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万老师讲作文 (63) | 舌尖上的意境——节日美食的选材与写作
userphoto

2023.01.20 河南

关注

《万老师讲作文》每周五连载

假期临近,疫情趋缓,很多同学都会离开学习生活的城市,回到家乡。说到家乡,我国有很多的传统节日,不同的传统节日又有不同的风俗,在你的家乡,有没有什么和传统节日有关的独特风俗呢?

比如有的同学最喜欢端午节,因为端午节可以吃到香喷喷的粽子,于是写了一篇作文《家乡的风俗》想请我点评一下,我们不妨一起来读:

家乡的风俗

说到端午节,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和粽子有关的记忆了。每一年过端午节的时候,我们大家都会去买粽子吃,今天,我却要跟着奶奶学一学怎么自己包粽子。

首先奶奶先带我去了超市,超市里眼花缭乱,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奶奶买了糯米、芦苇叶、红枣。东西买完了,我们就大包小包地带回了家,路上我都要提不动了,还好我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顺利回到家。奶奶先把糯米和红枣洗干净了,再把芦苇叶放在水里浸泡了一会儿,准备工作就做好了。

包粽子的时候,奶奶做什么,我就跟着奶奶做什么,不一会儿,我的第一个粽子就做好了。可是,我看看手里的粽子,再看看奶奶手里的粽子,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奶奶包的粽子比我的好看多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包粽子的手艺终于得到奶奶的肯定。过了一会,奶奶把我和她包的粽子放进锅里煮,煮熟了揭开锅盖一看,我包的粽子都烂了,但是奶奶包的粽子都好好的,奶奶说肯定是我在包粽子的时候露了一点缝隙,没有裹紧,才导致粽子里面的糯米跑了出来,看来我的功夫还差得远呢!

虽然如此,我依旧很喜欢包粽子这个家乡风俗。

文章读完了,你觉得如何呢?本文写包粽子的习俗,具体而言写的是“我”向奶奶学习包红枣糯米粽的过程。“包粽子”是作文中频频出现的常客,且文中“我”所包的,也不是特别的粽子(比如福建的烧肉粽、浙江的长粽、四川的辣粽等等),因此本文在选材上只能算普通,并不亮眼。此外,文章的一大缺陷便是过程的不具体。文中详略失当,应该详细写的包粽子过程被一笔带过,仅写了“奶奶做什么,我就跟着奶奶做什么”,而不重要的采购环节却花费了太多笔墨。

我们再来读一篇文章,以作对比:

家乡的风俗

我随着爸爸妈妈回到乡里曾祖母家过中秋。

抬头望月,银盘依旧是如此神秘,在云层中若隐若现,可望而不可及,令人不禁心生遐想:广寒宫中的嫦娥是否在感叹离愁?是否也在思念着亲人呢?

“呼——”我吹了吹,一口饮尽杯中的花茶,起身去帮曾祖母做桂花糕——这是家乡中秋节的习俗。

我们将糯米粉、桂花蜜、面粉混合,倒入清冽的井水,搅拌均匀至面糊粘稠,提而不断,再上笼蒸一刻钟就可以了。不一会儿,一股股烟从小孔中钻出,屋里顿时弥漫起来,还能时不时闻到一阵墙外桂树传来的桂花香,清丽飘逸。一阵风拂过,桂花便会零落飘下,织成一地金毯。最动人的滋味,总是大自然无偿的馈赠,随节气变化,自然而然,比任何人工合成的食品好上百倍千倍。

曾祖母将蒸熟的糕趁热拿出,教我用湿纱布裹住,翻掀,揉捏,将它变得光滑细腻,切开、摆齐。最后,只需淋上一大勺桂花蜜,洒上糖渍桂花,便大功告成了。

一口咬下去,入口极柔,带着一丝甜味和清凉,细碎的桂花粒点缀其间,口舌生香。米香、花香、蜜香,三香交织,清甜可口,层次分明。“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意境融化在了舌尖。

在老家,祭月的仪式被保留得相对完整,绝不是快节奏的大城市里在天台吃几口月饼就完事儿的敷衍样子。祭月的八仙桌被摆了出来,桌上放着红烛和各式各样的水果佳肴。几个孩子被大人揪着去跪拜月亮,心里嘟囔着繁琐——桂花糕就要凉啦!

曾祖母说,家乡是一个由河连接而成的地方,人们以打渔为生,信奉着夜晚的月亮是保佑平安的神灵,便在月圆之日祭祀祈福,求一个平平安安。

“平平安安……”我在心里默念着。母亲给了我一盏花灯让我带弟弟妹妹上街去玩,出了门,我听见门前小溪的水流声。月光如流水般,笼着轻纱织的梦,点点星光没入了沉沉夜色。

树影婆娑,灯火零星,细碎的月光拉长了身影。我们笑着,闹着,突然听见村里哪家也在喊着:“桂花糕好咯……”

一抬头,团圆的月亮,正陪着我们。

本文写做桂花糕与传统祭月仪式,文笔优美,读完令人享受。文章伊始紧紧围绕家乡中秋节的风俗——做桂花糕而展开,香气仿佛也迎面扑来。

文章写桂花糕的制作过程极为细致,而且还写到了“传来的桂花香”,“一阵风拂过,桂花便会零落飘下,织成一地金毯”。由此引出后文的“米香、花香、蜜香,三香交织”,从味觉和嗅觉都带给了我们身临其境的独特体验。

文章另一大特色就是将中秋节写出了家乡的味道。无论是亲手做桂花糕、郑重的祭月仪式,还是提着花灯上街,颇具仪式感的习俗无不展现了中秋这一对于中华民族极其重要的团圆节日在作者家乡被重视的程度。这其中,又以“祭月仪式”最有特色。作者用大城市中的“敷衍”来反衬家乡中秋仪式的隆重。大人们“揪着”贪吃的孩子跪拜月亮的场景引人发笑,同时也写出了习俗的传承。作者没有停留于此,而是借曾祖母之口说出了当地习俗的缘由,令文章有了历史与文化的深度,自然也就有了足够的个性,跳出了常见的“做桂花糕”和“过中秋”主题的文章套路,称得上别具一格。

— 小  结 —

中国的传统佳节往往有美食相伴,这是我们常见的写作材料。写此类作文时,我们应避免落入俗套,最好能写出自己家与众不同的过节方式,挖掘其中的特别之处与背后的内涵。对于“粽子”“桂花糕”“春卷”“汤圆”等与节日相关的美食,如果要写制作过程,也要注意写清楚具体步骤,最好能调动多种感官,尤其是对于味道和声音的感受,会有意料之外的效果哦!

下期预告万老师讲作文 (64) | 为什么改短比写长更困难?——作文的删减之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乡的风俗端午节作文作文450字
【广东】许幸怡《家乡的风俗》指导老师:林晓珊
故乡的桂花糕
桂花梦 | 四川刘科言 高一年级
中考作文秘籍之叙事要有波澜(4)
杨思齐|留住童年的乐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