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瑜之死是个谜 ┃ 遥想公瑾当年,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三国少年的青春祭(之一)

请听逸庐夜话语音讲解“曲有误周郎顾”的故事


午后茶点时间。天色不浓不淡。

逸庐翻开泛黄的一部《三国》,看见三个忧伤的名字:

周瑜。马超。刘禅。

这三位三国时期的英俊少年,都是出自豪门贵胄,都是曾经阳光灿烂。“天纵英才”是他们的第一个共同特点,“命不由己”是他们的第二个共同特点。天纵英才而又命不由己,那就是人世间莫大的悲情。除此之外,三个少年同在汉末三分的乱世,各有一种乖戾的命运密码,各有一份忧伤的蹉跎凋落。一个英年早逝、一个郁郁沉寂、一个晦黯终生。

遥想那一个不在乎生命的年代,那时没有诗和远方,只有血和荒坟;欷歔那一片无所谓寂寞的江山,那是神和魔的世界,无所谓的结局。我是逸庐。我在古书中悠悠荡荡,我为古人长吁短叹。然后,我在午后的光线里,默默写下《三国少年青春祭》系列,轻轻揭开三国背后的岁月谜题,凭吊那些雨打风吹的灵魂。

今天推出《三国少年青春祭》系列第一篇——

        周瑜之死是个谜。     

周瑜是三国第一雅人:旷世才情,心志高远

周瑜短暂的一生中,辗转征战,戎马倥惚,去世时离赤壁之战相去不到两年,恰如烟花,恰好在自己事业的巅峰时期灿烂凋落。周瑜的死,在本传中的记载是“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这是一次典型的突然暴亡。非常蹊跷。

赤壁之战后,周瑜并未就此班师,而是对曹操控制下的荆州展开了趁胜追击。一年多的时间里,控制了整个长江北岸的南郡地区。

这时周瑜向孙权阐述了自己的战略构想:“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周瑜的意思是他和“奋威”一起取蜀和兼并张鲁,攻下两川之地让奋威驻守,然后对外联合马超,周瑜自己为东吴据守襄阳重地。

孙权的反应是“权许之”。

紧接着,在回江陵的半道上,周瑜突然去世。

这个隐秘事件的关键点就在“奋威”

周瑜提到的那位“奋威”, 《三国志集解》中注明是奋威将军孙瑜。而孙瑜,是孙坚弟孙静之子,也就是孙权的堂兄!此时官至奋威将军、丹杨太守,执掌东吴丹阳兵。为何关键点就在于此,且听逸庐剥茧抽丝,步步解析:

两汉期间,丹杨属扬州,当时曾称曲阿,后改名云阳,又叫丹阳。后来唐天宝元年(742年),因当时境内生长着众多的“赤杨树”,“赤”与“丹”同义,“杨”与“阳”谐音,故名“丹阳”,后取“丹凤朝阳”之意,定名丹阳。两汉数百年来,扬州丹阳这片丘陵纵横,山越散居的土地上,民风善战,盛产生产战斗力惊人的丹阳兵。

丹阳兵是汉代最为精锐的职业军队之一。当年李陵进袭匈奴时,以五千丹阳兵抗击匈奴八万精骑,以匈奴骁骑之勇,五千丹阳兵竟然能令单于丧胆,打得八万匈奴精骑节节败退。丹阳兵善战可见一斑。最后李陵在援兵不至的情况下竭力死战,被迫投降。而丹阳兵残军四百余人突出重围,撤回关内,回驻家乡扬州丹阳,就此留下丹阳兵的薪火。

曹操军队的起家部队就是丹阳兵。《曹操传》记载:“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与兵四千馀人。”

汉末诸侯中扬州袁术、徐州陶谦皆以丹阳兵各自称雄一方。袁术败亡,丹阳兵便为袁术义子孙策效命,孙策殒命,丹阳兵由周瑜和孙瑜接管,孙策遗命孙权以兄事周瑜。可以说丹阳兵是东吴起家的老本、立国的保障。赤壁之战东吴的主力就是周瑜所率领的三万丹阳兵。

