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逸周春秋】茶马古道踏歌行(一) ┃ 曲径马帮,历历千年。

━┓

开篇

┗━━┛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各条民间国际商贸通道的总称。

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

其实自古以来,从来就没有一条名叫“茶马道”的线路存在。茶马古道以前的官称唐蕃”,明清时期开始称为唐蕃古道

而“茶马古道”这个专有名词的出现,只有不到90年的历史。是因为抗战时期,自从日寇封锁中国大陆运输线,民国政府重新启用这些古老的人夫马运通道时,才开始被称为“茶马古道”了。

茶马古道是一条充满故事的神秘之道。

自从汉代张骞勘探开通此道以来,历朝历代政府都曾高频率应用茶马古道。历朝历代政府虽然对茶叶流通交易市场控制极其严格,但也都默契地对运输行业实行十分放任的宽松管理方式,由民间自发组织,让马帮自主运作。由此形成了独特的茶马古道文化、古朴的山林马帮风情。

一支传统的马帮一般由大锅头、二锅头、管事和若干赶马人组成。马锅头是一支马帮队伍里的绝对权威人物,深谙马帮里的一切大小业务。大到揽取货源、催收脚钱、分配收入、应对天灾盗匪、沿途关卡,小至割皮条、换马掌、熬制臭油等,无一不精。可以这么说,马锅头的管理水平和能力,决定着一支马帮能够走多远的路,甚至是生死存亡。

头骡打扮玻璃镜,千珠穿满马套头,一朵红缨遮吃口,脑门心上扎绣球。每天不管多苦多累,首先要服侍好骡马。一日三餐赶马人都要先让骡马吃好,最后才轮到打发自己。马有前悔,人有后悔,马的耳朵能听见百公里以外发生的事。养马三年知马性,那些赶马人对于马的性格摸透了,摸透了这些东西,就是马帮文化。

如今,随着进藏的多条公路陆续通车,茶马古道和走在古道上的马帮商队,逐渐成为了历史。那些当年的马锅头、赶马人至今仍然健在的,寥寥无几。虽然古道上延续了千年的故事已接近尾声

茶马古道的艰险是难以想象的。即便是号称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也无法在艰险程度上和茶马古道相提并论。李白当年走过的蜀道基本是在1000到3000米的海拔高度上,而茶马古道则一直延伸在海拔3000至5000米的区域内。这条叫做茶马古道的神秘之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路况最险峻的古道。

茶马古道所穿越的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地区,是世界上地形最复杂和最独特的高山峡谷地区,故其崎岖险峻和通行之艰难亦为世所罕见。茶马古道沿途皆峻峦耸云、大河排空、崇山峻岭、河流湍急。

正如任乃强先生在《康藏史地大纲》中所言:“康藏高原,兀立亚洲中部,宛如砥石在地,四围悬绝。除正西之印度河流域,东北之黄河流域倾斜较缓外,其余六方,皆作峻壁陡落之状。尤以与四川盆地及云贵高原相结之部,峻坂之外,复以邃流绝峡窜乱其间,随处皆成断崖促壁,鸟道湍流。各项新式交通工具,在此概难展施。

在这样路上,比马帮更加艰难困苦的是马古道上的“茶背子”,他们是川藏茶马古道的背夫。自古以来,从雅安出发的藏茶,到达西藏的康定,一路翻山越岭,骡马难行,只能依靠人工背着茶叶运输,走上一趟需要半个多月,而这些茶背子的后背,是两三百斤的分量,脚下却是仅容一人的小路,一不留神就会跌入万丈深渊。

这两三百斤的重量,他们一旦背上,就得从起点一直背到终点,中途是不会卸下来的,因为不借助别人的辅助,没人能够再把这两三百斤的藏茶再次背起来。因此至今茶马古道上留下的小窝、拐子窝,是“茶背子”拿命堆砌出来的的见证。

