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70后作家在当代文学史上的位置

70后作家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入文学界,到现在已经20年了。20年间,他们从当初文学的“新生力量”,到现在已经成长为文坛的“中坚力量”。现在70后作家已经占据了重要文学刊物的半壁江山,也有一些70后作家推出了重要的长篇小说,在文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与此同时,他们置身其中的中国文学界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为他们的成长与“经典化”带来新的挑战,也带来新的机遇。

变化之一是网络文学的崛起。20年间网络文学从无到有,到蔚为大观,已经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但70后作家大多没有加入网络文学创作,而仍延续着“新文学”或“纯文学”的传统,坚守着自己的文学理想,他们的创作在网络文学的视野中被称为“传统文学”,这固然有着轻蔑与意图超越的因素,但如果从长时段的历史来看,70后作家可以说是处于“纯文学”与“网络文学”夹缝中的最初一批作家,他们的理想主义让他们的坚守带有悲剧色彩。

变化之二是市场机制的出现。市场经济在90年代初出现,对于中国是一个新事物,也对文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市场机制不仅影响着文学的生产、流通、接受等外部环境,也影响到文学的内在评价标准。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好的文学?在单纯的市场逻辑中,只有能够畅销的文学才是好的文学,韩寒、郭敬明等80后作家的异军突起便借助了无坚不摧的市场逻辑。但文学作品不是简单的商品,而是一种带有审美意味的精神产品,这样特殊的商品如何进入市场?可以说至今我们仍在探索之中。但70后的创作处于市场机制带来的最初震荡时期,这对他们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变化之三是文学位置的改变。在80年代,中国文学在社会领域中处于先锋位置,那时文学一方面通过率先提出并讨论社会与精神议题,引领社会进步的潮流,另一方面也对文学自身的形式、语言、叙述方式进行探索,拓展了文学的表现力,但进入90年代之后,伴随着大众文化的崛起,文学在整体社会领域中的位置迅速边缘化,在影视、网络等强势媒体的压力之下,文学只能固守一隅,这为70后作家的成长造成了重重阻碍。

这种种不可预料的重大变化是70后作家的成长背景与环境,如此巨大的变化可以说是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史上所没有的,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与50后、60后作家相比,70后作家身上延续了他们的文学理想,将文学视为一种精神或美学的事业;另一方面,70后作家普遍接受了高等教育,这让他们的知识更加丰富系统,但在社会阅历与人生经验上他们则不如50后、60后作家更加曲折、复杂与宽广。而与80后、90后作家相比,70后作家则经历过物质匮乏时代,大多是非独生子女,没有受到社会与家庭过多的关注与宠爱;但是他们也不像80后、90后作家普遍受到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的影响,并不将文学视为娱乐、消遣之物。在多个层面的意义上,70后作家可以说是“过渡的一代”或者“独特的一代”。“过渡的一代”是指在70后作家身上,既有50后、60后作家的理想气质,也有80后、90后作家的务实品格,在文学的气质与观念上有一种“过渡”性质;“独特的一代”是指70后作家的经历与经验是独特的,无法复制的,他们置身于巨大的文化断裂带之上,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内心世界都经受了巨大的冲击,而他们的作品也正是在这种独特的环境中所绽放的花朵。

70后作家内部也是丰富复杂的,他们成名有先后,但每个人都是独特的。70后作家的成长与经典化之路并不顺利,他们所处的时代正是文学机制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旧有的文学机制已经失效,而新的文学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他们与中国文学一起处于困顿与摸索之中。如果与前后时代的作家比较一下,这一点将会看得更清楚,在60后作家开始写作的时候,一篇小说或一首诗歌就可以全国闻名;在80后作家开始写作的时候,一部作品就可以畅销全国,但是70后作家没有这样的幸运,他们大多在写作之路上摸爬滚打了许久,才以自己的实力获得文学界的认可。

现在年龄最小的70后作家也已迈入40岁的门槛,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完成”了自己,或者至少“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阶段,但相对于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他们“经典化”的程度尚嫌不够,尚未得到文学界与社会各界的足够关注。这也是我们编辑这套“走向经典丛书”的主要原因,我们希望通过这套丛书向社会展示70后作家所取得的成就,也希望这套丛书能有助于他们“走向经典”。在70后作家中,我们选择了付秀莹、魏微、石一枫、弋舟、李浩、海飞、刘玉栋、吴君八位作家作为第一辑推出,以下我们对这些作家的创作历程与特色简要做一些介绍与分析。

付秀莹《旧院》

付秀莹最初以《爱情到处流传》《旧院》等小说为文学界所熟知,其后推出长篇小说《陌上》《他乡》,引起了更多关注。其小说继承了《红楼梦》等中国文学的美学传统,但又融入了当代中国人的生活质感与内心波动,语言灵动,叙述自然,娴熟地运用白描、留白等古典小说技巧,她的作品表达的是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细节,及其情感与心灵的隐蔽幽深之处。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人的生活理想,以及中国人为人处世的方式。她对传统中国美学与现代抒情小说传统进行了创造性继承,不断探索着新的中国美学的表现形式。

魏微《在旅途》

魏微是70后作家中较早成名的,她早期的小说《化妆》《大老郑的女人》《乡村、穷亲戚与爱情》等已成为经典。魏微也是70后作家中较早推出长篇小说的作家,她的《流年》《拐弯的夏天》在文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她的小说注重对人物内心隐秘心理的挖掘,文笔细腻深刻,挖掘人性入木三分,其小说似乎是萧红小说与张爱玲小说的结合,既有张爱玲式的对人性幽微的洞察,又有萧红式的大气与孩子气,魏微将之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属于自己的风格。