孙策的基干部队也是丹阳兵。公元195年,孙策、周瑜孙策曾招募500丹阳兵争锋江东。这时的孙策是前任丹阳太守吴景的外甥,周瑜是现任丹阳太守周尚的侄子。500丹阳兵成为孙策江东集团的军魂,江东基业就此开始奠定。

周瑜和孙策的关系并非那么好

周瑜与孙权之兄孙策的关系脍炙人口。孙策从小寄居在周瑜家中长大。两人同为公元175年生,孙策大了周瑜一个月。《江表传》说两人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彼此升堂拜母,携手共定江东,看上去很美。不过,这种僭越君臣关系的断背山式友谊太过和谐了,背后有一大块不为人知的阴影存在。

公元195年,孙策向袁术借兵东渡征吴。周瑜相随出征。战事顺利,很快拿下江东数郡,孙策、周瑜也都在战争中少年成名。可是孙策和周瑜并非始终一条心。没多少时间,两人就掰了。也就在195年这年,周瑜一度脱离孙策单飞。当然明面上的原因是跟随从卸任的叔父周尚去寿春接受新职。周瑜投到袁术控制下的寿春,“术欲以瑜为将。”周瑜自己请求做了袁术手下的居巢长。

周瑜在做居巢的县长的时候,认识了鲁肃,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一仓三千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从此,两人成为生死之交。

孙策初定江东,正是用人之际时,周瑜为何分道扬镳?不管怎么巧言解释,彼此不合是一定有那么点的。周瑜所号称要跟随上任的叔父周尚,之前的官职正是“丹阳太守”。真相显出端倪:周瑜看上了丹阳兵。此年周瑜24岁,面对丹阳兵的实力诱惑,有了自己的创业梦想。

《三国演义》中蒋干说服周瑜的事情是真有的,不过不在赤壁之战前的群英会,而是在周瑜游离孙策在袁术手下当居巢长的期间,曹操派蒋干去扬州说服周瑜来投。最终蒋干自然没有说动周瑜。如果曹操和周瑜能投缘三分,或者袁术是个有成之君,周瑜就未必返回江东。

不久,在197年,鲁肃和袁术翻了脸,强行脱离袁术势力,带族人部属投了孙策,献上鼎足三分割据江东的策略,得到了孙策的重用。这时周瑜“观术终无所成”,于是想通了放弃自主创业的念头,陪同鲁肃东奔。孙策亲自迎接,面上两人依然亲如兄弟。背后是什么心情只有天知道。

周瑜不是东吴的领导核心

在孙策有生之年,周瑜并未参与中枢要务,而是长期半独立地领兵征战与镇守。丹阳兵被分给孙渝统领,周瑜的岗位是在柴桑甘棠湖训练水军。要知道周瑜是洛阳令周异之子,其家族也是中原士族,并非天生能习水战的。孙策时代江东的行政中心在设在吴郡,柴桑只是个行宫,打发周瑜远离权力中心,做没做过的事情,明显周瑜就是给架空冷遇了。

这段时期,孙策给周瑜的职务是“中护军”,冠名听起来威风八面,实权不怎么大,也就是个首都卫戍部队长官而已,汉末三国当“中护军”的,通常都是帝王身边陪闲的护卫禁军统领,不带野战军,难得上前线。如赵云、陈到、李严、蒋济、夏侯玄、司马师、费祎等人,都当过“中护军”。可是周瑜这个“中护军”不在领导身边、远离政治中心,既不在“中"也没啥好“护”,分量其实很轻。

当时孙策政权的中枢头脑另有一套班子,是由南方士族代表张昭主政,“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孙策垂死托孤的对象也是张昭,《张昭传》记载道:“策临亡,以弟权托昭。”

至于什么孙策遗言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根本史无所记,只是戏曲家言和罗贯中的演义发挥。

不过,有的人实在是天纵英武,令人不得不服。正史上说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果然如此,训练水军这点事可难不倒周瑜,短短两年,周瑜就练成3万水军,变成了超一流的水战统帅。显然周瑜不是渠中之物。

公元200年,孙策遇刺身亡。19岁的孙权接班上位,领讨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昭率群僚立而辅之”。

其后几个月,周瑜迅速反应:“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一句“将兵赴丧”、一句“共掌众事”,背后透着一股凛凛杀气,周瑜强行犯上进入中枢,分去了一部分张昭的权力。

根基尚浅的孙权当然只有承认这种权力格局变动,但是这段经历想必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到了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前夕,憋气了8年的孙权,面对曹操大军压境,还得被迫封周瑜为“大都督”,到这时候,孙权和周瑜的关系,犹如当年刘表和刘备,已然君不像君臣不像臣。这一幕,孙权记下了!

