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少年躯体化症状与心理困扰的联系 || 渡过


01

青少年常见的躯体化症状

————

青少年的情绪问题往往通过以下场景被发现:第一种是家长接到学校电话说孩子要自杀或者状态非常不好,建议去精神科看医生;第二种是孩子不断的跟家长表达自己情绪不佳希望去看精神科;第三种就是孩子表现出心慌胃疼腹泻或者身体疼痛,三天两头往医院里跑,但是做了各项身体检查都检出不来任何原因,有的还吃药做手术都无法解决,最后医生建议家长带着孩子去精神科就诊。
我们知道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本身就会带来一些躯体化症状例如精力减退、食欲不振、失眠等,这些都是人体在抑郁焦虑状态下的常见反应,通常来说服用抗抑郁焦虑的药物后,其身体症状都会有所缓解。
这个情况不在我今天讨论的范围内,今天我想主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第三种情况——心理疾病的躯体化症状。
孩子在发生心理不适时,不是或较少以焦虑、恐惧及情绪变化等心理化的方式呈现,而是以头痛、腰痛和胸痛等自感躯体症状的方式呈现,但常规的医学检查又不能证实器质性病变的存在。由于未能发现病理学基础,因此孩子的躯体化主诉便不能进入生理疾病的范畴得到对应的医学处理;反复体现出这种表达倾向和求助模式的孩子,往往被认为潜在的心理疾病患者。
躯体化症状也是常见的心理问题,其在综合性医院更为常见。但躯体化症状难以被非精神科医师识别为心理问题,容易造成患者反复就医。
你或你的孩子有以下心理躯体化症状吗?
  • 神经科:常主诉头痛、头晕、感觉异常、震颤,不宁腿等;
  • 心血管科:常表现为心慌、胸闷、胸痛、血压升高、心律失常或急性发作性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大汗、强烈的恐惧感、濒死感等,常被误诊为冠心病急性发作;
  • 消化科:常表现为疼痛、恶心、消化不良、腹泻等。
孩子或父母大多关注其躯体症状所致的痛苦及其不良后果,一般并不主动诉及情绪体验,但常规的医学检查又不能证实器质性病变的存在,所以这样的情况往往很难通过医学手段进行治疗。

图源:unsplash

02

躯体症状在表达什么?

————

(1)躯体症状是一种心理困扰的表达
为什么心理困扰会通过躯体症状表达出来呢?
首先因为青少年没有学会正确的表达情绪的方式。各类躯体化症状的青少年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压抑与敏感。孩子难以用言语表达情绪,或者表达情绪的方式显得失控和不合时宜。这代表孩子对精神刺激及相应的情绪激活主要采取了躯体性反应方式而不是认知性反应,这是对心理社会应激的“高躯体反应者”。
其次也与青少年的人格及早年习得经验、抑郁心境伴随的植物神经症状被着重报告、与病人用躯体隐喻方式来表达情绪苦恼有关。
还存在社会因素如怕被诊断抑郁症后遭歧视,这也是青少年主要报告躯体症状的原因。
医源性因素如过度医学检查、模棱两可的诊断说明,甚至不适当的科普解释都可能使躯体化倾向加强。比如孩子经常关注一些疾病表现,总是将自己往症状里套。
(2)躯体症状受文化背景影响
根据临床经验,青少年比成人更易出现心因性的躯体化症状,中国人比西方人更容易出现心因性的躯体化症状。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大陆(包括台 湾)在抑郁症发病率上显著低于西方国家。针对我国大陆人群的相关研究也显示,我国精神科门诊患者的躯体化报告率自一直居高不下,以躯体化症状为临床主诉的患者往往达到70%以上,Kleinman认为87%去普通科的患者都可以被诊断为抑郁症,只不过他们的主诉是躯体症状而非精神症状。他认为中国人通过躯体化的过程来表达情感。
你可以回忆自己是否接受过这样的教育,或者是否对孩子这样说过:

“男儿有泪不轻弹“

“不准哭,不许哭,哭有什么用“

“哭是很丢人的事情“

“别老是传播负能量“

“你就算生气也不能表现在脸上,不然就会影响关系“

……

中国人通常会倾向于压制情感,以掩盖个体的软弱和保持社会的和谐。躯体化过程可以视为中国人理解自身症状获得健康资源等的一种交流途径。另一方面这和的社会语境有关,在不停变动的社会情境当中通过躯体方式来表达不舒服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方式。
这就导致中国人在表达情感时通常不会严格区分躯体和心理,会用一种混合的途径来表达情感。

图源:unsplash

(3)躯体症状是一种被压抑的情绪表达
《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这本著作中就针对青少年躯体化进行了细致的描述:若儿童未能在养育者的帮助下逐渐学习用语言表达感受,他们便可能倾向于用躯体形式(生病)或行动来代替语言。躯体化是情绪转变为躯体形式的过程。
幼年时我们遇到外界刺激会引起自然的躯体反应,这种自然反应多半仍会保留在我们的体内。如羞愧即脸红;在情绪压力下一消化、循环、内分泌、皮肤、呼吸和心脏等生理系统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激活。
心理发展成熟的人能使用语言描述体验,逐渐取代躯体自然反应。如果青少年在这一时期未能得到适当的指导,导致成熟受阻,那么自动化躯体反应便会成为情绪波动时常用的表达方式。由于缺乏用文字表达情感的能力躯体化障碍往往具有述情障碍。孩子如果未能学会用语言描述体验,表达情感,就容易出现躯体化症状。
(4)躯体症状是一种被压抑的需求表达
心理学上有个“因病获益”名词,意思就是为了避免某些不利或者满足某种需求而产生某些心理上或生理上的问题。
一去学校就开始呕吐胃疼;一想起某件压力的事情便心慌窒息……
孩子也许不想上学或者害怕恐惧某个场景,但是又无法说出自己的需求,所以就会通过躯体症状来让自己获得需求的满足。因病获益并非贬义词,也并非指孩子故意为之,许多状态都是本人都不清楚的情况下发生的。

图源:unsplash

03

如何处理躯体症状?

————

前文提到,孩子用躯体症状的方式呈现心理困扰,且常规的医学检查又不能证实器质性病变的存在所以无法对症下药。这时候帮助青少年处理躯体症状最好的方式就是心理咨询。
案例1:
代号A,男生,17岁,在校高一学生。
①发病症状:躯体表现为发病时胸闷、气急、心跳剧烈、喘不过气来、大汗淋漓、手脚发麻及站立不稳,心里非常害怕,疑似心脏病,十多分钟后自行缓解,休息一段时间后症状消失,行动自如。每次发病被送到医院后,各项检查正常。
②病程:初中二年第2学期发病, A在学校的一次公开课上被提问,未能回答上来,被老师严厉批评后,感觉当时头脑一片空白,心跳加剧。1周左右再次发病,发病后自行缓解, A在医院检查无异常后被其父母斥责,认为他是逃避上课。2周后再次发病,以后间隔时间越来越短,初三后被迫休学半年,在家自修学习期间,无发病症状出现。A升入高中开课后不久,即又开始发病,而且发病间隔越来越频繁。A不愿和同学过多接触,学习成绩下降,记忆力减退,压力越来越大。(案例来源已发表文献)
该个案的处理:
治疗方案: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尤其是以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与精神分析疗法来改善A对惊恐发作的期待性焦虑并与孩子一起释读引发焦虑心理冲突的原因。
治疗过程:首先是药物治疗来控制症状,主要是服用抗焦虑药和抗抑郁药物。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了解惊恐发作的性质,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心理冲突是患病的主要因素;采用行为疗法降低焦虑等级;参加更多活动转移对焦虑的注意力;打破惊恐发作的恶性循环。同时采用精神分析法分析焦虑背后的心理冲突,找出惊恐发作的根源。
治疗结果:A惊恐发作的次数逐渐减少并消失,但还伴有心烦、焦虑的情绪表现。坚持心理治疗1年左右后复诊。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进行检测,患者的焦虑值为42分低于分界值以下属正常范围内。现已考入高校,至今未复发。(案例来源已发表文献)

