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谢老师讲《论语》:《学而》第七章

第一篇《学而》第七章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这一章出现了第三位孔子的弟子,子夏。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在孔门四科中,子夏是文学科的高材生。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我一再讲《论语》是个有机的整体,每一章都是有看不见的联系的。第六章讲述了孔子对“弟子”的要求,第七章就是“弟子”子夏对孔子论述的补充。

     作为文学科的高足,子夏说的前四个字就非常了不起。“贤贤易色”,第一个“贤”作动词用,以之为贤,我们翻译成尊重。第二个“贤”是贤德的人,即仁者,君子。“易”是改变的意思。“色”古代很多翻译成女色的,整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我不认同这种译法,我觉得翻译成“脸色”比较好。子夏一出场拿贤者和女色对比不是不可以,但显然档次就不够高。我认为,“贤贤易色”是尊重贤德的人,从面部的尊重开始。为什么我这么理解?因为孔子第六章讲的是弟子的规则,讲的是“礼”。子夏也从“礼”开始,我们升国旗第一项就是“全体肃立”,也是从面部开始调节自己的精气神,从而养成好的行为规范。

历史上的章怀太子,武则天的二儿子李贤小时候读到“贤贤易色”的时候就反复诵读,他老爸唐高宗李治觉得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老是读这一句,李贤说自己特别喜欢这一句,所以就多读几遍。李治认为这个孩子天分很高,具有人主的风范,所以特别高兴。

其实这这个角度来看,贤贤易色的“色”也不是女色,一个小年轻每天念贤德的人比女色重要,不但不合时宜,可以有欲盖弥彰之嫌。皇帝老爸也不会欣赏这样的孩子吧。

孔子讲“泛爱众,而亲仁”,子夏就具体阐述什么才叫做“亲仁”,从全身心地尊重开始。

张良,长得像女人一样,却敢于雇凶杀秦始皇,他为刘邦“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堪称“贤相”中的一等人物。他的成长正是来自于“贤贤易色”。张良遇到黄石公的时候,黄石公故意把鞋扔到桥下,叫张良去捡,又叫张良给他穿上。这本是非常无礼的行为,大多数人都会置之不理,甚至挥拳相向。但张良就是张良,忍耐为黄石公做了。张良并不知道黄石公的来历,只因对方是个老人,谦恭执“弟子”之礼,最后得到黄石公传授《太公兵法》,最终辅助刘邦成就帝业。

子夏接着说“事父母能竭其力”,这是对孔子第六章“入则孝,出则弟”的补充,“孝悌”的原则是“竭其力”,尽自己的努力就好。父母在你小时候把最好的东西都给你,尽全力爱着你,现在你只需有同样的心思去做这个事就行了。人生在世,有高潮有低谷,有贫有富,孝顺父母不能用统一的物质标准来衡量。

古代有“二十四孝”,前面提到的汉文帝就做到“亲尝汤药”,我们觉得很真实,这是“竭其力”,但另一些做法就让人毛骨悚然了,像“戏彩娱亲”,70岁的老莱子穿着花衣服学小孩子玩。“卧冰求鲤”王祥用身体融化冰雪,结果河面裂开,自动跳出两尾鲤鱼给继母吃。“郭巨埋儿”把自己儿子活埋了来奉养母亲。“戏彩娱亲”可能还稍微说得过去,只要两位老人喜欢,自己身体也吃得消,还是可行的。“卧冰求鲤”完全就是行为艺术,看不见孝道,只看见傻气。做到大司空的王祥就没有别的办法打开冰面了吗?这不是对天下宣告:我纯孝,我纯孝!嗯,我觉得既“蠢”又可“笑”。至于“郭巨埋儿”,这种人还是直接回炉再造过吧,否则每个孩子为了生存,从懂事起就要对付自己的爷爷奶奶了!

“孝”做到用心就很不错了,其实要我说,再退一步,你去做就好了,只要有“孝”的行为,只要自己活得好好的,顺便让自己的父母活得更好一点,就很孝顺了。

子夏继续说“事君,能致其身”,以前的翻译是“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我觉得不对。首先这个“君”,就不是君主,而是有德行的人,用现代话来说就是领导、同事。“致其身”也不是献出自己的生命。前面讲孝顺父母尽心竭力,怎么到这里就奉献生命了?按照儒家的方法论,应该是对待领导也要尽心竭力才对啊。难道要学郭巨老兄,先埋自己儿子,再埋自己母亲,最后把命给君主?宋儒很多解释我不能苟同,因为他们有一个最大特点不讲人情,儒家其实是最讲人情的。“事君,能致其身”是对“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引申,在家孝顺父母,尊重宗法制度和道德规范,在外就要尊重领导,奉献自己全部的身心、能力。换句话说,对待工作也要尽心尽力。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爱岗敬业”,乃至“不忘初心”。

大同县林业局局长赵德清用36年的时间只做了一件事:造林护绿。他团结带领林业系统干部职工,使全县的林地面积由1998年的46.7万亩增加到现在的84万亩,为贫瘠的雁北地区筑起了一道京津生态屏障。人们给赵德清起了外号,叫他“树痴”、“树爹”、“一根筋”。贫穷的村民放羊破坏林木,赵德清自己掏出200块钱,替他交了罚款。该农民感动之余,不仅再不到山上放羊,还劝别人不要上山放羊。赵德清说:“树是我的命根子,毁了树就等于要我的命!”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做到极致,真正做到了“事君,能致其身”。

子夏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与孔子第六章“谨而信”相对应。前面我们学第四章时曾子每日三省其身就有“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的内容。总而言之,孔门非常重视诚信。这是为人立身之本。

子夏对“弟子”如何做到“仁”,分三个层次来阐述,我总结为“三个尊重”。“贤贤易色”是个人修养,是尊重贤明的人(推广到每一个人);“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是尊重家庭与事业;“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是尊重他人(合作伙伴和合作对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一句是对孔子第六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补充。做到“三个尊重”的人,这样的人即使没有学习,我也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拥有良好道德教育、思想情操、行为规范的人,就已经符合“仁”的标准了。至于他学习还是不学习,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我小时候到乡下去,经常和一些老人聊天。他们或许没有读过书,但是讲的故事,说的话都特别有道理,是那种极端的质朴、纯粹,是根植于土地的善良与热情。他们恪守着祖辈教导的简单的做人标准,散发着朴素的人格光辉。读到“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的时候,我的眼前就浮现出这样的人,和印满岁月沟壑的脸来。

如果说孔子说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关键处,那么子夏的“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也是得力处。我有一亲戚,评价别人的时候,经常说某人是某某学校毕业,是某某学历。可能是我个人学历低,我对这种评判人的方式嗤之以鼻。学历代表着学习经历,决定一个人高度的往往不是在学校学习的东西,而是看这个人走出学校是否还会主动学习,是否能够做一个纯良和善的人,是否能和世界达成和谐的关系。

也许,这才是我们新时代的年轻人应该去追求的“弟子”之“仁道”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素说《论语》:学而篇(七)
论语讲义-学而第一(5)
我读论语之贤贤易色
【复活·论语】--学而篇 (7)
习经典·一起学《论语》|学而篇1·7
论语·学而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