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春节礼俗全集

过去,每当进入腊月,人们的话题就离不开“年”,所谓的“忙年”就开始了。有首歌谣唱道:“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祭灶之后,除夕临近,过了初一,人们的迎新活动又由此延续到元宵节。所以说,过年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过年指大年初一;而广义的过年却指腊月和正月近两个月的时间。“腊月正月都是年”是古代正腊两大祭礼文化的传承,经过几千年的演变,积淀定型为系列丰富的春节礼俗文化。

腊月二十三

祭灶

腊月二十三祭灶神是进入年关的标志。祭灶之俗产生于古人万物有灵的原始信仰。由于火的神秘性及事关吃饭大事,所以古人对灶神崇拜有加。最初的灶神是祭火官炎帝,也有祭黄帝的,也有祭火正祝融的,随着人们对火的神秘性的淡化,灶神也就更世俗化、平民化。《庄子》中把灶神描绘为女人形象,《庄子注》进一步解释:“灶神著赤衣,状如美女。”唐代以后,灶神又改为男子形象,据说他还有名字叫张单,可能源于道家张道陵之辈的创作。约在汉代,祭灶之日也于过去的孟夏改在了腊日。

《后汉书》记载了一个祭灶的小故事,说有个叫阴子方的人,腊日做早饭时忽见灶神现身,他连忙拿家中仅有的一条黄狗祭之。从此以后,他暴至巨富,田有七百余顷,到他的孙子阴识时家道更加繁昌。为了求福祈富,大家纷纷效仿,以黄狗祭灶,乃成风俗。

宋代开始贴木版印刷的灶君画像,改以饧糖祭祀,还用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令”。因为传说灶君还有监察世间每个家庭的职能,他会对每家的老小言行随时记入账簿,年终奏闻天帝,将来就会相应地给你吉凶祸福的兑现。这样的权利谁能不怕?所以就用饧糖给他吃,把嘴粘住,用酒糟涂抹灶门,把这位东厨司命灌醉,防止他说人间的坏话。祭灶时一般百姓的祝词很简单就是:“好话多说,不好话少说。”较有文化的人则诌文曰:“辛苦臭辣,灶君莫言。”等待香烧完,将灶神焚化,便算礼成了。

腊月二十三除了祭灶外,各家还要阖家团聚,设酒作食,燃放鞭炮,几与过年一般,所以百姓又称为“过小年”。      

腊月二十四

扫尘

宋代的祭灶日是在腊月二十四,范成大的《祭礼词》就是当时祭灶风俗的真实记录:“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半典祀。”现在,安徽、苏北等地的群众还保留着腊月二十四祭灶的古俗,也称二十四为小年。

这天还有年终大扫除的集中行动,古籍中称为“扫尘”。南方民谚云:“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京谚云:“二十四,扫房日。”扫尘是古代驱疫仪式的遗存,是日“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

净门庭……以祈新岁之安。”

在山西的农村称这天是“腊月二十四,爷爷不管事”,意思是灶王你上天言好事去了,无人监管,可以随意点了,对于忙年的人们来说是个忙中偷闲的好日子。      

腊月二十五

糊窗户

头一天打扫完房屋,第二天就该糊窗户了,太原民谣云:“腊月二十五,家家户户糊窗户”。过去旧式房屋没有玻璃窗户,窗棂都用纸糊,这天要把旧纸揭掉,糊上新纸。不少人家还要精心剪出各类吉祥镇邪内容的剪纸作品,贴在窗格中,表达对未来生活的祝愿。糊完窗户整个房屋焕然一新,过年的气氛也更浓烈了。

送孩姑在山西农村这一天是出嫁女在娘家的最后期限,她们必须在这天返回婆家,用山西民谣说是:“腊月二十五,送了孩家姑”。这种风俗本意是好的,无非是劝女儿早点回去帮公婆备办年货,一家团圆过年。而在一些落后的地方却有个别人认为:出嫁之女在娘家过年会给全家带来不祥,这些女人只得知趣地早早回婆家。但是这种风俗却坑苦了一些没有婆家的寡妇,她们怕在娘家落埋怨,往往在家家团聚的大年夜,拖儿带女流浪在外。      

