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秘传]拳术呼吸之道(肺呼吸 腹式呼吸 体呼吸 修心法)
userphoto

2023.06.26 黑龙江

关注

拳术呼吸之道(上)——肺呼吸(自然呼吸)

行拳走架如何呼吸,有人认为这不是个问题。他们认为呼吸是人与生倶来的本事,如人生下来就会吃、会叫,本是天生自然之事。可是打拳不是人生自然本事,舞动手脚,踢打摔拿,闪转腾挪,是人后天随着生命转化、环境变化,学习掌握的一种功夫。人们要学习这种含强身健体、搏斗防身的武技功夫,就要掌握诸多与之相适应的辅助技能。拳术呼吸之道就是其中之一。

本人认为掌握拳术呼吸之道,是学好拳术功夫的大事。它关系到习拳者日后功夫成功与否,更关系到习拳者身体之健康、精神之充沛、生活之愉悦。若论此道,先贤早有明喻,《老子》谓:“虚其心,实其腹”,《庄子》云:“至人之息以踵”,《孟子》曰:“善养吾浩然之气”。薛颠说,这些话都是习武的秘诀。

善拳者,必善呼吸之道,练拳时要练呼吸,不练拳时也要练气(养气),善拳者应当是会练也会养。行止坐卧,言谈举止,待人接物都要有这个。练武不是光练胳膊腿,更重要的是练心智,练情操,树正气,修炼一种冲淡平和的人生境界。

本人习武多年,对拳术呼吸之道饶有兴趣,倍加重视,经多年拜师学艺,深入探讨和实践体会,积累了一点粗浅认识,书之于后,一家之谈,仅供同道朋友参考。

       

肺呼吸也称自然呼吸,一般常人都是属于这种呼吸。人一脱离母体,还没睁开眼睛,先接触空气,“哇”的一声哭叫,即产生了呼吸,此时就是用肺呼吸。其实人在母体中,并不是用肺呼吸的,而是母子联息,母体中婴儿的呼吸叫胎息。所以我们也称肺呼吸是后天呼吸。肺呼吸,吸收空气中的氧气和其他有机物质。空气通过口、鼻进入气管,到达肺部。肺呼吸气路短,空间狭窄,它主要作用于人体的上半部。肺呼吸直接影响胸腔内的两大器官——心、肺。所以运动中呼吸出现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心肺的健康。我们常见田径场、球场上一些运动员经过激烈的拼搏下场后,有人躺倒在地,大口喘粗气,显得极度疲乏,更有甚者还出现休克状态,这都是因为超强度的胸肺呼吸造成极度缺氧、心肌缺血所致。

 

有人疑惑,既然肺呼吸在激烈的运动中有呼吸短促、供氧不足的弊病,为什么我们初习拳术时,老师还是让学生采用这种呼吸呢?原因有三:一是,我们常人习惯了肺呼吸这种自然呼吸方法。习惯成自然,一时不易改变;二是初习打拳,我们要学习很多拳式动作,一般人都是顾了手,顾不了脚,更谈不上什么心意相合、气劲相合等深层次的东西了;三是,由于动作不熟练,身体中的僵劲还没化掉,容易精神紧张,极易造成呼吸不畅。综上情况,如果此时老师让你忘掉原有已经习惯的呼吸方式,而去采用另一种新的呼吸方法,那样就会适得其反,极易使习拳者呼吸不得法,同样会伤其心肺。

笔者的经验是,初习拳套应以慢练为佳,这个阶段主要是调息找劲,熟悉规范动作。以学习形意五行拳为例,初步学习不要急着一天就学会一个拳套,也不要光想着用力打拳,不要被拳经上写的什么形意拳三种练法“明劲”“暗劲”“化劲”所迷惑。初习形意拳是要打好明劲。所谓明劲,并不是要一味刚猛。初习者练的应是动转和顺,起落整齐,动作规范。这个阶段主要追求的是练拳的平衡感——肢体的平衡、心意的平衡、内外的平衡。

