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徽宗和李师师“锦幄初温”,周邦彦躲在床底,写下一首经典艳词

李师师,生卒年不详。原本姓王,后以“李师师”名,红极当时青楼。色艺俱佳,尤有才名。张先专为其创词牌“师师令”。与秦少游、贾奕等多有来往,情有独钟周邦彦。被宋徽宗赵佶看得比皇位还重,后纳入后宫。1126年“靖康之耻”后不知所踪。笔记野史、小说评话中对其多有记述。

一、李师师身世

野史记载:李师师原本姓王。父亲王寅是宋哲宗时期汴京城内经营染房的一个工匠,手艺甚精。李师师的母亲去世后,全靠父亲把她抚养大。

按照当时开封的风俗,孩子出生以后不论男女,都要送到附近的寺庙里,请和尚为之剃度。据说这样可以帮孩子消病祛灾。周岁时,王寅送女儿到宝光寺,请智本禅师为她剃度。抱进庙宇时,她啼哭不止。智本禅师说:“庄严佛地,缘何哭闹?阿弥陀佛!”顺手抚摩了一下她的脑门。不料她立即止住了啼哭。

王寅为此高兴,认为孩子与佛有缘。他恳请长老收下她做个挂名弟子。长老微微一笑,未置可否。按照汴京当地的风俗,作挂名弟子的一般都以“师”为名,即托付禅师和祖师庇佑之意。尽管后来智本禅师并未收这个小女孩,但王寅深信女儿与佛大有渊源,便将女儿的名字取为“李师师”。

八字先生推算,李师师命带“冲克”。——这究竟是八字先生推算出来的,还是后人根据事实假想出一个八字先生?这已经无关紧要。关键是:离开母腹出世,母亲就因难产而去世。也许冥冥中自知身世不会好,襁褓中她就很少啼哭。

但四岁那年,厄运又降临到她的头上,父亲因遭人诬陷被判处死刑。(父亲的罪纯系子虚乌有,生意上被人诬陷而已。若是碰上开明世道,也许能逃过一劫。但当时宋朝开始走下坡路,官府黑暗,冤案本属寻常事。一个手艺工匠,缺钱活动官府,明知是诬陷依然被判罪就成铁板一块。当年秋天被糊里糊涂地斩首示众了)就这样,才四岁,父母双双被她“克”进九泉。

双亲去世,李师师成了孤儿。四岁即有此遭遇,足令人唏嘘不已。但相对以后,这仿佛是“佛缘前定”的一个先兆。

二、一笑千金少

曾经红极一时叫李姥的伎女,因年老色衰而“门前冷落鞍马稀”。手头有些积蓄,日子本来过得还顺当。成了孤儿的李师师生得秀丽,又聪明乖巧,被她看中,收为养女。

也许是伎女生涯的经验告诉她,她将因为李师师再度红极一时,所以,还在李师师年幼时,她就不惜血本遍请老师来家教导小师师学诗词歌赋,引笛吹箫等才艺。

李师师天赋极佳,加之她自知身世不如人,显得格外懂事。学习如饥似渴,什么东西都是一教就会,一学就通。刚到破瓜之年,就色艺双全,芳名远播了。

李师师一天天长大,渐渐出落成一个有貌有才的大美人。于是,李姥决定重振青楼,让李师师操起自己昔日曾经从事过的旧艺。李师师心里纵然有一万个不愿意,可念着其养育之恩未报;无可奈何之下,开始了不得不走的凄苦之路。

终日里,李师师的脸上难见一丝笑影。但她色、艺俱佳,尤有才名,很快便成了汴京城中众多伎女中的佼佼者,其人才之俏丽轰动京师。慕名求拜者车水马龙,络绎不绝。

单就美貌言,“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词都不足以形容其美。因为曾有人这样写诗描写她:

嚲眉鸾髻垂云碧,眼人明眸秋水溢。

凤鞋半折小弓弓,莺语一声娇滴滴。

裁云剪雾制衫穿,束素纤腰恰一搦。

桃花为脸玉为肌,费尽丹青描不得。

如果无名小辈的诗不算什么,那就再看当时词坛领袖张先见到她后,一样为之倾倒而专为李师师填的一首《减字木兰花》:

垂近额,走上红茵衣趁拍,只恐惊飞,拟请游丝惹住伊。

文鸳绣履,去似风流尘不起;舞彻梁州,头上宫花颤未休。

这样赞美是含蓄多了。但张先并不到此为止。他专为李师师创了一个词牌,为“师师令”。经他品题,为人所传诵,自此李师师艳名更著。

为了更好地接纳王公贵人,富商巨贾,李姥又大兴土木建了一幢别致而豪华的楼馆,雕梁画栋,陈设奢靡,气派豪华。不知情者,还以为是当朝某位高官的府邸。

这新居落成之日,著名才子秦少游特去游赏。他见到李师师以后即兴填一首《生查子》赞赏她:

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妆罢立春风,一笑千金少。

归去凤城时,说与青城道。看遍颖川花,不及师师好。

随着秦观的词一出,李师师的身价更是齐名飞燕,身价百倍了。

三、初识帝王面

李师师可谓“名动京城”,因为迷幻香散布到皇宫,诱惑起“波心满皇帝宋徽宗出了宫。

宋徽宗(1082年一1135年)即赵佶。神宗第11子,哲宗之弟。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哲宗1100年正月病死时无子,皇后于同月立他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

他是宋代皇帝,也是画家、书法家。甚至有人猜测,要是他不做皇帝也许可以与王羲之齐名或者与唐伯虎并列。

在位期间,他为“画院'搜罗绘画人才,提倡柔媚画风。他书法师黄庭坚,后自创一种瘦劲锋利,如“屈铁断金”的“瘦金体”。受吴元瑜影响,他学花鸟画(据说他画鸟雀,常用生漆点睛,小豆般凸出在纸绢上,十分生动)。所画花卉,能够画出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下的特定情态,作品集成为《宜和睿览册》。

他对人物、山水画等也有一定的造诣。从他的传世词作中很明显看出他并不适合做帝王。因为脂粉味太浓,缺少气魄;虽然遣词达意很在行,但根本没有九五之尊的气势。

就这样一个有才有艺却“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皇帝,在李师师的声名诱惑下,想望着会见那难得的尤物。在几个弄臣的安排下,赵佶化装成商人出宫。这种改头换面与其说是担心皇上找伎女的事情败露,不如说是有性情的赵佶想看看自己如果去掉皇帝的华衮之后,在女人心目中还有多少分量。毕竟,他也是个有虚荣心、更有才情的男人嘛。

一个夜晚三更过后,在几名亲信陪同下,赵佶化名“赵亿”来找李师师。虽然一般伎女对出手阔绰的商人多有好感,但李师师根本就不买账。凭她的才艺、美貌、声名,她有足够的理由喜爱那种有才情的男人,而对一掷千金却腹内草莽的浪荡公子表示鄙视和厌恶。

貌不出众的赵佶用重金铺出的“求见”路上只见李师师“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平日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九五之尊,几曾受过这样的怠慢、甚至屈辱?真是一记当头棒喝。但既然是以商人的身份而来,自然不能显示权势。第一次会面就这样草草收场。

三宫六院美女如云,伸手可及而毫无吸引力。“漫不经心”的李师师也近在咫尺,因隔着“墙壁”无法伸手就“抱得美人归”一作为一个皇帝的窝囊经历反而更加激起了赵佶对李师师的更大兴趣。

于是见面的次数更多,出手更慷慨大方。到最后,也终于表明了自己当朝皇帝的身份:徽宗赵估已经无法舍弃,他准备豁出去,要将李师师接进宫去。

四、若有所属

最早得到李师师芳心的应是当时的武员外郎贾奕。可能正因为是一介武夫,多了文弱书生们不曾有的强健躯体,也可能还有其他比如现代人所说“善于骗取女人的欢心,是个情场老手”的原因,当然,还可能是他能吟诗舞墨。总之,李师师愿意展示自己的石榴裙,贾奕也乐意醉倒在温柔乡。

据说,贾奕得知皇上要将李师师接进宫的消息后很不是滋味。一次,他在李师师的房内看到一块皇上所赠的华丽丝帕,心里更是醋劲大发,提笔写下了一首《南乡子》:

闲步小楼前,见个佳人貌似仙。暗想圣情浑似梦,追欢刹那,兰房困倦眠。

一夜说盟言,满掬沉檀喷瑞烟,报道早朝归去晚回銮,留下鲛绡当宿钱。

李师师读罢此词苦笑了一下,只说了句;“你真会要笔杆。”便顺手放在梳妆盒内。

后来徽宗赵佶无意之中发现了这首词,得知是贾奕所写之后,龙颜大怒,找了一个借口要治他死罪,幸亏李师师求情才得免一死。好说歹说,充军了事。

李师师色艺双全,貌若天仙,同时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文人的笔记小说中还记载着她与不少文人的交往,如张端义的《贵耳录》,张邦基的《墨庄漫录》都记载了她与大词人周邦彦、晁冲之的来往和诗词酬答。

事实上,爱慕李师师的情、色以及才的远不止这些人,《水浒》中说她与梁山好汉浪子燕青的交往未必是真,但说李师师受江湖人士的“景仰”肯定是有的。

《翁天脞语》云:“山东巨寇宋江,将图归顺,潜入东京访师师。”之所以说梁山首领及时雨宋江也冒死潜人汴京一亲芳泽,是因为事后他在墙上留词纪兴:

天南地北,问乾坤何处,可容狂奴?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凤城春色。翠袖围香,绞绡笼玉,一笑千金值。神仙体态,薄俸如何消得?回想芦草滩头,蓼花汀畔,皓月空凝碧。六六雁行八九,只待金鸡消息!义胆包天,忠肝盖地,四海无人识,闲想万极,醉乡一夜头白。

难怪叱咤风云如宋江的男人也要如此爱慕李师师,为“一亲芳泽”而冒死潜人东京,以至“醉乡一夜头白”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国训下,男人们风浪见得多,可几曾见过有才的女子?因为有才的便“无德”(多寄身青楼),而有“德”的又偏无才(即使有也多被埋在了贞节牌坊下)。

五、情有独钟

贾奕风流,毕竟风流得太“俗”;宋江风流,却如流星般短暂;这是与大词人周邦彦相比才相形见绌。李师师情有独钟的正是真风流的周邦彦。

周邦彦(公元1056年一1121年),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末年的大词人。他精通宫商,妙解音律,能自度曲,词律细密,在大晟府审古乐,制新调,对词乐的提高和发展有一定贡献。词风浑厚和雅,富艳精工,极铺陈之能事,为北宋婉约词之集大成者,在词史上有深远影响。词集名《清真集》,又称《片玉词》。

《宋史》中说他:年少时行为放荡,常犯错而不知检点,邻里大多不喜欢他。虽然如此,他却爱看书,儒、释、道各类书,他都涉猎。待年岁稍长,对糊涂的年少生活始有悔悟。于是前往京城,到太学求学,并准备谋官。周邦彦到京城不久,呈《汴都赋》给皇帝,得到赏识,提拔他为太学正。世事真的难以预料,当初在乡里是个行为令人侧目之人,后来却是天下学人之典范。

他结识李师师时已近花甲之年,但风流不减当年。也许对他来说,风流正是他那“江山改易,本性难移”的本性。因他写的词句绮丽绝伦,京城歌伎无不以唱他的新词为荣,李师师也同样。初见李师师时,周邦彦便觉相见恨晚,填了一首《玉兰儿》记录了他对李师师的印象:

铅华淡伫新妆束,好风韵,天然异俗。彼此知名,虽然初见,情分先熟。

炉烟淡淡云屏曲,睡半醒,生香透玉。赖得相逢,若还虚度、生世不足。

师师喜欢他的文采,乐于和他接近,交往日久,二人关系甚为密切。

宋人陈鹄《耆旧续闻》中记载:

美成至注主角伎李师师家,为赋《洛阳春》云,'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依栏愁,但问取亭前柳'。”

从《洛阳春》中不难看出周邦彦对李师师的赞美和同情,还规劝她找个知心之人出嫁,以解愁苦。可见,二人友谊深厚,绝非一般。

这周邦彦不是那种俗不可耐的人。同样是吃醋,醋意发起来就显得很有风度。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记载了李师师和周邦彦的这一段轶事。

有一次,周邦彦正在与李师师耳鬓厮磨,恰逢徽宗赵佶驾到。周邦彦一时无处藏身,只好匆忙躲到床底下。微宗赵佶把刚从江南用快马送到的新橙拿出来与李师师分享,边吃边调情的情景被周邦彦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事后,周邦彦特地为此填了一首词,词名为《少年游》,词中写道: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吹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这首词与贾奕的那首词表现醋劲明显不同,只是将徽宗赵佶狎伎的细节传神地表现出来,读者犹如身临其境目睹此情此景。又似乎是作者与李师师的调情之戏言。(难怪李师师要对这个老头情有独钟了。)

