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刚经启示录011:苦口佛心汇成哪六个字
导读
佛陀为什么说能对佛法生净信的人得大福德,是因为他们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为什么说佛陀苦口佛心,千言万语的开示可以归结为六个字“别分别,别着相”?我们该怎样理解“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为什么佛陀不让我们死守他的教导不放?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我们今天继续精读《金刚经》的第六分,正信希有篇。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01
这段经文很绕口,有点不太好理解,我现在尝试着用今天咱们的话,来重新翻译一遍。
《金刚经》第六分的上半段,咱们上次读过了。佛陀告诉须菩提,不用担心后世没有人能够理解和相信无相无住的金刚妙法。
因为一定会有人有善根,能够对《金刚经》生净信,而且能够因为他们的净信,得到无量的福德。
接下来,佛陀进一步给须菩提解释,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已经于千万佛所那里种下过善根,能够对无住无相妙法升起净信之心的人,他们已经没有普通人那样的分别心,不会执着于我、他人、众生,以及时间长短、过去、现在、未来的分别上。
他们也不会执着有生有灭的所谓存在,不会执着于万法归空的无为法。也就是说,他们既不会执着于有,也不会执着于空,那又是为什么呢?
可能是怕须菩提不理解,或者是想让须菩提能理解的更深一点,更透彻一点,佛陀继续说。
如果这个众生一旦内心着了相,他就会产生分别心,就有了我和他人和众生的区别,就会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区别,就会有时间长短上的区别,也就是产生了分别心。
如果一个人内心着了法相,会有我和他人的分别,人和众生的分别,会有时间相上的种种分别。
可是如果这个人彻底否定法相,执着于非法相,否定一切现象和暂时的存在,他仍然是落在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分别之中。
所以啊,一个真正内心清静,领悟妙法的人,既不会执着于所谓的有,也就是一切所谓的存在和现象,更不会执着于所谓的无,执着于彻底否定一切现象和所谓的存在。
也就是说,佛法虽然我们领悟空性,但是你不能把思想执着于空,执着于空也是着相,也是分别心的表现。
这里我们穿插一下,引用魏晋玄学当中的一句有名的话:既不执着于有,也不执着于无,连不执着于有,也不执着于无这个念头,也不执着。我想应该很接近于佛陀的告诫。
可能是为了让须菩提和后世的我们,能够更好的理解,佛陀他老人家还打了个比方给须菩提。
正是因为这个道理,如来才会常说,你们这些修行的比丘们呐,你们这些修行者呀,都应该知道,我所说的佛法,就像过河人乘坐的竹筏子。
言外之意就是,过了河你要下船,不得赖在船上,也不能你背着船一直往前走。
没有悟道的时候,要通过佛法来修持,一旦领悟了无无相,一旦自己悟道,内心就不要再执着于有相的法了。那些不能让人开悟,甚至会让人陷于贪嗔痴的邪法,就更不应该执着了。
02
虽然我已经费了这么大的劲,看了很多高僧大德和智者们的解释,但是我仍然认为,不能够充分地把佛陀的意思表达出来。
但是这段经文,我们可以再引申一下,再归纳一下,实际上佛陀他老人家是在告诫我们,要先有平等心才有平常心。
啥叫平常心?道心就是平常心。修行者不常说平常心是道吗?
如果一个人能够看一切都平常,一切都能够坦然接受,一切都不去执着,该提起的时候能够自然提起过来,过了以后能够轻松地放下,这不就是平常心吗?
我们今天的中国人,接受了西方的教育模式,这对我们来讲有好处,但是副作用很明显,那就是我们今天的人,比以前有更强烈的分别心。
因为我们受的是二元对立的教育,非黑即白,包括今天的西方思维方式仍然是这样子的。
如果有了二元对立的这种观念,人就有了分别,有了分别就一定有取舍,有了取舍就一定会有爱恶,有了爱恶就会有执着,心就不可能自在,就会有人我的对立,人和万物的对立,有了时间长和短的对立,人心会进入十五个水桶打水,七上八下的模式。安静、清净、宁静,就会成为奢望。
03
佛陀在《心经》中曾经告诫弟子舍利佛: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实就已经告诉我们了,有无不是不二的,是一体两面的,这才是本质。
我们先放下佛陀的告诫,其实咱们中国的智者,道家的老子在《道德经》当中也曾经告诫我们:万物负阴而抱阳。孔子也在《易经》的系辞里边告诉我们:一阴一阳之谓道
这些都是说万物都是对立又统一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且随着时间的变化向反方向转化。就如同老子在《道德经》当中说的:反者道之动
其实,无论儒释道三家哪家的智者,都曾经告诉我们,万物对立又统一,随时向反方向转化的道理。也进一步地告诫我们,执着于有无、生死、爱恨、善恶、荣辱,只能是自我折磨。
世界就是那个世界,本来是不好也不坏的,真正能够让世界产生好坏的,是我们内心的分别。
如果能够消除了二元对立的分别心,人才有可能看破,进而看淡,拥有一颗难得的平常心。
04
这段《金刚经》的经文当中,有两句话非常难懂,但是又非常重要。一句是:无法相亦无非法相。另一句是: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我们现在已经太习惯于遇见人,碰到事儿,马上判断是好是坏了。