石一枫《五年内外》

石一枫以《世上已无陈金芳》《地球之眼》等小说引起了文学界的集中关注,他的长篇小说《心灵外史》《借命而生》也受到了广泛欢迎,石一枫早年的小说受到王朔、朱文等作家影响,行文犀利,语言幽默,但近年来的小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特色,他善于在时代的变迁中观察与塑造人物,在人物的成长与变形中突显时代的奥秘。石一枫重新回到了老舍和茅盾的传统,老舍对底层小人物命运的关注,茅盾的社会分析与经济学眼光,在他笔下融为一体,不断探索着现实主义新的可能性。

弋舟《凡心已炽》

弋舟的小说具有一种独特的精神探索气质,他的《所有路的尽头》《而黑夜已至》等小说深刻细腻,对时代的精神氛围有着出色的把握,在他的笔下,每个人物既是精神性的存在,又是病态性的存在,他们的病态隐喻或突显了时代的精神病症,但在另外的小说如《随园》《出境》《李选的踟蹰》中,弋舟又将探索的笔触指向小人物与边缘人物,在他们的生存与精神困境中,探索着时代与人物的精神边界。弋舟小说的独特气质使其成为当代文学界不可或缺的人物。

李浩《外国故事集》

李浩的小说延续了“先锋文学”的探索精神,在当代文学界是一个独特存在。他的小说注重形式、技巧与叙述方式的创新,在主题上则具有哲学思辨气质,但又融合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如他关于“父亲”“镜子”等相关主题的创作,便将中西文化出色地融合在一起。由于其主题的抽象性,李浩在创作中关注的便不再是中国人生活的独特性,而是人类生活的普遍性与共通性,这为他的探索打开了一个新的艺术空间,他近年来集中创作的“外国故事集”便突显了他在这方面的探索与思考。

海飞《私奔》

海飞既是小说家,也是编剧。他近年来编剧的《向延安》《麻雀》《惊蛰》等谍战题材影视剧,既有文学性的探索,也在公众中引起了广泛的影响。而他早期的《像老子一样生活》《看你往哪儿跑》等小说关注底层人的生存与精神困境,将日常生活的平凡性与戏剧性结合起来,展现了细腻微妙的把控能力与出色的叙述技巧。海飞的小说视野宽广,既有对当代人生活的细致书写,也有对抗战历史的独特诠释,而他在写作中将传奇性、抒情性与探索性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刘玉栋《南山一夜》

刘玉栋的小说善于将宏大历史与个人经验结合起来,他的《我们分到了土地》《给马兰姑姑押车》《火色马》等作品讲述故乡与童年的故事,细腻的笔触中蕴含着深情,他的长篇小说《年日如草》描写一个青年进城的艰难,将个人体验与时代经验结合在一起,讲述了一个特定年代的中国故事。刘玉栋对人性有着深刻的洞察,但又以温柔敦厚的文笔出之,这让他的作品既有来自田野与乡村的诗意,也有对历史与时代的独特思考,而对城乡经验的集中关注,则让他的作品切入了当代中国问题的核心。

吴君《远大前程》

吴君通常也被归于70后作家来讨论,她的小说擅长表现深圳新移民的经验,她对深圳打工者的生活与精神困境有着深刻而细腻的体察,在《深圳西北角》《樟木头》《福尔马林汤》等小说中,她描述了底层生活的艰难与尴尬。而在另外一些小说中,她则对新的都市现象与新的都市人群有着独特的观察,吴君的小说坚持现实主义的笔法与精神,她以自己的小说关切着都市中不同阶层的人群,并在他们生活的对比中发现独特的戏剧性,对都市新经验、新现象、新人物的发掘体现了吴君的敏锐,也显示了她的现实关怀。

以上只是对这八位作家创作特色极为粗略的描述,我们期待读者通过这套丛书,可以对他们的创作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这八位作家只是70后作家的代表,在他们之外,还有一些70后作家值得关注,比如鲁敏、乔叶、徐则臣、张楚、田耳、李宏伟,等等。如今,70后作家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也是最富创造力的年龄,现在的创作成就可以说完成了他们创作生涯的“第一阶段”,我们也期待他们在今后的创作中不断超越前人,不断超越自我,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完成”自己。

目前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每一卷,都是每位作家自选的最具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说,为了让读者对他们有更深入地了解,我们在每一卷后都附有作家的创作年表,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按图索骥,对他们的更多创作广泛涉猎。70后作家在一个大的转型年代,通过自己的创作突显了时代的精神特色,他们的创作既是一个时代的重要表征,也是一个时代的重要收获,他们的创作正方兴未艾,他们的前途不可限量。我们希望能以这样的形式从整体上展示他们目前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以此呈奉于读者朋友,请读者朋友不吝批评教正。

(以上内容选自“走向经典丛书”序)

作者:李云雷,1976年生,山东冠县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作家、评论家,现任职于《文艺报》。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她是文学界王菲,中国卡夫卡,她入围诺贝尔文学奖却鲜被人知
论述百练:类型文学-一个新概念和一种杰出的传统
残雪:把生活变成艺术
众作家破析陕西文学困境:需要路遥精神(图)
王十月:与打工文学
何晶: 路遥《平凡的世界》遭到的冷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