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脉数用麻黄汤需谨慎

58条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浮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课前思考:

浮为在表,数为热,如果脉浮与脉浮数是麻黄汤证的脉象,那如何理解“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58条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浮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浮脉的部位表浅,轻触皮肤就能摸到搏动,重按稍减,但有力。主外邪侵袭,病位在表,没有深入体内,可以分为脉浮紧、脉浮缓、脉浮数、脉浮滑、脉浮弱、脉浮大、脉浮细、脉浮虚、脉浮迟等多种兼脉,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虽然病位在表,可以用发汗的方法,但太阳病分为太阳伤寒证与太阳中风证,伤寒用麻黄汤,中风用桂枝汤。“宜麻黄汤”,无从说起。

“脉浮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浮主病在表,脉数主热,但是否“宜麻黄汤”,值得商榷。因为第60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同样是脉浮数,总不能说“脉浮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或桂枝汤”。那为什么脉浮数会与麻黄汤联系起来呢?《伤寒论·辨脉法》:“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虚,风为热,虚为寒,风虚相摶,则洒淅恶寒也。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仲师认为,脉浮主中风,脉数主虚,风则为热,虚则生寒,风虚相摶,“洒淅恶寒”,这种恶寒比伤寒的恶寒要轻,像冷水洒在身上或小雨淋在身上时怕冷的感觉,相当于桂枝汤证的“瑟瑟恶寒,淅淅恶风”。可见这里的“宜麻黄汤”是针对“洒淅恶寒”而设,但麻黄汤并非最佳选择,因为在《脉经》中是“脉浮数者,可发汗,属桂枝汤证”。即使要用麻黄汤,也是石膏倍麻黄的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更合适。毕竟石膏可以制衡麻黄的温性,解表而不助热,石膏清热可以对治脉数。

站在西医的观点,麻黄的主要成分麻黄碱有兴奋作用,如果患者脉数,心率跳的很快,尽量避免用麻黄汤,以免造成医疗纠纷,可以用荆芥、防风、苏叶等药物代替麻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日学伤寒】桂枝二越婢一汤
大青龙汤证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8条
最常用的50个方证丨麻杏石甘汤(麻甘 杏 石)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 27太阳病 发热恶寒 热多寒少 脉微弱者 此无阳也 不可发汗 宜桂枝二...
《伤寒论》'桂枝二越婢一汤'证机理浅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