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再说一遍,这不是印刷事故


做書按:《王羲之放鹅记》这本书的编辑陆加(笔名“纸上造物临时工”)调侃自己和书的作者都是“被生活教育的中年男人”。因为这两年做的书叫好不叫座,他没少心灰意冷。到了这本书,叫好还是一样的,上榜了不少好书推荐榜单:中央美院的,好书探的,深港书评的,文学报的,南国书香的……上周还入围了单向街的年度好书。但是这次叫座似乎也有希望了,因为这书已经加印了!今天就请他来聊聊这本书诞生的来龙去脉,包括奇葩的书名,还有印刷事故一般的封面。


01

2022年开场我做了一本书叫《王羲之放鹅记》,这不是我们的第一本书,也不是最后一本书,但绝对是全程下来,一路问号相陪伴的一本书。

叶行一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乐府文化 x 纸上造物
2021-12

王羲之……什么放——鹅——记?当这本书第一次亮相,在选题申报会上,一贯干净利落、富有经验的营销编辑,素来灼人的目光突然暗了下,人也慢了下来,以这样的节奏念了书名,脸上写满了问号。
 
我于是讲说这是一本古代艺术家——当然,大部分都是书法家——的故事新编。营销问:是小说啦?我说,也不完全是,当然包含小说,但夹杂更多的还是些散文,随笔,日记,传奇,寓言,志异,甚至还有一篇古代艺术观的翻译。我一边给他看诸如《掀桌子的倪瓒》《〈食鱼帖〉和酒肉和尚》《韩幹画马》等题目与篇章,一边以“古代书画家的艺术人生”来给他定位。所以倒也顺利通过。

不过,末了,营销忧心忡忡地给我讲,有意思是有意思,但看这些故事,怎么就觉得有点那么不一本正经。
 
其实,何止不一本正经,有时候就是故意不正经。书里讲的很多古代书法家、艺术家故事,部分是历史上有记载、有据可查的,但部分也是子虚乌有的。如果是熟悉艺术史的人,就会觉得里面的故事多少有所耳闻;但仔细读着,又觉得新奇。这几分纪实,几分虚构,掺合比例很多样,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似真似幻,扑朔迷离。颇可玩味。
 
一直到现在,豆瓣短评里还是不断有人在问,明明看完了,看得好开心,很过瘾,可是仍然有点迷糊王羲之究竟有没有放鹅,鹅在哪里。甚至王羲之似乎没有正经出场过几次。真的是人鹅俱失。
 
 
02

跟这本书的作者叶行一认识,最初是因为豆瓣著名作家“风行水上”。

“风行水上”的文章很有趣,很受大家欢迎。有一段时间,经常跟一个叫“叶行一”的插科打诨,花马吊嘴,有趣的很。有一天看到朱岳转发了一篇文章,说有趣有趣太有才。这就勾起了我的兴趣,因为朱岳的小说正以脑洞大开、特别有趣著称,被他如此称赞的,那是一定要见识下。一读之下,果然是惊艳。

我当机立断,马上给叶行一写豆邮。我那时候也只是做过一本《寂静的深度》而已,不过叶行一倒也信任。同样,我对他的文字也是完全信任,所以稿子交到手,一直到最终出版,其余几乎没动过,除了编辑文字规范。

成熟的写作者,用了心写就的,基本是不要动的,这是我的编辑准则,除却一些国家规范。甚至一些写作者独具特色的错误——比如不那么明显的病句,都愿意保留,因为那也是作者自我的表现,是他自我表达的一部分。
 
倒是叶行一有几次问,有什么需要改的么?我回他的也总是同样的话,有什么需要修改的么?
 
我们之间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本书该叫什么名字呢?
 
关于书名我们斟酌了很久,叶行一跟我一起想了很多,因为写的是古代艺术家的事情,所以第一感觉是去古书里找词语、找例子,然后看看如何更改,或者变形。我记得有《古墨拾遗记》,《梁雨录》什么的,但始终都不是太满意,始终也找不到方向。虽然我们做书向来是放养式的,但也终于是有点焦虑,特别是跟编辑或者设计师沟通的时候,没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感觉项目就软趴趴的。有点没劲儿。但完全找不到头绪,又能怎样,无可奈何。
 
然后,就有一天,忽然看到钱选的《王羲之观鹅图》。钱选一直是我最喜欢的古代画家之一,这幅图原本也算他的名作,但一直没碰到。第一次看到高清图,喜欢得不得了。看罢,就兴高采烈给另一个同样爱画的朋友讲了半天,最后说画名的时候却脱口成《王羲之放鹅图》,然后,当然就是被无情的打趣了一番。恼羞成怒间,在构思回怼呢,刚好叶行一微信上过来询问书名的事。

猝不及防的转场以及发怔,却让我脱口而出——《王羲之放鹅记》,如何?

还没等回答,我自己就直觉到,这一次,好像是对了。怎么说呢?王羲之大家都是知道的,王羲之爱鹅,也差不多都是知道的,或者不知道,讲了一下,也就好像知道了。但王羲之放鹅——怎么说呢——王羲之,这位伟大的书法家,跟着一群大白鹅后面,是怎样的画面——透露着古里古怪,也有几分无厘头。倒是多少跟这书里的风格,跟叶行一讲述故事时候那种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有点暗合了。虽然细节还没能一一验证,但我心中马上感觉到“咔哒”合榫的清脆声,对上了。

 
03

关于这本书,对于我,只有一个问题,一直伴随着我,真正的一个问题,就是究竟什么时候出呀?
 