腊月二十六

割年肉

各地谣谚均称在这天“割年肉”,实际上并非在这一天只能买肉,只是说明在忙于置办年货罢了。

腊月二十七

洗脚

晋东南谣谚云:“腊月二十七,浑家老小都洗脚。”太原谣谚也云:“全家老小都洗脚。”吕梁谣谚为:“婆姨女子都洗脚”。这天洗脚主要是指家庭中的妇女们,在封建社会她们都是缠足小脚,平时又羞于露出脚来,只有到二十七才解开裹脚条痛痛快快洗一次。我们了解到在湖南湘西一带也有在这几天“洗邋遢”的习俗,旨在干干净净地过年。他们的谣谚是:“二十七,洗不去;二十八,洗邋遢;二十九,洗尘垢;三十,洗标致。”因为辛苦了一年的劳动人民仅在二十七是“洗”不去一年风尘的,所以要连续洗四天,直到除夕洗出“标致”来。      

腊月二十九

祝福

祝福是吴越古俗,一般在每年的腊月二十到除夕举行,目的是“岁暮谢神,谢祖神”。每过腊月十五,家家户户就要舂糕裹粽,宰羊杀鸡,准备福礼了。祝福的日子选定后,拂晓之前要供上五牲福礼,有鸡、鸭、猪头、全鱼、元宝肉等,各装在红漆大盘内,上面插许多双筷子,旁备厨刀一把,并有一碗蒸熟的牲血附带作供。外加三盅茶、六盅酒、豆腐一盘、盐一碟、年糕数块、粽子一串等,以此来酬谢天地诸神及祖先在天之灵。

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祝福》就是围绕乡绅鲁四老爷家的祝福故事,揭示了所有像祥林嫂一样的贫苦妇女,在封建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的沉重枷锁束缚下的悲惨命运。      

腊月三十

炸秦桧

我国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飞于南宋绍兴十一年(1142年)除夕被秦桧杀害。宋孝宗时得以平反,追封鄂王,民间开始了每年除夕祭祀岳飞的风俗。这天老百姓出于对奸臣的痛恨要做一种叫“油炸桧”的食物作供品,即把两块面扭在一起,一根为秦桧,一根为秦妻王氏,放在锅里油炸而成。这种食品后来演变称为“油炸鬼”、“油果”、“果子”等,即今天的早点油条。受这种风俗的影响,山西农村群众要在这一天油炸过年的各类肉食、面食,还要供上祖宗牌位和亡亲灵位请他们回家过年。

守岁

除夕之夜,家人团聚,通宵不眠,谓之守岁。其意义在于送走旧年,迎接充满希望的新岁。守岁之俗本起源于宫中,明确记载除夕守岁之史事始于隋炀帝,据说这位极尽奢侈的皇帝每当除夕守夜时,就用沉香木、檀木点架篝火,一夜就烧去二百多车,火光冲天,香闻数十里。盛唐时期,更是君臣欢宴,通宵歌舞。此后民间也竞相效仿,成为风气。      

别岁

在四川和东南地区在除夕一天邻里间有互赠食品的风俗,叫馈岁。赠品不在贵贱多少,只重情谊。同一天,还有些地区的邻里要互相宴请,叫别岁。

清代的北京风俗一般在腊月二十九设宴别岁。在湖北、湖南的农村还有一种非常原始的问年习俗。除夕之夜他们要在粮仓、舂磨、猪圈、牛栏旁逐一用手敲打问年,如在果树旁问年时要一边敲树一边问:“今年结果不结果?”另一人在树后回答:“结果!”又问:“甜不甜?”答:“甜!”