美词配美人,李师师很喜欢这首词。但这首词却给周邦彦带来了麻烦。徽宗赵佶再次来时,得意忘形的李师师竟把此词原原本本地唱给他听。

徽宗赵佶本是词作的行家里手,再加上这词分明就是自己当日与李师师曾经说过的话。于是问是谁所写。李师师只好如实回答。徽宗恼羞成怒,第二天上朝,就让蔡京以收税不足额为由,将周邦彦罢官免职赶出京城。

隔了几天,徽宗赵佶又去见李师师,却不见人。不甘心而久坐等她。至半夜李师师才回,而且“愁眉泪眼,憔悴可掬”。徽宗赵佶生气地责问李师师到哪儿去了。她回答:“送别周邦彦去了,不知皇帝要来。”徽宗赵佶不好怪罪,只好转而问道:“学唱了新词否?”李师师回答:“有一首周邦彦的《兰陵王》。”于是李师师用琴边弹边唱了出来: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微宗赵佶听了一遍,有一种“小雅怨怀而不乱”的感觉,不觉大动怜才之心。他也知道李师师不愿意周邦彦离京,于是便赦免了周的罪名,把他召回,封他为“大晟乐正”,并准他随时在李师师处走动。

后人还将周邦彦的那首充满深情的《解连环》词说成是写给流落到江南的李师师的。词这样写道:

“怨怀无托。嗟情人断绝,信音辽邈。纵妙手、能解连环,似风散雨收,雾轻云薄。燕子楼空,暗尘锁、一床弦索。想移根换叶。尽是旧时,手种红药。
汀洲渐生杜若。料舟依岸曲,人在天角。谩记得、当日音书,把闲语闲言,待总烧却。水驿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拚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

这种说法明显不符事实,因为周邦彦早在1121年就去世,与靖康元年有五年之遥,距离李师师被驱逐出宫也有四年,更不说那是李师师流落到江南后什么时候写的了。假若是真的,相信李师师看过这首《解连环》后,一定会泪流不已,泣不成声.毕竟,周邦彦才是她情有独钟的人。

六、集三千宠爱

难舍难分地交往了一段时间后,在徽宗赵佶心里,与李师师在一起成了每日早朝一样不可或缺他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她。

《青泥莲花记》详细地记载了李师师与徽宗赵佶的交往情况。当时,李师师以名满京华、色艺冠绝的名伎身份住在金线巷。徽宗赵估常常坐着小轿子,带几名内臣与李师师来往。虽然经常是夜间微行,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很快被传得满城风雨。

《水浒传》提到连水泊梁山的好汉也知道了这事。当时他们在宋江的计划下,想被朝廷招安,却苦于招安无门。那奸臣童贯借着招安的牌子,却去羞辱梁山的好汉。于是他们便想到了要利用李师师与皇帝的关系,通过李师师这层来绕过那些掌权的权奸而直达圣上,于是派出燕青来找李师师。

根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说,后来,徽宗赵估见事已为人所知,便不再偷偷摸摸,干脆把她弄到皇宫内,封为瀛国夫人(有人说是封为李明妃),公然过起了名正言顺的快活神仙日子。

自从李师师进了禁官之后,马上就令“六宫粉黛无颜色”,徽宗赵佶更是天天与她腻在一起,“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在此期间,徽宗一扫帝王之尊,为她填词作赋,其中就写过这么一首:

“宫梅粉淡,岸柳金匀,皇州乍庆春迥。凤阙端门,棚山彩建蓬菜。

沉沉洞天向,冕宝與、还花满钧台。轻烟里,算谁将金莲,陆地齐开。

触处笙歌鼎沸,香鞯趁,雕轮隐隐轻雷。万家帘幕,千步锦绣相挨。

银蟾皓月如昼,共乘欢、争忍归来。疏钟断,听行歌、犹在禁街。”

尽写与李师师出游的欢乐。如果说这首写得还算隐晦,那下面这首则直白多了:

“浅酒人前共,软玉灯边拥,回眸入抱总含情。

痛痛痛,轻把郎推,渐闻声颤,微惊红涌。

试与更番纵,全没些儿缝,这回风味忒颠犯,

动动动,臂儿相兜,唇儿相凑,舌儿相弄。”