说起来这本书17年就计划要做的了。当时刚来北京不久,朋友一个小的出版公司看了稿子,觉得很好,当即就签下了,开场很顺的样子。但没想到稿子还没编好,那个小公司就因为两年没有流量书,风雨飘摇了几年后,终于支撑不下去。
 
之后书稿遇到了我工作的另一家出版公司,公司效益倒是很好,出版氛围也很好,这个书稿也获得了赞许,我的心也踊跃起来,准备在正式入职后好好做一做这本书,却没想到不到半年就在编辑部被淘汰失业了(我就是传说中“得地的”分不清的那种渣编)。别说如何做这本书,连自己能不能继续做编辑都陷入极大的怀疑。
 
再之后,书稿又流落到另外的机构,被驳回的理由,我记得有“这个作者没出过书,怎么保证销量呢”,“叶行一豆瓣只有9000多粉丝,没有你说的一万,就算一万,这也称不上网红”。就这样兜兜转转中,3年就过去了。
 
一直到最后的最后,到了乐府文化这里。乐府文化的创始人涂涂,我不记得他怎么看到这个稿子——可能是误发的么,至少我不记得有跟他谈论这个稿子过。他当即便说这书写得很好,出嘛,可以做啊。反而是我,毫无信心,忐忑心虚地谈及作者是素人,也不是红人。涂涂招牌式的笑嘻嘻,说那有什么关系,那就做呗,乐府文化可以出。我们就喜欢做有才气之人的第一本书。这大概是19年的事情了。
 
书做出来已经是21年年末,22年年初了。我做得真慢啊。这跟什么工匠精神不沾边,我就是太散漫了。其实都是成本。给涂涂道歉了两次,总觉得对不起。印出来后,涂涂跟我说,对不起,印厂文件搞错了,你的“纸上造物”logo页漏掉了。你不会生气吧?我跟涂涂说,不对啊,怎么好像我们一直在互相道歉,一直在互相辜负似的。我们这样做,好吗?
 
叶行一也喜欢道歉。独立书店进了一批叶行一的签名版(叶行一字写得真好,是的,他书法是童子功,从小练的。)叶行一又一次——我感觉我这里至少有三次了——小心翼翼地问我,真的,这本书能卖得动么,我这本书不会让你们赔吧?
 
 
04

第一批试读的小伙伴,火速给我发来两个问号,说你封面的图画印在了透明棉纸的背面,是印反了,还是……故意的呢?

封面(正面)

封面(背面)

还有,内封是一片空白,只字没有,不会弄错了,把样书当成品了吧?


还有哎,你这内文怎么排版很是放飞、飘忽不定,莫不是错版了吧?


答案很简单,肯定不是错了。这都是设计的故意而为之。

对我来说,书的设计特别重要。好的作品,其实不需要做太多改动,甚至,尽量不要改动,对于有些风格之作,甚至某些独有的瑕疵,都要保留。对于一个做书人,重要的是给内容一个展现的空间,这也是做书人不多的可以发挥的地方。书是一个空间,一个特殊的物理空间。作者的内容创作是在这个空间里的一次展览。设计就是如何策划这个空间,让这个内容恰当地显现或者说凸显给观众。这个设计不能喧宾夺主,这个形式要服从内容。以内容风格来定方向。
 
比如这本书里,故事的讲述虚实交错,闪烁不定。其中多有留白,又在不断跳荡。所以很快排版宗旨就定了下来,内文力求体现文本的闪烁呼吸,每个章节的版心都会变化,但同时保持页码位置恒定,在虚浮之间,让读者捕捉微妙变化的文意。
 
封面用了一个半透明的纸,透,又不能太直白。常见的透明用纸是硫酸纸,在这里显得有点亮脆,更想要的是朦朦胧胧之外,柔和一点、古典一点的。幸运的是我们常合作的纸商最后找到一款日本的棉纸。恰到好处。


封面设计也是很快的。因为这是一个故事集,我就想到要做一个拼贴风格的封面,无论是图案还是字体设计。
 
起初想到与书法相关的米字格和九宫格,但米字格过于贴近书法了,像字帖,就去掉了米字格。然后以此变形了钱选的《王羲之观鹅图》,截取片段做了拼贴。

画面定下来后,原本计划是印刷在内封正面,然后通过套在外边的透明棉纸映现在读者眼里。但打样的时候,发现这样过于模糊,不透明,反而是错印在外封背面的那种效果更好。尤其这种反常规的反印,刚好就契合了内文那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正正反反的感觉。那好,错到底,干脆就印到外封的棉纸上,而且是反着印的。事实上,效果很好。
 
一些读者很快就发现这个不合规,及其妙处。当然,也有人觉得有些触目(有人审美惯性较大,会觉得突兀,其实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一看之下,很是顺目,不以为怪,反觉得贴合、自然。当然,这与审美高下无关,仅仅是习性不同而已。)
 
整个过程很快,很顺利。固然,一方面是因为合作的设计师是老搭档,另一方面是因为我跟设计师的合作模式。出版合作里,编辑与设计师之间的合作是最容易出问题的部分。常常有编辑抱怨或者奇怪,明明这个设计师水平很好,特意邀请了,却偏偏在我这里,做不出满意的设计。

一般而言,两者良好的合作,需要一个互相趋近的过程。前期来说,应该以编辑为主,毕竟对书的理解,编辑更有发言权。但一旦双方完成了对书的理解,那么后期则以设计师为主,毕竟设计方面,设计师更专业。

糟糕的合作往往是双方的越界——比如,设计师在前期太强势,自以为是,编辑在后期横加干涉,总是拿自己的审美过滤设计师的,两败俱伤。好的合作,必然是基于编辑与设计师的互相倾听与互相尊重,还有对对方专业度的尊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本书的诞生
《黄庭经》欣赏,简直美醉了
晋-王羲之-黄庭经
王羲之写鹅
王羲之“以字换鹅”吐故纳新,学而成道,附《黄庭经》
小楷《黄庭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