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茅奖评论】《人世间》:一部时代的奥义书

"世界诺奖"

"中国茅奖"

点击图片查看一~九届43部茅盾文学奖作品

黄坤明、铁凝为获奖作家梁晓声颁奖

读完《人世间》,一个久违的汉语词汇呼啸而出:丰赡。不仅因为115万字的规模,也在于其气势如虹而又纵横纷纭的包容度。好的长篇小说就是作者向公众展示带有相当自足完备的知识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作者所持的世界观、历史观、生命观,以及个人的品格、教养等都会无处隐遁,而作品正好也回应了长篇小说所赋予的这种使命感和阅读期待。与此相关的是,作者要在遵守长篇小说的基本戒律之下,以个性的表现方式向公众勾画出一个更具真实意味的另一个世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世间》是与真实的人世间互相观照、互相拷问,并互为表里的另一个属于梁晓声的人世间。

中国古典小说,无论长篇巨制还是短篇佳构,最为夺目的美学特点,在于其丰赡性。文体互渗,以至于各个文体之间的边界模糊;内容磅礴,以至于天下万物无有不可入小说者;结构谋篇时,随心、随意、随量、随缘,行乎未必当行,止乎未必当止,一件作品,无论规模大小,无不以承载尽可能丰沛的信息量为己任。如此,因其丰赡而语义崚嶒,因其丰赡而百读不厌。一部以故事争胜的小说,再新鲜的故事都会在日新月异的生活面前迅速变得陈旧,而有可能让时间的脚步慢下来的,正好是超越故事本身的部分。而超越故事本身的小说元素就是作者以小说的方式所勾画出来的另一个人世间。《人世间》的创作让我们惊喜万分地看到了超拔自己时代的梁晓声。 

《人世间》的规模够大,情节并不复杂,作者却写出了复杂性。时代的复杂、群体的复杂、个人的复杂,这一切都是由小说的丰赡性完成的。周家的家庭构成并不复杂,父母、三兄妹。父亲终生以“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为荣,为了祖国的建设事业,转战于离家数千里的各个工地;母亲在对子女的日常教育中完全贯彻了丈夫的意志,忠于国家,与人为善。因此,当时代洪流以摧枯拉朽之势驾临这些时代青年以后,这个家庭虽然暂时分离了,该下乡的下乡,该留城的留城,但道德和情感基调却牢不可破。女儿周蓉虽然叛逆,却也秉承了家教家风,忠于职守,积极向上。留在本城的周秉昆成为整部小说的聚焦,时代阻断了他的人生道路,使他陷入终日为基本生存而拼搏的泥沼中,其身份始终是一个挣扎在生存线上的普通劳动者。但他的身上却始终激荡着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基本底色:忠诚、正义、热情、仗义,以及自我牺牲精神。他的个人能力有限以至于连基本生存都保证不了,但并不影响他成为一批与他同样处在社会底层的亲朋们的主心骨。哥哥周秉义从农垦兵团考入名校,随后人生进入快车道,历任要职,但他始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将自己的人生自觉地融于时代,并且始终处在慎独和反思状态中,成为一个在仕途上不算成功但在道德上相当完满的知识性官员。姐姐周蓉也考入了名校,年纪轻轻便获得了较为辉煌的学术地位,但因为婚姻变故,她毅然抛弃所有,远赴欧洲十多年陪护女儿。

《人世间》以相对简单的故事框架,组建了一个足够丰赡的人世间:将家国情怀与民间道德杂糅在一起,使得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相向而行,且互相比衬;将时代的演化轨迹与对时代的观察思考一一对应,由此产生反讽、对比的视觉效果;将宏大叙事与街谈巷议,以及个人的闲言碎语,一并置于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填补情节推进中的话语空白。因此,《人世间》不仅是一个时代的起居注,也可视为一部时代的奥义书。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人世间》作品、作者简介,颁奖词及获奖感言

《人世间》  梁晓声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7年11月


作品简介
《人世间》是著名作家梁晓声饱含深情的总结性作品,展现了作家丰厚的生活积累和健旺的创作活力,标志着梁晓声新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新高度。
 
《人世间》以北方某省会城市一个平民区——共乐区为背景,刻画了从这里走出的十几位平民子弟跌宕起伏的人生,展示波澜壮阔的中国社会巨变。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至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他们有的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成为社会精英,微之光却永远闪耀,梦想的力量荡气回肠。
 
这是一部关于苦难、奋斗、担当、正直和温情的小说,平民视角,悲悯情怀,激烈的戏剧冲突,纵横交错的复式结构,通过一个个可亲可感的人物全景展示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都让小说具有某种“史诗”品格。

作家简介
梁晓声,作家、学者。1949年生于哈尔滨市,原名梁绍生,祖籍山东荣成。现任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今夜有暴风雪》《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雪城》《返城年代》《年轮》《知青》等作品数十部。多部作品被译介到海外。


颁奖词
在《人世间》中,梁晓声讲述了一代人在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奋斗、成长和相濡以沫的温情,塑造了有情有义、坚韧担当、善良正直的中国人形象群体,具有时代的、生活的和心灵的史诗品质。他坚持和光大现实主义传统,重申理想主义价值,气象正大而情感深沉,显示了审美与历史的统一、艺术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获奖感言

正如大家所明了的,文化不论对于个人好心性的养成,还是对于国家乃至全人类可持续的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决定人类有能力做什么,科技决定人类可以做到什么水平,文化省思哪些事应该做,而哪些事不应该做。故所以然,从党中央到国务院,一向特别重视文化建设工作。文学只不过是文学,并不等同于文化,也不约等于。但文学是其它各艺术门类的酵母,“文艺”二字注释了此种关系。若将文艺从文化内涵中剥离出来,文化便很容易成为束之高阁的学问,结果对于最广大的人们失去了感染力。用时下流行的说法那就是“不接地气”了。中国的文化在影响世道人心方面,责任格外沉重。正如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多么庄严正大的信念。中国文化的责任如此长路漫漫而求索不易,靠什么助其一臂之力呢?身为作家,60岁以后我常想这个问题,并且首先想到的是文化的长子文学。我认为就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文学对文化影响世道人心的使命,具有责无旁贷的义务。但人们对文学的要求是多种多样的。文学不可能也不应该自囿于某一种理念。囿于任何一种理念的文学,其结果必然是作茧自缚。但文化的生态园不论何等的多种多样,如果偏偏缺少为文化之沉重的使命而分担一点儿作用的文学,则这样文化的生态是遗憾显然的。我倍觉荣幸的是,与我同时获奖的4位作家同行,不论是年长于我的前辈,还是年轻于我的新老朋友,都以自己的作品参与了为中国当代文化的“拾遗补缺”。我们的作品风格迥异,文学精神却基本一致。

(来源:中国作家网,有增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梁晓声《人世间》第一,文学是与人为善的
《人世间》2
令人破防的热播剧《人世间》背后,梁晓声的创作历程更令人感动
梁晓声:三个关键词
郭进拴|从小说到电视剧的《人世间》
梁晓声谈《人世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