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指向思维发展的小学语文探究性作业设计

本文字数:2877字

阅读时间:9分钟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作业是学生独立完成的课内外练习的总称,是实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很多教师往往只关注知识、技能地反复操练和机械识记,而忽视学生思维的发展。探究性作业注重多种感官参与,重视知识间的整合与运用,突出实践性和开放性,发展和提升学生的多元思维,使做作业成为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记忆和拷贝的过程。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笔者尝试采用“画语文”“演语文”“做语文”“联语文”等方式设计探究性作业,让学生的思维过程条理化、逻辑化,思维结果深刻化、创新化,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指向思维发展的探究性作业类型

(一)“画语文”:通过图示“看见”思维

“画语文”是指让学生用简单的图示把文本的意思表示出来,或者把自己的思维过程用图示呈现出来。图示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把学生内隐的思维过程变为外显的表现形式,展现学生的思考过程。

1.为文配图,让语言文字看得见

抓住文本中的片段、词句,合理运用线条图示再现出来,既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强大的表现力,更形象直观地呈现学生的思维痕迹。如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要素“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在学习了本单元的《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三篇课文后,学生虽能感受到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但对文章生动的表达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这时,教师可以设计为文配图作业帮助学生强化训练:“阅读《蝉的地穴》试着抓住关键信息画一画,还可以简单批注地穴的特点。”“阅读《蝉的卵》,完成蝉卵的孵化示意图。”

2.画流程图,让文脉梳理看得见

画流程图是让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将作者的写作思路画下来。画的过程帮助学生梳理作者的布局谋篇,学路跟着作者的思路走。例如四年级《记金华的双龙洞》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本课要达成“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这一教学目标。有位老师结合课后习题布置了画游览路径图的预习作业。

3.画思维导图,让知识习得看得见

在单元学习或学期学习结束后,老师往往要上一些复习课,期望学生在复习中“温故而知新”。比起新授课来,学生对复习课兴趣不大,学习效果也不好。笔者尝试把复习课变成“思维整理课”,课前先让学生采用思维导图整理这一单元自学的收获,然后在课堂上展示评比。板块一:小组内交流,通过思维导图回顾和总结所学知识,组员相互倾听、补充或修正;板块二:展示思维导图,全班交流,评出最佳思维导图;板块三:把思维导图粘贴在教室宣传墙内,课余供学生相互阅读、欣赏。

(二)“演语文”:通过表演“活跃”思维

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故事情节性强,人物对话比重多,教师可以设计表演类作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体验。但需要注意的是,表演的目的是活跃学生的思维。

1.分角色表演,在角色体验中激活思维

低段的学生特别喜欢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老师不妨多布置“角色朗读”类作业,可以小组合作,也可以一人分演多个角色。在读中演,演中读的过程中,入情入境,与之共情,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

2.课本剧表演,在演绎中活跃思维

如《西门豹治邺》课后选做题:剧本主要依靠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刻画人物。在老师的指导下,试着根据“阅读链接”中的剧本开头改编课文,并演一演这个故事。老师可给予充裕的时间,先让学生根据文本编写剧本,再分工合作排演。上台表演的那天,学生的表现让你刮目相看,平时沉默寡言的,一上台就虎虎生威,那语气、神态、动作,表现得惟妙惟肖。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不但体会了语言的魅力,感悟到西门豹过人智慧,更重要的是在这充满情趣,充满形象,充满情感的表演中丰富了想象能力,也激活了创造思维。

(三)“做语文”:让思维在做的过程中发展

“做语文”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语文,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如六年级《竹节人》一课,设计拓展作业:制作竹节人玩具。面对这样“特别”的作业,学生们表现积极,兴味盎然,他们分成几个学习小组,从梳理制作竹节人的材料到玩具指南的形成,不仅有文字说明,还有生动的配图。小设计师们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设计出了一批各有姿态的竹节人,有给竹节人披上红袍的,有给配上沙僧的降妖宝杖的,还在班级里办起了展览。这样的作业使课堂真正得到了延伸,达到了学习既能动手动脑又能促进思维发展的双效目标。

(四)“联语文”:让思维在融会贯通中进阶

现实中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需要融合具体学科中的多个内容、不同学科的知识以及与生活勾连,整体性地加以解决。通过摸索发现,可以从单元内整合和跨学科联结、与生活融合三个方面设计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作业,让学生学会用联系的方法学语文。

1.单元内整合

统编教材加强单元整合,双线组元,更加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教学时须以整体观念、系统思维去关照。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为例。该单元安排了三篇课文,《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金字塔》,在表达方法上既有共性又有不同之处。它们的共性是“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异国风光。”不同之处是:《威尼斯的小艇》反映的是这座水上城市的特点;《牧场之国》呈现的是荷兰的乡下风貌;《金字塔》则更加侧重彰显历史的厚重感。这三篇课文合起来其实是一个整体:动态—静态、城市—乡村、现代—古代、地理—历史……所以,在单元总结课时我们可以设计如下作业:

我更喜欢《     》的介绍方式,理由是        

如此整合、重组课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前后联系、选择与比较,使知识、能力的结构更加立体丰满,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2.跨学科联结

跨学科教学让学生学会用综合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置于更广阔的空间。如五年级《少年中国说》一课,根据“爱国情怀”单元主题和“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语文要素,笔者打破常规作业模式,课前把学生分成资料查找、绘画、朗诵、论坛这四个小组。资料查找组主要查找梁启超写这篇文章时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从而感受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强烈的爱国主义责任感。绘画组主要根据课文内容、借鉴课文插图试着自己创作一幅画。朗诵组做好剧本的创作编排,再挑选合适的背景音乐烘托气氛、渲染情感,使朗诵更有感染力和震撼力。主题论坛:这篇课文述说了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的强国梦想,结合今日之中国,你认为他的心愿实现了吗?四个小组的成果在课堂上汇报展示,把课堂交给学生。

3.与生活融合

在用好教科书资源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关联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尝试拓展语文学科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实现课内外学习资源的转化与融合。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人文主题为“习俗文化”,教师可在寒假里布置以“寻找慈溪年味”为小课题的项目化学习。学生通过实地调查走访、拍照、查找资料等途径,经历家乡年味文化相关知识的生成过程,真正经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设计指向思维发展的探究性作业时的注意点

(一)起点:关联学情,精准定位作业设计的目标

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维起点,以原有的知识基础为起点,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出既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又符合课程目标、体现语文学科本质的作业。

(二)过程:指向探究,让学生真正经历学习

探究性作业,相比于普通作业来说更注重于体验、实践,答案不是唯一的。学习者亲历学习过程,才能主动建构意义、发展思维、开启智慧。只有学生自己主动发现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他们的东西。

(三)目标:推动学生思维发展

探究性作业不仅要指向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达成,更要能推动学生通过探究,逐步发展分析、辩证与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多设计能从一点引发不同思维结果或思维方法的开放式作业,作业的结果都是未知的,提升思维的灵活性;设计具有认知冲突或逻辑矛盾的作业,发展批判性思维;设计实践运用性作业,帮助学生迁移再造,发展思维的独创性等,以保证设计的作业能有力地推动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慈溪市第四实验小学)

关注我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新课标下布置语文作业的策略
​作业回归:融“教”与“学”全过程——以省编《义务教育语文作业本五年级(上)》为例
如何精心设计作业,让学生获得典型而深刻的学习体验?
作业视点:基于学情视角的语文素养课堂统整性设计
温儒敏: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的编写意图和使用建议
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