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3-06-22手机报-三联生活周刊

三联生活周刊6.22

【点睛】
人口爆炸,元、明、清以来江南的农夫似乎开了挂一样,无论农业技术还是垦殖能力,都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详情请见今日[封面故事]。(封面图:三峡上的旅游观光船,自从修建了水库,一池碧水,已经没有了昔日万马奔腾般的激流)
--------------
三联生活周刊手机报
2023年6月22日
星期四
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
==============
【本期导读】
封面故事:
[云梦泽的消失与江汉平原大开发]
>>巡游中的南方
>>荆江与云梦泽
>>荆州古城
>>荆江大堤
>>江与湖
>>大开发前夜
>>垸田催生了“湖广熟”
==============
【封面故事】
[云梦泽的消失与江汉平原大开发]
◎邢海洋
>>巡游中的南方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马不停蹄开始了他的帝国巡游之旅。最后一次出行,过秦岭出武关抵达云梦泽,南下九嶷山望祭虞舜;再乘船沿长江而下。民间有传说,秦始皇得了观音菩萨的头发编成鞭子,有移山填海之功,南下的路上到处都是湖泽,始皇便把山搬来,湖北安陆边上的寿山就是这样移过来的。始皇过南岳衡山,沿湘江顺流而下,忽然狂风大作,差点儿翻船。迁怒于湘江之神湘夫人,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命令3000个囚犯把君山上的树统统砍光,直到露出赭红色的土壤为止。
民间故事显然是无稽之谈,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2000多年前今天的湖北大地上曾经到处是湖泊。有一种说法,这片土地上最大的湖泊云梦泽方圆5万平方公里,今日中国第一大湖青海湖面积也不超过5000平方公里。那时候的江南大地上树林茂密,砍伐树木得动用雷霆之力,而林下的土地是含有铁的红土,异常黏厚,不易耕种,现在仍然如此。
秦始皇那次著名巡游的80年后,司马迁在20岁的年龄壮游,江南是主要的旅行地,“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
游历增进了司马迁的阅历和判断力,对于南北方的区别,他得到了一个大概的判断,“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埶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沂、泗水以北,宜五谷桑麻六畜,地小人众,数被水旱之害,民好畜藏,故秦、夏、梁、鲁好农而重民”。
用白话文翻译过来,就是:楚越地区地广人稀,以稻米为饭,以鱼类为菜,刀耕火种,水耨除草……那里既无挨饿受冻之人,也无千金富户。不像北方,地少人多,经常遭受水旱灾害,百姓喜好积蓄财物,勤于农业,重视劳力。
不消说,司马迁用他朴素的眼光,得出的是和现代人类学家一样的结论——资源丰足,无饥馑烦扰,反而催生不出人类的创造力。考古成果也佐证了楚人的生活状态,楚人的墓里,除了有稻米等农作物颗粒,还有板栗、柿子、杏子、藕、菱角等采集的植物籽粒,说明楚人还不是完全耕种的农耕状态,他们也采集渔猎。
提到南方的原始耕种,“火耕水耨”是最多被提及的,也是最精练的总结。火耕,即刀耕火种的意思,容易理解;水耨则是根据南方多水的特点,用水灌田,把杂草沤死。火耕水耨不可能一气呵成,意味着这样种植水稻,一年耕种至少要休耕一年,和刀耕火种一样是很粗放的耕种方式。