将卿卿我我的情事写到这份上,不得不让人感叹原来“只羡鸳鸯不羡仙”也可以分境界。

七、春花秋月何时了

可惜好景不长。徽宗宣和七年(1125 年)十月,金军大举南侵。金军统帅宗望统领的东路军在北宋叛将郭药师引导下,直取汴京。赵佶接报,连忙下令取消花石纲,下《罪己诏》,承认自己的过错,想以此挽回民心。但金兵长驱直人,逼近汴京。

徽宗又怕又急,拉着一个大臣的手说:“没想到金人这样待我。” 话没说完,一口气塞住喉咙,昏倒床前。被救醒后,他伸手要了纸和笔,写下“传位于皇太子”几个字。

十一月,他宣布退位,自称“太上皇”,让位于子赵桓(钦宗),带着蔡京、童贯等臣子,借口烧香仓皇逃往安徽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第二年四月,围攻汴京的金兵被李纲击退北返,赵佶才回到汴京。

事情并未因此结束。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十一月,金兵攻进京城汴梁,赵佶和赵桓,以及赵氏宗族、亲属等三千多人,都做了金人的俘虏(后客死在“五国城”)。

赵佶被俘期间还对李师师念念不忘,先后写下不少的词作。其中《燕山亭》言:

北行见杏花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临江仙》言:

过水穿山前去也,吟诗约句千余。淮波寒重雨疏疏。烟笼滩上鹭,人买就船鱼。
古寺幽房权且住,夜深宿在僧居。梦魂惊起转嗟吁。愁牵心上虑,和泪写回书。

赵佶极写对李师师的思念之苦,独没有对江山社稷和人民思念的愧疚之感。可见他这个皇帝当得也实在“冤枉”,而他的被俘也说明了金人的不智后来宋高宗赵构根本就没想过要救他或替他报仇。

赵佶丢掉皇位后,李师师失去了靠山,被逐出官门,地位一落千丈。这不禁让人想起唐玄宗与杨贵妃。李师师虽未被赐死,却也无杨贵妃那么幸运一白居易还为她作了一首千古绝唱的《长恨歌》呢。也许怪李师师跟错人了,因为宋徽宗是个丧国的千古罪人,而唐玄宗最后还因赐死贵妃而保住了大唐江山。

无论是被逐出宫门的李师师,还是被俘被囚的赵佶,他们都应该记得写“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李煜;除愁外,他们将性情、才艺甚至生命都交付出去,注解了他的“一江春水向东流”。

八、余生

朝政动荡席卷天下苍生,跟皇宫有密切关系的李师师更难例外。正因为此,李师师的后半生也就跟时局一样动荡不安。但具体是怎么回事却众说纷纭。

李师师出宫之后,到金兵掳二帝北上之前,其下落有两种说法:

  • 一是《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说李师师被驱逐后,接着被抄家;
  • 二是《李师师外传》中说她自知富有,抄家的命运在所难逃,便主动将自己的财富捐出充军饷,助宋军抗金。

不管二者谁更符合事实,李师师的结局却并没两样:曾经名噪一时、富甲一方的李师师成了一贫如洗的平民女子;岁月风雨会腐蚀佳人容颜,没料到还侵吞“生存依靠”。

“靖康之耻”后,李师师下落更是扑朔迷离。现今可以找到的至少有以下五种说法。

(一)以死殉国。《李师师外传》中说,金国皇帝久闻李师师大名,命令他的主帅努力寻找。在汉奸张邦昌的帮助下,终于找到。李师师不愿舍身伺候,先用金簪刺喉,不死,又折断金曾吞下自杀。临死之前,她大骂张邦昌:“告以贱伎,蒙皇帝眷,宁一死无他志。若辈高爵厚禄,朝廷何负于汝,乃事事为斩灭宗杜计?”以“贱伎”身份说出如此深明大义的话来,并且用行动现场“垂范”,作者自然对她大加赞赏,以为有侠士之风。

(二)老死江湖。《青泥莲花记》云:“靖康之乱,李师师南徙,有人遇之湖湘间,衰老憔悴,无复向时风态。”《墨庄漫录》也说她流落到浙江,还不时为当地士大夫唱歌,但“憔悴无复向来之态矣”。清初陈忱《水浒后传》继承这一说法,说李师师流落在杭州,住在西湖葛岭,操旧业为生。宋人平话《宣和遗事》的记载相似,只是又加了“为商人所得”一节。《汴京记事》诗云:“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缕衣檀板无颜色,一曲当年动帝王。”也吟咏了她凄凉的下落。此类说法因为平实,更符合人之常情而历来为大多数人接受。