一代雄主孙权渐露峥嵘

赤壁一战之后,周瑜的名声急速膨胀,威势逼人;一方面是周瑜俨然如东吴救世主。一方面是孙权管不了丹阳兵,还得“兄事”周瑜。这并不是孙权乐于见到的局面。

作为东吴实际统治者的孙权来说,这个“主公”当得相当憋屈。核心部队的军权旁落在有潜在争位隐患的堂兄孙瑜手里,功高盖主的周瑜还公然提出要和孙瑜联手另占一块势力范围,孙权嗅到了浓重的危机感,心理阴影面积顿时无限放大。

东吴执政有兄终弟及的传统。所以孙坚战死,政权先是移交给了他哥哥的儿子、年纪稍大点的豫章太守孙贲。孙贲后来再把政权转交孙策;孙策殒命临终,政权没有交还孙贲,而是遗命移交其弟孙权继承;

用同样的思维模式思考:当年孙坚战死,孙贲纵然无意接盘,若移交其他堂弟即位,其实也是符合法统的。而且孙坚弟孙静之子孙瑜比孙权年长,所以孙策死后,孙瑜想要接位,也是顺理成章地有合法依据的,何况孙瑜执掌东吴军魂丹阳兵!兵权在握,其势咄咄。

孙坚弟弟孙静有五个儿子:孙瑜是老二,39岁时暴忘。老大是孙瑜的哥哥定武中郎将孙暠,孙暠的两个孙子孙峻、孙綝都是东吴权臣,残暴寡恩,孙峻杀了诸葛恪后因恐惧发病而死,吴景帝孙休在位诛孙綝。老三是后来和吕蒙并列东吴两大都督之一的征虏将军孙皎,孙皎儿子孙胤、孙晞、孙咨、孙弥、孙仪,其中孙晞因获罪自杀,封地被取消,孙咨被滕胤所杀,孙仪被孙峻所害。孙静四子孙奂和五子孙谦善终。

在孙策刚死时,孙暠曾经脑子发昏,想起兵和孙权争夺大位,后来被虞翻劝阻。这个仇孙权还刻骨铭心记着呢。赤壁之战后的周瑜,再这么嚣张地提出一个大战略:“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一旦周瑜和孙瑜联起手来,那真是把孙权当成摆设了。周瑜这个主张,终于点燃了引线,引爆了八年前的定时炸弹。

孙权其实是个历史上数得着的狠人。为了统治稳定,痛杀亲人从不眨眼。掌权以来看似无为而治,暗地里一直在下黑手。孙权的堂兄征虏将军豫章太守孙贲和孙权的小弟孙匡,均与曹家有姻亲关系。结果孙贲和孙匡全部在赤壁大战前后非正常死亡。

这当中孙贲死的最冤:他是孙坚兄孙羌之子,孙坚战死时,原本就是由他接位的,但他无意创业,支撑了几年,等孙策长大便将政权转给了孙策。旋及辅佐孙策击走刘鹞、进攻黄祖,平定江东孙贲功劳巨大。甚至孙家统治江东的合法头衔“领豫州刺史,转丹阳都尉,行征虏将军”,实际上起先都是他从朝廷受封的。然而一切功绩难抵一个“莫须有”。谁让他资格太老,又是江东孙氏家族第一顺位继承人!