 

武术是我们先人的智慧。特别是内家拳(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的出现,更是集中呈现了先人智慧之精华。凡有经验的内家拳师传授弟子,初习之时都要求弟子做到力避三害。经曰:“练武术者,有当注意之三害,三害不明,练之足以伤身。”“三害者为何?一曰拙力,二曰努气,三曰挺胸提腹。”可以说,这三害都与呼吸有关。首先,先人告之,不要憋着劲打拳。打拳不要用力过猛,用拙力打拳的害处是破坏气血运行。人身有奇经八脉,每一根肌肉纤维都是一根脉,拙力形成死肌,脉络堵塞,肌肉坏死,此身体之大害。初习拳术宜心平气和,身体放松,不用执着呼吸,要把注意力集中到拳式动作上,动作熟练了,呼吸也自然顺畅了。第二害是打拳忌怒气。人正常运动时,呼吸量越大,力量越大。肺呼吸是我们常人的正常呼吸,肺是个很娇嫩的脏器,它的承受度是有极限的。你用肺呼吸时,一旦运动量过大,包括我们打拳,肺部负担过量,就会气管受损,伤及肺脏。

形意五行拳练得第一拳劈拳就是锻炼呼吸,是强肺的。劈拳在五行中属金,在五脏之中属肺,在五官之中与鼻想通。劈拳在练习时主要运用的是肺气,从气息上讲,练习呼吸之吐纳,一出一入,一升一降,出为呼为阳,入为吸为阴。一呼一吸循环无端,连接不断,通过劈拳呼吸之法的运用,达到阴阳一气连环起落、通任畅督的锻炼效果。

以自然呼吸练拳,肺部自然地强大。肺弱而做强烈运动,身体必受损。先人的经验是:让呼吸平静和缓就是调息。息调则心定,心定则神宁,神宁则清静,清静则无物,无物则气行,气行则觉明,觉明则性灵,性灵则神充,神充则精凝,精凝而大道成,万象归根矣。

 

我们练拳首先要练气,最终也是练气。气足神旺,神气充足则会化精,精也会化气,我们想一下小孩子刚生下来,那是多么健壮,手足乱蹬,眼睛明亮,两三岁的小孩子一天到晚总是不停地唱呀,跳呀,从不知疲倦。这是父母生命元精在他们身上的延续。成人以后,人的欲望多了,生活、工作压力大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精力逐渐减弱,人的身体也会随之衰弱,直至生命结束。我们练拳就是通过拳术锻炼,培养后天之气,强健筋骨,愉悦身心。《孟子》曰:“善养吾浩然之气”,薛颠说孟子的话就是习武的秘诀,薛颠还有“以术延命”之说,值得后人深思。

挺胸提腹是练拳第三害。挺胸提腹地打拳,看着体型漂亮,却会造成气逆上行,练出高血压。挺胸提腹是练西方体育的代表姿势。简单的例子,军人的立正姿势就是挺胸提腹,这个姿势中看不中用。中国传统武术也属于体育,但它更高于体育。特别是同属内家拳的形意、太极、八卦掌,更有独到之处。练内家拳时绝不能出现挺胸提腹的姿势。练内家拳对身体的基本要求是:头顶项竖、松肩坠肘、含胸拔背、塌腰坐胯、气沉丹田。以上这些要领,可以说是先人为习内家拳者量身特定的规矩。只有按这些规矩去练,你才会走正道、长功夫,否则必“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本人曾见一个年轻人(31岁)打形意拳,当时他打了两个来回(场地长度是23米)劈拳,他的打法就是挺胸提腹,他打拳,迈步咚咚响,挺着腰板,两肩绷着劲,胳膊直出直入,看着真是用了大气力。一趟拳打完没走几步就蹲了下来,呼哧呼哧喘大气,一付非常难受的样子,更可怕的是,他气还没喘匀,拿出一根烟就抽了起来。我当时就想,这哪是打拳呀!这不是受罪吗?过了一会儿,我问那个年轻人:“小伙子,你这个拳练了多长时间了?”他回答说:“练了一年多了。”我又问了问他,这拳是跟谁学得。他回答说,跟谁谁学得,并且说他的师父如何如何有功夫。我一听,心想别问了,人家有老师,又很崇拜。不过我还是给了他一点善告:“小伙子,以后打拳,动作慢点,放松一些,不要使愣劲,悠着点,慢慢找劲,把气沉下去。”我问他,打拳知道怎么呼吸吗?他直着眼看着我,十几秒钟没张嘴,我只好说:“打拳要先调呼吸,一趟拳打下来,不能呼呼喘大气,也不能打完拳就蹲下来,要先慢慢遛几趟,让呼吸平息下来。更不要打完拳就吸烟,这样有百害而无一益呀。”对这个年轻人,我当时能做到的也只能是这些了。(中待续)