正月初一

接神

正月初一黎明第一件事便是开门放爆竹迎接天地诸神,主妇们则布置好祭祀诸神、祖宗的供品。此时家家户户大门洞开,鞭炮齐鸣,他们迎接新神新岁的到来,也迎来新岁月里新的希望,湖北荆州一带群众在开门迎新之际还要大声念诵:“开门发大财,元宝滚进来!”湘西群众也有类似的新年开门礼俗,谓之“开财门”。

开门接神后,家长要带领全家祭祀诸神,依次为每个神位点灯、敬香、奠酒、三跪九拜。天地神位前要供上五盘炒菜、五盘凉菜、五盘干鲜水果、五盘油炸食品、五盘花馍,取意“五福”。晋南地区还要加供全猪、全鸡,全猪一般以一头、一尾、四蹄作为象征。灶君神位前要供枣山馍馍,上面饰以面塑的龙、凤、如意、瓜果等,大者可达十几斤,是北方特有的年节面塑工艺品。祭祀礼毕,再祭祖宗,其礼仪与祭神相同,家长还要在祖宗牌位前详细禀告一年来家中发生的喜庆大事,诸如建房、娶媳、嫁女、添丁、收成等等。      

拜年

拜年的礼俗源于古代宫廷中的元日朝会。在汉代每逢元日凌晨,各级官吏齐集宫门来向皇帝行贺年礼,皇帝要为百官赐宴,共度佳节。盛唐时期的元旦朝会之礼更为隆重,唐帝不仅要受百官朝贺,还有来自远方少数民族和属国的首领、使臣前来奉礼恭贺。宋代的朝会礼仪更向程式化发展,仅仪仗队伍就达五千人,据说百官山呼万岁的声音如同雷震,说明当时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更加强化。明清时期的朝贺从半夜就开始一直要进行到元日中午,官员们反复三跪九拜,万岁呼声不绝,饥肠辘辘,苦不堪言。

中国社会的家国同构性,促使封建的官方典礼在民间各个家庭内部模拟性地再现,“于是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种拜贺礼仪在今天演变为广泛的拜年活动。拜年首先是家拜,即家中小辈给长辈磕头。然后是近拜,即给本族长辈拜年。其次是远拜,即本村邻里好友互相拜年。某报载,一位干部在本局家属院拜年,其拜贺的顺序为:先局长,后副局长,而后处、科、干事等,虽楼上楼下穿梭往来,而尊卑次序丝毫不乱。可见朝会古俗对国人潜意识的影响。

正月初一家家吃饺子。饺子在宋代称为“角儿”、“角子”,因其颜色形状类似“银角子”(金的称元宝)而得名。明代始改为“饺子”,饺,本来是指饧糖,以其粘湿如胶,故称饺。明代以后专指过年食品饺子,其饧糖的含义遂失。吃饺子寓意为招财进宝,新年发财。      

正月初二

祭财神

这天黎明民间有祭财神的习俗。如太原城中市民要赶往府西街的财神庙进香。北京人一般是去广安门外的五显财神庙进香,以求一年财源茂盛,衣食有余。多数人是在家里祭财神,也有祭关公、祭观音的。

首节上坟

正月初二,新丧之家要祭奠去世亲人,称为“首节”。山西万荣县有首节风俗,这天的新丧之家会有众多亲戚前来烧纸钱。江南也有此俗,苏州等地在这天午前,新丧家门前插纸幡,乡里送纸钱,叫“过二节”。晋中榆次一带的群众要在这天上坟,祭亲人亡灵。山东和河南则在初三扫墓。

正月初三

小年朝

江浙地区称正月初三为“小年朝”,小年朝的意思就是这天的饮食、活动、禁忌和大年初一完全相同。清代顾禄《清嘉录》载:“初三日为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同。”有些农村在这天早晨还要拿香火、素菜供于井栏,将除夕时贴在井栏上的红封条揭去,名曰开井。

走初三正月初三还是女婿给岳父拜年的日子,俗称走初三。又相传初三是谷的生日,禁忌在这天吃米饭,否则会伤谷没米吃。      

正月初四

查户口

这天各地多为串门拜年,而在浙江却禁忌外出,俗传初四灶王爷要查户口,全家人必须人人在岗,接受核查。对于商铺中的员工们来说,初四也是决定他们命运的日子,老板要在这天宣布留用或辞退的决定,这个决定很委婉,凡是能参加这天祭财神的人都将继续工作,而未让参加祭财神的人就准备收拾铺盖吧,因为你已被老板辞退了。

