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启示录449:大原则和小细节

导读
同样也做了老师的孔子弟子子夏,为什么说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读了这句话,为什么想要替孔子喊冤?为什么说孔子尊礼,但不僵化,也不死板?怎么样让自己可爱又可敬?
 绿 
我们今天一起来精读《论语》子张篇的第11章,仍然是子夏先生的语录。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子夏老师告诉我们:一个人在大的原则问题上,关键问题上没有重大的、节操方面的不足,没有突破礼制的范围,在小的一些问题上,无关紧要的小节上,有点出入是可以的。
01
读了子夏先生这句话,我个人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想替孔老夫子喊冤。
为什么这么说?后世很多人批判孔子,把僵化的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这些罪过,全都算到孔子头上,这显然非常的不公平。
2014年12月19号精读这一段《论语》,我写了一小段心得:
其实儒教,亦如佛教和道教,本来是活泼泼的,却被后世这帮徒子徒孙们给曲解和篡改了,最后让自己面目可憎。人宜有善恶之分,但不宜过于分明。
我们读懂了子夏先生这句话,就会感到他一定是得到了孔子他老人家的亲传。
而且我们想,他一直陪伴在夫子身边,耳濡目染,知道孔子平日里,是如何面对大事大非问题,和那些无关紧要的小节的。
知道孔子他老人家是如何将原则性和灵活性完美结合的,因此,才会有这样的话留下来。
02
我为什么敢这么说?实际上我们可以从孔子自己的言行当中去找答案,找证据。
按照周礼,按照当时人的观念,管仲这个人私德是有问题的,本来他是跟随公子纠的,结果后来却侍奉齐桓公。
但是孔子却称赞他为仁,孔子回答子路的提问时讲到:恒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还特别说了两遍“如其仁”。
小的毛病是有,小节方面确实让人不敢恭维,但是人家大事办得太漂亮了。对齐国这个国家,乃至整个天下人,都做了大好事,减少了很多刀兵,减少了很多牺牲,能够让天下太平。
还有,周礼规定君子的礼帽一定要用麻线来编织,但有个缺点就是又费时又费力,孔子就支持人们改用蚕丝来织,因为更加省时和省力。
但是,对于如何给诸侯行礼,卿大夫家祭祀所用乐舞的规格方面,他态度非常地坚决,不妥协、不含糊、不和稀泥。
这不就是典型的“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吗?
所以,让儒家礼教变得僵化死板的不是孔子,而是后代的那些儒者,那些学者,那些官员。
板子打在他老人家身上,“礼教杀人”的大帽子扣给孔子,显然有失公平。
03
读了这一章《论语》,我们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以后看人一定要看大处,别老盯着人家那些细枝末节的东西。
绝大多数中国人都知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八个字,但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包括我在内,我们这些人基本上都整反了。
读了子夏这句话让我脸红,我们以后是不是应该多读读子夏老师这句话!同时要多反省自己。
以后咱们看别人,能不能看大的品行,看大的德行方面他有没有毛病。对于人家身上一些小毛病,无关紧要的、不损伤公德的、不触犯法律的、不伤害他人的,我们能不能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对于自己,则反而要更加留心小毛病,一点一滴地修理掉,这样才能让自己更加完善,更加符合一个君子的标准。
如果咱们真的能够做到,至少人际关系应该会更加融洽吧!
只要是人家做事情没突破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就不会有大过,那咱们就不要对人家太苛刻。
04
如果我们自己能够做到狠狠地修理自己,别人会对咱们产生敬佩心理。
如果我们胸怀更宽广,能够理解和包容他人,甚至有小毛病的人,那么其他人也就会更加愿意跟咱们亲近,这样我们的路不就会越走越宽嘛?
其实,子夏这句话,还有孔子一生的作为都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标杆,告诉我们怎么样能够成为一个既可敬而又可爱的人。怎么样能够做到既有原则性,同时又有灵活性的人。
如果我们真能做到那个恰到好处的境界,那就跟孔子差不多了。虽然达不到圣人的标准,但我们可以成为普通人当中离圣人最近的人。
虽然很难,但仍然向往。虽然没有把握能做到,但是至少有信心一天比一天好一点,这就够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解构》:讷言敏行
《重温论语》:“多学就可以了吗?”
常顺有话如是说之我读《论语》:与小节处见大礼(10—18,讲于2022年4月8日)
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句当如何解释?
论语微阅读| 为政:智者诚实
论语·宪问14-27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