拳术呼吸之道(中)——丹田呼吸(腹式呼吸)

练内家拳要练气,这是大多数习拳者的共识。问题是有人认为打拳时呼吸没那么复杂,呼吸是人与生俱来的,如同走路、吃饭是人生自然之事。所以他们主张打拳时要采用自然呼吸(肺呼吸),这符合人的自然之道。也有人主张内家拳是练内功(内气)的拳,内功拳要练丹田气。

丹田俗名小腹,即道家所谓安炉立鼎之处,道家以人体小腹作为炼丹之所,道家的练法是,每日选一个清新之处,或静立或静坐,配以适当姿势,用呼吸之法,以意念将气送到丹田,待腹中气满,然后呼出。练气百日,丹田气足,膨胀如鼓,再以意念注意尾椎,气自小腹过渡到尾椎,由前身转到了后身。气沿脊椎上行,经过夹脊,经过玉枕,到达玄关(两眼中间的鼻骨),气入玄关,回到了前身,再下降于小腹,形成循环。此法叫“转河车”或“大周天”,可炼精化气。

前面讲的是道家的练法,练内家拳不必练“大周天”。内气变化的经验,道经上记载多,拳谱上不讲这个。道家有道家练法,拳家有拳家练法。道家的功法可供参考,参考者不必执迷于此。前辈拳家不练大周天,只练拳,同样得到道家炼丹之功。

 

我们打拳在初级阶段采用肺呼吸法,当呼吸顺畅之后应当逐步转入丹田呼吸。这时打拳时要将气沉到丹田,用腹式呼吸的方法,练丹田之内气。通过内家拳之特殊练法,气沉丹田、丹田内转使周身气血鼓荡。丹田乃气机发起之源、生命之根,只有充分启动丹田内气,才能实现身如气囊、力贯周身。行拳时,在意念引导下,使丹田呼吸带动拳式动作的开合、蓄发、升降,呼则合,吸则开。不论外形动作大小,其运行方向、速度快慢,都与丹田呼吸的节奏相呼应。

而善于呼吸,乃指后天练就丹田呼吸。孙禄堂《论拳术内家与外家之别》中语:“予练拳术亦蒙世俗之见,每日积气于丹田,小腹坚硬如石,鼓动腹内之气,能仆人于寻丈外,行止坐卧,无时不然。自谓积气下沉,庶几得拳中之内劲矣。”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一阴一阳谓之拳。打拳有开有合,有蓄有发,呼吸也必然随之,有入有出,有升有降。气沉丹田,其气不是总在丹田僵死不动。内气饱满,必然要气运全身,走奇经八脉,涵养五脏六腑。《神运经》有言:“纵横者,胁中开合之势,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可见丹田要有呼吸。

 