>>荆江与云梦泽
长江出了湘鄂西大山,水势陡降,宜昌水位只有30余米,靠着30余米的落差流动上千公里入海,水流如入大荒世界,一望无际地沉默起来。
当河床坡度降低时,河流向下侵蚀的作用会减弱,侧蚀作用则相对突出了,并且,侵蚀作用在两岸并不平衡,从而形成凸岸和凹岸。当河水行至拐弯处,由于惯性和离心力的作用,凹岸受到强烈侵蚀,形成深槽,同时,在河底产生向凸岸的补偿水流,将底层水流压向凸岸,凸岸堆积形成边滩。这一过程日积月累,河道越来越弯曲,形成了曲流。曲流发展到一定程度,遇到大水,河流又会裁弯取直。大河奔涌,周而复始地塑造着大平原上的地貌。长江出山后的荆江段,“九曲荆江”就是这个道理。
这一段长江,北面是鄂北岗地,南面是湘中丘陵,中间是一片沉降地带,靠江水携带来的淤积物对抗大地的沉积,有了形成广阔湖泽的条件。自古以来,人们就传说这里有一片叫作云梦泽的大湖,浩瀚无际横跨长江两岸。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和石泉先生经过多方考证,均得出结论,云梦泽并没有传说中的那样夸张。如今山地与丘陵之间的洞庭平原和江汉平原均为3万余平方公里,很难支撑起一个5万平方公里的大湖的想象。如果是那样,今日之平原几乎均为昔日之湖泽了。
但长江以北,长江出山后形成的三角洲与汉水入江三角洲之间,一个或多个水域广大的湖泊是存在的,这构成了云梦泽的基底。

荆江流入低洼之地,江水与湖水互相调剂余缺,夏日水涨则河水入湖,冬日水落,湖水又流入荆江,这形成了一种沼泽湖泊与大江间的共生关系。而湖北东面大别山和幕阜山相对而出,只给水流一条东流的“出路”,夏天洪水无法畅行。荆江和汉水在江汉平原形成了分洪网络,多有穴口,荆江九穴十三口,汉水九口,就是这个原因。春秋战国时,荆江还分为内江和外江,水流多通道流过,江水的丰与枯并不明显。后来水流变化了,洪水过程越来越明显,河流侧向侵蚀加大,河流曲流,荆江才“九曲回肠”。
长江冲出湘鄂西大山,在广阔的江汉平原上拥塞灌溉沉积,湖沼之下土地之肥沃是可以想见的,淤泥质的土壤饱含有机质,肥力释放也很缓慢,这等于给江汉平原上的人们储备了一块天然的米粮田,但开发起来却非易事,只是到了相当晚近的时代,两岸才具备了与之匹配的社会动员和组织能力。
中国人何时才具备了改造长江干流的能力,是我自襄阳南下荆州,渴望寻找的答案。

上图:三峡大坝,高峡出平湖

>>荆州古城
当我在荆州古城城里城外行走,这里虽有三国公园的湖泊,城墙外有河流流过,但和40年前中央电视台的《话说长江》里的镜头相比,水田或水塘似乎已经缩水不少。在城北离城几公里的地方向当地人打听,宽阔的道路和楼宇所在的土地过去的确是水塘,可很早就填成了陆地。开始村民自发盖房,近来城市翻新村民的房子拆迁了,规划了整齐的城市楼宇,三四十年间地表已经换了两次妆容。
荆州古城城郭在战国末年形成,关羽大意失荆州、吕蒙白衣偷渡、南郡太守麋芳大开江陵城门都发生在这里。那时候的江陵城应该是夯土城,如今则有着厚重的砖砌城墙。自明末清初最后一次修复以来,城门城墙已有350年历史,至今保存完好,是中国现存为数很少的古代城垣中较完好的一座,也是长江中游唯一的一座。荆州人很自豪,古城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全国24座,这里是其一。第二、第三批次的历史文化名城,含金量就没有这第一批足了。
