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好的亲子关系里,是可以说“不”的 || 渡过

【渡过父母学堂】致力于为心理困境青少年家庭提供实用、有温度的支持。每周仅一次,周日八点发。您在陪伴孩子中的所有困扰均可以在文章下留言,我们将在下周文章中进行回复。


很多家长在孩子生病后不太敢拒绝孩子的要求,好像被架在一种道德高地上,如果拒绝了孩子的要求,似乎就是不理解不关心孩子;但确实又有很多要求是为难的,无法痛快答应。

家长被困在一个“好父母”的决策困境之中,希望能够通过满足孩子的期待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以此获得安全感,达到疗愈。但似乎做一个“好父母”,需要牺牲很多东西。

在这里我想说,一个好的亲子关系,是可以允许说“不”的。

但为什么说“不”的时候,好像会把关系弄得很紧张呢?

场景1:高三想买新手机

孩子高三眼看着还有两个月就要高考,但是突然孩子提出“爸妈,我想换个新手机,换个iphone,因为旧手机不好用了”。

这时候,如果你是父母,你会如何回应?

A 仔细询问想换手机的原因,综合判断

B 苦口婆心劝告,高三玩手机不好,高考后换个新手机

C 直接拒绝孩子的要求

我想大家可能会在三个选项中纠结一下,其实不用纠结,因为大部分家长是三个选项一起使用。请看下方实例:

孩子:“爸妈,我想换个新手机,因为旧手机不好用了”

父母:“哦?哪里不好用啦?”

孩子:“就是上网会卡,反应很慢”

父母:“你高三了用手机也很少,上网慢也不影响啊”

孩子:“不是,我们有时候查题什么的就要上网啊,而且还有一些资料查找,在学校里又不能用电脑,手机这么慢怎么不影响?”

父母:“哎呀,高三了都,多问问老师比自己查要好,而且现在买个新手机,你网速一快,各种消息都能搜到,就分心了。乖啊,就坚持两个月,两个月之后,爸妈给你换个新的手机。”

孩子:“可是我现在就需要啊,之后给我买就没用了”

父母:“你把手机给我看看,反应是有多慢……..哎呀,这也不慢嘛,不就是稍微慢个10秒钟,你等会儿不就好了,一定要买新手机吗”

孩子:“这个旧手机用着真的不方便”

父母:“好了好了,我们也看过了,这个手机还没有到特别影响使用的状况,你本来就不需要怎么用手机哈,爸妈不给你换手机也是不想你分心,等高考结束之后,给你换一个。现在换新手机就算了。”

以上只是一个例子,可以看到和孩子的沟通中,家长也算是很有耐心,先了解情况再综合判断,软硬兼施,最终拒绝了孩子的需求。

这算是一个好的回应吗?

并不是,因为你会发现孩子很不服气,然后之后就会各种抗议,这件事儿的后劲儿还在持续发酵中。

图源:unsplash

我们来到孩子的视角:

孩子:“我还有两个月就要高考了,最近真的很紧张,在学校里压力也很大。所以每天都会想玩手机,最近出了一个小游戏很好玩,我想玩游戏,但旧手机太卡了,总是很慢很慢的反应,越玩我越焦虑。我想换个新手机,网速快一点,更好玩游戏。但是如果爸妈知道我买手机是为了玩游戏,他们肯定会生气并且拒绝的。”

咨询师:“感觉游戏是帮助你缓解压力的,玩游戏的时候卡顿会让你更焦虑”

孩子:“是的,就是有种我花了宝贵的学习时间来玩,还没能好好的玩的感觉。最关键一旦游戏卡顿,我就被拉回现实了,就想到我要高考,现在不应该玩游戏。”

咨询师:“听上去,还是因为总能感到高考的焦虑,所以你想要换手机”

孩子:“唉,是的,我心烦,跟父母说过,他们就说大家都是这样的,熬过去就好了,就苦这一两个月,让我坚持一下。可是我在学校总觉得心慌,或者注意力不集中。我觉得玩游戏的时候我心情还能稍微好一点。”

咨询师:“感觉你好辛苦啊,游戏确实能帮到你,但我听上去玩游戏也会让你有点负罪感”

孩子:“对,我也知道现在不应该玩游戏的”

咨询师:“你还挺会给自己放假的,懂得劳逸结合,很会照顾自己啊”

孩子:“啊?我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我能让自己休息吗?”