我们说,为什么历代拳家对丹田呼吸(腹式呼吸)那么重视,并视之为练拳者之根本呢?首先从养生角度看,中医认为人自初生而少壮、而衰老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肾气的生长、发育、充实到衰退的过程,如果延续了肾气的衰退,也就能推迟人体的衰老到来。中医所说的肾,包括范围甚广,不仅是两个肾脏,还包括了生殖、泌尿和部分重要的内分泌系统。丹田是道家的用语,道家用人体代替炉鼎聚气炼丹,丹田即道家结气炼丹之所。丹田位于何处?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丹田不是一点,应当是脐下到耻骨这一范围,笼统称之为丹田。现代医学认为,此处正是产生性激素的位置,内有前列腺、睾丸,女子卵巢、肾脏亦在其附近。打拳时采用腹式呼吸,膈肌上下运动和提肛缩肾练习,可增强这部分脏器的功能,使其延迟衰退,人亦可延缓衰老。气沉丹田时腹式呼吸,使膈肌与腹肌力量增强,加大腹压,改善腹腔血液循环,减少体内瘀血,也改善了心脏的工作。丹田呼吸利用隔膜上下运动,锻炼了腹部,使腹内小肠、大肠都蠕动起来,这部分的气血活开也连动锻炼了大脑。

从技击角度看,采用腹式呼吸,虚其胸而实其腹,气向下沉,膈肌大幅度向下运动,肺体向下膨胀,肠胃等脏器垂注于腹内,以及肩下沉,胸肌、背肌的放松等可使腹部充实而沉重,从而降低人体重心,在力学上实现了稳定,在运动中可达到立身中正安舒,桩步稳健。而通过长期的走架打拳,习练者练得上体胸背虚空,两肩臂灵活有弹力,丹田内气充实,这样一旦与人交手,便可以腰为主宰,随时发出丹田命门之力。这便是前辈形意拳家常说的“活泼于腰,含蓄在胸,运丹田之力,发肾气以打人”的功夫。

在练拳时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步骤,才能做到气沉丹田呢?这个问题,其实并不是所有练拳者都清楚明白的。首先我们要搞清楚的是,在打拳时用腹式呼吸沉气至丹田,不是把气沉到丹田后坚守不动,而是要根据拳式的变化,使气在丹田(小腹)与中脘(胃部)之间有升有降,上下起伏鼓荡。练拳走架初始要慢练,做到拳式动转和顺,起落有致,呼吸自然,随着拳式动作的逐渐熟练,逐步有意识地采用腹式呼吸将人身中散乱之气收纳于丹田之内。

要练气先练形,形正气则顺。内家拳练习初起对规矩极为重视,以形意拳为例,“九要”之规就是习拳者自始至终的准则。经曰:“练拳术者,应循规蹈矩,不可固执己见,致有偏枯之弊。……总之气血并重,性命双修,循序渐进,自强不息,久之则神意归于丹田,灵气贯于脑海,其身体能轻、能重。”

对于初习者,下面的具体练功步骤,可供其参考。

初步功夫:先练站桩功,练习时可根据个人习惯选择诸如形意拳的“三体式”、八卦掌的“青龙出水”式、太极拳的“浑元桩”等。站桩时先选择一个清静无干扰的地方,然后将姿势站好,平心静气,全身放松,要松而不懈,精神集中,神不外驰,气势腾挪。此时完全采用自然腹式呼吸(顺腹式呼吸),不要勉强,多着意于放松,每天早晚各站半小时即可。练上三个月左右,以达到能够做到身心放松为佳。

 

第二步,继续以前面选定的桩功姿势,松静站立。如站定形意拳的三体式桩,此时呼吸采用逆腹式呼吸,即吸气时小腹内收,提肛缩肾,两肋微向外开,膈肌上升,丹田内气上行聚于胃部(中脘),胃部自然隆起,胸廓自然扩张,加大肺活量,与吸气同时,两手向回收;呼气时,小腹外凸,两肋微微向内向下合,膈肌下降,聚于胃部之内气,下沉至丹田,胃部与胸廓自然平复,同时两手向外推。随着熟练程度增加,呼气时,两手向回收和向外推的幅度也越小,最后变为以意领气向回收和以意领气,以气催力向外放。此时从外形上基本看不出手的动作,此谓之“桩中有拳”是也。这个阶段可练半年左右。多练更好,练的时间越长,功夫越深。这是最简单有效锻炼丹田内气的方法。

