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学】梁昌辉︱切于实用,有益于生活——“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教学解读
userphoto

2022.07.01 河南

关注

(本文约8588字,阅读大约需要25分钟)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设置“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集中体现了语文学习要实现生活逻辑与学科逻辑融合的基本要求与价值回归。“切于实用”是理解“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内涵的关键,实现真实生活情境中的交际功能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基本教学定位。因此,在设计和实施时要设置实用性情境、基于真实问题来展开具体言语实践活动,同时以表现性评价引导学生关注目的、对象、情境,支持交流效果的达到。
【关键词】“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切于实用,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根据课程内容的整合程度,设置了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和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三类共六个学习任务群。其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同属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大体是从功能角度进行区分的任务群,分别指向实用性、文学审美和思辨性的功能与价值。“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实践性最强,最贴合生活,在实现“语文让生活更美好”的价值追求上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基本内涵

1. “切于实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传统

语文教学的功能与价值丰富多元,但始终紧扣学生的日常生活需要。如1912年颁布的《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规定初等小学校“渐授以日用文章”;高等小学校“渐及普通文之读法、书法和作法”“读本文章,宜取平易切用可为模范者,其材料就修身、历史、地理、理科及其他生活必需事项择其富有趣味者用之。”[1]1923年的《小学国语课程纲要》,在目的、程序、方法和毕业最低限度的标准四个方面都贯穿了鲜明的注重实用性的特点,如第三学年要求“通信,条告,记录的设计,和实用文、说明文的作法,研究,练习”,第四学年增加“普通的演说”“指导阅读儿童报和参考图书”,第五学年“加辩论会的设计,练习”等[2]。1932年的《小学课程标准国语》作了“各种文体说明”,分为“普通文”“实用文”“诗歌”“剧本”四大类[3]。其中,“实用文”和“普通文”中的大部分属于实用性文本,确立了实用性文本阅读的地位,语文教学的文体分类至此大体成形,后虽有微调,但总体框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2000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开篇明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这一表述鲜明地凸显了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用性,也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所继承与发展:“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伏脉千里,一线贯穿,100多年的现代语文教学探索之路,始终坚守“切于实用”的价值追求,关联语文与生活,既让语文教学扎根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得以有生活源头活水的沃灌而生机勃勃,又使学生因为语文学习而能更好地解决生活问题,因而生活得更幸福。

2.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教学定位

首先,学习目标指向满足交流沟通需要。在课程的发展中,我们对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教学定位逐步清晰与明确起来。这种清晰与明确表现为语言文字作为交际工具这一基本性质的确定。交际涉及意图、场合、对象、言语材料与知识经验等要素,放在语文教学的具体情境看,可以分为两个指向:一是在交际语境的还原中,理解和把握作者(言说者)的意图,对言语材料进行选择、组织、表达等,进而作出合适的应对,或者提升自我的交际能力;二是在具体交际语境中的运用,在对具体的有关读者(对象)、意图、场合以及言语材料的选择、组织、表达等方面的知识、经验的调用中,来达到现实的交际目的。简单地看,可以说前者是“输入(吸收)”,后者是“输出(释放)”,它们既可以是不同的教学类型,如实用性阅读教学与实用性交流教学,也可以融于一个学习任务之中,构成不同的交际阶段。

其次,具有真实的生活情境性。本任务群的“教学提示”要求,教学应紧扣“实用性”特点,结合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进行。与其他任务群的情境不同,“实用性”决定了本任务群的情境是“真实”的,是“日常生活的”。具体来说,“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就是学生实际或可能遇到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情境。情境的规定性是双向的,“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不仅要求教材选编的文本内容、类型与形式要符合和适应日常生活的实用性需求,也规定在教学中,阅读与交流的基本取向与方式要与“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一致。

新课程标准提出,本任务群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沟通交流需要。”[5]清晰、明确地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即语文实践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在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时沟通交流的需要。

最后,活动方式的真实性。活动是任务的具体展开,也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具体采取的语文实践行为。新课程标准对本任务群的活动方式给出了这样的“教学提示”:“学习活动可以采用朗读、复述、游戏、表演、讲故事、情景对话、现场报道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这里所列举的活动方式,基本是学生在日常生活实际中常见的,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会使用到的方式。比如,复述,对于个人生活来说,它是信息记忆和储存的重要环节;在学习生活中,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的复述活动分为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三种形式,分布在三至五年级。其中,详细复述和创造性复述是以主题单元的形式集中安排的。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也会有这样的经历,将和某人聊天时听到的事讲给另外的人听,或将电视中看到的内容讲给别人听。这是口头材料的复述。

