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少少与饮之能治烦躁不得眠吗?
第71条:a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b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本条文分两段,第一段是为第二段服务的,用虚实反证的写法,对比说明什么样的渴欲饮水才是消渴。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太阳病,不论是用桂枝汤还是麻黄汤,发汗的方法应该详细告知患者,不然,发汗不得法就会造成大汗出,伤津液。胃为水谷之海,水谷精微随汗外泄,就造成了胃中干燥。康平本中的这段话为“胃中干燥,烦不得眠”,这才是符合“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的证候。“胃中干燥”的燥是火字旁的燥,是对干的进一步解读,缺少水分的意思,符合大汗出的后果。宋本“烦躁不得眠”的躁是足字旁的躁,是手足躁扰的意思,虽然历代注家不遗余力的解读,但是有谁见过严重到“烦躁不得眠”的患者只是“少少与饮之”就痊愈的?况且,真的“胃中干”到“烦躁不得眠”这种程度时,绝对成了阳明腑实证了,应该出现腹胀满、大便硬等等兼证了,远不是“少少与饮之”就可以解决的,必须随证选用三承气汤来治疗才是。
“烦不得眠”是“胃中干燥”这个病机的具体表现,俗语云:“胃不和则卧不安”,这种烦,是因为“胃中干燥”,阳不入阴而烦,也只有这种情况,才可能通过少少饮水,微和胃气,引阳入阴,达到治疗的目的。对“少少与饮之”,胡希恕胡老将本条与75条相结合,“饮水多,必喘”,提出另一种思路,值得我们思考:“少少与饮之这是个重点,不要大,这个胃中干就是人想水喝,你要不限制他,他猛喝,就坏了,那人非喘不可,因为渴得厉害,喝的水存到胃里头,压迫横膈膜就要喘的”。少少与饮之,不单纯是为了让胃气和,更是为了防止大量的水入胃中之后,引起喘或心悸的变证,这也算治未病吧。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这才是本条文的重点,上承“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如果不是“胃中干,烦躁不得眠”,而是“脉浮”,说明仍有表证,病尚在表,气机是向外的,“微热”就是证据。“小便不利”,津液都随气机到体表了,当然会小便不利。“消渴”,消渴分为三种,饮水多,小便少,称为上消。吃的多,大便硬,称为中消。饮水多,小便也多,下焦无热,不能气化,称为下消。本段内容既有渴欲饮水,又有小便不利,显然是上消。后世注家大多认为是膀胱气化无力,不能升发津液所致,个人表示不能认同。
伤寒之太阳包括太阳膀胱与太阴肺,所以太阳篇的小青龙汤、桂枝杏子厚朴汤等方子可以治疗咳喘。根据《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津液首先“上归于肺”,然后才“下输膀胱”。如果“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津液少到不足以“上归于肺”,就会出现“消渴”中的上消,渴欲饮水。没有津液可以“下输膀胱”,就会出现“小便不利”。津液虚,阳气相对过盛,阳不入阴,就会出现“微热”。所以治疗要从水之上源——太阴肺入手,才能达到“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的功效。
“五苓散主之”,个人认为,对五苓散的解读,李阳波堪称高手。方中只有茯苓、猪苓两味药带“苓”,为什么叫五苓散呢?他参考清陈灵石将“苓”训诂为“令”,“苓者,令也。化气而行津液,号令之主也”。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加长夏,刚好是五令,与东西南北中,寒热温凉湿正好匹配,白术性温,属东方春令之气。桂枝性热,属南方夏令之气。茯苓性平,属中央长夏之气。北方冬令属水,猪为水畜,所以猪苓性寒,属北方冬令之气。后天八卦中,乾属天、坤属地、兑属泽(水聚集的地方),兑泽在八卦方位中属西方,所以在沼泽中生长的泽泻,属西方秋令之气。
五苓散中泽泻剂量最大,一两六铢,合“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数,为方中之君药,能泽津液而泻水饮,完成“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任务。桂枝在方中剂量最小,半两,一两为二十四铢,半两为十二铢,合“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之数,用火数为什么不用二两?因为本方是为气化而设,用量大,气化就变成了发汗,改变了制方原则。白术气化中焦,茯苓气化中焦、下焦,猪苓气化下焦,都是十八铢,合“天三生木,地八成之”之数,木主升发,在这里却不是升发之意。木生于水而能生火,三为风化,八为火化,这里用八数,有从火化之意,为气化水饮服务。
将息法:“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白饮”就是米汤上层之清汤,取其轻清之气,且有养胃气的作用。“方寸匕”是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千金要方》:“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为度”,用一个边长各一寸的,像小刀子的小药杓去抄药末,非常少,有人算了一下,盛重一点的金石药末,约2克,轻一点的草木药末,约1克,所以真正想发汗,反而不能靠桂枝,而是靠“多饮暖水”。“汗出愈”,汗出的过程,就是“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的过程。
 
第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课前思考:
1.吴谦认为在“脉浮数之下当有小便不利四字,若无此四字,则为阳明内热口燥之烦渴,白虎汤证也”。胡希恕也支持这种观点,他认为“脉浮数而烦渴,这与白虎汤证差不多了,尤其白虎加人参汤证,脉浮数,烦渴引饮,那不是白虎加人参汤证嘛”。这种观点对不对?如果不对,问题出在哪里?如果没有“小便不利”四个字,本条文还成立不成立?
2.第57条,“伤寒,发汗己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本条为什么不能用桂枝汤,而是用桂枝剂量超小的五苓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详解“五苓散证”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71
伤寒论第71条心悟
蓄水证
伤寒背诵班十一期资料,再不看你就out啦!
建军回到本草学经方====五苓散(第三十一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