正月初五

破五送穷

过去在正月初一到初四有很多禁忌,如不泼水,不扫地,灰屑不外倒,妇女不外出等等,但到正月初五所有这些禁忌都被破除,故谓破五。

太原等地以破五为“送穷节”,各家要扫除垃圾,投之门外,表示送走贫穷,祝新年丰收富足。

送穷是很古老的习俗,据《荆楚岁时记》载,古帝高阳氏之子喜穿破衣,喜吃粥糜,别人送他新衣,他撕破才穿,人称他为“穷子”。后来,他于正月晦日死在大街上。南北朝时就有祭祀他的习俗,曰“除贫”,这个习俗逐步演化为初五送穷节。

送穷这天山西大部分地区要打扫院落,倒垃圾,扔破衣物,意在送走穷鬼。寿阳等地的群众讲究早晨担水注满水缸,称为填穷。陕西人要用铁锅炒黄豆,叫做“崩穷”。大同一带的儿童要拿彩纸剪的小人到街上玩儿,称为“送穷”,如有小孩儿抢到手,称为“得富”。      

正月初六

开市

这一天各城市店铺开市恢复营业。山西北部有初六吃炒豆的习俗,俗传初六吃炒豆,夏天不招蚊蝇。山西南部习惯在这天把门神的眼睛挖掉,恐其作祟。家长还指使小孩把灶王爷的嘴抠掉,防他偷吃饭菜。

正月初七

人日

人日又称为人胜节,它起源于先秦时期古老的占卜术。古人相信天人感应,以正月初一至初七分别为鸡、犬、猪、羊、牛、马、人的灾祥占卜日。例如在初七当天风和日朗,那么这一年人的灾病就少;如这天阴雨风雪,则一年灾病丛生。后来又发展出八谷、九果、十菜。占卜日也延续到初十。直到现在还有农民在过年后关注每日阴晴,以占卜所主之物的灾祥。

历史上人们要在这天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形,制作成叫“人胜”的装饰品互相赠送,妇女们要把这种花胜贴在脸上,成为一种高雅的化妆,这天故又称“人胜节”。人日往往唤起人们相互之间的尊重,唤起人们对亲友的思念,文人们的诗歌也多反映了这种情感,如薛道衡怀念家乡的《人日思归》,杜甫缅怀朋友高适的《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等作品,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谊。现在晋南还有在这天用丝绸制作头饰“彩胜”的风俗。      

正月初八

祭星

传说正月初八是天上诸星下界的日子,寺观中要设祭星坛,接受布施,普通百姓在院内向北设案,要焚香礼拜,祈求丰年和平安。山西农村称初八为八仙节,要用供品祭祀八仙。这天还是谷神节,早晨太阳出山后要取五谷各一份,迎风扬洒,祭祀谷神。

正月初九

玉皇大帝生日

玉皇大帝是道教所尊奉的下临万民的天神,俗传正月初九为其生日。这天,信奉者要去道观中斋天。浙江一带有为玉皇大帝烧香磕头、祈求保佑的习俗。福建南部要在这天凌晨放爆竹,用水果、猪头、糕饼等供品祭祀。江苏南部也是家家放鞭炮,烧香敬天。      

正月初十

石不动

相传正月初十为石头生日,这天要在大石头前烧香祭拜,忌动一切石器,如磨、碾、碓臼等,这可能是原始时期石头信仰的遗风。正月初十过后,这些石器才能动用。在山西农村,俗传正月初十为老鼠娶亲之日,晋东南习惯用谷面做成叫“十子团”的面食放在墙角供老鼠吃;晋西南则在墙根放面饼为老鼠贺喜;晋北人要在这天吃莜面或高粱面做的面鱼鱼,蒸做同时不忘记给老鼠捏一只小花轿,放在墙角供老鼠娶媳妇用。

在河北北部,称正月初十为“十至”,各家要蒸糕或做米饭撒在各处,做为鼠食;还焚香祷祝,免鼠搅扰。

正月十三

喂鸟

山西农村习惯在这天往屋顶撒米面,供麻雀、乌鸦等鸟类啄食,祈祷它们不要糟害庄稼。它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友善的愿望,可谓山西人的“爱鸟日”。      

