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普通人学历史》第35章 张岱,明朝灭亡(上篇)

书接上回,

继续做梦。

今天请到的嘉宾,依然是秦汉时期天下第一谋士,张良先生。

我说:“张良先生,我参观兵马俑时,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这些兵马俑,士兵的肚子平平的,而军官的则是鼓鼓的,“将军肚”是不是就这么来的?”

张良说:““将军肚”这个词未必出自兵马俑,但是,古代将军的确多是大肚子。书中怎么描写大将军,“身长九尺,腰大十围”。这点也体现在将军画像上,有些画师会刻意把将军的肚子画的又大又圆,彰显将军之威武,类似今天的美颜相机,P一下。”

我问:“那他们为什么不练成肌肉男呢?”

张良说:“在中国古代文化里,古人是没有肌肉审美这个概念。中国人开始适应肌肉审美是最近几十年的事,但是也没完全GET到健美的美!在我们的文化里,怎么描述一位战神?第一、身材魁梧,往战场上一站,宛如一座山;二、天生神力,项羽“力能扛鼎”,《隋唐演义》里的李元霸,动不动就把敌人一撕两半。绝对力量需要绝对体重来支撑,“脂包肌”是战斗力、力量、耐力的结合。你看那达慕大会上那些蒙古族摔跤手的体型,就不难想象古代将军长什么样,从现代健美角度而言,他们与型男只差了一道工序,刷脂!”

我问:“当时有没有营养过剩的原因?毕竟先保证将军的伙食。”

张良说:“可能有这个因素影响。之前我给你科普过,安禄山是三百多斤的大胖子,糖尿病患者,就是硬生生吃出来的。再有能当将军的,年龄也不会太小,身体脂肪自然堆积。其实不用说这么远,往前推二十年,那时当领导的,多是大腹便便,是养生、反腐、媒体三管齐下才帮他们减掉了肚子!”

我问:“那皇帝里有没有大胖子?毕竟山珍海味随便吃。”

张良说:“人们总想象着,皇帝顿顿山珍海味,吃的肥头大耳。其实,除了草根逆袭的,皇帝们从小就是锦衣玉食,对大鱼大肉早没了兴趣。而且从古至今,有钱人的孩子都是从小音体美兴趣班全开,皇族为了维护统治地位,一样“鸡娃”,骑马射箭这些运动是必备课。不过,明朝皇帝多是大胖子,朱元璋是,万历皇帝也是,应该是基因问题!”

我问:“明朝皇帝大多数是胖子,是史料记载还是民间传说?”

张良说:“有画像作证,当然也有考古数据,前些年,万历皇帝的定陵被打开了!”

我说:“我听导游介绍过,兵马俑本是五彩缤纷的,出土后产生氧化反应,才褪色变成现在“灰头土脸”的样子。现代考古保护技术尚不成熟,很多珍贵文物出土之后会受到氧化等损害,深埋地下保持原貌才是最佳选择。帝王陵墓中的文物代表了古代文化艺术最高水平,价值极高,所以国家对帝王陵墓是一刀切,禁止发掘。既然有如此规定,为什么会对定陵进行考古?”

张良说:“年轻人,社会上的事少打听,定陵发掘属于我们不可讨论范畴!”

我问:“那考古推测,万历皇帝体重有多少斤?”

张良说:“大概两百多斤吧,并且右腿明显比左腿短,他患有严重的足疾;牙齿也不好,只有二十二颗,他又喜欢抽大烟。”

我说:“怪不得他不愿意见人,原来是胖的不愿意活动!”

张良说:“他就喜欢躺着。他很爱郑贵妃,俩人都不乐意出门,干脆,两人一天到晚待床上吧,饮酒、读书?嬉闹。”

我说:“心理学老师说,身体有残疾的人,往往心理也会有缺陷,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不会轻易对异性展示自己的身体,会自卑。万历皇帝会不会因此而少泡妞呢?”

张良说:“当时谁敢嘲笑皇帝?万历皇帝是贪财好色的典型代表。他三十年不上朝,理由是自己生病了,还整天抱个药匣子当挡箭牌。有个大臣叫雒于仁,他冒死给万历皇帝上了一道奏章,说我诊断了一下,皇帝你得的病总结起来就是四大症状:酒色财气。因此建议皇帝酒要少喝,妃要少纳,财要少占,气要少生!”

我说:“整个江山都是他的,他又何必贪财呢?”