古人择地而居,不同的时代选择的标准其实是类似的,有些地方的地层里上上下下都会有聚落的遗址,就在于地理环境真的宜居。荆州城显然就属于这种宜居地区,距古城5公里外的海子湖畔,楚国的国都纪南城遗址在荒野中铺展开,暗含的便是这个道理。楚人的祖先最早居于丹阳,有人说是商洛,也有一种说法是淅川,都是在秦岭南麓南阳盆地边缘的山谷地带,想必楚人是沿着山脚一路南下搬到了长江北岸。纪南城在纪山之南,因山得名,城址约有16平方公里,呈不规则的方形。楚人多次迁都,都城多称作郢城,从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始都郢到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共有20位国君在纪南城统治这个诸侯国,“好细腰”的楚灵王就生活在这里。不难想见当时宫殿巍峨,花团锦簇。再联想到那些为楚灵王怪僻爱好饿得精瘦的官吏和少女,春秋末期的纪南城一定是时髦的大都会。
可荆州城之所以选址于此,或许还不仅是因为临水靠山,还要从更大尺度的地理关系上寻找。荆江虽九曲,这是小尺度上的曲流,更大尺度上长江出山后先是向东奔流,到了荆州则折向了东南,到了岳阳接纳了洞庭湖水再折向东北。出川的旅人若不在此弃舟登岸,就要随着长江兜一个大圈子。这个意义上,荆州城是长江距离北方(当然也可以特指襄阳)最近的码头,也难怪自建城至今2800年都处于同一位置。
>>荆江大堤
2022年长江流域全年大旱,其危害至今不绝,河道内沙丘如一座座巨大的土龙趴伏着。水位之低,分隔不同码头的围栏全出露在江水之外,步行就可翻越码头了。而往年夏日洪水到来的时候,顶部的护栏是要沉没在江水之下的。
从荆江大堤拾级而下,下到堤外的马路上,走了三十几级台阶,我有意用自己的身高来测量大堤的高度,有三四个身高,足有七八米。汛期洪水满溢的时候,登上荆江大堤,往顾大堤内外,恐怕就是“车从脚下走,船从头上过”的神奇画面。中国的大江大河,不唯黄河是地上河,几公里宽的荆江也是“悬河”。
荆江本来是漫流状态,如今的江水束缚于一道还是唐宋以后的情况。湖北水利厅官网上的文章写道,荆江大堤肇基于东晋永和元年(345),那时已有金堤御水。2021年,在荆江大堤的起点,荆州西北30公里的枣林岗建起了一座荆江水文化馆,纪念自古至今荆江二十余位治水名人。东晋永和年间,桓温驻兵江陵,便命手下自江陵城西灵溪起沿城筑堤防水。那时的筑堤目的还是保护城池。
这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宋代的筑堤,据《宋史·河渠志》载:“沙市据水陆之冲,地本沙渚,当蜀江下游,每遇涨潦奔冲,沙水相荡,摧地动辄数十丈。熙宁中,郑獬作守,请发卒筑堤,自是地志始以沙市名堤矣。”原来荆州边上的沙市是因此而得名的,并且,沙市的“市”,并非现在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县级市、地级市的“市”,而是市集的意思。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将沙市辟为通商口岸,和重庆、苏州、杭州一起,内陆对外开放。民国初年,沙市已经是湖北仅次于武汉的第二经济重镇,由此可见沙市有着深远的经商传统。改革开放后凭着“活力二八”焕发了活力,乃是其工商业的传承。
古人荆江两岸筑堤,可谓代代相继,兴工不息,最终形成现今上起荆州区枣林岗,下至监利县城南,全长182公里的巍巍荆江大堤。而“舟从房上行”的局面也成为荆江特有的风景了。荆江大堤之束江,距离黄河下游的束河,有千年之久,足见水势大黄河20倍的长江,约束之难。
江与湖
可荆江水文化馆并不在长江边上,而是在长江北岸近30公里的地方。按当地人的说法,大堤不仅要防长江的洪水,还要兼顾到附近入江的沮漳河,这一说法或有道理。但大堤离长江干流如此之远,却将荆江和沮漳河之间的广阔土地暴露在了洪水之下。