虽说茶马古道的行商很放飞。但因马古道对于巩固边疆,加强西藏与内陆的联系作用极其突出,所以马古道沿线行政区域的管理,得到了历代中原王朝的重视。

在宋朝便已经在马古道所经由地点设立“茶马祠”统一管理茶马交易。明朝时期更是将原本的“茶引”制度发展为“引岸”制度,以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控制,但该制度为官营,是一种垄断性质的交易,使民间贸易受到打击。清朝政府放宽了对马古道经商限制,马古道商业立刻兴盛。

茶马古道历史悠久,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流传着大量描写其风光的诗歌。茶马古道途经大量的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对茶马古道的研究与开发,能获得大量关于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鲜活史料,对于研究少数民族文化,促进我国文化多样性有着重大意义。

茶马古道基本上位于世界上最为神秘的北回归线带附近。七脉六江相间,自然风光壮丽;八个民族交织,物华文旅璀璨。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浩瀚长廊。

马古道被学术界称为“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是和古代中国对外交流的海上之道,西域之道,南方丝绸之路,唐蕃“麝香-丝绸之路”相并列的第五条国际通道。

我们堂堂正正地说:茶马古道是连接地域、民族文化的纽带,是中土与西藏,外地商品流通、经济交流的通道,是民族文化融汇的通道,也是一条中华民族战胜艰难险阻,标记伟大民族精神的大道,是一条长长的民族团结和中外友谊的金桥。

我们如果换一个角度说,茶马古道□□□□□□□□□,□□□□,□□□□□□□。□□,□□□□,□□,□□,□□□□□□□□□□□。□□□□□□,□□□□□□,“□□□□□□□□”,□□□□□□□□……

━┓

起马运

┗━━┛

茶马古道有两个概念:

一是用马帮运输茶叶货物的商道。
二是用茶叶换马的特定交易通道。

所谓“茶马古道”,顾名思义就是用马匹托运茶叶的道路。这些茶叶专指普洱茶,因为普洱茶产自于云南的普洱市,所以这些古道的源起都在云南。

根据现有的古文物及历史文献资料,早在西汉时,这条以马帮运茶为主要特征的古道就发挥作用了。

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他从实地见闻和仔细询问中的得知,有一条商路从云南和四川通往身毒(印度),并在回国之后告知汉武帝。身毒道德发现,引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他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打通从西南到印度的官道,先后派秘使臣往云南寻求通身毒之路,但都被洱海附近的昆明族所阻挡。

汉武帝不甘受挫,在长安征调人力开挖了一个方圆40多公里的人工湖,名为“昆明湖”,训练水军,准备征讨洱海地区的昆明族。虽然征讨云南高原地区,在长安昆明湖上训练水军不可能派上用场,但是这段“汉习楼船”的典故被司马迁记录在《史记》中。清代乾隆皇帝因景仰汉武帝开疆拓土的功业,把北京颐和园西湖也改名为昆明湖。

公元前109年至前105年,汉武帝两次用兵云南,征服了昆明土著,大理、洱海一带也随之归顺,使汉朝的统治区域南接缅甸,西达西藏,北通巴蜀,东联滇越。

到了唐代,随着吐蕃王朝的崛起,藏族和南亚,西亚人开始大量饮茶,古道又恢复了它的喧嚣,成了名副其实的茶马古道。


━┓

茶马互市

┗━━┛

茶马古道的真正兴起,起源于千年之前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

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当地一直流传着“汉家饭饱腹,藏家茶饱肚”的说法。但西藏不产茶。

云南、四川因其多雨,云雾天气多的气候极其适合茶叶生长。且四川与西藏接壤,隔山而望,距离很近,这就为茶马古道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而在内陆,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西藏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西藏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陆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千百年来,茶马古道、唐蕃古道等古道留下了多少马帮的足迹和被人传颂的马帮传奇。直到明清时期,中国还有多条广为人知的茶马古道,贯通国内外。



