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启示录271:事与理相互参究
导读
弟子樊迟问了孔子什么问题,孔子解释了两遍他也没明白?孔子没讲明白的问题,为什么被子夏同学给讲明白了?为什么很多时候从同学学到的比从老师学到的还要多?为什么说光讲道理基本没用?为什么群众看领导用什么人,就知道领导是什么人?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当过老师,当过领导的人,一定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和下属当中有的人反应特别快,心思很通透。
而有的人,你费了口舌,他仍然不明白,2000多年前孔子的门下,其实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论语》的颜渊篇里有一则,就能够让我们看明白这一点。
01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这则《论语》相对比较长,但是很简单。孔子有一个学生叫樊迟,这位樊迟同学的反应比较慢,有一天他向孔老师请教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叫做仁?怎样才叫做仁?孔子的回答是:爱人。
又问孔老师,怎么样叫做智?孔子的回答也是两个字:知人。也就是说,你能够辨别一个人,了解一个人的习性,辨别一个人的好坏。
但是樊迟没能够完全理解孔老师的意思,孔子一看不明白,好,我继续再给你解释一下:
选拔那些正直的人,放到那些不正直的人、邪曲的人上面,那么就能够让那些不正之邪曲的人,变得正直了。
这句话的意思也很好理解,要让那些作风正派,为人正直的人去做领导,领导那些不正直的人。
用今天的话讲,上梁一定要正,这样的话,就能够在正人君子的带动下,让大家一起都慢慢变得正直和正派。
孔子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但是樊迟还是不能完全理解。从孔子那里退出来,见到了子夏同学,子夏是孔门里面学问比较好的,反应比较快,比较灵敏的一位。
樊迟就想向子夏同学说,我刚才呀,见到咱们孔老师,问他什么叫智?老师给我的答案是,把正直的人选拔出来,放到不正直的人上面,能让那些不正直的人也变得正直,这是啥意思呢?我没搞明白啊!
子夏同学反应特别快,能够触类旁通。一听樊迟转述孔老师的话,他马上就赞叹道:哎呀,老师讲的话实在是寓意深刻呀!微言大义!
子夏反应快到什么程度,立刻不仅仅领会了孔老师的意思,而且还能够从历史的资料当中,为孔老师的教诲找出两个最生动、最鲜明的例子。
他告诉樊迟,舜执掌天下的时候,从人群当中选拔人才,他选拔出来了皋陶,这样一位正直而又有才干的人,天下那些不仁德的人,就都远离了。也就是说,都收敛了。
而商汤拥有了天下之后,从天下人当中选拔人才,他只选择了伊尹这样一位大贤人,天下那些不仁不义的人,也都远离了,没办法靠前了。那些不仁不义的小人,没有机会了。
02
读了这则《论语》,我的第一个感慨是:
学习这件事,可能只有一半是要靠老师,还有相当一部分要靠同学。
孔老师这么智慧的人,讲的已经很深刻了,但是他讲得还是稍微有点抽象。樊迟同学可能底子薄,反应又慢,没整明白。
但是大圣人没讲明白,没说清楚的问题,却被班上的学霸给讲明白了。
读过大学的人,都会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大学和中学、小学最大的区别是:
我们读中小学的时候,知识的来源几乎绝大部分是靠老师,而上了大学之后,从老师那里得到的,有的时候还不如从班上同学那里得到的多。
我们有很多见识,有很多思维,有很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都是从同学那里得来的。
有的时候,晚上宿舍关灯以后大家吹牛,互相进行头脑碰撞,头脑风暴,给自己带来的收获,可能比课堂上老师和教授的讲解,更大、更多、更有价值。
03
而且我们看到孔子门下的子夏,他特别善于举一反三,他能够从孔老师那里的道理,立刻联想到文献资料里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说明了子夏同学平时的积累非常丰富,学问的底子打得特别好。
而且我们应该看到,表面上是子夏帮樊迟讲明白了一个问题,但回过头了再看,何尝不是樊迟的疑问,帮子夏的学问变得更通透了.