咨询师:“看上去休息对你来说有帮助的,只不过在高三的环境下休息本身也会带来焦虑。玩游戏是你找到可以忘记焦虑的方法,但看上去焦虑不会消失,只会越堆越多。”

孩子:“是的……”

咨询师:“那现在问题就不是要不要买新手机的事儿了,是能不能有一个合法休息时间让你不焦虑”

孩子:“对”

以上对话,虽然没有直接对孩子说“不”,但是的确拒绝了孩子买手机的需求。因为你了解了孩子的需求背后,是想要休息想要缓解焦虑,但是孩子无法直接开口讲出来这个需求,所以就用想买手机这个理由提出来。因此直接拒绝孩子买手机的需求,在孩子的感受上,就会是自己想要休息的需求被拒绝了,由此可能导致亲子关系的争吵。

这里就牵扯出另一个话题:

孩子总是不能直接表达出自己的内在需求,他们往往会提出一个看上去很有负担和争议需求,抛给家长。家长拒绝了外在需求,孩子就会感到内在需求被拒绝了。

因此,如果要想好好说“不”,又维护亲子关系,那么父母就得学会看到孩子外在要求里的内在心理需求。

所以我们常说:看见就是疗愈。

场景2:孩子先对父母失望,然后再修复关系

下面的图片是一位妈妈以事业为先,拒绝了孩子想要更多照顾的要求,而孩子感到很受挫。

但你仔细体味母女之间的矛盾,似乎是对于角色定位的冲突。

女儿认为在妈妈眼里孩子应该要是重要的。而母亲认为自己的事业更为重要。

我们不去深究对错,但是讨论怎样的沟通能够让双方都满意,不伤害这段关系。

《大巴上的女孩》
父母有时候不是不想爱孩子,只是没有能力爱孩子。
就像是上一段买手机的例子,要想理解孩子未能诉诸于口的内在需求,需要家长很有耐心和共情能力。然而有时候父母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真的会让孩子感受到挫败和失望。
但这个挫败和失望,也是成长的一部分。
回想父母自己的成长历程,是不是也经历过对自己父母的“祛魅”、失望以及怨恨呢?
我们会怨恨父母明明拥有却不愿意给孩子付出,但大多数时候,父母们是没有爱孩子的能力或方法的。
这个部分,不仅需要父母去成长,学习如何理解孩子表达爱意;同时也需要孩子去理解父母的局限性。
所以如果你无法迅速领悟上一种理解孩子内在需求的方法,那么你可以尝试这样对孩子说“不”:那就是承认自己的局限性。
育儿,最关键的就是可以放下自我,时刻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很多时候我们的执念,无非是我们的自我太大。当我们去要求孩子的时候,想一想我们的三观是什么,这时候我们的选择都会明朗很多。
承认自己的局限性,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为自己的育儿选择负责。然后学会坦然地接受,这就是我能力范围内可以给孩子最好的了,也许有错,但已经尽力。

小结:
今天讲亲子关系中,是可以说“不”的。
一种是理解了孩子的内在需求,所以这时候说“不”,拒绝的只是外在需求,但是不影响我们回应孩子的内在需求。第二种就是承认自己的局限性,可能自己就是无法了解孩子的想法但是也不能无限制的满足孩子的要求,那么就跟孩子承认自己没有能力满足这个需求,自己要拒绝这个要求。也许有错,但已经尽力。
当父母能理解孩子的内在需求时,孩子也会开始理解到父母的苦衷,看到父母内在的情感。
当父母表现出局限性时,孩子在受挫失望后也会调整对父母的期待。
其实,亲子关系中互动方式是相互的。
当孩子拒绝父母的要求,或者很痛苦的表示自己真的做不到时,父母也可以明白这中间发生了什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低头族”父母如何与孩子相处?
孩子玩手机成瘾,家长可能一开始就做错了
那有的人宁愿玩手机,也不愿陪孩子一起学习
因父母玩手机离家出走10次:小时候恨父母玩手机的孩子,长大后会怎样?
孩子放不下手机?用这些招儿准能「扳」过来!
青春期孩子躺平摆烂,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