理解此处的江河湖泊,不能以北方的眼光,沮漳河由北而南流淌,近长江处却折向东流,与荆江并行,其间已有水道与荆江相联通了,可直到荆州城附近才彻底注入主河。长江冲出大山流入开阔地带,泥沙沉积,江面上一个又一个沙洲相连,那些巨大的沙洲或能蔓延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可是,这些沙洲或沙岛并不稳定,淤积的泥沙一旦把它们与周围的陆地相连,它们就成了沿岸土地的一部分,不再称为岛了。
遥想古代荆江未束于一条水道之时,长江出山入湖,水量是如此之大,含沙量又颇为渺小,以至于未形成冲积扇,形成的是类似河流入海的三角洲。两汉时期,因为长江、汉江的泥沙淤积,荆江与汉江两江的三角洲逐渐合为一体,汉朝在合并的三角洲上新设置了华容县。后来泥沙越积越多,三角洲也不断向东、向南发育,处于两江三角洲之间的云梦泽不断萎缩,到了唐代,泥沙已把江北的云梦泽填满,只留下一个个零散的隔离的湖泊。地转偏向力和地壳运动作用下,长江南移寻找新的分水道。东晋永和年间,长江冲入洞庭湖平原,与原先的一些小体量的湖泊合并,形成了一个更大的新洞庭湖。
明代上游滥砍乱伐,长江含沙量增长,不断筑堤后的荆江变成了地上河。洪水肆虐,明代嘉靖朝开始,政府采取“舍南救北”的政策,将北岸穴口全部堵住,在南岸保留太平、调弦两口,将洪水引入洞庭湖。清代延续了明代的策略,但因为溃堤,南岸又多了松滋和藕池两个口,形成四口分流。四口涌入的长江水改变了洞庭湖原有的水流和沉积环境,泥沙淤积加速,洞庭湖水面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失着,到1949年,洞庭湖已经从鼎盛时期的近6000平方公里,减少到4350平方公里。如今的洞庭湖面积更只剩下约2820平方公里。
>>大开发前夜
自古没有不干的湖泊,湖泊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只是在长江出山后的泥沙沉积中,人类活动推波助澜,加速了水体从江北向江南的转移,又加速了水体的萎缩。“江南卑湿,丈夫早夭”,汉代还是环境湿热、人口稀少的江汉平原,到了明清两代成为全国第一的大粮仓,其间的开发过程,既有自然的演进,也间杂着人类向水域要地围垦的过程。
行走在江南这里,山上有梯田,平原是成片的水稻,长江和那些大湖的湖畔筑堤围垸,可谓是“四海无闲田”。“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普遍认为出现在明朝中叶,此前南宋时,民间出现“苏常熟,天下足”谚语。“湖广熟”取代了“苏常熟”,意味着中国粮食的主产区转到了今日湖南湖北所在的洞庭湖平原和江汉平原,粮食生产格局发生了一次历史性的转变。这中间,从量变到质变,长江中下游的土地如同神奇的摇钱树一般,成为国家粮食的主产区和税赋的源泉。
一言以蔽之,人口爆炸,元、明、清以来江南的农夫似乎“开了挂”一样,无论农业技术还是垦殖能力,都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北宋之前,受生长周期的影响,主要粮食作物基本上是一年一季,增加粮食产量主要依靠开荒拓田的方式,但常常会受到战争、气候等环境影响,效率并不高,产量提升慢。南宋以后,曲辕犁广泛使用,田野耕作更为灵活。来自占城国(今属越南)的占城稻——一种早稻品种——具有早熟、耐旱的特点,对肥水条件不苛刻,适合早播,因为生长期短,又为下一茬种植提供了条件。有了占城稻,农田利用效率高了。占城稻与晚稻配合成为双季稻,谷物产量大为增加。