能让子夏对这个问题理解得更深刻了,能够帮他从历史事件当中升华到理论的高度。
历史上记载,孔子去世以后,子夏于河西魏文侯处,传授《诗》、《礼》、《易》、《春秋》。
用今天的话讲,子夏在孔子去世之后,也成为了大学者、大教授。子夏的学问,一方面来自于孔子,另外一方面,我相信也得益于同学之间的碰撞和讨论。
04
谈到这个话题,我们再引申一下,为什么很多中国的孩子,要到国外去留学?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之一就是,中西大学教育方式的不同。
我们中国的很多大学,还是填鸭式的这种惯性教育,问题太大了,不能够促动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碰撞。
如果我们中国的大学教育,能补上这个短板,也许有一天会有太多太多的西方人,要到我们中国来留学,我们会走到他们前面去。
把我们中国5000年来最智慧的东西,和西方一些比较新颖、先进的东西、方式合二为一,会有奇迹发生。
记得有一次和上MBA的同学交流,我跟他们开玩笑,我说同学聚会不能只是身体和身体的碰撞,酒精和酒精的交流,一定要有头脑和头脑的碰撞,思想和思想的交流。
思想这个东西是越分享越多的。
05
读了这则《论语》,我们还应该想到一个问题,当家长的、当老师的,最喜欢给孩子讲道理.
给学生讲道理有没有用呢?也许有用,但是用处真的有限
其实子夏和樊迟两个同学,对同样的道理反应不同,领会的程度不同,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问题:
道理本身没有用,只有在具体的事情上,把道理用出来之后,道理才真正发挥作用。
如果再好的道理,再有道理的道理,不能用于解决,处理具体的问题,具体的事情,那就只能是空洞的说教。
子夏同学的过人之处,就是为孔子讲的道理,举了最直接、最具体、最鲜明的例子,让人一听就懂,就明白。
因为道理是抽象的,例子是生动的、活泼的。
讲到这里,我就很佩服《朱子家训》也好,《弟子规》也罢,我们古人是有这个智慧的。
教育孩子不完全是让他们背四书五经,也有生活上的言谈举止,行为规范的教育。
道理不能只停留在口头的说教上,要落实到待人接物的一言一行上,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朝的大思想家王阳明先生,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我们中国的教育,什么时候能够做到和生活合二为一,尤其是大学的教育,能够和工作合二为一,那我们的教育就会再上一个新的高度,就会是一个更高的境界。
06
当然,这则《论语》仍然可以归纳出来,孔子反复教育我们的问题,用今天的话讲:上梁正,下梁就不歪。
一个人的地位越高,他的权利越大,他最需要的本事,就不是他个人的专业特长,而是他识人和用人的智慧和能力。
有人说,公司里当董事长的就两件事,第一件事是用人,第二件事是分钱。那么当大领导的,最关键的是要在关键的岗位,用对关键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看大领导他用什么样的人,就知道大领导他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因为大领导在用人的时候,就暴露了他个人的价值取向,暴露了他的性格,暴露了他的好恶。
当大领导的人,在关键岗位,用了一个正派人,那些不正派的,喜欢搞邪门歪道的人就会收敛,就会害怕,就会躲得远远的。也很有可能跟着正派人一起做正派的事。
反过来一样,如果大领导用了一个势利小人,喜欢搞邪门歪道的人,那些小人喜欢搞邪门歪道的人,就会发现机会,他们就会把脑袋削尖了,便会无所不用其极,就会小人当道。
这个时候,君子一看自己没有机会,自己就算上去了之后,也会被这些小人收拾,所以他们就躲得远远的。
当大领导的,关键岗位用错一个人,就会坏大事,能用对一个人也可以成大事。
还是那句话,不管是执政,还是今天的企业管理,要想整个公司正,先要保证上梁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崇德、修慝、辩惑”与“仁者爱人”-----读《论语.颜渊第十二》片段有感之(25)_心静是...
国学笔记||孔子真的轻视生产劳动,看不起底层人民吗?
吾尝终日不食|《论语》没有那么难
《论语》新解13;19
「国学经典」为政篇·第五章
常顺有话如是说之我读《论语》:这三条,到哪里都不能丢 (13—19,讲于2022年7月29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