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安师课堂语录(六)

      临创转换是学习书法千古不易的话题,古人似乎并没有像我们现代人一样去这么繁琐地解释这个东西。我一直很奇怪对某些书法现象的解读,比如有这样一句话:“米芾曾说:'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米芾的“集古字”是人们对他书风形成之前的作品的评价。”为什么要说“书风”形成之前?米芾的书风一早就放在那了,从他拿起毛笔学书之时就已经在那了,所以根本不存在“形成之前”这一说法。“集古字”只是为了提高自己、强壮自己、完善自己罢了。

      本期的文字是我在“墨池”开设的临创转换专题的第一课。里面的观点属于我个人理解并持有的观点,允许质疑,但我不参与辩论。

       特别鸣谢叶海峰先生深夜整理,将视频讲述转化成文字,辛苦了!


      下面的内容基本按照课堂实况,仅对重复、多余的个别语句做了修正,毕竟边说、边写、边录还是比较考验人的。



正确理解临帖的概念和作用

      临帖是学习书法的人都会碰到的问题,也是真正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

      早先的时候有些朋友并不是很重视临帖这个问题,他会觉得学书法最终的目的是要写自己,既然是写自己为什么还要去临帖、为什么还要去学别人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这里就存在一个认知上的误区,学书法最终的目的是要写自己,这个观点是没有错的,我们写书法肯定也是要写出个人风貌的,但是你对于写出自己风格的途径和理念是有问题的,学别人不是去把它全盘照搬更不是克隆复制,有些人喜欢启功先生、喜欢弘一法师就直接去学他的书体,连创作作品也完全是他们的书风,这就连自己都丢了。

    所以如何正确的认清自己才是关键,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很多东西是相通的是需要过程的。比如说一个人从出生开始他要经过几个阶段,一个婴幼儿刚出生不会无缘无故自己长大,生出来是独立的个体没错,但是必须要借助外界的营养并学习各种知识、经历各种事物然后才能慢慢的成长,这是一个过程,吹气球般膨胀也是需要吹气的过程,婴幼儿到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是一个过程。同理,临帖就是一个吸取外界营养、补给知识、完善技法、增强修养的一个过程。

      一个完全没有书法功底的人就是书法婴儿,就算是天才极具艺术天赋也需要时间去成长,不然就会缺失了成长的快乐和痛苦。学习书法也是一样,你如果不去坚持临帖没有这个临帖的过程的话,你会发现你是如此地严重营养不良,更有甚者可能会导致畸形儿。所以我一直在强调临帖的理念问题要弄清楚,临帖就是全面的、均衡的营养,中国古典书法浩如烟海,若能取一粟也是值得褒扬的,但一尘亦有三千大世界,眼界决定境界,比如学颜真卿就不能仅仅临一个勤礼碑或者多宝塔碑,那样是达不到营养均衡的。

      正确的理念树立起来后,你就要去深入的接触这方面的东西,书法是一个综合性的多样化融合的门类,我们经常讲书法包含字内功夫,字外学养,字内练习各种技巧,这种技巧就是要熟能生巧,字外就极大丰富了,文学,美学,甚至包括个人素养,都会反过来影响你的书法。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框架,这个框架好比就是一个楼盘,盖房子要先打地基、砌墙,框架就起来了,三室一厅、两室一厅这种毛坯房大家都一样的,但是怎么去体现你个性化的家呢?这就取决于你内部的装修以及摆设,材料、材质、品牌的不同才决定了你家居风格的不同,才能体现你的个性化特征,临帖就类似于此。

      书法的入门门槛很低,不管你有没有接触过书法,只要识字你拿起笔来就会写,包括一些所谓的江湖人士或老干部,只要拿毛笔敢写的,写出来的东西好与坏姑且不论,但你不能否认他不是创作。所以大家要有一个正确的理念,临帖是为了补充营养,你只有在外界丰富的营养储备基础上才能使你个人更加强壮而不至于剑走偏锋、误入歧途。


书法临摹的共性与个性

        中国书法经过历史的沉淀浩如烟海,那么我们如何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子呢?这时你就要面临选择,一个是书家的选择,一个是风格的选择,实际上二者是关联的划等号的,你选择了这个书家就等于选择了这种风格,或者说你选择了这种风格,这条路上的书家就已经给你定好了,所以大家要清楚这一点,这二者其实是一样的,比如说俊逸妍美书风或许同系出于二王,但同脉不同支,面对不同的书家也依然要有自己的选择。

    个人的出发点不同道路也就不同,一开始就选择一个比较极端的、独一无二的风格话,那么以后的拓展面会非常窄。可能有些朋友会很疑惑为什么选择了独一无二的风格拓展面反而会变窄呢?这个其实很好理解,如果是很宽泛的话也就不会是独一无二的了。

      书法五体,篆隶是一个体系,楷行草是一个体系。篆隶的用笔多平动,楷行草多提按变化,不过也并非绝对,用篆隶的笔法写行草,用行草的笔意写篆隶也都是可以的,主要看具体操作的人,懂得融会贯通的人随时转换都没有大问题。不过现在有一个比较特例的东西就是“碑”,我们现在很多人喜欢谈碑帖结合,但终究还是要偏向某一个部分,碑和帖比例5+5肯定是不行,可能最多也就是8+2或者7+3,这样子我觉得已经差不多了。单另谈碑帖融合,其实我个人觉得没有太大的必要,书写时方切、翻折的东西多一些,或者书写风格比较雄强朴拙一些,二者并不矛盾,不能刻意地放到对立面。我们这里的专题只谈楷行草。(这段不要)