━┓

茶马经济

┗━━┛

《明史》记载:“每岁长河西(今康定一带)等处番商以马于雅州茶马司易茶”。当时茶马交换的定价不是很稳定的。

早期考虑到藏族人民到天全、雅安等地,来回路程遥远,交通不便,因此一匹中等马就可易茶一千八百斤,由天全茶课司支给。于是,来卖马的人一天比一天多,生意兴隆。

后来,明王朝又开始实行低价购马的政策。一匹上等马仅给茶叶一百二十斤,中等马仅给七十斤,马驹才给五十斤;以后甚至下降到上等马八十斤,中等马六十斤,下等马四十斤(见《明太祖实录》卷一九六)。

这种不等价的交换,引起了藏族人民的极大不满,许多藏族商人不愿做茶马交易,迫使明朝在永乐年初“递增其数”。于是市马者又逐渐多起来,茶马交易再度兴盛。雅安城南关有所谓“蛮市”即明代茶马互市旧址。

不过这种互市只限于官府,私人的茶马交易当时是严格禁止的。明朝廷曾多次下令禁止私茶并制定了“茶引”制度后来由“茶引”进一步发展到“引岸”制度。

所谓“引岸”就是要固定地区,额定课税标准,由明朝官方发给特许凭证—“茶引”。没有茶引,不能经营茶业,有“茶引”者限制在一定地区销售。

明嘉靖中,定四川“茶引”为五万道。当时还规定:每引配茶一担(一百斤左右)纳课税一两二钱后来根据民族地区的交通运输情况改订引茶五包纳课税一两二钱。


其中二万六千道为“腹引”,二万四千道为“边引”。所谓“腹引”,即行销内陆茶的凭证;所谓“边引”,就是只能在边地少数民族地区销售的茶证。行销打箭炉一带的称“南路边引”,也就是后来的所谓“西康边茶”。以灌县为制造中心,行销理、茂一带的茶称“西路边引”。

《雅州府志》记载,清雍正八年(1730年)“南路边引”情况为:雅安二万七千八百六十引,名出一千八百二十引,荣经二万三千三百一十四引,天全三万一千一百二十引,工仔睐二万零三百引。合计茶引十万零四千多张,销售地均在打箭炉。可见,自明代以来,仅官府规定的茶马交易已有相当的发展。

朝廷明确规定,商人认引以后,按引纳税。虽然茶引可以转让,但非到人亡产绝,不能注销。明朝廷之所以如此控制茶叶的销售,其目的是利用茶马交易,控制少数民族,巩固其统治。

尽管如此,汉藏民族人民之间的贸易关系始终不断,藏族人民经常以马匹、借毽等物,到内陆换取盐、茶叶和布匹。甘孜藏族地区的藏族人民“专务贸贩碉门乌茶,蜀之细布,博易羌货,以赡其生”。

当时雅安、打箭炉等地,已成为藏汉人民互市的场所,甚至有的汉人还跋山涉水,深入到更远的西藏,从事贸易活动。

随着藏汉两族民间贸易的频繁往来,官府茶马交易出现了十分萧条的景象。正如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二月,“救右军都督府曰:……迩因私茶出境,马之入互市者少,于是彼马日贵……茶日贱”,可见各地土司对引岸制度的束缚表示不满。

明永乐十三年(14巧年)二月,“四川长河西、鱼通、宁远等处军民宣慰司言:西方无他土产,惟以马易茶为业。近年禁约之后,生理甚艰,乞仍开市,庶几民有所养”。足见明朝制定的茶叶引岸制度,实际上阻碍着汉藏贸易的发展,官府组织的茶马司,也越来越不能满足汉藏民族间日益增长的茶马交易需求。因此,民间的往来贸易通过各种途径得到发展。

除了民间的贸易和官方组织的茶马交易之外,西藏诸土司的上层喇嘛还以朝贡的方式至内陆贸易。他们朝贡的人数多则数千,少则数百。贡使带来的货物有马、借毯、珊瑚、犀角……等等,货物琳琅满目,而朝廷也照例给以绸缎、茶、钞等优厚的回赐。

