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详情

甘肃手机报7.31
在这场战“疫”中,我们稳扎稳打,在克服一个个困难中不断向胜利进军,方舱医院建起来了,新增治愈出院病例越来越多,新增无症状感染者越来越少……隧道尽头的曙光已经闪现,日拱一卒、时进一步,积小胜为大胜,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甘肃手机报*专刊》
2022年7月31日
农历壬寅年七月初三
星期日
〓本期导读〓
>>“中央厨房”保障供应 让“最美逆行人”吃饱吃好
>>“逆行”千里返兰 她与大家并肩作战
>>一个人撑起的快递揽投部
>>“孩子实在没奶粉吃,就砸玻璃进去自己取!”
>>隔离病区的“亲子病房”
>>深夜 他接到了一位隔离菜商的电话……
>>有一种温暖 叫邻里互助

【疫情防控·我在现场】
>“中央厨房”保障供应 让“最美逆行人”吃饱吃好
----------
为保障餐饮供给,省商务厅指导兰州市商务局确定了34家疫情防控措施到位、规模适中的中央厨房保供企业,从7月9日起开展“无接触式”配送服务。
◆黄花鱼、小炒菜、麻辣烫,餐餐丰富
一条黄花鱼、配上红烧茄子、荷兰豆炒山药,加上米饭和酸奶,这就是一份米饭的套餐。大盘鸡里大辣椒、洋葱、土豆应有尽有,配上一份凉面是另一种套餐。分装好后,一份份色香味俱全的套餐整齐地摆放在后厨门口的桌上,再由专人进行单独包装,配上餐具。这边刚打包好,那边就有人将盒饭运往车上,准备进行配送。
“我们的菜品制定是根据食材、营养搭配来制定,再经过兰州市商务局的审核最终决定下来。疫情当前,我们能做的就是让大家伙吃好,吃得健康。”甘肃和家和集团研发中心总监张彤说。
除了营养十足的盒饭外,金色美岸酒店的菜品更加接地气,“昨晚我们做了麻辣烫,里面有蔬菜、肉制品、豆制品等,得到了大家一致的好评。”金色美岸店长江海花说:“疫情当前,兰州街上的大小饭馆都关门了。想着大家都馋着一口麻辣烫,一早就决定了要给大家改善改善伙食,过过瘾。”
◆中央厨房保供企业的蔬菜从哪来?
甘肃和家和13家门店、国府一品等餐饮企业的蔬菜大多都是从高原夏菜进行采购,而金色美岸酒店有专门的供应商进行蔬菜供应,对于食材的购置有严格的要求,供应商的资质要齐全、货源地要清楚、防疫消毒措施一定要到位。
◆中央厨房保供企业的餐食送到了哪里?
自7月9日开始派送以来,国府一品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已配送快餐10万余份,配送区域主要集中在城关区2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十几个各市州支援医护人员的闭环管理酒店。目前,和家和每日配送点位超过120个,每日配送总量在15000份左右。
>“菜篮子”保障 他们的故事和辛劳
----------
“菜品齐全也新鲜。”“每份分装好,价格实惠。”最近几日,兰州市民朋友圈内晒蔬菜、晒水果者比比皆是。人们好奇,这一份份袋装蔬菜在哪里分装?又是如何分发到各个社区的?
新鲜的土豆、玉米、胡萝卜、大葱等蔬菜在一间帐篷旁一字排开,蔬菜旁边坐着几位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这就是红星志愿服务中心在天水北路嘉盛园小区楼下的临时“指挥部”。
红星志愿服务中心队长王文博说,7月19日晚,红星应急接到保供任务的通知,主要负责保供蔬菜的运送、分装、转运。接到任务当晚,27顶蓝色的帐篷就整齐地搭建在嘉盛园小区前,自此以后,50名队员和志愿者在这片蓝色帐篷下同吃住,保障着城关区居民的正常蔬菜供应。
第二天下午3点开始,从高原夏菜中心运来的蔬菜车辆源源不断停在了马路边。副队长高翔回忆道:“那天大大小小来了200辆车,100多吨的蔬菜。司机、志愿者和我的队员们一起卸车,卸完车已经是21日凌晨3点,将蔬菜按照要求分装好又用了整一天的时间,总共分装了近9000袋的蔬菜。”
7月21日开始,城关区联合红星志愿服务队在25个街道社区设置了155个生活物资保供点,方便居民就近购买生活物资。同时每日从兰州高原夏菜交易中心调运15种约100吨的蔬菜,配送至各生活物资保供点由各街道社区进行统一销售,保障小区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几天下来,大家似乎适应了这种高强度的工作,累的时候只休息十几分钟又继续开始手上的活。“有些事情,总要有人不计得失地去做啊。”王文博说:“这是我们成立红星志愿服务队的初心,也是我们每个队员坚守的理念。”这支由414名正式队员组成的团队,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哪里有需要他们就出现在哪里。

