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常熟的史前文化

常熟是历史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6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从西周晚期春秋早期的吴文化遗址到近代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常熟境内如星罗棋布,数量之多、时间跨度之长和史料延续性之完整也是全国县级市中数一数二的存在。

随着常熟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和建设生态旅游城市的需要,大多数古迹都得到了保护和修缮,大家可以随着我的脚步,看看常熟的文明起源在哪里。

这里为什么我要说是“文明”,其实“历史”和“文化”是两个概念,同属“文明”范畴。历史是有文字记载为证,常熟可追溯的历史最早源自3100年前泰伯、仲雍奔吴,带来了中原文明,开创了吴文化并一直延续至今。在吴文化之前,在常熟这块大地上还存在过其它文化,但并没有在史书中记载,也没有语言和文字能保存下来,我们可以称之为史前文化,如在长江太湖流域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虽然是处于新石器时代向金石并用时代的过渡阶段,但从遗址的分布和规模以及出土文物的数量和精致程度来看,可见当时在常熟虞山一带确实有过一个达到一定高度的古国文明存在。

常熟虽然在历史中记载古代部分地区是海洋,是长江入海口和大海的交界,虞山之所以被称为海隅山,是海中的一个山岛,在仲雍到来之前是荆蛮之地,但把时间再往前推1000到2000年,这块土地上承载过一个比较发达已具有社会性质的文明,然而到4200年前就消逝了,出现了文化断层,那是怎么个发展历程,让我们就从常熟的史前文化考古遗址来一看究竟吧。

钱底巷崧泽文化遗址

钱底巷新石器文化遗址位于常熟城区北郊的白龙巷钱巷村。经试掘表明,钱底巷遗址分多层堆积,主要文化内涵是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和商周文化,也发现了一些六朝、唐、宋文化遗存,把常熟的历史文化起点定位在了距今5500年之前。特别是在各个堆积层的孢粉带进行了分析,可以得到当时的气候条件变化状况,这也为常熟史前的沧海桑田的变化提供了依据。

钱底巷位于常熟北三环路北侧的萧山路旁

  

钱底巷文保碑就在路边

 

遗址就在这片区域

  

  

  

  

  

何村马家浜文化遗址

2020年由于龙腾钢厂扩建,取消了何村自然村,现属于龙腾厂区,挖基坑时发现遗迹并进行了考古发掘,经认定属于马家浜文化,何村遗址共发现从马家浜文化时期至现代的文化层10层,灰坑44个、沟8条、柱洞123个、墙1段、井3个、墓葬38座。发掘出土石、玉、瓷、陶、角等不同材质器物约100余件组,遗址发现的马家浜文化遗存是常熟最早、时间跨度最长的一处遗址,把常熟的历史从5000年再往前推了1000年,达到了6000年之久。

  河村遗址位于常熟梅李龙腾工业园西侧,现为厂区休闲绿化园

考古发掘时的基坑  

  现在遗址有指路牌

  但转遍整个园区并未找到一丝痕迹

  

仁厚墩良渚文化遗址

仁厚墩位于嘉菱荡东北岸畔张桥镇庙桥村,原是一座高出平地约5米,直径约50米的椭圆形土墩,现今已成为鱼塘,无法看到以往景象了。1983年这里出土了常熟第一琮,为国家一级文物,全国同类玉琮中最精美者之一,方塔街街心花园中雕塑即以此玉琮为原型。玉琮是古代礼器,形制为外方内圆的立状玉器,常熟出土的这个玉琮其上镌刻四面各六层共24组神人兽面纹图案,是良渚文化形式的典型代表。

  

  仁厚墩出土的玉琮

  仁厚墩现在已成为鱼塘

  

  

  

  仁厚墩往西不远处有连续的几个土墩,正好在常熟和无锡的交接处,应该和仁厚墩是同一时期的构建,但并无保护,附近村民还说不久前有盗墓的


罗墩良渚文化遗址

罗墩位于尚湖镇罗墩村朱巷,是一个4米高,20-30米见方的土墩,于1993年发现并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良渚第一龙”,为常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经鉴定为全国出土相似玉龙中绝对年代为最早的,距今有5200多年。形制较为特别,为双龙龙首合一体的对称结构,使整件饰品达到了整齐、稳重和静穆的艺术效果。

  

  罗墩出土玉龙

  罗墩遗址纪念馆

  文保碑和侧面,门上图案是出土的玉龙

  罗墩土墩封土台

  

  顶部墓坑

  

欧阳墩

位于张桥的欧阳墩尚未发掘,所有不能确定属于哪个时期的文化,但形制和地域和其它文化遗址相近

  

  

  

  

  

我们不妨可以把这些遗址分为两组,可以看出有着明显的地域划分,位于虞山东北方向是一组,特征是没有台墩,有多层的历史堆积层。起始时间较早。位于虞山西南方向的是另一组,有人工堆土台墩结构,仅有4300-5300年前的良渚时代文化遗迹。从地层孢粉分析结果表明,在6000年之前的马家浜文化到5000年的崧泽文化时期,气候逐渐从湿润变成干爽,原长江入海口由于河沙堆积先变成陆地,虞山北麓开始有人活动和居住。到良渚文化时期,气候长期干凉,海水逐渐退去,虞山南麓地区由于海拔比较合适,形成了水泽地带,非常有利于当时禾稻的种植,当时人们的农作物已进化有籼稻和梗稻。

常熟到现在仍有“高低”乡之分,这和当时形成的陆地海拔高低有着直接关系。俗称的“高乡头”处于虞山北面到长江一带,地势高不宜种植水稻。南面则反之,以盐铁塘为界一直到阳澄湖地带是为“低乡”,以水稻和水产为主要农业。

到良渚晚期气候转为湿暖,水域扩大,或水域的分布时常变动。这种自然环境一直延续到夏商时期。比较突出的事件就是历史传说中的“大洪水”了,不管是西方《创世纪》中记载的大洪水还是我国大禹治水的故事,反映了上古时期确实有段时期是气候反常的,经常发生的洪水和海侵破坏了人类的生活环境,常熟适合水稻种植的“低乡”地带又被海水所淹没,人们开始逐渐迁移到内陆,良渚文化也随之消逝。这和广域的长三角地区良渚文化出现断层时间上是吻合的。海水退去之后这些地带又变成了荆蛮之地,文化又开始了艰难的复苏,之后出现的马桥文化就在文明程度上大不如前,地域也是零星分布,不能成为具有社会性的大型部落。一直到商周时期泰伯和仲雍的到来,和中原文明又联系了起来,终于在这片土地上开创了璀璨的吴文化时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常熟修复罗墩良渚文化遗址 春节后开放
广富林考古遗址展示馆本月底正式开馆,罕见的史前建筑遗迹保存完整
昆山朱墓村发现良渚文化聚落遗址
江南考古志|“启幕江南”,从草鞋山遗址到环太湖文明
姑苏纪事:苏州城外的这个土墩,居然是江南史前文化标尺?
知识 | 史前美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序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