(三)被俘北上,被逼嫁给金兵,了结残生。这一说法的可信度不大。因为李师师当时已出宫,金兵主帅是按张邦昌等人提供的名单索取后宫妇女的,其中怎么会有李师师呢?也许是那些同情李师师的人为了突出她的可悲的遭遇而故意附会出这一结局的吧。

(四)跟随周邦彦。《耆旧续闻》中记载“师师欲委身而未能也',因为周妻死活不允。叹惜之余周邦彦写下《瑞龙吟》词一首中云:.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惟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事与孤鸿去。探春尽是,伤离意續....周邦彦有心无力,无可奈何之下只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心爱的人儿离去。这种说法明显不符合事实,前面已解释。

(五)出家做尼姑。因为“人性本善”的人们愿意看到李师师在最后的年月里了结她的佛缘。“世事不如意十之八九”一这样- 一个堪怜的风尘女子,哪座古庙,哪盏青灯,哪本佛经是她最后的寄托?

没必要一定选择其中一种说法来记述李师师的晚景生活。可以想见的是,李师师后来生活越加悲苦,而关心她的人日渐稀少,纵使原来交情不错的人也难免因为她的年长色衰而远离。还有谁去记挂着她的现实生活呢?只因为她与前朝皇帝有过不一般的交往,后人便以自己的想象铺陈出种种李师师后半生的情景来。我们深愿李师师离开她“熟悉”的环境,到她曾经“熟悉”的人们所不知道的遥远的“陌生”地方去了。

九、何处有香丘

“一杯黄土掩风流。”这似乎是铁的规律。但李师师香魂何处?

既然后半生的生活成了谜,她最后安息的地方也就说法不同。最具代表性的有两种。一种说她死后尚有荣耀地安葬于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另一说则是她寿终正寝安息于西湖葛岭。

说她安葬于五国城的说法来自于一个传说:

宋徽宗被抓后,李师师决定去营救。势单力薄注定了事败。她不堪受辱选择自尽。金国皇帝深为感念,不仅厚葬她,还亲自为她立碑写幕志铭。这样的传说很容易让人怀疑是那些忠君思想浓厚的人杜撰出来的,他们想借李师师的形象来讽喻那些忘记了“靖康之耻”的人以及曾经享受过恩赐却不以国事为己任的人。

葛龄的另一说是:

李师师晚年流落杭州,在西湖葛岭筑“雪涛斋”,,仿薛涛制“薛涛签”,惟其色为荷叶色。明人无名氏的《西湖茶余》录入了这一说法。据说李师师晚年刻意效仿薛涛,有一首遗嘱式的七绝,末联云;“身后卜宅谁是伴,昭君家校书坟。”在这里她自比为昭君与薛涛,因而愿与昭君的家和女校书薛涛的坟茔长相伴。

我们宁愿相信后一种说法,因为这符合李师师的性情。

希望李师师能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安享九泉的安宁与西湖的静美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林黛玉既是为自己,也为李师师的如此一问,还真让男性社会里的七尺男儿们汗颜。

正是:

芳迹依稀记汴梁,当年韵事久传扬;

紫宫有道通香窟,红粉多情恋上皇。

孰料胡儿驱铁马,竟教佳丽死红羊;

靖康奇耻谁为雪,黄河滔滔万古殇。

李师师生平

宋哲宗元祐年间(公元1086年一公元1093年):生于长安。

宋徽宗大观、政和年间(公元1107年一公元1117年):以“李师师”名红极当时青楼。与张先、秦少游、贾奕等多有来往。

宋徽宗宣和年间(公元1119年一公元1125年):被召入官,封瀛国夫人。

宋徽宗宣和七年十一月(公元1125年):因宋徽宗退位而失宠。

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靖康之耻”后不知去向。后来的生活结局有多种说法。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关注遥山书雁,带您领略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史上最会玩的皇帝宋徽宗:除了当皇帝什么都会
这个北宋文人敢和皇帝抢女人,最后还被提拔了
李师师为何宁当妓女也不做皇妃
北宋徽宗赵佶的外室
【随笔】胭脂色的恋情
宋徽宗幽会李师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