张良说:“钱只有装到腰包的才算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我说:“他不上朝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呢?”

张良说:“当时万历皇帝跟内阁集团闹僵了!”

我问:“那因为啥?”

张良说:“当时立谁为太子产生了分歧,史称“国本之争”。万历想立郑贵妃生的娃为太子,内阁集团立刻把朱元璋搬出来了,老祖宗关于立太子一事有过规定: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但是万历皇帝对长子实在喜欢不来,因为是他一夜情搞来的。有天万历皇帝去太后那玩耍,太后不在宫女在,性起来了一炮,宫女怀孕了,生下来了,还是个男娃,起名朱常洛!”

我说:“那宫女也平步青云了!”

张良说:“当时万历皇帝明明只是一时之性,不想负责,甚至很生气,怀孕也不说声,竟然直接生了。内阁大臣是什么事都要管的,一看皇帝不想负责,又把老祖宗的规矩搬出来了,该宫女于是被册封了皇妃,死后又被孙子追封为孝靖皇后。但是万历皇帝从内心没瞧上这个宫女,所以孝靖皇后的一生基本在幽禁中度过,临死最后一口气了,万历皇帝才允许朱常洛去看一眼亲妈,和她告个别!”

我问:“因为立太子,当时明朝内部争论了多久?”

张良说:“前前后后差不多十五年,最终是内阁战胜了万历皇帝。皇帝想,既然不让我和我最爱女人的娃当太子,老子不陪你们玩了,你们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吧,我安心陪我的郑贵妃!”

我问:“那郑贵妃最后也合葬在定陵了吗?”

张良:“那她没那资格,只有皇后才有资格。正房是孝端显皇后,万历皇帝死后,他俩合葬了。不过孝端显皇后没有子嗣,万历皇帝死后,皇位传到了孝靖皇后之子朱常洛手里,朱常洛死后又传给了儿子朱由校,待朱由校上台后,孙子肯定要为亲奶正名,原本孝靖皇后被草草葬在天寿山陵区,但是奶因孙贵,把她也迁进了定陵,而且为其打造了史上最美皇冠,名曰:三龙二凤冠!”

我问:“那朱常洛咋没给他妈迁坟呢?“”

张良说:“朱常洛上台没一个月,然后一命呜呼归西了。这里面有个巧合,鸿胪寺丞李可灼进呈了两颗红丸仙丹,朱常洛服用之后,第二天便撒手人寰。究竟是阴谋加害,还是用药有误?,还是刚好命数已定?这就是明末三大疑案之一的红丸案。这个朱常洛有多倒霉呢,三大疑案均与他有关!”

我问:“那他死时,有没有立过太子?”

张良说:“当时万历皇帝在遗嘱里早就册立朱由校为皇太孙。不过因为“国本之争”一事,朱由校爷俩都不怎么受待见。他爹还好点,至少按太子的标准培养着,而朱由校呢,从来没上过学,甚至他在宫内受教育的权利还不如司礼监的太监们。过去,太子老师很容易成为皇帝的心腹,朱由校没上过学,哪来的老师,但是有从小到大陪伴自己的太监呀,于是,这个太监就上位了,叫李进忠,后来,他改了一个更令人熟悉的名字,魏忠贤!”

我说:“我对明朝历史开始对上号了!”

张良说:“朱由校在位的七年,基本上由魏忠贤一人把持朝政!”

我问:“当时朱由校多大登基的?”

张良说:“他登基时才十六岁,一个毛头小子!”

我问:“那他不到二十岁就死了?”

张良说:“和他爹一样,他吃仙药也被毒死了。对养生追求最极致的有两类人,一是古代皇帝,二是养生专家,却也是最容易半路归天!”

我问:“那朱由校十六岁登基,一个毛头小子,他懂什么朝政,他妈有没有垂帘听政呢?”

张良说:“朱由校的妈妈王氏,在宫斗中败给了李选侍,受凌辱而死,朱由校由李选侍抚养。他父皇死后,李选侍想把持朝政,内阁集团当时不同意,双方开始抢夺朱由校,最终内阁集团胜出,李选侍被赶出乾清宫,迁居哕鸾宫。高潮来了,没几天,哕鸾宫失了火,李选侍差点被烧死。这就是明末三大疑案的另一案,移宫案!”

我说:“那李选侍也是个狠角色!”