第三步,待前两步功夫取得成效后,可选几个动作简单且开合、收放、蓄发节奏较分明的拳式,将其拳式动作与呼吸配合做单操训练,如太极拳的起式、形意拳的起势动作都很好。此处以形意拳定步劈拳为例,简要做一介绍。如以三体式起势,两手回收至腹前变拳,然后左脚向前迈半步,随上步,左拳上提至颏下,不停,再向前钻出,同时随两手回收变拳,左拳上钻,吸气(初习拳者,此过程中可以加一次小呼吸);上式略停,重心前移,提右脚向前迈一步成右三体式,随上步右拳上提至左肘前,两拳变掌内翻,右掌从左掌上向前推出,左掌收至左腹侧,同时随上右步推右掌,呼气;气入丹田,降至足底(涌泉穴)。稍停再上右步钻右拳,上左步劈左掌。如此左右循环。注意:以手领脚,以意领气,以气催劲,内外相合,五行合一,循序渐进,慢练求功。

上步功法可视为活步桩功练法,俗谓“拳中有桩”。行拳时要慢,一步一拳,一步一桩,动作清晰,呼吸有法。蓄吸、发呼,吸收、放呼,吸为提、呼为降。基本原则如此,但也不是死规矩。走架时,每个人的功夫深浅不同,或有出入变化,可灵活掌握,但基本原则不变。要注意的是练习时千万不要快,功夫不是一天练得的,要循序渐进,日久见真功,如真能按以上三步功夫认认真真地去练,少则一年,多则三年,行拳时呼吸自然而然地就可沉入丹田了。

练到能气沉丹田后,还要继续练习把气降至涌泉。前面说到气入丹田不能存着不动,丹田是个枢纽,丹田内气充实后,要把这个气调动起来,把它用活了。《十三势歌》言:“势势存心揆用意”“气遍身躯不稍滞”。我们打拳通过腹式呼吸锻炼,使得丹田内气饱满,要把这宝贵的精气输送到全身各处,人体是血肉之躯,奇经八脉,五脏六腑,筋骨皮肉,都要靠气血涵养。气沉丹田,降至涌泉,使气血达于肢体末端,促进血液微循环,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涌泉穴位于足底,是足少阴肾经的起点穴,中医认为,涌泉是人身第二长寿穴,人体出现高血压、心绞痛、过敏性鼻炎、糖尿病、口腔溃疡等症状,采用涌泉穴治疗法,有一定疗效。

我们行拳走架时,有意识地将气沉到丹田,再降至涌泉,此时会明显感觉到,两腿前节有力,小腿肚子发沉,双脚有入地之感。内气降到涌泉,足底有反弹之感,其气会沿踝而上,腰胯与大腿松快自如,两膝有力,下盘稳固,而腰以上则轻松灵活,身手动转敏捷有力。这样我们不论练什么拳,不论行拳快慢,都可以保持气沉不浮,步法轻灵稳重,发劲有力、浑厚,整而不散。

气沉丹田再降至涌泉,然后其气沿踝骨经腿上行至腰(命门),至脊背,敷于肩臂,发于拳手;然后收回至前心(膻中),经中脘降至小腹(丹田)。这一循环与道家大周天的练法有相似之处。其实拳家打拳时,根本不能像道家练导引术那样循经导气。拳家练拳采用丹田呼吸,是聚气于丹田练内劲,锻炼腰肾,强壮肾精肾气。提高身体素质,走架时不要想着内气沿着任督二脉前后循环,只想着丹田一处即可,这一意念也不要执着,意念重了也是僵,保持有意无意、若有若无的状态为佳。

《易》曰:“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无穷谓之通(即明心见性)。”呼,息下贯丹田,吸,息上至心脑(谓之水火既济)。以心意而存于心肾,使气上下而往返,精气透泥丸。偈曰:“三田(泥丸、黄庭、土釜)往返调生息,混元二气造化机。”

