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松社回顾」袁凌:人生就是个过程,有时候就是要无所谓一点

11月17日,袁凌老师与乔叶老师一同做客松社,带来他的新作《生死课》,分享在观察之后的故事。

可能跟我多年的记者生涯有关系,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我到现在也保持着这种习惯。虽然说我写作,但我倒不太会去交往作家圈的人,所以其实我很少认识作家什么的,我认识的更多的就是这种甚至有一些相对的不那么靠谱的人。

我觉得也很奇怪,往往有一些人喜欢主动找我。举个例子,有一天忽然看到微博上有一个人给我留言说想认识我,于是我就跟他联系,后来知道他是一位同志,还得了艾滋病。他本来是大山里面的人,现在在西安漂泊,但这人还挺有志气的,说他参加自考。另一方面活得又很绝望,因为他吃了多年的药之后,骨质流失什么的还有一些其他的病症,生活也没有任何前景。虽然在同志圈里,他也想找到一个真正的爱人,而同志群体大家的关系大多又很随意。就这样我们慢慢地就熟悉了,刚开始在网上聊,后来我就到他村子里面去看他,两个人又一块去爬山,到现在我们的关系就算比较密切了。

在交流当中又在他村子里见到另一个抱有雄心壮志东北的哥们,他也是漂泊到了西安,特别想创业,他的一个最大的创业项目就是把传统的印章上面加一个电子识别身份的东西,想把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但是这哥们也挺凄惨的,什么也没有,也没有人支持他创业,而且他有一种很严重的疾病——肠炎。他每隔30分钟就得去上一次厕所,所以他之前找到工作单位在刚开始的时候,公司的人觉得他挺好,但是他一会一去厕所,后来无一例外都是干不长就把他辞退了。这哥们就总给我谈他的理想,但现实中我又觉得他的人生前景是很黯淡的。肠炎他不去治,他又没钱去治。

我再举一个例子,我更喜欢跟律师、跟那些打工者、跟一些很普通的一些边缘人,各种各样的人交往,反而很少去结交作家圈子里的人。这可能是在于一种心态,本来我也是一个体制外的人,我也什么都不是,我也是靠每天要码字才能挣点生活费的人。所以我去跟他交往的时候,我自己也没有心理障碍,人家知道我的身份也不会心理障碍,这样就容易交往。于是莫名其妙的认识了一堆不靠谱的人,因为我本身可能就不靠谱。所以就这样这个书里面也可以说积累了一堆不靠谱的人。

同时可能也是自己有一个有意识想跟各种各样的人交往,愿意保持那样一种开放的,或者说有一种联系的状态,不愿意把自己囿于一个固定的身份或是固定的圈子,那没什么意思。这可能是一个主观的原因,解释了现在为什么会接触各种各样的这种人。

我记得好几年以前去大凉山采访一家人就是有艾滋病,跟他们同吃同住,我当然也是挺恐惧的,包括在北京接触艾滋病患者,他就故意来事,后来慢慢的我也接触多了,习惯了也就不觉得有什么恐惧或者介意的了,可能开始还戒备心强一点,后来想就那样了,反正一块吃就吃。而且这小伙他也到处去找工作,我看他也是从来也没有跟别人说他患有疾病,他周边的人也不知道他有他有这个病,包括他也当培训班的老师什么的,我看东北哥们也不知道他有这个病,我们三个人一块吃饭的时候也是这样,胡吃,就在后来想想生命是个过程,太恐惧了就没有什么意思,很多时候恐惧是因为一种不熟悉,实际上就没什么恐惧的。我就在北京红丝带之家见了一群艾滋病患者,开始的时候吓得不行,后来慢慢就习惯了。我去在那我这边有个故事叫志愿者一龙,我就是说他吃饭的时候故意来要跟你一块吃的,可挺逗的一个人。慢慢好多事情都是这样,你不熟悉,你觉得有恐惧感,然后熟悉了之后你是就没啥了,比如说比如说一些矿难,有一些现场有一些反正那些东西都是包括地震的采访都是这样开始都挺怕的,然后就习惯了。人生就是个过程,有时候就是要无所谓一点。

 提问环节 

Q:您是如何使自己的所见所闻转换成文字表达出来的呢,即使是那些见闻非常压抑?

A:我之前用到一个词——冷火,外面像是结冰一样,但是里面是有火焰在燃烧的。那种火种,不能说它没有温度,因为看似被冰冻的外观里面有那种冲突,那样一种焦虑,那一种热情,但这个东西如果直接把它弄出来它就会灼烧着旁人,它就会耗散了。反而是把它凝固起来,让火焰凝固,这样的话它能够常存下来。

这个过程包含一个心理变化的过程,好像变成了一口坩锅一样,你需要把这个东西融化掉,融化掉以后又让它凝结成晶体。不经历如此过程的话写出来的东西可能就是毛毛躁躁的,就像一些微博文体或者博客文体或者是豆瓣文体一样,其实很快就消失了。因为没有让它内部有一个熔铸的过程。

虽然说我没有添加情节,其实它还是有一个规划好的过程。这个过程它不是借助那些其他的手法,它是我们一个内心的参与,所以这个过程其实相对上是比较困难。举个例子,这书里面有写了我的父亲、我的母亲,但是在读者看起来就是两篇文章,但是我其实用了很多年时间才有勇气去写。我母亲去世很早,她刚去世,甚至她去世之前我就想给她写一个东西,但是我写不了,包括我父亲,我长期在跟他的关系都很复杂。

但是直到这么多年来,可能过了将近30的时候,我才能够这么平静的把它写下来。说举重若轻,但那个重量其实是非常之重的,但这个重量连你自己都承担不了的时候,就不要把它传给读者了。

其实我们在豆瓣上经常看到文章使自己有一点点触动,或是自己承受受不了,然后就发在社交平台上,在这上面给大家传递一下分享一下。这种当然也是必要的,但是它不是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是需要你把重量承担下来,承担下来之后,再举重若轻地传达给别人,让别人有个慢慢体会的过程,就好比说文学本身是一个火焰,你强行把它经过一个聚合过程,将它结晶,然后读者拿到手,拿到的时候不会很烫,热量它是慢慢地释放出来,供他一个长期的都可以温暖他。在一个很长的阶段里,这个东西慢慢地释放热量,让他慢慢的体会和接受。


今日责编 | 铁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际交往的技巧
从无所为到无所谓
人生就是一场永无停息的选择过程
5句励志人生悟语,没有失败就无所谓成功!
搞笑 癌症和艾滋病
自己的世界观崩了,反而活得越轻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