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谈写作|文学审稿人的自我修养

文学审稿人,也就是通常我们讲的文学板块的编辑。但是编辑的工作内容很复杂,此处只讲跟审稿相关的事,所以只称之为“审稿人”。

这两天在简书短篇圈子里有一篇文章很火,内容大致讲的是作者因为某些原因被短篇小说专题的编辑拒稿,从而引发对编辑的质疑。文章下面有一条评论引起我的注意,这位叫“不流不流”的朋友写了下面这句留言:

说到了很关键的问题,编辑可以写得不好,但是得能看得出来文章的优劣。

对这句话我是基本赞同的,但这句话所暗含的观点却让我生发出一个假设:一个人真的可以在自己写得很烂的情况下,具备判断文章优劣的能力吗?

既然小说属于文学,而文学又是艺术门类,那么我们以人文艺术类的其他部门作为旁证。

一个戏曲评论家并不需要有很高的戏曲演唱能力;

一个绘画评论家也不需要画得很出色;

一个古玩鉴赏家也不需要自己真会制作古玩;

一个建筑鉴赏家也不需要自己会设计建筑。

......

这样看来,一个人的创作能力似乎跟他的鉴赏力没有太大关系。其实又不然,上述所提及的评论家和鉴赏家,大多在品评方面受过专业训练,做过深入研究。而许多审稿人以及绝大多数的普通文学爱好者却并非如此——他们只是看得多,却没有进行过“审稿”的训练和研究。

所以,我们先假设,对于一个审稿人来说,他的个人创作能力和对作品的评判是有关系的,但是具体关系不明。文章接下来的部分,笔者将尝试使用分析影响因素的方法,探讨这两者的之前的关系。相信这种分析体系,也是相对比较可信的研究方法。

影响个人创作能力的因素

1.个人阅读经验

2.个人生活经验

3.个人对以上两方面的理解

4.所处时代的大语境

5.书面表达的熟练程度

6.创作目的&在创作方面投入的精力

7.对相关学科的了解程度

8.天赋与悟性(理解能力)

9.创作者对自己的定位

10.同行的影响

11.创作者创作时的身心状态

12.个人性情与气质类型(成长背景)

影响审稿人对作品的评判的因素

1.个人阅读经验

2.个人生活经验(对作品真实性、生动性和合理性的考察)

3.对以上两方面的理解

4.所处时代的大语境

5.审稿熟练程度

6.审稿态度和重视程度

7.审稿人审稿时的身心状态

8.审稿人的性情与气质类型

另外,可能还包括:

9.审稿人所负责的栏目的定位

10.所收稿件总体数量和质量

11.审稿人所得到的待遇

12.审稿人在团队中的地位

13.权威与读者对同篇稿件的评价

14.审稿人与作者之间的关系

众多因素看似杂乱,但我们可以对其稍作归类,

在影响个人创作能力的12个因素中:1-8,是真正决定一个人“笔头”能力的要素,也就是说具有可信服的强相关,它们不会在某一天突然地发生剧烈变化。而9-12,则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或较弱的相关性。我将前者称为“文学思维模式”,后者称为“个人思维模式”。

同样的,在影响审稿人对作品的评判的14个因素中,1-4,属于“文学思维模式”,而5-8&10-14,属于“个人思维模式”。第9项属于与审稿人和作者都无关的硬性规定。

不管是创作还是审稿,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要尽量发挥“文学思维模式”的影响,同时争取避免“个人思维模式”的干扰,从而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发现,创作者和审稿人共有着其中的部分因素,这部分我们有时会称之为“文学素养”,但也不尽然。然而,可以明确的是,审稿人的创作能力和他对作品的评判并非绝对无关,但也不是前者决定后者。而是在基本素养之中,有交集,有源出一端的地方。既然他们的建筑都需要使用某一块砖,是一根茎上开出的两朵花,他们之间就必有很大程度的牵涉。

这其中,我个人认为,影响最大的还是第1点(个人阅读经验)及第3点(个人对阅读经验和生活经历的理解)。因为审稿人不可能花很多时间去审一篇稿件,而这两点则直接决定了审稿人对一篇作品的初步印象。因此,审稿人对文学的基本理解是很重要的,细分之,大致包括以下方面:

对作品文体的把握:

有些文章很难区分文体,这是事实。最典型的是散文和小说。当年史铁生把他的作品《我与地坛》投递到杂志社的时候,关于这篇作品应该放在哪个栏目就引起过争议,有的编辑认为它是小说,有的编辑认为是散文。最后还是由编辑和史铁生本人进行了探讨之后,才敲定以小说的“身份”发表。

但是,审稿人如果对文体没有清楚的认识,还是会将一些明显是散文的作品归入小说,或将一些形似散文的小说排除在外。所以作为审稿人,首先就应该区分好文体。

对作品类型的把握:

现如今通俗文学当道,但这不代表通俗文学取代了严肃文学。有些审稿人限于阅读面狭窄的问题,将通俗文学当做唯一的文学,而所有“长得”不像它的全部排除,造成了多起冤假错案。这一点值得深省。

在我看来,通俗文学和严肃文学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原因有三:1.通俗文学中也有好作品,例如金庸的武侠就是通俗文学中的优秀作品;2.就读者的角度讲,每个人有不同的阅读目的,通俗与严肃,满足不同人的阅读诉求;3.就文学创作者的角度讲,每个人天赋不同,有的人适合创作通俗文学,有的人适合作深入的挖掘和思考,术业有专攻,没有谁比谁地位高的问题。

对作品优劣的把握:

在文体类型体裁等方面基本符合栏目要求的前提下,审稿人有时需要对作品的优劣作出基本的评价,但是这方面却是十分暧昧的。历史上也有这样一些作家的作品,在他生前得不到任何重视,甚至被判为“异端”,而在其死后若干年,随着某种思潮的兴起而得到关注。

这关系到一篇作品的两个层次,一个是基本层次,一个是上升层次。当时当代以我们并不专业的视角,我们无法对作品的上升层次进行一个所谓理客中的判断。但是基本层次,对于审稿人来说,还是可以进行较为合理的把握的。

就小说而言,这个基本层次就是三个方面:语言、结构和故事情节,这三方面必须达到一条及格线。

语言:没有明显的语法和常识错误;

结构:有基本的叙事顺序,一定的内在逻辑,而不是九不搭八的呓语;

故事情节: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要素,但情节性可强可弱。

能做到以上三点,就可以认为,这是一篇合格的小说。而一旦其中的任何一部分有亮点(表现为运用了一定的语言技巧、结构技巧和故事情节编制技巧等),同时这三部分处于一种均衡范围内(也就是不刻意,不违和,不以此害彼),就可以认为这是一篇优秀的小说。

此处还涉及审稿人对于“经验”的看法问题。有些审稿人会对超出他以往阅读和理解经验范围的“陌生的”表达和结构形式给予包容或肯定,有些则无情扼杀。这一点同样与审稿人对文学的看法有关,有些人是“敏锐而求新”的,有些人是“迟钝而守旧”的。而这些个人气质也会影响审稿人本人的阅读和创作。

不得不承认,审稿是天底下最痛苦的阅读之一。

前段时间,我在简书建立了幽默文学专题,专门收一些文风幽默的作品,虽然门庭冷清,关注的人不多,但是偶尔也会收到热心朋友的投稿。即便稿量稀少,我还是略微地感觉到审稿的不易。因为当审稿人阅读完一篇作品之后,不管他有没有想法都不得不做出一个决定,这与阅读本身的目的是相悖的(阅读的目的绝不是理解和给作品下结论)。由于阅读目的的迥异,“审稿式”的阅读并不会提高审稿人自身文学素养于分毫,相反,还可能有负面影响。

另外,审稿人还需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例如文章是否涉嫌抄袭等等。总之,在审稿人不断努力完善自身素养的过程中,作者还是要多多体谅审稿者的苦衷,在一处碰壁,且莫过分纠结,可尝试投递别家或其他编辑。而就一位编辑或一个栏目拒绝了一篇优秀的作品,此一事给时代、社会和投稿者的人生到底造成了何种影响?我认为这是审稿方需要考虑的,但不是投稿者需要考虑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评论诗歌、诗风、诗人创作得失的文学体裁——诗话
写作笔记:创作者个人的人生状态决定着其散文创作的优劣
文学港湾|剑钧|品读散文的情
谢伯康作品
徐迟改变了无数人的文学基因(何建明)
汪 政 || 论贾平凹的散文观及散文创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