如果让我们放弃坏的,恶的,我们好理解,但是假如佛陀他老人家告诉我们好的善的,我们也不能固执,也不能够死抱着不放,也不能过于坚持,那就有点难以理解了,更不要谈接受。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篇比较长的文章,叫《价值连城的开示》是不丹的一位高僧阐述《金刚经》。
其它内容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是我记得里面他讲了一个事儿。如果你心里想着抽烟,这个烟在控制着你如果你心里想不要抽烟,那么这个烟还在控制着你。
我觉得这个比方,让我茅塞顿开,对我触动非常大。其实我们无论是爱一个人,喜欢一个东西或者是恨一个人,讨厌一件东西,这个人或这个东西,本质上都占有了我们那个本来平静空灵的心,都让我们的心不得安宁。
我们再打一个比方,很多学佛的人自律很严格,坚持吃素,自己能够管理好自己,不去吃肉,这很了不起。
但是如果你吃素的时候,心里还想着肉,再退一步讲,你吃素的时候很心安理得,但是你看见别人吃肉你生气。
虽然你已经不贪嘴,不吃肉了,但是这个肉仍然控制了你的心,内心仍然有对肉的执着,这是我们普通人真的不太好理解,不太容易接受的东西。
但是如果我们把经典多读一读,再把生活多去体味一下,就会发现佛陀的告诫,是多么重要。
05
还有,如果我们真的读懂了这一段《金刚经》,应该明白一个问题,或者是纠正我们的一个偏见。
佛家确实强调一个“空”字,甚至很多出家人叫做入空门,所以我们认为一个人真的看空,就什么都不要了,就逃避社会了,就逃避现实了,就逃避责任了。
我们总以为那些信奉佛教的人,是一走了之,是对红尘的逃离。如果我们领会了佛陀的教诲,便会发现这些是偏见和误会,是对佛法的误解。
如果一个人真的以为一切归空,便对一切都失去热情,不愿意面对现实,那就是从执有划入执空。
用佛家的话讲,这种人更难救,比那些执着于万有,贪财贪物,贪心旺盛的人更难解救。
为什么这么说?万法归空,但是因果不空,业力不空。
真的觉悟了,一定会有勇气、有智慧接受和面对现实,去处理自己应该处理的一切事情,而且能够平静地去做到诸善奉行,诸恶莫做。
结果是好是坏,不会太放在心上,能够随时做到提起和放下。
真正领悟空性的人,不是什么都不要的人,是能够平静地面对一切,平静地处理一切,然后再平静地放下一切的人,这样的人是稀有动物中的稀有动物。
06
佛陀不仅告诉我们消灭分别心,所有的相都不要执着,甚至他老人家最最智慧的教导,也不能执着,有一天,把他的话也要丢掉。
这听起来就有点让人不好理解,甚至不愿意接受了。
佛陀他老人家的比喻实在太好了,知我说法,如筏喻者。
佛陀讲给我们的佛法,是帮助我们获得智慧的方法,但他不是我们获得的那个智慧本身,不是智慧的终极。真正的智慧只能靠自己的内心去领悟,只能在自己的内在显现。
佛陀的话再智慧,那属于佛陀。我们应该用佛陀的教诲,佛陀给我们的方法,佛陀帮我们指好的方向去努力,去尝试,去修行。
佛陀的教育和指导,是帮我们普通众生脱离苦海的船,我们上了岸之后,一定要下船。
如果一个人说,自己开悟了,然后还抱着佛法不放,抱着佛陀的教诲不放,那他应该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开
中国的佛家修行者,还有另外一个比喻,佛法也好,佛教也罢,都是指着月亮的手指。我们顺着佛陀的手指,可以看见月亮,这个手指不是月亮。
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我们要想看到月亮,顺着这个手指看就能看到,但是手指本身不是月亮。手指是方法,是方向,不是目的。
就像我们今天很多人已经考上了大学,那你小学的课本就用不着了,不是一个原理吗?
07
2013年精读《金刚经》,突然有一天,我的脑海就冒出来了两段打油诗,也是从这两首打油诗开始,才陆陆续续地写了更多的打油诗,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首是:
是空是有都是错,
空有分别必须破。
此空彼有时时变,
苦苦想做什么?
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空有是不二的。如果我们只看到一面,那就是片面。万有最后一定会归空,但是真空当中也能生妙有啊!
对随时变化的一切,哪怕我们有一点点地想不开,一点点地放不下,都只能是自我的欺骗和折磨,难道不对吗?
我们再来看第二首打油诗:
一头钻进金刚经,
娑婆苦海任我行。
有朝一日上岸去,
金刚不金经
我特别特别喜欢最后两句,如果我们觉得困扰痛苦,那我们应该去亲近佛陀,去多多的读一读《金刚经》,因为《金刚经》可以帮我们斩断烦恼。
但是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领悟了空有不二的本质,我们不再纠结于得失、生死、荣辱、爱恨,我们已经能够脱离苦海了。
这个时候,《金刚经》对我们已经没有意义了,我们也就不要再去执着它了。
也就是说,有苦就要去读《金刚经》,因为能帮我们找到方向和方法。但是如果我们真的看破了、看淡了,那就忘掉它,《金刚经》再好,咱们也不能抱着不放。
其实,佛祖千言万语,苦口佛心就汇成六个字:别分别着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牢记《金刚经》中四大名句,功德无量!
当我对自己不满意时,佛陀说.....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
《金刚经》讲义:分清法相和非法相是超拔众生根本
佛本无相,以众生为相
金刚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是啥意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