神不离气,气不离神,呼吸往返通乎二源,久行此功,则丹田气充而精凝,精凝则性灵,性灵则神气合一,呼吸之息如无呼吸状态。功夫至此,然后可进论体呼吸法。(待续)

 

拳术呼吸之道(下)——体呼吸及修心法

三 体呼吸(全体呼吸)

体呼吸对于常人很陌生,对于一般的习武人也是知之甚微。其实体呼吸并不神秘,人体结构分多个系统,每个系统各司其职,又都互为关联。武术是个系统工程,体呼吸是习武人追求的最终目标。呼吸之法追求演化过程,起点也是终点,初步就是高处。

肺呼吸锻炼的是膈膜,胸腔和腹腔之间的膜便是膈膜。吸气时由于肺部扩张,胸腔膨胀膈膜受压而下降,然后借膈膜下降之势,以意念向小腹用力,将气压入丹田,然后停顿一下,再把气呼出去,随着这一呼胸腔收缩,膈膜自然上升,便完成了一次肺呼吸。膈膜得到锻炼以后,便不再着意肺呼吸而转入丹田呼吸。经曰:丹田呼吸,此法与前肺呼吸所异者,呼,息气下入丹田,而谓之阖;吸,息气辟,而上升,谓之开(又谓阴阳相交)。《易》曰:“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无穷谓之通(即明心见性)。”呼,息下贯丹田,吸,息上升心脑(谓之水火既济),以心意而存于心肾,使气上下而往返,则精气透泥丸。偈曰:“三田(泥丸、黄庭、土釜)往返调生息,混元二气造化机。”严格地讲丹田呼吸其实不是呼吸,人身五脏六腑各有功能,肠子不是呼吸器官,肺脏有呼吸功能,同时调节肉体与气候相应。小肠和大肠是心肺化生到腹部的器官,其功能在消化、排泄外,还延续着肺的适应功能和心的判别功能。丹田呼吸,吸气时膈膜上升,以膈膜抵住下扩的胸腔。胸腔底部被抵住后,向上发展,肩、脖子的穴位被激活,等于从里面被点了穴。脖子、肩的穴道一通,脑部就受到了刺激,这就是丹田呼吸中“吸气上脑”的效果(不是真的有意识的吸气上脑)。呼气时,膈膜下降,以整个腹部拽住膈膜,整个腹部都随之蠕动,内气鼓荡,气血化开。

肺呼吸是锻炼膈膜。丹田呼吸是利用膈膜锻炼腹部和脑部。呼吸之道为坐禅、炼丹、武术所共有。道家的功法讲心肾之气自然相融,前后身气息循环叫大周天,胸腹气息相融叫小周天。练内家拳者,不必练道家的大、小周天。我们按规矩练拳,同样可收到道家大、小周天之功效。行拳走架采用丹田呼吸,腰以上放松,有意识地将气沉入丹田(虚其心,实其腹),引发小腹鼓荡,锻炼了腹膜,蓄聚真气,腹膜强健,内气充盈,触之即膨胀鼓起,有坚实之效。不是挺着肚子,那是违反常理之态。常人的小腹是软塌塌的,有人击打即随击而凹陷,内气充实者,其腹如鼓,对方击打,会触之自动鼓起反弹之。

初习拳者,宜重形忘息。把功夫用在熟习拳式动作上,追求动转和顺,身心平衡,不要着意于呼吸。初时呼吸会粗重急促,不要管他,练拳久之,随着动作之熟练,身心之放松,呼吸会慢慢顺畅起来,其气也自然会下沉至小腹。丹田呼吸是有意识的呼吸,行拳时平心静气,神意内敛,以意识使气沉入丹田,锻炼腰肾,使肾精、肾气充盈,内气充实自然会气运全身。经曰:“以拳之应用,内中之气独能伸缩往来,循环不已,充周其间,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洁内华外,洋洋流动,上下四方,无所不有,无所不生,至此拳内真意真劲,诚中形外,而不可掩矣。”

