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古文原来这样教-《精卫填海》教学反思

一、小古文的地位

学生从三年级上学期开始接触篇幅短小的文言文,也就是“小古文”。小古文通常是一则小故事,语言通俗晓畅,节奏感强,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统编语文教材加大了中华经典诗文的比重,从人教版的4篇变成了统编教材的14篇。《精卫填海》是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也是小学阶段出现的第三篇文言文。

二、小古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提到小古文,大部分老师都会认为,文言文不好教,学生感到陌生,不好读,难以理解,缺乏趣味。

在教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将教学重点放在古文的理解上,并认为学生翻译全文就算是达到了教学的目标。因此在实际教学上,我们会看到教师会带领学生进行朗读,再翻译,最后背诵的步骤。这种传统的方式会极大减少学生学习兴趣。

三、小古文教学策略


小古文到底要怎样教呢?通过工作室长达两周的研讨,我们觉得小古文可以这样教:

(一)读为本,在反复中品味味道。

小古文教学中,注重以读为本,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中慢慢体会古文的韵味。
读:全班自由读,读通顺,不懂的地方多读两遍。
二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重点读文中的多音字、生字
三读:引导学生读出节奏在三年级已经学习过《司光马》《守株待兔》两篇文言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标注的节奏线读出节奏。
四读:试着读出韵味溺而不返生读:“溺而不返”,师范读:“溺——而不返”,问:你发现老师读的与你们读的有什么不同?
文言文注意“语断气连”,也就是“声断而意义相连”。这种朗读方式,可给人意犹未尽之感,从而读出小古文的韵味。虽然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要求比较高,但还是可以试着读一读。)
五读:学生练习读“溺而不返”,全班读-个人读-全班读,有点味道了。
六读:出示仿古文竖写的课文文本,让学生尝试竖着读,感受古文文本与课文文本的不同;
七读:出示不带标点的古文文本让学生读,在读中熟悉课文
八读:试着背诵古文。

(二)以学生为重,在自主探究中理解内容
对于小古文,教师没必要逐字逐句翻译,学生能理解故事大意即可。“授之以渔”,教师要重在教给学生理解小古文的方法。我重点从以下几点来做:
首先,我先让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自己尝试着理解课文大意
提出几个问题:谁溺而不返?因何而溺?溺后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找到答案,原文作答,再用自己的话回答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课文,提炼出关键词“游、溺、为、衔、堙”

最后,再让学生根据关键词讲故事,背诵课文。

(三)要素为标,在相融相生中适当凸显

在统编教材中,落实语文要素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统编教材编排中,文言文是镶嵌在课本中的,有时候和语文要素是关联的,有时候关联并不密切。因此,我们只能适度凸显,不能生搬硬套。

《精卫填海》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出自《山海经·北山经》,写的是炎帝的小女儿女娃葬身东海,化为精卫鸟,每天口衔树枝和石块填海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精卫坚韧、执着的精神,极富传奇色彩。
这一单元有两个阅读要素。一是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精卫填海》这一课,故事是一个开放式结尾,课后习题也没有凸显第一个语文要素。所以这一课,我只关注了第二个语文要素,也是神话教学的重点。
于是我通过创造真实语境:老师给邻居家的小朋友讲故事,小朋友觉得我讲的故事太短,没有趣,怎样把故事讲生动,讲有趣请大家帮帮我。
让学生畅所欲言最后聚焦“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个句子,以“常”字和“西山”这两个关键字词为支架。
“常”字,重在让学生体会“常”字背后的内容:”字说明精卫填海的时间长还是短?可能会在什么时候填海?阴雨天、烈日炎炎时、狂风暴雨时……)
“西山”这个词,教师进行补充,西山也叫不周山,相传,西山距离东海有700多里路。教师用黔江往返重庆的距离让学生明白路途的遥远。

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么远的路,精卫在填海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了哪些困难?精卫又是怎样克服困难的?让学生发挥想象,把故事讲生动,讲有趣,从而感受精卫坚韧、执着的形象。

(四)素养为核在文本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精卫填海》作为一篇小古文,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核心。
“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重在抓住关键字词的理解来体现;在“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重在抓关键字词想象神话故事的神奇;在“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我重在抓朗读来体会文言文语言的韵味之美;
此外,基于文言文这个文体,我重在关注“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核心素养。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把“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核心素养贯穿整个课堂。
首先在开课的时候,学生通过猜神话故事引出《山海经》,紧接着教师简介《山海经》,这是先秦时代,劳动人民共同创作的一本书,感受中国神话的源远流长。

其次在教学“溺”字时,通过字理识字法引出小纂 “溺”字,感受中华文字的演变。
接着理解课文“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时,重点讲授“少女”一词,学习古文的古今义,让学生明白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有些词的意思在慢慢发生转变。
然后在感受精卫“坚韧、执着”的形象时,让学生明白,这种精神不仅存在神话中,更是在我们身边,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
最后出示精卫填海的繁体字课文,尽管文字发生了变化,但小古文依然被传承下来,让学生明白中华文化的传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写结合视域下小学阶段小古文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教材小古文教学的价值分析及策略探究
学习文言词汇其实很容易
【理论学习】《统编教材三年级初遇“古文”,怎么教》
【关注】杨文佳 杨书松︱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实现语文知识的转化
论语 | 贾 卉:慢养语文 ——我的大语文课程构建策略及实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