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六祖坛经启示录030:凡夫与佛,只不过是一念之隔
导读
我们该怎样理解六祖讲的离境二字?金刚经中有怎样相似的忠告?为什么说真佛是转迷成悟的自己?为什么说凡夫和佛之间只是一念之隔而已?又为什么说所谓成佛,就是自己彻底放过自己?为什么看懂太极图人就容易做到离相?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上一讲我们精读的那一段《六祖坛经》的经文中,惠能大师苦口佛心地告诉在场的听众,也告诉今天的我们,般若波罗蜜就是智慧到彼岸的意思,并且提出了影响超过千年的一句金言: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
那咱们今天得先搞清楚哪里是此岸?哪里是彼岸?
01
这此岸彼岸可不是地理概念,而是心理状态的比喻而已。
我们心里烦恼,人就在此岸;内心自在,人就在彼岸。妄想纷飞,人在此岸;内心清净,人在彼岸。
心里愚迷,人就在此岸;心开悟解,人就到了彼岸。内心在着相,人就在此岸;心能够离相,人就到了彼岸。
打个比方就是,我们普通人就像掉进了妄想不断、烦恼纷飞、波涛汹涌的苦海,一刻也不得安宁,一直处于焦虑纠结的状态。
而六祖讲的般若智慧,就像一个救生圈,就像一只小船,能够让我们安全地回到平静自在的岸上。
也就是让内心回归极致的平静与空灵,能够摆脱那些心理上的烦恼。
02
那我们怎么才能上岸呢?怎么才能抓住那只救生圈呢?六祖讲的最简单、最直接,也最关键,那就是“离境”二字。
所谓离境,不是离开国境,而是内心不再对出现在自己面前一切外在的人事物,产生种种的分别
并且在分别的基础上又产生出种种的好恶,进而再不断地攀缘,彻底让外在的人事物控制了自己本来平静的心。
就像一阵风,吹动了本来平静清澈的水面一样。
而且六祖讲的离境,就是佛陀在《金刚经》中讲的:离一切相,则名诸佛
也就是说,什么时候咱们内在的分别心灭了,无论遇到了什么人,什么事,都能无比平静地接受,又能无比平静地去面对、去处理,然后再无比平静地放下。
仿佛自己根本就不是自己,那些事都是跟自己一毛钱关系都没有的一样,我们就真正做到了离境
也就是从愚迷的此岸到了般若智慧的彼岸,就是从烦恼妄想的此岸,登上了清净自在的彼岸,也就实现了从凡夫到佛的质变。
03
说到这儿,我们就应该明白,真佛不是庙里的金身塑像,而是转迷成悟的自己
能够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能够修好自己这颗心就是成佛。我们就更能理解六祖为什么说凡夫是佛了。
凡夫是没开悟,还在着境,还在和外部人事物做心理对抗的人。
而佛就是已经不再着境,心理上不再和外部人事物较劲,能够平静面对一切的人。
能够看破万事万物的空性,洞察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真相,放下分别好恶取舍的执着,普通人立刻就能够开悟成佛。
也就是说,凡夫和佛之间只是一念之隔而已。
04
一个有一定修为,能够对境无心的人,突然间对外在的人事物又生起了分别心,又有了好恶心和执着心,那他立刻从悟转迷,从佛又退回到凡夫的状况。
凡夫和佛之间确实是一念之隔。
一念迷,人就是凡夫一念悟,人就是佛。着了境有了分别,人就是凡夫离了境,没有了任何分别和执着,人就是佛。
如果真的看懂了,领会了六祖的话,人就会一拍大腿大叫一声:
原来如此折磨我的,原来是我的心。能够拯救我的,居然也是我的心。
我的心一变,世界就一起跟着变了,原来我是在做自我的欺骗和自我的折磨。
05
原来烦恼和菩提真的是一念之间,要不然佛陀在《金刚经》中怎么告诫我们要善护念呢?
原来我们一直在分别的生与死、得与失、爱与恨、荣与辱都是不会一直存在,都是注定要向反方向转化的幻相。
而真相是不生不灭,不得不失,这不就是咱们中国的那张太极图吗?
凡事都是一体两面的,而凡事对立两面本质上又是一体的,任何一种状态都是注定要变的,而且是向反方向变的。
这个时候再去分别,再去贪取,再去计较,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了。
想开了放下了,突然之间就会发现,所谓成佛就是自己彻底放过自己而已。
06
我们读懂了六祖的话,能够看清自己烦恼的根源,就会从拜佛而转向学佛和修佛,就会从对外部力量的依赖和迷恋,转向对自己心念的看护与转化。
烦恼的根在我们的心,成佛的因也在我们的心,所以成佛还是成魔?清净还是烦恼?只是一念之间。
从现在开始,好好地按照佛陀教给我们的方法,看护好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凡将心求法者为“迷”,不将心求法者为“悟”。
达摩大师《悟性论》
達摩祖師悟性論
达摩大师悟性论白话2
微头条
幻象与觉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