体呼吸是练武者追求的最上乘的呼吸法,前面两步呼吸都是为达到这步(体呼吸)呼吸之途径。体呼吸是在胸腹呼吸,心肺强健,肾气充足后的全体呼吸,这时练拳者之呼吸,不完全依赖于呼吸器官(口、鼻)呼吸,主要是利用全身八万四千毛孔云蒸雾起而呼吸。不依赖呼吸器官呼吸,不是放弃呼吸器官呼吸。其实不管你采用哪种呼吸方法,胸肺呼吸始终也是离不开的。丹田呼吸是深呼吸,主要使胸腹间膈膜上下运动、腹部之蠕动来完成。丹田呼吸与胸肺呼吸相呼应,不过其呼吸路径深了,空间大了,功效更强了。

体呼吸,简单理解是靠人体之八万四千毛孔与自然空间流通而生息。皮毛通气是所有动物之特有功能。肺主皮毛,外部气候环境有变化而刺激皮肤,肺部即有感应。如天寒、暑热之时,人体适应度超过承受极限,必然会伤及肺脏。肺脏强人的皮肤就鲜亮,头发亦有光泽。所以人体有感应、呼吸之能,这也是人生倶来之本能。可惜是常人忽略了这一自然功能,平常只着意于胸肺之呼吸,没有很好利用体呼吸之功能。

锻炼体呼吸,同样道家的练法太过繁琐,拳家练体呼吸,同样不修道家的所谓大、小周天之术。体呼吸不执着于人体中一处,是把前面经过两步(肺呼吸、丹田呼吸)呼吸之法所修得的丹田充盈之精气,化生为一股神气,随身而动。打拳时,不着意用力,周身内外全用真意(气),手足动作所用之力若有若无,若实若虚,若刚若柔;腹内之气若着意若不着意;呼吸似有似无,练到好处,蓦然间感到一股真气自足底涌出,瞬间全身如云蒸雾起,全体通透,神行一气。此是拳术练气化神,功到化境。

 

四 修心法 (忘掉呼吸)

前面讲的肺呼吸、丹田呼吸、体呼吸,都是有形之呼吸,是为动。一阴一阳谓之拳,动为阳,静为阴。一开一合拳术尽矣。呼吸之法,以神意为先,所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拳中无气,不为强也。呼吸之法是动,修心法是静。有了呼吸功夫后,才能静得下来,呼吸时把心静下来,心无杂念,把全部精神集中在小腹一处(若有如无,不可执着),便是修心了。

呼吸法追求演化,修心法求归宿,将自己集中在一个点上,就此入定。入定是“抱元守一”之象,行拳走架意注丹田,举手投足不可用力,纯以神气而行之。行气纯任自然,勿忘勿助,无可无不可。行拳止,其气复归丹田,降至涌泉,缓缓收势,然后慢慢行走数十步,让真气流注全身,使全身心都得真气之涵养。

有形有意都是假,无形无意才为真。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三回:炼精化气,练气化神,炼神还虚。即明劲、暗劲、化劲。三回者,明暗化劲是一式。九转者:九转纯阳,化至虚无而还于纯阳。万法归一,一气归元,“抱元守一”而入定。拳术练到此步,虚其心,忘其身,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地人一体,拳可入道矣。(续完)

:体呼吸其实一点不神秘就是肺呼吸,两个时间可以用到,一是睡眠时,二是剧烈运动。但是你如果动了心,肺是不会呼吸的,心属火火克金的原理。动了心就只能鼻子呼吸,浅呼吸到喉咙就停了。此为天道,望悉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拳术呼吸之道(下)——体呼吸及修心法
孙禄堂与薛颠“丹田呼吸法”绝技浅探
抓住丹田练内功
太極拳的呼吸
练武须注意之事项
太极拳中的呼吸运行的路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