>“逆行”千里返兰 她与大家并肩作战
----------
网上抢票、准备行李。7月11日,身在新疆的唐杏元坐上了开往兰州的火车,她的心,早已飞到了离别不久的心内科。唐杏元是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护士,18天前,由于举家搬迁新疆,在心内科工作了11年的唐杏元向单位递交了辞职报告,与同事们道别后,踏上了西行的列车。18天后,她“逆行”返兰,从千里之外驰援病区。
“7月10日,我正在新疆天山玩时,突然看到科室群里护士长的排班,科里加上护士长就5个人,每个人都承担着双倍工作量,通宵达旦地上班。”唐杏元的心揪紧了。她知道,心内科是全院最忙的科室,而且科里的急诊患者也多,除去科里休产假的、进修的、抗疫的,原本人手紧缺的科里更缺人,“我能想象到留守的姐妹们有多忙、多累,就想回来和大家一起并肩作战。”
当她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家人时,家里人都非常支持。她也向科室护士长提出了返岗抗疫的请求,领导们都很支持她的决定。
7月12日12时09分,坐了19个小时火车、跨越1900多公里路程之后,唐杏元返回了兰州。7月13日早晨7时40分,唐杏元准时出现在熟悉的医院病区。穿上护士服,她立即进入到工作状态中。
当谈及这次逆行驰援,唐杏元坦言,没计较过得失,“这是我的职责,也是使命。因为热爱选择了医学,就要用一生的忠诚和热情对待它。也希望这分热爱能发光。”

>一个人撑起的快递揽投部
----------
一个人卸车、一个人分货、一个人消杀、一个人配送,一天派收约600件包裹,过去的几天,“90后”的中国邮政兰州市城关区分公司滩尖子揽投部负责人段文阳,用他一个人的力量撑起了整个揽投部。
从办公室的行军床上起来,刷牙、洗脸,7月16日7时刚过,段文阳便来到揽投部的仓库,等待同事们的到来,可左等右等始终不见一人。不久,随着同事们一个个打来电话,让段文阳最没有料到的事情发生了--所有同事都因疫情居家,无法返岗。
平日里,除段文阳外,这个揽投部还有13名投递员。如今,偌大的揽投部突然就剩下段文阳一人,摆在他面前的选择只有两个:回家,或坚守。段文阳选择了后者。
卸车、消毒、清点、配送……面对一车车邮件和一箱箱蔬菜,段文阳不敢停歇,他加快节奏,全力投入到工作中。7月16日那天送完最后一件包裹回到揽投部,整理并完成数据上传时,已到了凌晨1点。
为缓解滩尖子揽投部压力,第二天,中国邮政城关区分公司安排人员到滩尖子揽投部协助段文阳进行卸车、消杀等工作,投递工作大多还是落到段文阳一个人肩上。这些天,段文阳每天结束工作都到了晚上11点。
“我不觉得累,就是觉得时间不够用,每天都在努力多送几件,尽量把米面粮油这些大家最需要的东西优先送到。”他说。

