。

物理学中的好多规律,实际走的是从特殊情况先得到结论,再推广到一般情况的路子。

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学习《动能定理》,应该是从已学过的、熟悉的知识上来通过数学推导先得出特殊情况下的动能定理表达式。

牛二的瞬时力和动能定理中的过程力要做到统一,只能是恒力,因此本节新授课推导动能定理,应该利用恒定质量的物体受恒力作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这个特殊情况先推导出动能定理来。

出来之后需要对动能定理重新审视一番,组合后和组合前不是一回事,否则组合的意义就不大了。
盯住式子逐项考查
解决这些理解定理的疑难:
1.动能的定义为
的系数为何非得是1/2而非其他数值?
2.F的意义,何物所受何力?
3.动能是标量还是矢量?
3.x的参考系?v的参考系?两个参考系有无联系?
4.过程量和状态量如何确定?
是过程量还是状态量?
5.
对比,都是具体的功能关系,“势能定理”多一负号,如何理解?
6.恒力曲线运动动能定理是否适用?变力曲线运动呢?
         
用自己所学知识去推导、解释自己的观点,看看推理是否严谨,逻辑是否清晰?
         
推导动能定理的同时,得到了动能的定义式,这是从功能关系来的。

F是研究对象所受的合力,x是合力作用点的位移大小,v是研究对象的瞬时速度。谈到位移、速度,必须指明参考系,因此x和v必须对应同一个参考系。
         
钻研细节好像是必经之路,考验思“微”能力和敏感力。于看似平常的问题中能看出不平常,最后再理解为真平常,好多规律也就能真正理解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养娃记0142
野鸭和大雁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好的教育,就是要学以致用,让幼雁看到这些知识(飞走游)的光明前途或者对这些知识的好奇,而产生动力
九上数学《二次函数的四种表达式求法推导》知识点
《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人教版丨九年级上册数学《二次函数的四种表达式求法推导》知识点
? ?? ? ? ? ?? ? ? ?? ? ?? ? ? ??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