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内容安排

1. 新课程标准中的具体安排

(1)文本形式走向多元

学习任务群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组织和呈现方式,新课程标准按照学段对“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学习内容作了较为具体的规定。

对本任务群阅读涉及的文本,新课程标准作了这样的安排(见表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中,把实用文分为社会交往类、新闻传媒类、知识性读物类三种,大体是按照文本的功能来分的。与高中课程标准既有三个大类,又对每个大类采取列举的方式不同,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文本基本是按照内容来描述的,第二学段比较明确的文本类型是“说明、叙写大自然的短文”,第三学段的文本类型说明得清晰一些,如“参观访问记、考察报告、科技说明文、科学家小传”等。

从文本形式看,“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中除了传统的纸质文本,新课程标准还提出了“多媒体短文”。其中,“有关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英雄、劳动模范、科学家的事迹,以及反映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中的“事迹”“故事”,也可以是“纸质或多媒体”的。从单一的纸质文本到纸质文本与多媒体文本兼备,符合现实生活中阅读的发展实际,是新课程标准在文本概念和设置上的进步。

新课程标准没有类似高中课标中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等任务群,而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内容分散在六个任务群中。因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阅读内容也安排了相关的学习内容。这是须要注意的。

值得关注的是,新课程标准在“学段要求”中的“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之后都有一段文字,为表述方便,姑且称为“提示”。如第一学段的“提示”:在落实以上要求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初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初步懂得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辈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换来的,激发对革命领袖、革命家、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这些“提示”,一方面彰显了理解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课程目标的重要性,因此被单列出来,以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从课程内容的角度提示我们要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结合学生阅读书报、观看媒体过程中的相关内容,通过这些“活文本”来进行学习。这样的“活文本”有些就是实用性的,如“革命英雄和劳动模范的事迹”“反映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等,可能出自教材,也可能来自生活中的新闻报道、通讯、专访等;有些在阅读倾向或类型上是属于实用性的,如在第一学段清楚地点出了“日常生活”,要求“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及重要价值”。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既是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又融合于其他任务群之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也要注意识字与写字教学,如第一学段,要求“认识图文中相关的汉字”“学习认识有关标牌、图示”等。

(2)学习内容走向整合

与以前的课程标准中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者分离的安排不同,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中,三者是统整为一体的,并进而“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融为一体”[6]。

这种整合,一方面表现为对“学习任务群”本义的回归,即“群”不是简单的“加”的关系,而是“融”的整体,围绕一个具体的“实用性”学习任务,需要听、说、读、写诸能力的协同作用,也在协同中促进彼此的发展。另一方面,整合的意义是对日常生活功能指向的回归。在教学视域内,有时或许可以采取分项训练的方法来培养技能、能力,但在日常生活的真实世界,人与人之间要实现良性的交际互动,往往需要“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多项能力与活动方式的有效配合。以第一学段为例,“在革命遗址、博物馆、公园、剧场、车站、书店、超市、银行等社会场所中,学习认识有关标牌、图示、说明书等,了解公共生活规则等,学会有礼貌地交流”。[7]认识、阅读“标牌、图示、说明书等”是为了搜集和整理信息,“学会有礼貌地交流”是社会场所的基本“生存需要”。这里无论是识字、阅读、搜集处理信息,还是与人交流,都是服务于“在真实的社会场所中,如何更便利友好地生活”这个根本目的。

(3)主题范围渐次扩展

本任务群的功能非常清晰,“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沟通交流需要”。具体到小学的三个学段,学习主题的范围呈现出逐级扩展的特点:第一学段,学习内容的主题范围主要是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第二学段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并初步走向大自然;第三学段,以日常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科学世界、走进社会”。

新课程标准在这一部分主要使用的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三个概念。在本任务群开篇部分的描述中,有时会把“个人生活”从“家庭生活”中独立出来,如第一学段中的表述;有时以“日常生活”一词来涵盖“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甚至还包括了“社会生活”,第三学段的描述大体是这样的情况;有时则以“个人生活”取代“家庭生活”,如“教学提示”中的评价部分:“评价应注重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语言运用的实际表现,围绕个人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阅读与交流的实际任务,评价学生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能力。”[8]