【暖心故事】
>“孩子实在没奶粉吃,就砸玻璃进去自己取!”
----------
“孩子实在没奶粉吃,就砸玻璃进去自己取!”这是兰州一家经营婴幼儿产品的店铺在玻璃门上贴着的字条,店主因疫情居家不能外出,担心有顾客需要奶粉,他就没锁卷闸门和防盗门,并在玻璃门上留下了可以砸门取奶粉的字条。对于店主的举动,网友说这是“中国好店主”“这已经不是好人了,这是救人命的善人啊”。据悉,已经有志愿者给店主打电话说可以帮忙送货,如果有顾客急需奶粉,店主会把店面钥匙送给志愿者,委托志愿者送货上门。
>隔离病区的“亲子病房”
----------
“医生,我的孩子也在医院,但不知道在哪个楼层,你能帮帮我吗?”7月14日,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雁滩分院,一位妈妈焦急地对兰大一院医疗队负责人刘智雄说。
“别着急,我们一定想办法,把你和孩子安排在同一个病房。”刘智雄耐心地安慰这位妈妈。
当晚,根据提前做好的准备工作和定点医院的流程,兰大一院第二批支援定点救治医院医疗队成功将第一位患者接到了病区。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后续工作开展起来就顺利多了。第一组一共收治了13位患者,其中有一位母亲带着5岁的孩子,病区特意安排了双人间病房。
无独有偶,次日接诊的又一位心急如焚的妈妈,孩子也和母亲不在一个病区。忙完紧急的收治工作后,刘智雄立刻将这些情况上报护士长和医务科。医院对所有患者进行了摸排,最终成功协调将病区2床的妈妈转到其孩子的病区,将另一个小朋友转到该病区。当刘智雄和医护人员去给两位妈妈通知时,她们激动得一直说“谢谢”。
“小朋友从其他病区转来的时候,看见自己的妈妈高兴地扑向怀里,那一刻我们也很开心。”刘智雄说,因为疫情,我们很多人以这种方式相遇,虽然我们彼此看不清脸庞,但这份爱会一直延续下去。
>深夜 他接到了一位隔离菜商的电话……
----------
“我是一名菜商,今天被隔离了,可是菜还在车上,你能帮我处理一下吗?”7月24日深夜11点,还在兰州榆中大青山临时蔬菜市场忙碌的王在军接到了一个急切的电话。
王在军是榆中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近期一直驻守在大青山临时蔬菜市场,保障兰州市民的“菜篮子”。打电话的人叫武浩哲,安徽人,当天刚从外地拉运一车芹菜到大青山市场,由于途中成为密接者而被隔离。他的7000多斤芹菜还放在市场里的车上,等隔离结束菜肯定已经腐烂了,于是他联系到市场监管部门,希望能帮忙处理。王在军一边安抚武浩哲别着急,一边开始想办法找销路。但一连拨了好几个商家电话,得到的回复都是担心因疫情影响销路不畅,不愿意接手。
王在军及时向局里和县上领导作了汇报,相关领导也纷纷着手找销路。几经联系,榆中大润发超市总经理朱则黑表示全部接收,并当即组织车辆赶赴大青山市场,将菜商的7000余斤芹菜全部拉走。
“榆中有几个村子受疫情影响临时管控,村民外出买菜也不方便,干脆捐给他们吧!”听公司人员这么一说,朱则黑决定把这些蔬菜全部捐给当地的村民。
“菜商的损失降低了,农民也吃到新鲜菜了,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朱则黑说。
25日下午,王在军将朱则黑转来的菜钱,全部通过微信转发给了武浩哲。
“疫情过后我一定要请你吃饭!”武浩哲在微信中说,他走南闯北经历过不少事,这次他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兰州人的热忱。
“饭就不吃了,出门在外都不容易,只要平安健康就好!”王在军回复说,希望隔离结束后,武浩哲能继续为兰州的“菜篮子”做贡献。
>有一种温暖 叫邻里互助
----------
送去一碗浆水、帮忙买来一包新鲜菜……面对疫情,许许多多的热心居民在邻里面对困难时守望相助,让一个个冰冷的门牌号变成了一张张和善的笑脸。
◆一个微信群暖人心
7月26日晚上10点35分,刚刚哄完两个孩子睡觉的王娜开始在小区的微信群里发送通知,接收邻居们第二天的购物下单。这是一个由小区居民王浩鸿组织成立的微信互助群,主要帮助小区居民互通生活物资购买信息。
“原本是想着进群看能不能获得更多购买生活物资的渠道,不承想我成了最有'资源’的人。”王娜说。
王娜所在的小区是建于1995年的一个老小区,居住的绝大多数是退休老人。7月23日,王娜联系到了一家保供单位负责人,商定送货流程后,开始在这个微信群里发布信息,让有需要的人把自己的需求按照“门牌号+电话号码+菜单”的形式发给她,再由她统计好发到采购群里让大家核对,然后去联系送货。货来了之后,再负责送到每一位邻居手里。
“你们用宝贵的时间联系商家帮大家解决了燃眉之急,和你们做邻居真是幸运。”“患难见真情,感谢!”……这个老年人居多的微信群里,暖意融融。

