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郑卫国||十年眉睫

郑卫国||十年眉睫

十年一瞬,我认识的眉睫(梅杰)在这十年,已从一位小鲜肉成了大小伙,从一位青年学生成为了颇有成就的学者。从写书人到编书人,供职于北京海豚出版社,个人专著出版有10 本之多。

2006年初夏,我与一位名叫梅杰的大学生初识。那一天,在县文化馆四楼我召集本馆几位老同志研讨黄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保护名录定题。参会的有老馆长余绍青,和音乐、民俗专家吴淑林等。说是召一些老同志来议题,当时,县文化馆没有一个像样的会议室,把大家召拢来,端几把椅子相向而坐,设议题,大家谈。我作记录,一个本子一支笔,就在大腿上抄记。这时候,一个身材细瘦高挑,面目英挺,皮肤微黑的青年走了进来,他自我介绍:“名叫梅杰,还是个学生。”

群众文化从来是面向群众,无论老幼妇孺,只要是热心人,从来不会因这因那拒绝来访者。他就近坐在我的旁边。大家谈完了议题,就听梅杰发言。他谈到黄梅历史文化,历史名人,清代文学家喻文鏊,顺带着也提了喻血轮……

2006年暑假,梅杰又来了。这次,只有我一个人坐在办公室。在我的印象里,他不像某些文学青年,狂傲清高,一上面就咿哩哇啦,说写了多少诗文、读了多少中外文学名著,与省内外哪些名家有交往……他坐下来,静静地,说话声音不高,谈废名,谈喻血轮,谈电影编剧刘任涛,……依稀记得,我还向他提了提电影演员石联星,那时石联星已经过世好些年了,一张唁函从北京发到县文化馆放在桌子上好几天。还谈了明清上溯几代黄梅祖宗级别的士绅文人。他对那些人的了解程度,已经深入到家谱……几番谈论,我终于明白过来,他所提问题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最后来找你“探底”的。

现在的80 后,时代给予他们的话题很丰富,谈财富、谈大数据、谈大时代……讨论我们的星球,海阔天空。梅杰,坐在我的面前,如此冷静地谈文学,谈历史……而这些作家、艺术家的作品,大多已成昨日黄花,在我们的视野里早已雾化不见……不过,从文学人伦的角度,我觉得眼前(眉睫之前)是个做学问的宝物。佛家有句俗语:“出家之初,成佛有余。”这么年轻,对待历史,尤其对待历史人物,选项明确,目标既定,锲而不舍,可不就是成大器的坯坯?

梅杰那次跟我交流,表示了对黄梅本土文化的热爱,并询问过是否有必要留居本土。我非常认真地对他说:“既是热爱本土文化,还不如走出去作回头观!”当时,我也是随口一说,不想梅杰十年以后还提起那个款曲。

这是我们的一次长谈,大约一小时左右。

2007年底,我在新浪博客上点卯,发现了一位昵称眉睫的博客。博文写的多是黄梅的事情,对废名先生的文学作品和为人探究精深,而且连鸳鸯蝴蝶派的喻血轮也“飞”进了他的博客,最让我激动的是居然连三四十年代出生的著名报人(兼作家)王默人,离乡出走多年,杳无音讯的这位黄梅籍作家也被他挖了出来。他的这种掘进精神令我刮目相看。他对梅氏宗亲的作家梅光迪的研究,资讯详实,议题从容,俨然从一个青年学生到一个学者的跨越。读了他很多的博文,通过交流得知,此“眉睫”就是彼梅杰。

新近获得梅杰赠《黄梅文脉》一书。暑热高温,热汗浦面,脊如溪流,捧读他的大著虽然身在暑气汗蒸中,却也是凉风扑面,手掀书页时,汗渍透纸,还是不忍释手。眉睫笔下研究的大多都是黄梅的历史文人,视角新锐,笔下奇崛而又奔放。

读他的《废名》诸篇,行文老到,就像七老八十的学究,史料详尽,凿凿有据。废名文学之外,对宗教的探讨,对新诗的贡献他都看得准,解折透沏。如今,他是废名圈的主笔大咖。

其实不然,在他的笔下,对老一代文化人翟一民交往叙述,笔下就没有多少“废名”。翟一民曾经是新中国黄梅县文化馆第一任文化馆馆长。梅杰写到在研究废名选题时翟一民对自己的帮助,就一改对废名和喻血轮等研究的文笔的枯涩,而变得细腻,清灵,两人间,几次交往,上下文交待得朴实又简约,那种从容随笔实属别裁。

眼前跳出《心中高悬五祖寺》,对五祖寺,以梅杰的眼光,和他严谨的性格,读文之先,我想他如果据实而写,会怎么样?早在二十多年前,我写过五祖寺,更往早前,日本作家水上勉也写过五祖寺,我写五祖寺是写寺前“千级台阶”,水上勉写的是《东山枇杷》,更有许多国内外知名作家笔下写过的五祖寺……结果,这篇《心中高悬五祖寺》他写得灵异,精巧,很有青年人的思维张力,是一篇我读到的不多的激情昂扬的好散文。

梅杰如今是个写文章的好手,据我浅见,他首先是一个颇具眼光的读书人,史学沟沉,书海浩繁,他没有去读当前那些文学大师的文章、没做网红网粉,而是选择了一条僻静的小路,沿着故乡故土的一脉书香攀崖涉水蹭蹬前进。黄梅县历史悠远,文脉绵长,从仕宦笔墨到乡绅诗文。

梅杰在《汤氏父子与黄梅》一文中,从汤用彤的籍贯追究过去,因为过去充斥国内各种档案史料都说汤用彤出生甘肃渭源县,一生从未到过黄梅,用以说明他跟黄梅本土没有关系,更谈不上根器相连,文脉相系!就连他的儿子汤一介先生也是这样认为。当初,我在图书馆翻阅资料也感到奇怪,他的父亲汤霖出生于湖北省黄梅县孔垅汤大墩,他的哥哥汤用彬也在黄梅,他没有来过黄梅吗?梅杰通过从《汤用彤与青灯泪》着眼深探细究,十分有说服力地将汤用彤与黄梅的文脉血统维系了起来……

除了汤家,梅杰的眼睛还关注到了帅家、喻家、石家……这些在黄梅文脉上熠熠生辉的仕宦名门。过去,黄梅民间包括我在内,都只是关注这些家族和他们中出类拔萃的人物产生的民间传说,很少关注到一个家族的起兴势微,延续走强……梅杰这十年间像个老中医在为他们“探脉”。眉睫开处,胸襟大张,虽然小处着眼,却能够“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王勃《腾王阁序》)

        在他的这本文章合集中,我读到了徐鲁写的那篇《独守千秋纸上尘》,他在文中说:“眉睫君作为‘80后’,这一代中的少年才俊,沐浴和承传着鄂东先贤们留下的那一脉书香与文化的薪火,心怀高古,意气风发,走的是一条通识博雅的学术大道,可谓鄂东这片文化沃土上新一代的‘读书种子’”。

“读书的种子”,希望梅杰这颗“种子”,深扎黄梅文脉沃土,芽冒出来了,树长成了,树杆挺立地平线,直向云表深空纵放自己的新绿,长成大树,临风抖擞自己的精神。

   作者:郑卫国  网名:赤土黄梅

      编       辑:唐亚红

      执行主编:魏鲜红

      主       编:曹锦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郑卫国│悼黄梅县文化局局长张志雄:东山练梅骨 西苑赏红花
​驰援麻城, 黄梅来啦
随缘斋主|独山探文脉
黄梅戏的简介,谢谢
黄梅鱼面
黄梅采茶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