正月十四

试灯

近代元宵节演变为三天,正月十四为试灯,即在这天张挂完毕,进行彩排。

是日家家门口悬挂灯笼,各大街衢火树银花。晋中的街市已垒搭好架火,山西各地也垒旺火,各类灯棚、九曲黄河阵均已具备,人们急切地等待元宵节的到来。

正月十五

元宵节

元宵节为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道教称为上元节,百姓俗称灯节。这是继春节之后又一个节日高潮,也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刻。这天晚上,城乡灯火大放异彩,锣鼓喧天,鱼龙齐舞,男女老幼观赏游玩,是地道的中国人的狂欢节。

古人一直把朔望月作为历法的基础,并与回归年两个不同的时间周期加以协调,使人们的时间生活既符合月度变化,又符合四季流转的节律。元宵为新年第一轮圆月,处在新岁之首,因此古人对它的祭祀就尤为隆重,这便是元宵节形成的基础。西汉就有正月上辛夜祭祀天神“太一”的礼仪,被后人视作元宵节的先声。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元宵节的形成又有着促成作用。汉明帝为了表彰佛法,效仿印度摩揭陀国正月十五会聚僧众的故事,下令也在这天燃灯供神。随着佛教文化的广泛传播,正月十五燃放的习俗传遍全国乃至亚洲汉文化圈各国。      

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鼎盛时期,燃灯、舞狮等佛教意味的活动得到完善光大,其间又有道教的加入,渗透了原始的傩仪音乐舞蹈。到了隋代,正月十五已成为城市的不眠之夜,但见“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装异形”,元宵灯火已具雏形。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两个经济繁荣期,随着城市生活进一步发展,元宵灯火更为兴盛。统治者则把它作为粉饰政治的手段而大加支持,使之向奢靡豪华方向发展。明代把元宵节观灯延长至10天,百官也放假10天。清代减少为5天,民国以后又减为3天。

元宵节作为传统的民俗大节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狂欢精神,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全社会共同娱乐的形式,本身就是一个有着特殊社会意义的文化资源。

偷灯

由于“灯”与“丁”音近,因此很早就有元宵节送灯或偷灯的祝愿生子的习俗。《岁时广记》引《本草》称:宋代人以为正月十五的灯盏可以使人生子,若夫妇共同从别人家偷来,放在床下,当月便可怀孕。现在陕西农村还有请新婚女儿、女婿吃饭,并送灯送油的风俗。而在山西,家家要在土地神、门神前放面制的灯盏供人偷取。盼望生子的新媳妇在丈夫鼓励下要去别人家偷灯,认为偷回燃烧的灯盏可以生子。也有的地方让小孩去偷灯,说偷回灯来可保一年不病。

另外,元宵节还有吃元宵、猜灯谜、祭紫姑等风俗,就不再赘述了。      

正月十六

游百病

正月十六仍为元宵节的延续,这天人们一边游玩观灯,一边还要“游百病”。游百病也称“走百病”,俗称妇女在这夜出游可以除掉百病。这对于那些平时封闭在各自时空间的妇女们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实现本性感官愉悦的最好借口。北京的妇女要到前门摸门钉,认为这样便能生男孩儿,这则可看作是人类初始文化形态的遗风。

一般来说,过了正月十六春节也就结束了,但是人们余兴未尽,北京人要于正月十八去白云观“会神仙”,正月十九过燕九节。山西的群众于正月二十要过“添仓节”,正月二十五还要过“老添仓节”,焚香礼拜仓神,祈求庄稼丰收。“老添仓节”过后,新年的美食也就吃得差不多了,再也不能借过年偷懒了,因此俗语云:“过了老添仓,羞死馋汉懒婆娘”,人们又恢复了平常的生活,开始了新一年的劳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正月初一到十五的习俗
灶王节·节令/风俗辞典|风俗,民俗,辞典
小年的风俗来历 ( 图文乐)
中国文化全知道:过小年为何要送灶和迎灶?(图)
中国人过年习俗 古画完整版(附文19篇)
古人是如何过年的:从腊八到填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