这种贡赐关系实际起着交流货物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对贡使带来货物,官方都要给价,并准予开市贸易,途中往来可免费乘马,沿途受到地方招待,至京又获厚赏。所以西藏的土司及上层喇嘛争相前往,甚至出现冒名顶替的情况。

明代茶马交易的兴盛,促进了汉藏两地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据文献记载:明嘉靖年间,汉区的雅安、工卜睐、天全、荣经、名山等地,随着茶马贸易的发展,茶号商人达八十余家。与此同时,边茶的主要销售地打箭炉,明以前这里几乎是一片荒凉的牧场,仅有元代留下的碉房和红教寺院;而明代以后随着边茶在此集散,四十八家“锅庄”先后形成,日渐繁荣起来。“锅庄”实际上是明代以来的汉藏通商贸易的产物。

到了清代,尤其是乾隆以后,“茶马古道”更加畅通,但“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的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出现了“边茶贸易”制度。

由于交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汉藏交流为中心的各民族之间的来往增加,进入“茶马古道”沿线的商品种类大幅增加。虽然藏族对内陆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但同时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以及生产和生活资料等商品的需求增加。而内陆对西藏的马需求明显减少,对西藏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

在这种情况下,清朝把“榷茶”制度改为“引岸”制度。在经营上改宫茶为商茶,更加促进了“茶马古道”沿线的各民族之间的民间贸易的繁荣和发展。

从此,从东部的康定开始经甘孜、德格到昌都或经理塘、巴塘、芒康到昌都,再从昌都到拉萨,由康藏地区大寺院、大土司、大商人组织的商队马帮络绎不绝。骡铃声声,马蹄阵阵,“茶马古道”翻开了新的一页。1941年统计,仅康定出关的茶叶达50万包,其中运到拉萨一带的有20万包。

“茶马古道”作为一条连接内陆与西藏的古代交通大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虽然最后从历史的地平线上消失,但它的历史作用还是巨大的。


━┓

古道危机

┗━━┛

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加快了在全世界扩张的步伐。亚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却又腐朽落后的中国成为其理想目标。

1600年英国建立东印度公司,专营对印度的贸易。1757年的普拉西之战,东印度公司征服孟加拉,标志着印度开始沦为英国殖民地,1849年全境被英占领。此后,英国以印度为起点,对西藏展开了侵略。

英国对西藏的侵略涵盖了政治、经济、宗教等多个方面,通过传教、武装入侵等方式展开。英国入侵者通过调查发现西藏对茶叶的依赖性极大,茶叶是西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为达到其控制西藏的目标,便在印度种植茶叶,再与西藏交易,想以此掌控西藏的经济命脉,打破内陆与西藏的联系,使自己能控制西藏。

面对印茶的倾销,清政府内部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其影响与危害,如驻藏大臣色楞额认为印茶侵藏后患无穷,十三世达赖喇嘛还亲自出面向清廷呼吁,要求清朝政府配合行动,制止印度茶销藏。

由于川茶与滇茶的输入与竞争,使英国企图以印茶控制西藏经济命脉的尝试失败。于是,1888年3月,英国悍然发动第一次入侵西藏的战争。清政府被迫于1890年3月与英国签订了《藏印条约》,免除对印茶的关税。

英国希望通过降低关税、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以及使用印度廉价劳动力,来加强印茶在西藏市场的竞争力。但是由于西藏长期以来已经习惯食用来自四川、云南的茶叶,同时藏族同胞与内陆茶商建立了较为密切的联系和较为充分的信任;且藏族同胞认为印茶品质低下,性热苦涩,不能解油去腻。印茶销量还是较低,英国的谋算落空,没能控制西藏的经济命脉。

在清朝灭亡前,张荫堂被清廷以五品京堂候补派往西藏查办事件,为副都统衔。张荫堂到任后整顿吏治,实行新政,对于维护西藏与祖国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其不久就被调走,西藏局面再次恶化。