2.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有关编排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采用的是“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编排形式,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采取分散与融和相结合的方式。单独来看,口语交际的“实用性”特点最为突出,教材一至六年级共安排了四十七次口语交际教学。从单元来看,一些习作单元较好地体现了“实用性”,如三上、四上、四下、五上、五下、六上的习作单元(均安排在第五单元)和六下的第三单元。三下的习作单元为“想象”单元,“文学性”体现得更明显一些。这七个单元紧扣写作任务,读写一体,所写主题基本在日常生活范围内,“实用性”比较鲜明。如三上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两条:“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当然,这些单元也会在精读课文中出现介于实用性文本与文学性文本之间的文章。

除习作单元外,实用类文本大多依据“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散布于其他单元之中,如五上第二单元安排了四篇课文:《搭石》是散文,《将相和》是根据《史记》改写的历史故事,《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冀中的地道战》属于说明文,这四篇文本是用来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的。留言条、书信等应用文写作是穿插安排在单元习作和语文园地中的。

“选编教材时还没有出现'学习任务群’这样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严格说来,课程标准是上位的,教材是下位的,教材需要依据课标选编,但我国的实际状况是'教材先行’。这就给一线语文教师造成很大的困难和挑战,需要他们在教学时做好课程内容转化和研发工作。这种转化能力是多数一线语文教师所不具备、也不大可能具备的。”[9]因此,我们也仅就教材中能体现“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部分作简要梳理。同时,也期待后期教材修订能按照学习任务群的要求来编排,以方便师生的使用。

三、“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教学策略

1. 设置实用性情境

任务群学习必须设置真实性学习情境。所谓真实性,一是现实的真实,即真实的生活情境;二是可能的真实,指在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或是可能遇到的问题;三是虚拟的真实,如小说、剧本等文学性文本,通过艺术手段所创造的“虚构”世界,它既是虚拟的,又能带给人真实的体验。本任务群需要设置的情境属于第一、二类情境,即实用情境。用吴东老师的话来说:“所谓实用情境,指的是在学生生活中、在社会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学生当下或未来会遇到的情境。”[10]

比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口语交际“自我介绍”,可以设置这样一些情境:(1)学校开展“诗词小达人”比赛,赛前需要进行3分钟自我介绍;(2)妈妈好友的孩子第一次到你家做客,妈妈让你作自我介绍;(3)暑假,爸爸妈妈带你去旅游,在大巴车上,导游请你介绍一下自己。这些都是真实的日常生活情境,学生在真实的言语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领悟“对象和目的不同,介绍的内容有所不同”,这样培养的才是实际生活需要的实用的语文能力。

若干个彼此联系紧密的实用性任务可以建构为真实性的主题任务情境,形成主题情境下的学习任务群,实现听、说、读、写等言语实践活动的相融共生。新课程标准在“教学提示”中指出:“应紧扣'实用性’特点,结合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进行教学。第一、第二学段可以围绕'我爱我家’'我爱上学’'文明的公共生活’等主题设计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语言,学会文明交往,学习表达生活;第三、第四学段可以围绕'拥抱大千世界’'创造美好生活’'科学家的故事’'数字时代的生活’'家乡文化探究’等主题,开展阅读与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表达和交流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和感受。”[11]这既需要教师深入理解“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做好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实施,也需要教材编写者做好对新课程标准的转化工作,修订出更高质量的教材。

2. 基于真实性问题

本任务群的核心是一个“用”字,学生所学所练的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用”、“用”得上、“用”得好的实用的语文能力。同样,培养这种能力的关键也是一个“用”字。从日常生活的真实问题出发,是本任务群教学的关键一环。

例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有“打电话”的口语交际内容。打电话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学生在上学之前已经学会了。但是打电话向老师请假,接到陌生人打来的电话如何应对等,这就成了问题,需要通过教学来教会学生。这是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对教材作转化处理,赋予其真实性意义,也是教材向教学转化的一条路径。

第二条路径是教材向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转化。如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习作单元,由五部分构成:精读课文《太阳》《松鼠》,“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鲸》《风向袋的制作》,单元习作《介绍一种事物》。语文要素有两条:“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可以学校举办“××博物展,我来说给你听”为任务情境,安排学生自选一种本地的动植物,用合适的形式作介绍(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多媒介文本等)。这就把文本教学的知识性学习转化成了生活场景性问题,激发、引导学生从资料搜集、说明方法选择、介绍形式设计等方面主动构思、筹划和建构,让枯燥乏味的说明文读写学习也变得充满趣味。