稻麦之外,农夫们还千方百计地扩展间作品种,形成了稻豆、稻菜、稻杂粮和稻棉花等多种种植搭配。于是乎,不仅“四海无闲田”,一年四季田地也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当然,一年不间断地种植,也使得土地的肥力快速耗尽,积肥、沤肥、施肥的技术也在跟进,比如稻豆轮种,大豆的根瘤菌固氮,可以提高肥力。每年春天,河湖滩地都生长出茂密的青草,垸田的农人们会在3月间争抢着收割,和牲畜粪便、豆饼等一起沤肥,称为春肥。南方土壤多为酸性土,农人们在耕作中找到了规律,以石灰和石膏等无机物作肥,调节土壤的酸碱度。日积月累,农人们积累知识,储备着技能,等待着爆发。
>>垸田催生了“湖广熟”
两湖平原成为全国产粮大户,除了气候适合一年两收外,长江经年累月携带泥沙中的肥力、河湖水体长期积淀下来的淤泥有机质,则是粮产大爆发的另一个决定性因素。把河汊纵横、汛期一片泽国的土地开发出来,用于种稻种麦,才是长江居民最为了不起的成就。这就是垸田、圩田的开发。这是一种独特的筑堤围垦方式,四周筑堤,保护内部土地不被洪水侵袭。两湖平原称之为垸,下游太湖平原称之为圩。

作为典型的泛滥平原,长江两岸纵横交错着无数的大小湖泊和河流沟汊,汛期江河泛滥,几乎所有的陆地都可能沉入水中,枯水季节则露出来。这样的自然条件,显然和尼罗河泛滥平原不一样,那里雨热不同期,水退了正好种庄稼。长江流域却是雨热同期的季风性气候,夏天庄稼长势最旺的时候,也是来水最多的时候。若要在这样的土地上种植,首先得解决排涝难题。这需要高强度的、组织化的劳作。堤垸最早出现在何时,学界并没有一致的意见。在《两湖平原开发探源》中,作者梅莉等学者发现,南宋抗元,有官员孟珙在此处抵御元军,孟珙深知凭险守关隘并非长久之策,必须有经济为后盾。他便组织屯田,并修建堤防。于是荆楚大地粮食丰收,还曾支援重庆抗元的军民,钓鱼城阻挡住元军进攻20年还有荆州的贡献。元代人民在此筑垸田,就是在孟珙所造堤垸的基础上。
日本学者森田明认为,垸田是明代移民大量迁入长江中游地区后发展起来的。历史上有关建造垸堤的记录多出现在明清时期,并且当移民涌入一个新开发的区域时,往往会和原住居民产生用地冲突,在无主的土地上开发是摩擦颇小的选择。垸堤挡得住河流带来的洪水,内部的排水和灌溉却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明清时期,关于垸田内的水利工程建设规范也多起来了。尤其是出现了几万亩地的大垸,大垸内套着小垸,各垸间如何合作灌溉排水就需要高度的组织化管理。
垸田最大化地利用了湖沼的淤泥有机质资源,让野生的湖泊沼泽成为鱼米之乡,成就了明清以后的“湖广熟,天下足”的粮食高产,如今湖北有1200多个带“垸”字的地名。
但围湖造地,与大自然抢地,把洪水挡在人工的堤防外面又违背了自然规律,人与自然不断地比勇斗狠,堤坝只能越筑越高,阻断了洪水,积累的危险却更大。1949年后,经过又一轮大开发后人们终于意识到这种涸泽而渔并非可持续之策,如今,长江沿岸面临的是圩垸平退和联圩并圩等艰巨的环保整治进程。■(三联生活周刊)
===============
【温馨提示】
订阅方法:移动用户编辑短信SLZK发送到10658000即可订购《三联生活周刊手机报》,包月8元,周一至周六每天一期。编辑短信QXSLZK发送到10658000取消订购。

浏览103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时候江汉平原上的云梦泽哪里去了?
不惧荆州干戈起,只怕荆堤一梦终
围垸垦殖:“云梦泽”被迫与人类“告别”|在古老的大河边寻觅②
松滋河的前世今生
1998年抗洪有多悲壮?30万解放军奋勇救灾,手挽手冲进洪水挡洪流
【山水荆州2】荆州,一座依水而兴的滨水生态城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