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万荣人对飞云楼的庆幸与抱憾

庆幸飞云楼

                                                                        作者/张晓辉


        记得十多年前,看过一篇题为《抱憾飞云楼》的文章,作者是《运城日报》枣花版编辑杨星让先生。在这篇文章里,杨先生出于对家乡的热爱,为三晋名楼飞云楼没有名人题咏、备受冷落而深抱遗憾,文章恣肆汪洋,飘飘洒洒,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

飞云楼,位于万荣县城西大街的东岳庙内,是东岳庙的主体建筑。楼身明三暗五,总高达五十米,底层木柱林立,中央四根通天木柱直达楼顶,四周三十二根木柱直擎,全楼斗拱密布,如云朵簇拥,翼角起翘,凌空欲飞,楼角悬有风铃,清风徐来,叮当作响,清脆悦耳,楼顶覆盖黄、绿各色琉璃瓦,更显金碧辉煌。其结构精巧,造型壮美,纯木构件,不用一钉,实为我国楼阁建筑之典范,也是万荣县的标志性建筑和象征。它同应县木塔遥遥相对,交相辉映,被人们誉为南楼北塔。飞云楼的精美建筑艺术,不但在当地享有盛誉,而且在我国建筑史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正因为如此,一九六五年,被山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八年被国务院评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飞云楼的重要性,还在于它的历史久远。唐代贞观年间,秦王李世民在河东率兵讨伐叛将,功成后,为了护佑苍生,祈保国泰民安,特命尉迟敬德,分别在张瓮、解店、古城各建东岳庙一座,并在解店、张瓮建成乐楼一座,以壮观瞻。尉迟敬德原是隋将,降唐后,为了报答李世民不杀之恩和对他的信任,招工寻料,请来能工巧匠,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在这三处,修了三座寺庙,并建成乐楼,而古城和张瓮的建筑,已毁于兵燹,唯独解店的飞云楼和东岳庙,栉风沐雨,幸存下来。所以我们要感谢李世民和尉迟敬德,如果没有大将尉迟敬德的良苦用心,以万泉这样的偏僻小县,怎能建得起这样一座宏伟的建筑呢?

我们要庆幸万荣的地理位置偏僻。正因为偏僻,飞云楼这样一座纯木结构、外观精美的建筑,才能远离战火,有幸保存到今天。期间虽有修缮,但风貌并无大的改动。我们要庆幸飞云楼的名气小,正因为这样,才不会引起更多人的注意,这对它的保护不无好处。而全国许多名声显赫的楼阁建筑,早已在频仍的战火中,灰飞烟灭,杳无踪影了。如今鹳雀楼和滕王阁名声不小,也重建得高大宏伟,但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全然没有古代纯木建筑的一丝灵气,也没有原汁原味的独特韵味,岳阳楼的外观看上去更像一位将军的头盔,建筑艺术根本不可能和飞云楼相提并论,黄鹤楼是重建的,在年份上,它也要输飞云楼一大截。

杨先生抱憾飞云楼,自有其道理。从飞云楼的建筑艺术价值来看,理应游人如织,宾客盈门。但实际上,飞云楼远不能和四大名楼相提并论,原因就在于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和文化底蕴不太深厚。四大名楼,文因楼作,楼以文名,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人们一谈到鹳雀楼,就想起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想起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诗句,一种奋勇攀登、壮心不已的情怀便油然而生。滕王阁则是万荣老乡王勃把它照顾的名声大振。一篇《滕王阁序》,不仅为名楼添彩,也使王勃跻身于“唐初四杰”之列。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骈词俪语,更成为千古传颂的写景佳句。北宋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并未到过岳阳楼,但这并不妨碍他写出《岳阳楼记》这样千古传颂的典章,更不妨碍他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情怀。崔颢的《黄鹤楼》诗文,则把黄鹤楼写到了极致,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的乡愁,以致于诗仙李白到黄鹤楼游览,见到崔颢的题诗,也发出了“眼前有景道不得"的慨叹。而和四大名楼相比,飞云楼就相形见绌了。

