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启示录327:君子言行不越位

导读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论语》书中怎么出现两次?为什么说知识分子最大的智慧是约束自己的嘴皮子和笔杆子?为什么大学生进入社会第一要事是清空脑袋?为什么说想有大成就,开始的时候最好内在志向要大,外在的调门要小?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的这句名言,曾经在《论语》的泰伯篇里面出现过,但在宪问篇里又出现了一次,不过这次后面跟上了曾子的话。
01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非常好理解,你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去考虑那个职位应该做的政务。曾子的话是讲,一个君子,他平时思考问题,是不会超出他自己职位、自己职责所在的范围的。用今天的话讲,不会越位。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八个字,在《论语》的书中出现了两次,所以很多专家学者把宪问篇里面孔子的话和曾子的话分开来,作为两则来解读。
连朱熹这样的大家,都认为孔子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重出,也就是又出现一次。
我们不知道是不是另外一个场合,孔子又同时讲了这样的话,只不过这次曾子在场。
也有的人推测,是后来曾子给自己的弟子讲述祖师爷的教导,并且做出解释。
从内容上看,曾子的话更像是对孔子的话做出解释和发挥。
02
如果我们读懂了孔子这八个字,理解了曾子的告诫,再加上二三十年的人生阅历,就会容易有这样的感觉:
任何的事情,旁观者和亲历亲为者,感受是两回事儿。
我个人现在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一个知识分子最大的智慧,不是你有多高的见解,而在于能够恰到好处地管好自己的嘴皮子和笔杆子。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岸上看和亲自下到水里去游,完全是两回事儿。
知识分子的见解从哪来?大部分是从书上来的。可是从政者是要到社会一线去,社会的现实要远比书本上的描述、书本上的道理复杂得多。
书本上的知识,学校里面的教育,很多时候是是非分明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可现实当中,对和错能分的那么清吗?善和恶一定是界限分明吗?往往都是好坏混杂的。
很多时候都是权衡再三,妥协之后的结果。没有办法像书本一样,一是一,二是二。那样的话,很有可能在实践当中寸步难行。
一个人书读得多,有见识,但真要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还需要一个本事。
在学校的时候,把自己的脑袋装满,迈到社会上去,要有意识把自己头脑清空。
应该到基层去体验一下、锻炼一下、打磨一下,没有亲身的体验和感受,一个人的认识很容易肤浅和片面。所以有了一定阅历之后,人就变得越来越胆小,就会变得越来越有自知之明。
一直看热闹的人和直接在里面打拼的人,对一件事情,对一些人的认知深度能一样吗?
有人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觉得这句话还不够,很多的时候,尤其是一些复杂的事情,没有体验,就没有发言权
03
读了这则《论语》,我们可能还会有另外一个问题,孔子和曾子师徒的话,好像跟另外一位大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相矛盾。
同样是大儒,顾炎武,他号召我们每一个天下人,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基层老百姓,也要为天下的兴亡负起自己应负的责任,做出自己该做的努力,好像有点矛盾。
但是只要是读读历史,深入地去思考一下,就会搞清楚一个问题,国家在国泰民安的时候,往往都是“在其位者,谋其政”。
也就是说,每一个在位的人,都把自己的事办好、办明白,不去对别人过度地指手画脚。
如果每一个在位者,都把自己本分的事儿干明白,国家就治理的好,这个时候普通的老百姓,也就只要做好分内的事,过好小日子就行了。
而国家为什么会出状况,往往就是因为太多的上位者,在其位而不谋其政。他占在那个位置,得了那个位置的权利和利益,但是没有去履行那个职位、那个权利对等的义务。
或者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不在其位而谋其政。本来是一个处长,去忙厅长的事儿了。本来一个厅长,去忙处长的事儿。
大家每个人都没把自己本分的事儿做好,反而去掺和别人的事儿,最后治理就会乱套了。而一旦乱套,老百姓就没有办法安安心心的过小日子。
在上位者,没能做到在其位谋其政,下位者也被动地去操本不应该由他们来操的心,去做本来不应该由他们做的事儿。
如果这样看明白了就会发现,不仅仅不矛盾,而且是非常一致的。
政治清明,国家有序的时候,上层下层都守自己的本分,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上层不守本分之后,才会出状况的。
而孔子和曾子在那个年代,他们都是在告诫在位者,要尽好自己的本分,否则就会为国家播下动乱的种子。
而且我们还可以再引申一下,大儒顾炎武讲的“匹夫有责”,也没错呀。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一份子,每个人都要为这个国家承担一份义务。
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普通的老百姓就做好自己的生产,过好自己的日子,不给国家添乱,这就是本分。
当国家出现了外患,那就要去当兵,去保卫国家;国家出现了内乱,那就得想办法去参与,去革命啊。把那个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在其位而谋其政的那些人赶下去啊,能让国家回归正常的状态啊。
04
另外,我们读了这则《论语》,很容易会有这样的问题,孔子和曾子这一师一徒是不是就告诉我们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呢?是不是就不要有大目标了呢?
2016年的2月精读这则《论语》,我写了一段打油诗:
在其位者谋其政,
无事切莫瞎打听。
纵有妙计千万条,
出言也要与位应。
若是胸有凌云志,
暗中发力不能停。
为人谦下不出格,
广结善缘路自平。
一个年轻人到了单位,要有雄心,要有壮志,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但是说话要注意场合、注意时机、注意分寸。你不能让领导下不来台呀。
开会发言的时候,要跟自己的职位相匹配呀。可以有大的报复,可以有高远的志向,但是你要把它埋在心里。
自己虽然做一个小科员,但是可以去看科长是怎么待人接物的,怎么做管理的。
同时自己也可以暗中把自己摆在科长的位置上,像科长一样思考,然后再跟现实当中的科长去对应,看看自己的思路是对还是错呀?是好还是坏呀?
要在暗中发力,志向要高远,但是为人要谦下。这样的话,默默地努力,静静地等待,可以广结善缘,未来发展的路不就更平坦一些了。也就是说,在任何的组织里,人可以换位思考,但是不要越位出言和行事。
要学会在头脑中,在纸上反复地去模拟、演练和打磨自己更高的思维,但是在人前要示弱,要守拙。
还是那句话,默默地努力,静静地等待。有一天,人就可以脱颖而出。孔子说,一阴阳之谓道,内在的志向要大,外在的调门要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再读《论语》:里仁第四.22
论语十二章启示
常顺有话如是说之我读《论语》立定志向,不厌不倦(7—2,讲于2021年10月28日 )
经典导读之论语:不要和意识水平比你低的人交朋友
彭放|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14.3】危言危行与危行言逊
紧记《论语》第三句话,可以减少很多烦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