清王朝灭亡之后,四川、云南军阀割据战乱不断,使川茶、滇茶产业大大衰弱,难以维持自身的地位,在1925年左右印茶趁机占据了西藏市场。加之英国从印度大量向西藏倾销棉、毛、丝绸等纺织品以及火柴、五金等廉价工业制成品,大幅度削弱了内陆与西藏的经济往来,使中国内陆绝大多数的产品被排挤出了西藏市场。

茶马古道作为一条商业贸易道路,在印茶的大量倾销以及英国大规模的全方位的入侵情况下,清政府对于西藏的支援有限,难以发挥决定性作用。所以,茶马古道有其自身的不足。

同时,茶马古道依然采用骡马驮运与人力背运相结合的原始运输方式,由于道路崎岖不平,运输效率低下,且成本相对较高,内陆难以大量输送货物进入西藏。因此,使得茶马古道在近代历史上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加之,茶马古道上进行贸易的茶商与其他商人多来自民间,资金少,渠道窄,没有现代化的金融体系,商行经营风险过大。再加上近代中国战乱不断,没有一个安全的经营环境,从而,茶马古道在全社会走向现代化的时期,必将走向没落



━┓

悄然谢幕

┗━━┛

茶马古道中到达拉萨的茶叶,还经喜马拉雅山口运往印度加尔各达,大量行销欧亚,使得它逐渐成为一条国际大通道。这条国际大通道,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抗日战争中,当沿海沦陷和滇缅公路被日寇截断之后,茶马古道成为中国当时唯一的陆路国际通道,顽强复活,负重救国。曾经短时间重新兴旺,期间涌现许多壮烈事迹。

抗战十四年,茶马古道上的支前马帮成千上万,既运送抗战物资,也运输茶叶出口,换来了宝贵的战略物资,以支撑艰苦卓绝的抗战。他们不怕苦不怕死,为战胜日本侵略者出了大力。人们说,滇西的抗战胜利是滇西马帮用马驮出来的。
新中国建立后,进行了规模宏大的基础设施建设。1954年12月25日,康藏公路通车,1957年正式交付使用。为方便云南省、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之间的交通,缩短运输线路里程,1957年开始修筑川藏公路的南线。

入藏公路的修建密切了西藏与内陆的联系。在现代,茶马古道很多地段已经被“滇藏路”.“川藏路”所替代,那条穿越整个横断山脉的古道的完整形象已不复存在。

“国家马帮”随1999年贡山通向独龙江的公路全线开通而解散。茶马古道彻底失去了原来的意义。由于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强大优势,茶马古道原本联络西藏与内陆的作用减小。只能作为一条旅游路线而存在。

如今,在云南的哈巴雪山、玉龙雪山等高海拔地带出现的“私家马帮”,依旧秉承老马帮的优良传统,给大山里的村民,登山、探险人士运送物资,继续他们艰辛的使命。



━┓

古道线路

┗━━┛


在我国青藏高原东南部,藏,川,滇三省交界处,蜿蜒盘踞着横隔东西交通的山脉:横断山脉,其海拔为2000-6000米,最高峰贡嘎山海拔为7556米。在世界所有山脉体系中,横断山脉拥有最为壮观的山川阵容,其江河落差大,各条江河又都穿行在深深的峡谷中,有七脉六江的说法。

七脉六江”自东向西依次为:岷山(岷江),邛崃山(大渡河),大雪山即贡嘎山(雅砻江),云岭--沙鲁里山(金沙江),宁静山即芒康山(澜沧江),他念他翁山(怒江),伯舒拉岭--高黎贡山。其南北长约1300公里,东西宽约800公里,覆盖大约70余万平方公里。

这高山群峙,大江汇集的山脉西侧,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北面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黄土高原,东边是神秘之地云.贵.川地区,南面是富饶的东南亚诸国。在这横断山脉高山峡谷.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这条世界上地势最高,最险峻的神秘之路:茶马古道。

狭义的茶马古道:指川藏茶马古道。

川藏茶马古道起于雅安经康定到西藏。主要有南北两条道路,即川藏道和滇藏道,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岸。成为全国边茶的主要贸易通道。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