进入二十一世纪,万荣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到文化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份量,积极实施文化立县战略,着力打造旅游文化县,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先后开发了飞云楼景区,后土祠景区,孤峰山景区,李家大院景区,笑话博览园景区,黄河西滩景区等。古老的名楼,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又焕发出青春活力。飞云楼凭借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将会发挥着比以往更大的作用。飞云楼没有留下名传千古的佳作,那是因为古代交通不便,文人罕至的缘故,但这样的遗憾,从今而后再也不会发生了。如今的万荣,道路纵横,交通便利,美景如画,人民热情好客,欢迎您来万荣观光,登临飞云楼,把酒临风,指点江山,留下壮丽诗篇,说不定你也会像王之涣、王勃、范仲淹、崔颢一样,因楼而名呢?



抱憾飞云楼

  作者/杨星让

       飞云楼,是万荣县标志性建筑。

初识飞云楼,是我在本村上小学时,才十来岁。那时的我,足迹没有走出十里地的范围。农村的孩子,不是在村里疯,就是在田野里玩。那次带着弟弟在地里玩,忽然起了大胆的念头,去县城看看。县城离我们村二十多里地,是我从未涉足过的地方,心里自然充满了神秘和憧憬。县城是个什么样子呢?有高楼吗?有电灯、电话吗?父亲说过:解店有个飞云楼,半截插在天里头。那飞云楼有多高呢?

怀着一腔神往,二十里地,竟让我们两双小腿一步步地丈量过来,我们第一次走进了县城走进商店,惊奇地看着那琳琅满目的商品,抬头发现那奇亮的灯,恍悟出这便是电灯了。弟弟甚至偷偷蹲下身,用手摸那光滑的地板。

飞云楼异常醒目、鹤立鸡群突兀在眼前。走近她,第一次真切地感悟到什么是雄伟。我们爬上了飞云楼,县城便踩在了我们的脚下,燕子在四周翻飞,风铃在耳畔鸣响;三方环山,一面临水,山景水色尽收眼底。

我们在飞云楼里这儿跑跑,那边看看,高兴地又蹦又跳。直到弟弟喊他口渴、肚子饿,我才觉得自己肚子也咕咕叫了。于是,我牵着弟弟的手,饿着肚子往回走。直到现在,我都很遗憾,要是口袋里有几分钱,哪怕一两分钱,也可给弟弟买上一两块糖,也不枉他跟我跑这么远的路。晚上我做梦都是大街、商店,更有那座飞云楼。童年的记忆,刻骨铭心。

参加工作时,十几岁,年轻气盛。每当同事或外人在我面前炫耀他们家乡的名胜古迹时,我便吹嘘家乡的飞云楼:万荣有个飞云楼,半截插在天里头。让他们去想象飞云楼有多高吧。然而,无论我怎样吹嘘,我在他们的眼中只看到漠然与不屑。是啊,凭你嘴巴胡吹几句,人家怎能领略到飞云楼的风采神韵呢?每当此时,我真恨自己的笨嘴拙舌,真恨不得拉上他们去亲眼看一看飞云楼,那么他们一定不会失望,只有惊奇、惊叹。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他们甚至反问我:飞云楼那么好,四大名楼怎么没有她呢?是啊,四大名楼也不是每个人都亲身游历过的,但说起来如数家珍,为什么呢?