张良说:“不过,崇祯皇帝倒说李选侍人挺好的,对他们兄弟三个关爱有加!”

我说:“说到崇祯,相当于溥仪出场了!”

张良说:“不过后世对他俩的评价不同。溥仪做过伪满洲的皇帝、日本人的傀儡;而崇祯死法则很皇帝。看这一段描写:公元一六四四年四月二十五日,天还没亮,崇祯皇帝带着太监王承恩,从神武门离开了紫禁城,登上北面景山的最高处,他最后眺望了一眼已经二百二十四年的紫禁城,之后殉了自己的王朝!”

我说:“令人唏嘘的一个王朝就到此结束了!”

张良说:“话说崇祯是有政治抱负的,一上台,他就平息了魏忠贤刮起的阉党之乱。在位十七年里,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励精图治,本想力挽狂澜,可惜事与愿违,终究让闯王李自成给端了老窝!”

我问:“那闯王李自成起义前是干什么的?”

张良说:“李自成刚开始在国营快递公司上班。明朝末期,财政越来越紧张,需要不断瘦身,就把李自成搞成了下岗工人,不仅没饭吃,还有官府催粮派款、地主逼债收租,最终把李自成逼入了起义军,他接着揭竿而起,脱颖而出!”

我问:“听说李自成吃人肉是真的吗?”

张良说:“关于他吃肉的版本很多,我们无从分辨,咱就当一个故事听听吧。据说吃的是福王朱常洵,就是万历皇帝与郑贵妃所生的那个爱子,太子没争上,万历皇帝安排他在洛阳称霸一方。一六四零年,李自成攻克洛阳,宰了几头鹿,割了朱常洵的肉一起放锅里炖,美其名曰福禄宴,与将士们共享!”

我问:“当时李自成打完洛阳接着打的哪?”

张良说:“接着带领起义大部队开拔去开封。当时开封是河南的省城,结果打了一年半没打下来,那咋弄。那直接把黄河给掘了,开始水淹开封!”

我说:“李自成太残忍了!”

张良说:“三四十年前,有本历史小说非常火,就叫《李自成》,当时也获得了茅盾文学奖,作者是姚雪垠!”

我问:“那小说有多火?”

张良说:“当时可以说家喻户晓。那个年代的中国人,全民公知时代,自己可以吃不饱穿不暖,但是国家大事不能不关注。在这本书里,李自成仿佛就是冉冉升起的太阳。该书首写于一九五七年,历时三十多年,写了五部,好在他临死也没写完,否则,没法收场了,到底该怎么写李自成的结局?”

我问:“那这本书口碑如何?”

张良说:“评价有点两极分化。爱的爱死,恨的恨死,有人说姚雪垠是建国后第一作家,也有人觉得他是条哈巴狗!”

我问:“张良先生,那你如何看待这部小说?”

张良说:“四零后、五零后、六零后,可以读一读。你是九零后,就没有这个必要了。因为这本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作家跳不出自己的政治视角。但是它有两点值得推荐。第一,若是不读,你会觉得,李自成的起义一帆风顺,其实不然,起义军内部和派系间都有矛盾,前有狼后有虎,革命队伍每天都如履薄冰;第二,我认为整部书里唯一的亮点,是通过开封城一户普通人家的悲剧结局看到时代的灰尘,这一家有被明军杀的,有被清军杀的,有被黄河水冲走的,有被饿死的。年轻人看历史喜欢重骑冲阵的快感,我们更会共情于挈妇将雏的无奈!”

我问:“那这本书,如果现在出版,有市场吗?”

张良说:“肯定卖不过《明朝那些事儿》。特殊时代,特殊产物。姚雪垠写这本书时内心应该是摇摆的,一会想写写内心深处认识的李自成,一会又想,万一被读者揪住小辫子,自己会不会被吊死在路灯上?所以,他自觉不自觉的把李自成伟岸化,甚至套用了很多当下的思想,例如政治上使用的井冈山模式,军事上模拟的三国演义,把改朝换代归功于农民起义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56年,郭沫若为什么坚持要挖掘定陵?
这个贵妃不一般皇帝临死留遗诏当皇后,儿子被人吃了,孙子当皇帝
明代凤冠:顶在头上的奢侈品
什么仇什么怨!明十三陵为什么偏偏就挖了万历皇帝的定陵
明朝万历皇帝,怠政28年几乎不上朝
明朝穆宗朱载垕的贵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