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剃头匠

    文-马出门

  我出生的村子有点偏,小村名曰'桂木园’;是广西灵山县有'小西藏’之称的太平镇管辖的地盘。我住的村子,全村现有400多人左右,皆为来灵始祖十三世祖自奇公的四儿子典璋公之后代。

 我们小时候,最喜欢到村前的黄皮树旁的地方玩耍。最值得忆起的是外来的人到村上买卖物品的人;有卖雪条的,有修伞补锅的,有现场宰杀做蛇酒卖的,有收破烂的,总之都会有几个这样那样的外乡人来过我们的村子,比如说那个剃头匠,我对他的记忆特别深刻。

 N年前,一条乡间小道上,有一位年迈的老翁仇绍祺,每天坚持为来来往往的顾客理发。街坊邻居们对他的称呼也从“小仇”变成了“仇老”。

 每天清晨,他给炭炉子点上火,烧上一壶水,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闲的时候,一上午一个生意都没有,忙的时候,也就只有三五个人。快过年了,仇老的生意逐渐好起来,早上陆陆续续来了五六个人。有一些老人从一两里地外赶来,为的就是让仇老“剪个头”。

很多年前,仇老在自家周围方圆几公里的地盘上走村串户,周而复始地进行着令乡亲们另眼相看的这门手艺:肩挎小木箱,箱子里装着手推子、刮脸刀、剪子、刷子、挖耳勺等传统工具,仇老拖着特有的音调一边走一边吆喝着。若有哪个村子里的人闻声出来把剃头匠招呼进了院子,这个村子便会像过节一样地热闹起来。

 据了解,早年间的剃头匠要有十八般技艺,梳、剃、刮、捏、拿、捶、按、掏、剪等,仇老样样精通。不过他剃头的样式都比较简单:老人剃光头,中年人推平头,儿童则一般都是剪“锅铲头”。价格也很公道,剃头5元、刮面2元、掏耳朵1元,“乡里乡亲之间,看着给。”

 时过境迁,年轻人都喜欢新式发型,仇老的生意逐渐冷清,客人也变成了一些老人和小孩。慢慢地,仇老的这门剃头手艺也要失传了。“我有几个儿子,都已人到中年,但却没有一个人愿意传承手艺。”仇老说这句话时,略显无奈。“在农村,剃头匠越来越少了,会剪发的年轻小伙子都到镇上去了。”

 即便如此,每天下午开门之前,仇老依旧喜欢提着木箱走街串巷,给一些岁数大的、不能出门的老人上门服务。91岁的黄伯腿脚不便,上午都卧床不起,到下午天气暖和了,才起床。这一天,知道仇老要来剃头,他特意早起了半小时,“我一年剪4次头,不知道'小仇’还能帮我剪几次哦。”半个小时,洗、剪、推一气呵成,剃完头后,老人拄着拐杖,呵呵笑个不停。

 大富豪李先生说,仇老50多年前给他的爷爷、父亲和他理过发、修过面,后来又给他的儿子和孙女理过发。这位乡村的剃头匠,一辈子竟然服务了五代人。

 仇老在我孩童时期是经常来村上剃头的,他是骑28寸单车来的。一来到村口,必是先扯着嗓子喊上几句:“飞发哦,飞头发哦。” 我们先祖是明末清初从广东肇庆高要县的王臣乡迁来灵山的,虽然来灵开族数百年,但我们仇姓依然是操“肇庆口音”的。

 坐在村口的老人和孩子闻声赶来,黄皮树下立刻像过节一样热闹起来。特别是端午佳节,村上的'发小’被父母押着上了剃头的凳子,一刻钟的功夫,就算你不跟剃头匠说。他也会把你的头发铲薄”或者“铲平”,铲平后就变成“光头”,没有头发了。然后一众发小结伴同行到里底江或者大沙江,水磨碑游泳;现在里底江的水已经很浅很浅了,如今的小孩比较娇气,我们孩童时期,少吃少穿,哪个危险的山头,树上,河边没去过呢?我们玩的游戏,我们的玩具,我们的童趣已经一去不复返。现在的孩子已经不会也不懂我们的游戏和玩具,80,90后已经二十出头,三十而立了。长大后只能致青春,那些值得忆起的人和事越来越远了。

 如今,村上那些坐在村口等着剃头匠来剃头的老人已经不在了。他们活着的时候,是很喜欢'飞发佬’进村剪头发的,孩童的我们曾在旁边看过稀奇。剃头匠仇老来村的时候,一定会来我家借个椅子,然后我母亲会跟他说:“送您一把大芭蕉帮我儿子免费剃头。”当然,因为年纪小,我总会被家人哄着剃头,而且还是光头。他们会说:“头发长了,虫虫好多的,把头发剃掉,就没虫虫咬了。”凭我当时还以为照相会痛的智商,不得不相信,头发长就会被虫咬。

 剃头匠就是飞发佬,飞发佬就是剃头匠,工作就是剪头发。仇老的身世是我听来的;原本他是我们隔壁村仇某家的儿子,小时候就被过继到董屋另一个本家兄弟了。仇老还有另一个兼职,那就是吹唢呐。每逢太平镇各村办喜事,仇老必被人家请去吹唢呐助兴。据说:仇老,事毕,一定会鬼子进村似的,拿完利是,然后提一活鸡回村。于是呼!人称;吃得咸。此话怎讲呢?就是请他吹唢呐比较不划算,因为他比较会占便宜。照我看啊!从贫困年代过来的人,都比较会省吃俭用吧!因为他们懂得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应当不要随意浪费丢弃。

 剃头匠仇老,已经很少来村剃头了,或许已经来不了了,已经不在了。也许现在这个不兴剃头的年代,农村人已经忘记这种走村串户的剃头匠了,补锅佬了。。。

 又到端午佳节,远离故土之人,必会念及家乡风俗习惯。比如;端午佳节,老家太平会包灰水粽,会洗龙船水。总而言之,临近端午时,农妇必会到牛背山,里底麓等地割着青青野草,焚烧待用。怎么用呢?包灰水粽呗!包粽子都不会吗?那只有等吃的份吧!闲人也不过像我一样,每每忆起乡村琐事,提笔记下几句,怀念而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剃头匠赖金水
老街八旬剃头匠:一辈子守着一份职业
京城老剃头匠的世纪剪影
剃头匠:豆瓣9.2分/国产/经典
渐渐远去的乡村剃头匠
盘点那些在邓州农村已经消失和即将消失的职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