 二

几十年后,我终于亲身游历了中国的四大名楼。那年沿长江三峡坐船一路观光旅游,在湖南岳阳楼靠岸登陆,就下榻于岳阳楼酒店。酒店马路对面就是中外闻名的岳阳楼。当我走近这座心仪已久的名楼时,老实说,我大失所望。它远非我脑海里想象的那般美好。岳阳楼面对着八百里烟波浩淼的洞庭湖,原本只是一个平台,三国时孙吴水军都督鲁肃训练水师的指挥台,也是阅兵台。后人为纪念鲁肃,在台上盖了个亭子。后代不断加修,成为现在的模样。那楼顶外观形似将军的头盔,据说也是为了纪念鲁肃,鲁肃是一员武将嘛。我看着却觉得不伦不类,甚至有点滑稽。鲁肃在《三国演义》中,似乎是个文质彬彬、淳朴木讷老受诸葛亮利用甚至戏弄的角色。如果说岳阳楼是为了纪念风流倜傥的周郎周公瑾而建,可能人们会接纳它,喜爱它,爱屋及乌嘛。但是,当我拾级而上,登上岳阳楼,楼内一排楠木屏风映入眼帘,黛青色的楠木板上,用金字镌刻着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不由我肃然起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名句,我小时就耳熟能详。当年岳阳楼竣工时,请范仲淹作文以记。范仲淹当时尚在镇守边关并未到过岳阳楼,但他洋洋洒洒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

黄鹤楼,我过其楼而未登临。在船上眺望,飞檐斗拱,金碧辉煌。它的出名,也是因了崔颢的那首《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据说诗仙李白游历到此,因有了崔颢的这首咏黄鹤楼的诗,竟使李谪仙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之叹。

黄鹤楼是重建的,不看也不遗憾。

那年到了南昌,自然要去滕王阁一游了。滕王阁也是一件复制品,虽说气势不凡,但它是由钢筋水泥堆砌而成,总让人看出其假来。滕王阁的出名,也是缘于王勃那篇千古流传的《滕王阁序》了,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佳句,令多少文人士子一咏三叹,击节赞赏不已。若无此篇锦绣文章,江西省舍得花三千万重建它吗?

鹳雀楼被誉为四大名楼之首,元初即毁于战火,其遗址在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郊的黄河岸畔。这是离我最近的名楼,就在本地,却是我最后拜访的一座楼。在我动笔写这篇文章时,我刚刚参观了重建中的鹳雀楼。它仿唐形制,四檐三层,高七十三点九米,建筑面积三万三千平方米,是四大名楼中最大的一座,当之无愧名楼之首。但它同滕王阁一样,是钢筋水泥建造的。我上到顶层,工匠们正在油漆彩绘。那青灰冷色的水泥构件,被那些五颜六色的涂料遮盖起来,给人以五彩斑斓绚丽之感。就连那钢筋水泥浇铸起的立柱,用赭红色颜料一涂抹,也像挺立的木柱了。

然而,它同滕王阁、黄鹤楼一样,都是复制品。复制品往往很难含纳历史文化的原汁原味。

不能不为我们的飞云楼抱憾了。

万荣有座东岳庙,位于县城西大街,因飞云楼矗立其间而驰名全国。

东岳庙内的主要建筑飞云楼斗拱层叠,如云带缠绕,由此得名。又因建筑在古解店镇,俗名解店楼。楼身分五级(明露三级),总高五十米,底层木柱林立,构成棋盘式。中央四根通天柱直达顶层,四周三十二根木柱直擎,底平面为正方形,面阔进各五间,十字歇山顶,山花向前。下面穿插材料承托,结构巧妙,外观玲珑,构成了该楼极其丰富的轮廓线。全楼斗拱密布,共三百零七组,且形状变化多端,给人以凌空欲飞之感。楼角各悬有风铃,迎风摆动,清脆悦耳。楼顶披覆着黄、绿各色琉璃瓦,每当天气晴朗,金碧辉煌。飞云楼为纯木结构,据说没有用一颗钉子。

飞云楼建筑于哪朝哪代?传说不一。《万泉县志》载:“飞云楼在解店镇,高十余丈,上干云霄,相传为鲁班手作。”又传说为唐朝尉迟敬德监修。

不论以哪种说法为据,飞云楼都有一千余年的历史了。一九八八年,飞云楼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大名楼有哪一座能与飞云楼相比?岳阳楼么?它好像村姑,飞云楼则是仙女。鹳雀楼、滕王阁、黄鹤楼,它们有飞云楼历尽千年容颜不改的风姿么?