王兴蓉正在给邻居装浆水。
◆一碗浆水送清凉
兰州安宁区白龙江干休所家属院的居民朱阿姨没想到,在小区居家8天后,她们一家人还能吃上一碗清凉的浆水面。
让朱阿姨吃上浆水面的是楼下的邻居王兴蓉。今年54岁的王兴蓉和丈夫一起在安宁区十里店菜市场摆摊卖浆水已经有32年了。每年夏天,王兴蓉一天能卖400多斤浆水,家里8个做浆水的大缸装得满满当当。居家生活过去一周,眼看满满8缸浆水熟了,还不能出摊营业,正当王兴蓉着急时,无意间听到邻居说了句:“这么热的天,要是能吃上一碗浆水面就舒坦了!”
对!可以请邻居们吃浆水!通过微信朋友圈和抖音,王兴蓉把送浆水的消息发了出去。“刚开始大家不好意思,我就灌在塑料袋里,提着上门送。”王兴蓉说,现在大家都知道我在送浆水,时不时会有邻居拿着容器上门来取。
这一碗碗清凉的浆水,让小区居民在疫情下过了一个安心凉爽的夏天。
◆一次交换一份情
“两罐饮料换黄瓜、西红柿、番瓜各一个。”“几根蒜苗、2个辣子、放一楼需要的取。”“土豆、辣椒、黄瓜换一个梨、火龙果。”7月26日下午,兰州市城关区静宁路某小区温情满满的“爱心置换驿站”开张了。
“因为疫情,大家都在居家隔离,买东西不是很方便,我就想,用家里不急用的东西和邻居们交换一些急需的东西,以解燃眉之急。”发起设置“爱心置换驿站”的业主“小雨点”说。
一时间许多人行动起来,饮料换蔬菜、蔬菜换水果、水果换火锅底料……浓浓的邻里情意贴得更近。
“桌子可能有点不稳当,请大家轻拿轻放,注意安全。”当“小雨点”提醒大家时,微信群不知谁说了句:“桌子不稳没关系,人心很稳!”
“小雨点”的邻居崔女士说,疫情居家期间,通过“爱心置换驿站”将家里多余的食物分享出来,无接触供有需要的人家换取,让大家的邻里情更深了。
(本期文字来源:甘肃日报、兰州晨报、新甘肃客户端、奔流新闻 图片来源:甘肃日报、兰州晨报)

浏览117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杭州女子被隔离,无意间晒出一张照片!这一幕令人感动......
【暖心】守望相助!看丹东好邻居~
最近的上海人,有多爱团长
与2500万市民一起禁足,但新闻从不休息
上海市 / 李海榮 【纪实文学】/《滞留新时代的北京客……》
邻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