图源:unsplash


案例2:
代号B,女生,B大三年级上学期开始时想到即将毕业,对就业感到焦虑,入睡困难近3个月。感觉自己身体出现了问题,到医院检查各项体检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各项指标均正常,但仍担心自己身体存在某种隐藏的重大疾病,故不想苟活于世。B内心感到痛苦,情绪低落,精神不振,学习、社会交往受到影响。母亲曾在电话里安慰“不要想太多”。B表示如果自己死掉会对不起母亲,不想再这样下去了。
生活中重要事件:事件一,高中时父亲替B决定选读文科。事件二,大学时父亲再次替B决定从应用泰语专业转为财务管理专业。对于人生中的这两次选择, B均不满意。事件三, B高二年级时曾患病毒性脑炎,因病休学半年,住院3个月。(案例来源已发表文献)
该个案的处理:
发掘原因:B家庭内部的支持系统相对匮乏,B的父亲所采用的教养方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B自主性地表达、判断和决策,对B缺少肯定与支持;B与母亲关系较好,但母亲时常无法回应、满足B情感上的需要。B认为父母性格“固执”,这种性格特征传递到下一代子女身上,B亦展现出固执的性格,她在解读或处理某件事情时往往不能将客观现实与主观假设区分。这种性格因素导致B在面对就业困难时,自信心受到极大考验,并且过分关注就业的难处,出于自我防御机制的作用试图通过外部躯体症状来平衡内心冲突。
治疗方案:采用心理治疗的方法。通过资源取向的谈话,挖掘B拥有的资源与潜能,提升B解决自身问题的信心。鼓励B坚持早晚做一次放松训练,认真记录训练前后的情绪变化;鼓励B与家人(包括父亲、母亲与姐姐)、发小进行沟通交流,述说自己的近况与表达自己的需要。每次咨询时向咨询师反馈谈话的结果与感受。强化B新建立的合理信念;提升B解决问题的信心。心理咨询后,B现在准备利用身边的资源参加某个单位的实习。(案例来源已发表文献)

图源:unsplash

总的来说,帮助青少年处理躯体症状及心理困扰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 对青少年体验症状的痛苦等事实进行接纳。

  • 同青少年讨论躯体症状与情绪感受的联系。例如焦虑多伴有自主神经功能亢进,对身体感知方面注意聚焦增强了躯体不适的敏感性,让青少年意识到身体症状与心理困扰的关联。

  • 帮助青少年表达出压抑的情绪感受,不再以躯体化症状表达,学习新的情绪表达方式。

  • 改变回避性行为模式。说明对心理社会应激可有不同的应对行为。澄清问题,面对现实,陪伴孩子勇敢接受现实挑战。鼓励青少年尝试积极的应对行为,改变以往回避问题的消极应对行为。也会进行一些技术教学,例如正念冥想,放松、生物反馈等技术也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 同时予以药物治疗,以及其他共病的治疗

文\黄鑫(渡过心理咨询师)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向其预约心理咨询


——————————
马上就要开学了,孩子昼夜颠倒,游戏人生,该怎样推动孩子?
除了学习不能谈,其他都正常,到底孩子是否真的病了?
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复学失败,还有勇气复学吗?
孩子即将复学,家长和孩子需要做哪些准备?
针对孩子和家长遇到的难题,渡过《学会爱孩子》团队倾力准备理论+实操+个性化指导线上课 ,与您共同解锁孩子的学习困境,让休学变成家庭改变的契机,复学便是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与结果。
欢迎点击下方图片了解详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什么是青少年焦虑症?有哪些症状表现?该怎么办?
儿童青少年患焦虑症有哪些躯体症状?
家长如何识别青少年隐藏的焦虑障碍?
“隐藏”的焦虑:家长如何识别青少年的焦虑障碍?
父母的支持 是帮孩子赶走抑郁“良药”
家长需注意了!青少年出现这6个症状很可能是焦虑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