四大名楼有什么?有文化。每座楼都与一篇诗文有着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联系。诗以楼作,楼以诗名,水乳交融,相互彰显。试问,假若没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岳阳楼还会游人如织、趋之若鹜吗?黄鹤楼如果没有崔颢的那首《黄鹤楼》诗,滕王阁如果没有王勃的《滕王阁序》,鹳雀楼如果没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它们还会重建么?还有重建的价值吗?

      一篇文章或一首诗,成就了一处名胜景观。

爱美是人的天性,审美则需要文化。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朝诗人王之涣这首《登鹳雀楼》,无疑是千古绝唱。在中国,呀呀学语的稚子幼童也能诵唱。鹳雀楼便活在亿万人的心中。正是这些千古流传、万世不朽的诗文,才给那些没有生命的建筑注入了魂灵,使它们有了鲜活的生命——不论它还是否存世,它都活着。因此说,这些建筑是幸运的。

四大名楼是这样,中国不少景观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到苏州游览,特意去了寒山寺。中国的名寺宝刹不计其数,而寒山寺与之相比只像一个农家小院。但这正应了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俗话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一首《枫桥夜泊》,在题山赋诗的诗作中,好像是在枫桥侧畔建立其一座丰碑。此后一千多年,再没有人在同样的地点跨越他了。因了这首诗,枫桥、寒山寺和寺里的大钟都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胜迹古迹了。这二十八个字无疑占尽了风光,使得寒山寺名扬中外,让苏州市政府给张继颁发一枚一吨重的金质奖章,张继也受之无愧!

与鹳雀楼咫尺相近的普救寺,因了王实甫的《西厢记》,舍利塔成了莺莺塔,普救寺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爱情圣地,这里发出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呐喊。

诗文与景观相得益彰。因景观而有诗文,因诗文而景观名显。地以物显,景以文名——构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

飞云楼缺少的恰恰是这一重要的构成部分,画龙点睛式的文化。没有四大名楼那样让人口口相传、吟诵不忘的诗文,便缺失了文化的内涵和神韵。为此我查阅了新出版的《万荣县志》,在诗文条目中,竟没有一首前人吟诵飞云楼的诗文词赋。一篇也没有,不能不让人生出遗憾来。这么一座雄伟壮观当年一定还是富丽堂皇的建筑,屹立于此最少一千多年,难道那么多的文人墨客就没有一个人登临过?就没有为她写下一篇令后人传诵千古的诗篇?当年王之涣能登鹳雀楼,写下那首著名绝句。那二十个字,字字珠玑,一字何止千金?难道就不能往北再行走一二百里,看看飞云楼,说不定能写出更好的绝句。还有王勃,千里迢迢跑到江西,写了一篇《滕王阁序》,滕王阁因此名声大噪,而跻身于四大名楼之列。但为何要如此冷落家乡的飞云楼呢?或许因了他的文章,中国就有了五大名楼呢。

历史不能假设。事实是历代文人学子未给飞云楼留下片言只语的溢美之词。是不是飞云楼太壮观、太秀丽,让这些文人墨客惊叹之余,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之感呢?若如此,我们是否可以原谅这些古人先哲?

我还有一个担心,若干年后,飞云楼也灰飞烟灭,她是否也能像四大名楼一样复活呢?凭那句“万荣有个飞云楼,半截插在天里头”吗?我今天才感到这句话的粗俗与不堪!

      飞云楼真的毁圮,那真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极大不幸。

      不论怎样想,我都为飞云楼抱憾!

                         作 者 简 介

杨星让,笔名杨柳。山西省万荣县人,中共党员,1953年生。1969年毕业于阎景中学,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临汾工作,1984年调入《运城日报》任副刊编辑,2013年退休。山西省作协会员,运城市作协原常务副主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四大名楼,除了最出名的黄鹤楼,你还知道是哪三个楼吗?
被古诗捧红的中国四大名楼,迄今都已千年,而北方仅此一座
中国古代四大名楼
中华古建名楼大观
中国这十大名楼 都值得去看看!
重识“四大名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