孙权的另一个堂兄平南将军庐陵太守孙辅,被孙权以和曹操私通声气的罪名,圈禁数年,然后也突然死亡。史书记载:“遣使与曹公相闻,事觉,权幽系之。数岁卒”,《典略》说“乃悉斩辅亲近,分其部曲,徒辅置东。”孙权还将孙辅手下亲近之人尽数处死。

周瑜的提案点到了孙权的死穴

周瑜提出联手孙瑜,攻城略地、专踞一方的战略提案。这简直是点到了孙权的死穴上了。由此,孙权不可能再容周瑜。

恰在此时,奸透了的曹操不怀好意地给孙权写了封信,简直是在明火之上浇了一勺油。曹操道:“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暗示以后天下只知江东有周瑜、不知有孙权啦。于是孙权恶向胆边生。

于是,生龙活虎的周瑜,白天还在畅谈理想,想要一统巴蜀,北抗中原。晚上突然写了一封遗书。暴卒!

顺便说一下,周瑜号称“东吴大都督”,但是大都督不算正式的官职,只是一种战时前敌总指挥类型的临时称号。周瑜去世前最后的正式官职是:建威中郎将。这个官职其实比孙瑜的丹杨太守要底两三个级别。周瑜没有赶上东吴建国和孙权称帝。

孙权对于周瑜的功勋是认可的,所以他将自己最喜欢的女儿孙鲁班嫁给周瑜的儿子周循,又选周瑜的女儿为太子妃。但是孙权对周瑜的怨毒也从未真正化解,后来孙权对周瑜之子周胤的刻薄寡恩,简直让人心寒。

周瑜之子皆非善终:长子周循婚后不久即自杀,没有子嗣,孙鲁班随即改嫁卫将军全琮、后来又和堂侄孙峻乱伦私通、最后叛逃魏国下落不明;次子周胤曾受封都乡侯,但沉湎于酒色,后因犯罪而被免官为民,并迁徙到庐陵居住,境况落魄、凄凉,最终病逝;民间传周胤有周豫、周泰和周纂等3个儿子,史书未见记载。

周瑜之女周彻,嫁孙权长子孙登,孙登为太子,周氏为太子妃,孙登33岁便薨逝,孙登与周氏生三子,长子孙璠和三子孙希先后夭折了。次子孙英在孙峻当政时曾谋政变,事败自杀。

周瑜的遗书很短,读来非常令人心酸:

周瑜的遗书,只有寥寥157个字——

“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公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傥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周瑜的遗书,通篇几乎不带感情,仿佛在说别人的事情。对自己一生中的大事一个字也没有提到:没提当年和孙策共闯天下、没提辅佐孙家开创江东基业、甚至对赤壁之战都只字未提。当然,对小乔、对家人,也根本没有交代一个字……

周瑜的遗书,连自己的生死,也是不经意地随口荡了12个字就算交代了:“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他对生死确实也无所谓了:“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真不像一个在事业巅峰时期突遭暴病的人的口气,没有对生命的不甘,没有对求生的欲望。想必行文之时,心早已死了。

只是在淡淡漠漠的文字中,还是有那么两句话,读来让人无比心酸:

天下之事,未知终始。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旁白

《三国演义》中的马超,白马银枪,英雄盖世。

三国中有“美周郎,锦马超”的说法。周瑜和马超两位都是风姿倜傥的少年将军。 “曲有误,周郎顾。”周瑜善弹琴,留下一曲;“风起西凉地,将军夜吹箫”,马超擅洞箫,周瑜的《长河吟》和马超的《西风破》在汉末也是齐名于世的。

马超的人生轨迹也是跌宕起伏。最后蛰居蜀中,英雄无用武之地,47岁就郁郁而终。

……

马超和刘禅的蹉跎苍凉事,请静待续文:

《三国少年青春祭(之二):郁郁沉寂锦马超》

《三国少年青春祭(之三):乐不思蜀刘禅泪》

逸庐电脑盲,手贱乱改版。不小心弄丢了赞赏功能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史实中,周瑜也是集颜值、才华于一身的万人迷吗?
蜀失庞统,魏失郭嘉,吴失周瑜,哪个影响最大?
周瑜[东汉末年东吴名将]
周瑜
用计火烧赤壁的,既不是诸葛亮也不是周瑜,而是另有其人
孙策死后,周瑜为何要带兵奔丧?周瑜死后19年,孙权才说出了原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