广义的茶马古道:包括茶马古道四大路线。

1、官马大道:

也就是官方通行的运送普洱茶的马道,从普洱经昆明,再从昆明辗转进贡到北京(南延车里、佛海、打洛镇)。这是茶马古道中最重要的路线。经由这条路,普洱的贡茶才能由四条腿的骡马运送到昆明,然后进献给皇上。同时,茶马古道还将云南普洱山中的好茶运向国内各省市,并且销售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泰国、法国、英国、朝鲜、日本等国家。

2、关藏茶马古道:

普洱茶从普洱出发,经过下关、丽江、中甸(也就是现在的香格里拉),到达西藏的拉萨,然后再从拉萨运往尼泊尔等国家。这条古道的主力是藏胞大马帮。

3、江莱茶马道 : 

普洱茶从普洱市到达下属的江城县,进入越南的莱州,然后再辗转运到西藏和欧洲各地。道路虽然方便,但是受天气、季节限制,只能在旱季使用。旱季茶马道 : 早季的时候,从普洱市经过思茅诺扎渡过澜沧江,然后再到孟连,再从孟连到缅甸。

4、勐腊茶马道 : 

从普洱过勐腊,然后销往老挝北部各地。

茶马古道穿过四川、云南、西藏等地,沿途经过了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高原山地气候等气候带,植被类型、动物种类丰富多样,大量的动植物品种是一个有重要科研价值的生态基地,保护开发茶马古道对于我国生物科学、自然地理发展有重要作用。

2013年3月5日,茶马古道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古道线路

┗━━┛


天地草木与生俱来的密码,有着孕育茶马古道得天独厚的基因。遥远路途中,一个又一个记忆的片段,与来自于马帮的点滴故事,一起连缀出茶叶所带带来的文明历程。

从文旅视角看,丽江拉市海是茶马古道的文化历史的浓缩。丽江拉市海属于茶马古道的重镇,这里传诵着凄美伤感的殉情风俗

从前,纳西族的青年男女可自由恋爱,但不能自主婚姻。纳西人说,在尘世和天堂之外,还有一个圣洁凄美的玉龙第三国,它在雪山、流泉之下,日月交辉,和自己心爱的人一起去到那里,便可无忧无虑、长相厮守。在玉龙第三国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世俗中的任何力量也不能拆散相爱的人。至死相爱的青年男女因了第三国的传说,有了“情死”的习俗。

丽江拉市海,便成了茶马古道的“情死之乡”。万仞绝壁之下是深不见底的峡谷,不知埋葬了多少痴男怨女,他们是否真如传说一样从此化蝶而生,相伴左右?如今这个地方成为了观光的一个景点,经过的时候恰逢太阳从山顶升起,霎时间万丈光芒将传说的凄凉一扫而光,然而心中却仍旧有着一份凄凄切切。

茶马古道的另一处坐标雅安,也是川藏茶路上的一个纽带般的连接点。那里和龙乡周公山一带所产的本山茶,是制作雅安藏茶的上等原料。

雅安人采茶用一把特制的月牙小刀,所以采下的鲜叶也被称作“刀子茶”。按照传统,雅安藏茶的制作有着32道工序,人们年复一年重复着前人的动作。渥堆,发酵,蒸热,软化,制作茶包;模具上,传来阵阵的敲击声将茶叶压实塑形;最后封口包装;一切有条不紊。这是专属雅安藏茶的包装,黄色的外衣,标志着藏茶独有的身份感。

雅安市荥经县,名为“新添”的村落正是昔日茶马古道的另一处驿站。日常鲜活的生活场景背后,包含着属于这片土地传统手艺的故事,荥经砂器,是当地的著名特产。火焰之中,扑朔迷离,充满着未知。煤,与砂器的毛坯,层层叠放。窑炉,直径近两米,外观独特,“馒头窑”是它形象的名号。坑内被填满碎煤,风机呼呼,炉火熊熊,火与土,即将上演一场化蛹为蝶的奇观。

