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阳明中风真正的脉证
第189条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本条是个难点,注家各持己见,有说三阳合病的,有说太阳少阳太阴的,也有说太阳太阴两感的,还有说居然没有阳明证的,既然没有典型的阳明脉证,为什么叫阳明中风呢?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参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都是中风,都是脉浮紧,都是发热恶寒,太阳中风不汗出而烦躁,阳明中风口苦咽干。
“口苦咽干”,这是阳明证还是少阳证?阳明为两阳合明,风为阳邪,化热化燥,直趋阳明。口为胃之窍,咽为胃之门,胃热上熏,口苦咽干,与少阳没有干系。
“腹满微喘”,这是阳明证还是太阴证?邪热入里,热壅肠胃则腹满,这个腹满估计偏上腹。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燥结,腑气不降则微喘,与太阴没有干系。
“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这是阳明证还是太阳证?太阳伤寒,发热恶寒、脉浮紧是表有寒。阳明中风则不然,“脉浮”为表邪盛,表现为“发热恶寒”,但这个恶寒二日将自罢,不像太阳伤寒的恶寒,可以持续很久。“脉紧”为里有实,表现为“腹满微喘”,与太阳没有干系。
“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从“发热恶寒,脉浮而紧”与“腹满微喘”来看,是个表里俱实之证,阳明表证与阳明外证不同,阳明表证一定有中风或伤寒之外邪,外邪没有完全入里之时,虽有表证不可攻下。阳明外证是阳明内热蒸熏津液表现在外的证候,有外证可以攻下。所以,正确的治疗方式应该先以葛根汤解表,再清里热,或者直接以防风通圣丸表里双解。如果因为“口苦咽干,腹满微喘”误认阳明燥热里实而攻下,表热内陷,与攻下同伤津液,使原来阳明腑实的“腹满”变成太阴虚证的“腹满”,小便自利也会因亡津液而变成“小便难”,还可能会出现阳明中寒“反不能食”。
所以,虽然“发热恶寒”很像太阳,“口苦咽干”很像少阳,但不是三阳合病,仲师眼中的三阳合病是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本条虽有“发热恶寒”也是阳明表证,虽有“口苦咽干”也是阳明内热,虽有“腹满微喘”也是阳明大肠壅塞,与太阴无关。如果将本条与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互参,就会发现阳明中风的发展轨迹,从发热恶寒→汗出恶热,从口苦咽干→咽燥口苦,从腹满微喘→腹满而喘,没有什么太阳、少阳、太阴,既不是太阳为主,波及阳明的太阳阳明合病,也不是先有太阳病,后有阳明病的太阳阳明并病,就是仲师所说的阳明病。两条条文反映出“阳明中风”化热入里,进而化燥的病理过程及证候。历代注家之所以强调读原著,就是让我们忠于仲师本意,不要曲解条文,注家的解读仅供参考。
 
第190条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课前思考:
1.吴谦在《医宗金鉴》中,认为中风与中寒是“太阳之邪传阳明病,有自中风传来者,有自伤寒传来者,当于食之能否辨之”,那么,能食、不能食到底是为了辨什么?只是辨风寒之来路吗?
2.什么是中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二0)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伤寒论》阳明病篇学习摘要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5条
倪海厦黄帝内经之“阳明病”
倪海厦讲伤寒论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1)
『每天学伤寒』阳明病的各种情况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