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热结膀胱”不等于“膀胱蓄血”
第106条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从成无己之后,注家将太阳病分为太阳经证与太阳腑证,太阳腑证又分为“膀胱蓄血证”和“膀胱蓄水证”,后人奉为圭臬,不容置疑。但是,仲师讲的是“热结膀胱”,没有说“膀胱蓄血”。热结膀胱不等于膀胱腑,在伤寒中,膀胱也可以是位置概念,比如340条:“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这里的膀胱、关元就是位置,相对于位置高的结胸而言,少腹的膀胱、关元位置低。结胸也一样,137条的大结胸证位置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也不在胸部。而11条:“热在皮肤,寒在骨髓……寒在皮肤,热在骨髓”,皮肤、骨髓是表里内外的概念,不能死于句下,认为就是皮肤、骨髓本身。215条“胃中有燥屎五六枚”,也是位置概念,胃中不是指消化器官的胃,而是大肠。所以,姜佐景不承认“膀胱蓄血”,他认为膀胱是位置,泛指下焦。那么,如果下焦之血不是从膀胱而来,又是从何而来呢?我认为从小肠而来!首先,在太阳经脉外联皮毛,内联脏腑的太阳玄府体系中,下焦的小肠归属太阳。《素问·血气形志篇》:“太阳常多血少气”,小肠奠定了太阳多血的地位。其次,《难经·三十五难》:“小肠者,受盛之腑也……膀胱者,津液之腑也。一腑犹无两名,故知非也。小肠者,心之腑……膀胱者,肾之腑。小肠谓赤肠,大肠谓白肠,胆者谓青肠,胃者谓黄肠,膀胱者谓黑肠,下焦之所治也”。“小肠谓赤肠”,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之热下移小肠,小肠的温度很高,可以蒸化血液,小肠才是血府,尿血也好、便血也好,血都是从小肠而来。《素问·气厥论》:“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热结膀胱”是尿血的原因,但不会大便出血,也不会月经出血,小肠分清泌浊,小肠的血,不但可以便血、尿血,也可以吐血、衄血,月经出血。第三,桃核承气汤是调胃承气汤加桃仁、桂枝而成,调胃承气汤泄胃家之热,小肠是胃家(胃、小肠、大肠)的重要成员,膀胱不是!如果泄膀胱之热,猪苓汤比调胃承气汤更合适。
虽然条文中没有写“小便自利”,但从124条、125条、126条综合来看,从后世注家鉴别“膀胱蓄血”与“膀胱蓄水”的特点来看,膀胱蓄血小便自利,膀胱蓄水小便不利。问题来了,膀胱蓄血了,小便从何而来?难道膀胱蓄血证不应该是尿血的吗?毕竟抵挡丸证说的是陈年瘀血,可以不尿血,桃核承气汤证是新血,为什么会小便自利?临床中泌尿系结石证也可出现小便不利,到底算蓄血还是蓄水?普通的泌尿系发炎引起肉眼血尿,淋漓涩痛,小便不利,算蓄血还是蓄水?插句题外话,大家公认五苓散证是“膀胱蓄水”,我认为五苓散证是三焦的问题,不是膀胱,膀胱为太阳腑,为里,如果真是膀胱腑有病,应该脉沉,参71条、72条,都是脉浮,如何理解?可以思考。
“其人如狂”,《素问·血气形志篇》:“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血多气……”,太阳多血少气,热邪属气,热邪与血互抟,就是“热结膀胱”。通俗的说,热就是炎症,膀胱就是泌尿系,热结膀胱就是泌尿系发炎。为什么一个泌尿系感染会“其人如狂”?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太阳经脉“从巅入络脑”,热邪随太阳经上冲入脑,导致神智不清。二、肝藏血,心主血,热邪与血互抟,随血进入肝脏,肝失柔和则易怒。随血进入心中,热扰心神则狂乱。虽有妄言妄语,但不到“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的地步,故曰如狂而非发狂。
“血自下,下者愈”,康平本中“下者愈”为旁注小字“血自下者愈”,就是说,仲师只是讲了会出现下血的情况,没有讲出现下血就会痊愈,“血自下者愈”是后人的读书笔记,估计是因为47条“自衄者愈”,认为下血是邪有出路,可以自愈。热与血结之后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热邪迫血妄行,出现便血、尿血或月经出血,并推测可能会热随血出而愈。之所以强调是推测,因为现在的尿道结石、肾结石的急性发作,非常符合“血自下”,有的结石确实随下血排出而自愈,但更多的患者虽然有肉眼血尿而不能自愈。二,血热互抟,蓄积于下,少腹急结。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素问·至真要大论》“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外证不解时先治外证,那什么是外不解?参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外证就是桂枝汤证,外证可以包括表证,麻黄汤证,表证不能包括外证,具体可以参阅胡希恕对42条的解读。吴谦说:“设外证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以麻黄汤解外”,他错了,麻黄汤证是表证。原注曰:“后云:解外宜桂枝汤”,《脉经》:“当先解其外,属桂枝汤证”,《千金翼》与《脉经》同,都证实了外证就是桂枝汤证。
“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没有外证了,只是“少腹急结”,小肚子拘急疼痛,《腹证奇览》中说腹证以左侧较为明显,于左脐旁天枢穴附近,上下二三节处,用三指探压,结痛异常,并有上下引痛的感觉。而《汉方诊疗医典》则说:“少腹急结,是瘀血的腹证,从左侧髂窝处,以指尖加压划之,患者可感到急迫性疼痛”。虽然二者指出的位置高低不同,但都位于左侧腹部,符合左血右气的规律。这个时候就可以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汤是调胃承气汤加桃仁、桂枝而而成,调胃承气汤调“胃家”之热,“胃家”就包括小肠。《神农本草经》:“桃仁:味苦,平。主治瘀血,血闭瘕邪气,杀小虫”,桃仁色赤,是活血祛瘀的药物,通行血脉。桂枝色赤味辛,与调胃承气汤中的甘草相配伍就是桂枝甘草汤,可以温通血脉,以护胸阳,免受芒硝、大黄攻下之害。喻嘉言说“桃核承气汤用桂枝解外,与大柴胡汤解外相似,益见太阳随经之热,非桂枝不解也”,明显是附会之言。伤寒113方中,用桂枝的42处之多,但解外的最少用到三两,本方中桂枝二两,配伍四两大黄,二两芒硝,能不能解外,可以思考。
将息法中芒硝烊化,“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然后讲了一个注家都没有关注过的服药法,“先食,温服五合”,伤寒论中有两处强调“先食”,一处是治蛔虫的乌梅丸,“先食,饮服十丸”,引虫外出。很多人不明白本方为什么“先食”,其实将息法中就有说明,“当微利”,康平本中为小字注解,但说出了服本方可能会微微下利,所以先吃点饭。
本方作为活血化瘀之祖方,除了治疗泌尿系结石证之外,还广泛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精神症状的治疗,妇女闭经、痛经、宫外孕、产后恶露不尽等等,都有较好的疗效。

第107条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课前思考:
1.伤寒八九日,“下之”之前,估计有何证候?
2.本条文中何证肯定是因为攻下引起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杨维杰先生:《伤寒论》太阳蓄血部位研究
(1)桃核承气汤证“蓄血”部位辨析
最常用的50个方证丨桃核承气汤(大黄 芒硝 甘草 桃仁 桂枝)(调胃承气汤 桃仁 桂枝)
桃核承气汤主治瘀热互结、下焦蓄血
桃核承气汤方证
热入血室--妇科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