缠绕铁丝的窑盖,悬挂于5米长的钢管之上,砂器在1300度的火焰里,用两个小时蜕变,达到永生。火焰通红透亮,晶莹剔透。坯器,又一次蜗居在封闭的环境中。揭开的,究竟是完美还是遗憾,仍旧未知。这是荥经砂器最为奇妙的“闷燃”过程。高温状态下,胎体表面的氧化层,会被强制还原。这一过程,将塑造出荥经砂器坚固的皮壳,也会呈现出特有的,炫目金属光芒。现代机器常见的温控设备并没有出现在馒头窑中,传统泥土炉中温度的高低,全凭匠人师傅多年的烧制经验。火与土映照出祖先的手艺,在今天依旧被不断地重复。

荥经砂器外露厚重之气,内兼釉黑之美,糙中尽显凝练之风,拙里不失儒雅之韵。由砂器工艺所制作出的茶器,更显生活的质朴和低调的平实。

今天的人们,正以茶的名义,享受着居家或旅途中的悠闲时光,人和茶相伴,有多么坎坷的路途,就有多么传奇的故事。

望鱼古镇是昔日茶马古道进出成都的重要驿站,还是雅安著名特产“雅鱼”的产地。因为主要建筑坐落在一突兀于山腰的巨石上,巨石形似一只守望着周公河游鱼的猫而得名。

古镇上的望鱼老街是一条狭长的一字形长街,一条青石板路纵贯全街面,路面已被岁月打磨得幽幽发光,漫步其上令人遥想起当年茶马古道上来往的客商与马帮。街道 两侧全部为木结构青瓦房和吊脚楼,精致的瓦楞、墙角、窗棂和柱基石上的雕花显露出昔日的繁华。这些建筑曾经是衙门、银庄、当铺、药店、绣楼、旅店、饭馆、 茶铺和戏台,现在大多已成为民宅。老街的两头古时设有栅道长长的石梯,可达到河边,并与新街相连,要进入老街,必须顺石梯登至山腰,表现出易守难攻的防卫性,是古集镇出于防御山匪流患的需要。

望鱼老街因地形限制,整体形态呈狭长形,建筑由长街串连布成,且多采用下店上宅或以天井分割前后不同功能,具有复合型的特点。房屋门面多为门板、滑槽和门枢孔构成。房屋的地坪有一定高差,有的门口还设有若干级石阶,台阶与街面有各种花疑义式样的孔洞相 连,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雅安古称“天漏”,当地雨水较多,住宅多用四合头式,又称“四水归池”式,四面屋檐相连,落雨时行人可从檐下走通各处。从老街朝 山上走,可见一些人家的宅院建在山坡上,相比老街的居住建筑,院落的规模更加宏大,并留存有大量精美的木雕与石雕。望鱼古镇后来还成为电影《被告山杠爷》 的外景拍摄地。

还有拉萨甜茶,也是茶马古道的幸福终点站。甜茶是藏族人生活的必需品,并深入到社会风俗,礼仪和生活艺术的各个方面。而茶礼,茶具以及烹茶方式和饮茶习俗,共同汇聚成为青藏高原茶文化的独有特色。

早在20世纪20年代,拉萨的街头就已经出现了甜茶馆。几乎每一个拉萨女人,都会制作甜茶。红茶熬汁,牛奶白糖,不同原料的相辅相成间是人们最为喜爱的味道。


茶叶和茶文化只从中国传入西方的第一物种。自古以来,马帮在这条古道上运输茶、盐、粮食的古道,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茶叶从一地传到一地,从一个国家传到另一个国家。马帮就像今日的汽车,在山路中,将背上的货物运往各地。茶马古道也因此而得名。茶马古道是马帮人用生命走出来的一条文化之路。

茶马古道第一要素是茶。关于茶的原产地,有很多的说法。但深藏在云南群山中,数千年的古茶树群落,那些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古茶树。可以确定,云南是茶叶最为古老的故乡之一。

