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庸启示录007:何谓喜怒哀乐之未发

导读

中庸书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个境界该怎样理解?为什么说中的境界,就是大学开篇讲的“知止而后有定”,也是佛家心经讲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为什么明天理,必须先回归极致的宁静?为什么说不同宗教,只是教法不同,宗旨相同?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我们现在来精读《中庸》第一章的第二段。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焉,万物育焉。
01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喜、怒、哀、乐,这些情绪都还没有发动,也就是人内心没有欢喜,没有愤怒,没有悲哀,也没有快乐。
一点点情绪都没有,内心是一片极致的宁静,这种状态就被称为中。
当人的心受到外部因素影响和触动以后,就会有喜怒哀乐的各种情绪。但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加以节制和调和,达到“无过无不及”的这种恰到好处的状态,这就叫做和。
能够回归极致宁静的,所谓的中,是天下万事万物最大的根本所在。而恰到好处,无过,也无不及的所谓的和,就是天下最最普遍的规律。
如果真的能够达到“中和”的境界,那么天地都可以各守其位,运行不息,秩序井然。而天下的万物,也就能够自然而然,顺着各自的天性生长和繁育了。
02
这段的文字中,子思先生给了我们两个很重要的字,一个是中,一个是和。而且最难得的境界就是“致中和”。
我们先把致中和放下,先来看看第一句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呢?这是一种什么状态呢?我们有过切身的体会吗?
朱熹先生说: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他老人家的说法,就是对喜怒哀乐之未发的解释。
人一点情绪没有的时候,那个时候就是自己生命的本来面目,就是自己的天性,就是自己和天地万物共同的本性。
一旦是有了情绪,那一定是受到外部力量的影响了。别的人,别的事儿,扰动了我们本来清净的心,那就是后天的情。
03
我们理解了朱熹先生的解读,还容易联想到《大学》开篇中那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其实《大学》书上讲的那个境界,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就是没有任何的情绪,人的心是极度静止的,没有念头,一片清净,一片空灵。
这也就是那些大儒们,为什么都喜欢静坐。王阳明为什么是在打坐的过程当中,入定的过程当中得的道。
因为我们每个正常人虽然都有两只大眼睛,但这两只眼睛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看不见事物的本质。
更要命的是,这两只眼睛往往只去盯别人,盯别的东西,很少能够看见自己,更不要说看清自己。
04
我们再来看著名的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说法。南先生在他的《话说中庸》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当你在灵明独耀,合于天然本有自性的清明心境中,所有和生理情绪相关的喜、怒、哀、乐等妄想之念都未发动,便是正确中入自性本净的境界了。
南先生这段话,也能让我们想到佛家的一部重要经典当中的话,也是开篇。那就是《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其实“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就是,让自己的念头彻底停下来吗?不就是内心没有任何分别和妄想了吗?不就是入定的状态吗?不就是《中庸》书上讲的“喜怒哀乐之未发”的境界吗?
而且,南怀瑾先生讲的,这个时候,能够知道自性是什么?
05
我们理解了《中庸》书上原文这段话的意思,再通过朱熹和南怀瑾两位智者对这段话的解读,就可以反观自身,看看自己,再看看身边的人。
只要是普通人,就一定会有情绪。可我们读懂了圣贤的告诫之后就明白了,我们情绪的起点和终点,都应该是心的平静,都应该是那没有任何情绪状态的中的境界。
那种状态和境界,就是我们的本性,也称为天性,更是佛家所说的本心,还是王阳明先生口中的良知。
实际上,当我们的心处于极致的平静状态,我们就自然而然会感知到天理,就会发现天理根本不在别处,就在我们的内心。
但是,假如我们的内心一旦动了念,就等于有了分别,有了分别便有了好恶,有了好恶以后就会有偏见,有了偏见以后就一定会有情绪。
所以咱们中国儒家、道家也好,还有外来的佛家也罢,乃至西方基督教诵经祈祷和忏悔,以及伊斯兰教的礼拜,这些最终都是要帮人们降服内在无比浑浊和躁动的心,能够让他平静下来,从而能够到达生命的本源寂静,能够摆脱欲望和情绪的束缚与奴役。
06
咱们读到这里,讲到这里,就可以大胆地想一个问题。
其实所有的宗教教义说法会有表面的差异,甚至如果较真的话,差别还非常大。
但是,他们在让人们、帮人们停止妄想、分别,减少欲望,回归平静,敬畏天命这些核心的问题上,这些关键的目标上,应该是基本一致。
也就是说,他们的“教”是不同的,但是宗是一致的。
都是想通过各自的教育方式,能够引导大众,通过修正思维,再修正行为,进而能够做到起心动念,待人接物,一言一行都能够符合天理。
都能够做到发而皆中节,都能够致中和,都能够让自己摆脱负面情绪的自我折磨,都能够获得心灵的平静与自在。
也就是说,我们对各种宗教的差别要明白,但是我们更重要的是要明白,他们宗旨与终极目标的一致性。
所以,我们对每个宗教都要理解,都要包容,都要接纳,都不要盲目地排斥,我们要找到他们差异表面之内的共通本性。
这样的话,我觉得才是理性的,智慧的面对宗教的方式方法。
07
我们读了这段《中庸》,其实再想想看,咱们人的心空和天空又何其相似。
我们头顶上的苍天,有艳阳高照的时候,就一定会有乌云满天的时候;有风和日丽的时候,就也一定有狂风暴雨的时候。
道家的圣人老子,在《道德经》当中告诫“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越是强悍,越是浓烈的东西,越难以持久。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人自我情绪的调节,绝对应该算是人生的第一大课题,同时也是一大难题。
造物主把我们送到人间,目的就是让我们通过在人间的打磨和修炼,实现自我觉醒。
可是我们绝大多数人,都被无始以来的贪欲、嗔恨和愚痴,蒙蔽了咱们自己本自清净的,并且和天地同寿的那个本心、本性。
所以,我们读懂了儒释道三家的经典,理解了基督教,乃至伊斯兰教那些圣人的告诫,就会明白一句话:
减少分别心,减少执着心,减少私欲,能够平静地看待一切,那就是“喜怒哀乐之谓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儒、释、道一体三观
《中庸》到底是什么境界?为什么被古今圣贤如此推崇!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南怀瑾老师讲“性与情”(中)
儒家静坐的心法
王阳明心学讲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