3. 展开言语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对课程性质的定位上,2022年版与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基本一致。“实践性”在本任务群中表现得更加鲜明,因此,本任务群一开篇即作了明确定位:“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显然,实践活动是展开任务群学习的关键。正如王宁教授所说:“如果我们用语言和言语区别的观点来解释当前我国语文教学的方式,可以看出,我们是通过他人的言语作品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的。语文课标修订稿中提出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说的都是对言语的运用,'梳理与探究’才逐渐进入社会语言的规律探讨。”[12]这里的语文实践活动即言语实践活动。

以上文提到的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基本任务:“××博物展,我来说给你听”为例,学生需要通过资料初步了解本地有特点的动植物有哪些,可能涉及的言语实践活动有资料搜集、调查、访问、阅读等;确定了介绍的对象后,要继续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有的还需要实地考察、走访专业人士,或者拍摄图片、视频等;构思、设计介绍的形式阶段,有文本撰写,图片或视频的选择、制作,甚至还有配音、配乐等活动;最后是实际的介绍,可以是布展、现场解说,或者是演讲……“活动的实质就是让学生进行切合实际的言语实践,这个言语实践不是孤立的听、说、读、写,而是整合了各个不同方面并延展到社会生活的综合的言语实践活动。”[13]

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包裹在真实性或拟真性的任务情境之中,形成更具激励性、挑战性和真实性的言语实践活动,能让儿童深度卷入,集聚心力投入其中,付出汗水、心血,也收获成功、兴奋,从而在心灵深处建立与语言的血肉联系,建构对自身与世界的认识与判断。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成为学生语文素养与精神品格双向建构的过程[14]。

4. 实施表现性评价

评价即学习,评价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对于本任务群来说,更重要的是伴随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性评价,而不仅限于终结性评价。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实施表现性评价,是本任务群学习中的关键一环。周文叶教授认为,好的表现性评价任务应具备以下特点:“任务基于真实情境或类似于真实情境;任务要求能让学生证明其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也就是任务具有挑战性,但不能过于复杂或简单;任务是公正且没有偏见的,适合所有学生;与表现目标相一致。”[15]

新课程标准指出,本任务群“在评价中,应引导学生注意实用性阅读与表达的目的、对象、情境,以及交流效果,注意内容明确、条理清晰,语言简洁明了,注意应用文的基本格式和行文规范。”[16]表现性评价就是要看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对所学所知是否“用得出”“用得对”“用得好”,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如教学六年级下册《竹节人》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的表现性评价任务:教低年级同学做竹节人、玩竹节人,并设定一个“五星级”评价标准:

“看得懂”,是指玩具制作指南表达要清楚、简洁,让低年级学生一读就明白,写明白需要的工具、材料;“做得出”,意思是按照玩具制作指南中的“制作方法”能顺利地把竹节人这种玩具做出来;“玩得起”,指的是按照玩具制作指南中的玩法能成功地把竹节人玩起来;图文并茂,是指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有很强的对象意识,故此给两颗星。

把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融合起来,“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教与学才能走出程式化、只关注“格式”的旧路。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展开具体的学习任务,学生才能体认到“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价值,愿意积极主动地表达和交流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感受和看法,不断锤炼言语表达的规范性、准确性和得体性,也才会因为这样富有意义的语文学习,敏锐地、有灵性地投入到鲜活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来。

参考文献:

[1][2][3][4]课程教材研究所. 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1,14,24~25,255.

[5][6][7][8][11][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3,25,24,26,25,26.

[9]荣维东,李雯雯,赵泽龙. 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学理阐释与实践反思[J]. 教师教育学报,2022(2).

[10]吴东,高杨.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M]. 北京:语文出版社,2021:7.

[12]王宁. 谈谈语言建构与运用[J]. 语文学习,2018(1).

[13]王本华. 任务·活动·情境——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设计的三个支点[J]. 语文建设,2019(21).

[14]梁昌辉. 走向言语生命的敞亮——梁昌辉与言语实践型语文教学[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9:2.

[15]周文叶,董泽华. 表现性评价质量框架的构建与应用[J]. 课程·教材·教法,2021(10).

(梁昌辉:江苏省江阴市晨光实验小学


[本文原载于《语文建设》2022年5月(下半月)]
(微信编辑:寇嘉;校对:时玲玲)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注】管贤强 魏星︱实用旨归、做事路径、语用意蕴:“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内涵解读
2021统编培训|朱于国:“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相关单元的设计思路与教学建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解读(之二)
学习|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理解与实施
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 阅读篇
褚树荣:“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解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