早在2000多年前,用贝叶记载的傣族典籍《贝叶经》中,就有茶叶种植饮用的记载。在以前,沿着这条茶马古道出口的商品中,无论从数量或者地位上,都没有哪一种能与茶叶相提并论。

云南普洱的哈尼族,每年3月都会祭拜具有1700多年历史的古茶树。不过在当地,这样的茶树王,并不是唯一的。据说在无量山的大山深处,还有比它更高大、更远古的古茶树。在普洱有26个民族生活在这,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茶神。据说老茶树有一个好处,冬天会有一种药物,寄生在古茶树上,这种药物对治疗风湿和关节炎很有效果。

一个地方产茶,一个地方需要茶,自然就产生一种贸易。在云南,马帮就负责将茶叶,运往遥远的西域。从云南到西藏,马帮一般要走180天,甚至更长时间。在运输途中,有的茶叶发酵结成一块,产生霉变。由于运输路途遥远,不忍心丢掉,于是就有了普洱茶特殊工艺和传说。


茶马古道,用沧桑来祭奠,那一段流逝在历史大河中的艰辛和辉煌。沉寂的古道不改万千容颜,消逝的马帮已难觅旧时的踪迹。那关于生存和希望的行走。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沟壑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距离最遥远的文化交流和文明传播的古代商道--茶马古道,这是一条完全由马蹄和赶马人的脚步一步一步趟出来的永恒之路,在很多地段,都是以羊肠小径的形式出现,在曲折的盘山路上,在陡峭的悬崖边上……

茶马古道并不是一条单一的道路,它是由主线以及延伸出来的大大小小的若干分支的统称,像条奔腾不息的大河,纳百川而入海。在昌都地区,随处可见茶马古道的遗存,古道遗址,古道文化残留,马依旧是当地主要的运输工具之走茶马古道,看沧桑变幻。“远去的马帮留在了岁月的年轮,尘封的记忆是一首沧桑的歌,古道的驿站回首的路,铺满的希望究竟是什么?”一首《茶马古道》让人遐想无尽。这千年古道,扑朔迷离,犹如一张巨网,有踪迹而不定形,全凭世世代代的茶商和赶马人的苦行来传承。因而,茶马古道更像一个神话,一种传说。

一直以来,马帮将四川云南的茶叶和药材与换西藏的马匹,穿山越岭,多少年来,马帮日夜在这条路上行进,一路兼顾也壮观,这条横贯横断山庙的路途就被称为茶马古道。随着公路的通车这条走了上千年的古道也将消失,但这是厚重的名字将被人们永远的传说下去。天雨流芳,这是纳西语,是读书的意思,神奇又好听的纳西语,我相信,茶马古道还有更多的美好值得人们去追寻。

随着时代的变迁,茶马古道所承载的贸易功能早已被现代公路网所代替,却遗留了一路厚重的人文历史和马帮动人的故事。如今已鲜少能见古道上成群的商队,还有那荡漾在高山峡谷间清脆悠扬的马铃声,远古飘来的茶草香气也已消散了,但那延续了几千年的辉煌和沧桑,时刻萦绕在人们的脑海,呼唤人们前赴后继,走茶马古道,探遗风神韵。

藏传佛教沿着茶马古道上的广泛传播,也进一步促进了滇西北纳西族、白族、藏族等各兄弟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增进了民族间的团结和友谊。沿途上,一些虔诚的艺术家在路边的岩石和玛尼堆绘制、雕刻了大量的佛陀、菩萨和高僧,还有神灵的动物、海螺、日月星辰等各种形象。那些或粗糙或精美的艺术造型为古道漫长的旅途增添了一种精神上的神圣和庄严,也为那遥远的地平线增添了几许神秘的色彩。

茶马古道在现代社会日益式微,茶马古道在人们心底永远生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茶马古道 (二)
茶马古道:茶马贸易到虫草流通
茶马古道:以茶易马,连接东西
深度解读“茶马古道”
中国西南最伟大的古道,早该火了
刘淑兰丨茶马古道走笔(行走散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