      对书法临习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也要有正确的理解。共性的东西都有一个特点,比较宽泛、比较包容且衍生能力非常强大,类似于一棵树,它的根是非常宽泛广博的,最基础的东西是二王,二王就是一个共性的东西,由它衍生出颜体,颜体对于二王也是一种继承性的东西。以二王、颜体为根基,再往上开枝散叶会衍生出很多,欧体,智永,虞世南,赵孟頫,宋四家等等分枝。但共性的东西虽然可持续性发展的潜力会更大些,但是效率低、学时长、出来慢是其缺点。再往上就是各种叶子,如黄道周,张瑞图,倪元璐,徐渭、傅山、八大、何绍基、赵之谦等非常有个性化的东西。但是你会发现因为个性太强烈了,包容性相对会弱些,类似于黄道周一旦加入了其他东西你就会发现他不是黄道周了。而且这种具有极强个性化的东西一旦上手就会根深蒂固地影响你,就像手铐一旦铐上了就很难挣脱,除非你把它完全剔除,不然你就只能依着他的个性一路走到底了。不过这种个性书风有个极大的好处就是上手效率快,投展出成绩也是很快。

     三

正确的临帖思路和方法

       书法五体,篆隶是一个体系,楷行草是一个体系。篆隶的用笔多平动,楷行草多提按变化,不过也并非绝对,用篆隶的笔法写行草,用行草的笔意写篆隶也都是可以的,主要看具体操作的人,懂得融会贯通的人随时转换都没有大问题。不过现在有一个比较特例的东西就是“碑”,我们现在很多人喜欢谈碑帖结合,但终究还是要偏向某一个部分,碑和帖比例5+5肯定是不行,可能最多也就是8+2或者7+3,这样子我觉得已经差不多了。单另谈碑帖融合,其实我个人觉得没有太大的必要,书写时方切、翻折的东西多一些,或者书写风格比较雄强朴拙一些,二者并不矛盾,不能刻意地放到对立面。我们这里的专题只谈楷行草。

       能够理性地看待这些关系,并潜下心来临帖的话就要有正确的思路和方法。临帖是贯穿在书法人一生艺事中的,但不是一个帖子摸到黑,而应该是跳跃性坚持。比如刚开始学习行草的时候以《集王圣教序》《智永真书千字文》《孙过庭书谱》三帖为起点,写了一段时间后放一边,转而写写其他相关书家的帖子比如写赵孟頫,宋四家等,隔了一段时间后继续写这三帖,然后再进行反复临习,这就是一种跳跃性的坚持。也就是说你在临习的过程中这几个帖子其实是从一而终的,它贯穿在你的整个学书过程当中,跳跃性练习才是正确的临帖的思路。

      学习的过程每个阶段都不同,什么叫每个阶段都不同呢,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对于某事物的认知在每一个阶段都不一样。比方说同样指恋爱,你在少年懵懂的时候对于这个东西可能是一种羞涩、排斥,到了青年情窦初开时巴不得天天去恋爱,到了中年又会考虑去规避某些东西。所以某一个事物在不同阶段认知是不一样的,对于书法的学习随着你的认知和技法的逐渐丰富和成熟,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一个更新的更全的认识,并呈现出不同的状态。等长大了,阅历丰富了再回头看自己最初的理解和操作会觉得当时是如此地稚嫩。

      临帖其实就是一个跳跃性坚持的过程,一个帖子我们并没有对它进行抛弃,而是在一定的经历和理解后再翻过来进行学习,你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新的收获,这才是该有的正确的临帖方式。你要经历过事情后再翻过来去想原来这样是不对的,他才能够取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才有一个新的认识,这对书法的临习是非常有好处的。

      临帖的方法,其实也就是那么几种。1、实临。也就是对临法,帖子放在你的面前,有点复制原帖的感觉,笔法,字法,章法都要临下来,要像;2、意临。在实临熟练的情况下进行意临,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这个时候可以开始体现个性化的东西。临帖其实就是这两种,当然我们还说还有其他的,但那是方式不一样,如:1、背临。复原记忆;2、指临。你在缺少工具的情况下的一种临帖方式,用手指在衣物、桌椅甚至其他一些地方都可以,据传虞世南指临把衣服都划破了,郑板桥更是会玩,晚上睡觉在他老婆的身上指指戳戳。其实还有一种更玄的是心临,凭空臆想就行了,只要有脑子有正常思维就行了。

      所以我们讲不管是实临、意临还是背临、指临、心临,首要条件就是一个字,“熟”。这个熟是包括各方面的熟,书家的风格,包括笔法,字法,章法。这个熟需要进行大量的记忆与临习。不能做到“唯手熟尔”,其他种种也只是如梦幻泡影罢了!


王志安草书袁宏道《满井游记》:


本人“墨池专题”可以点击下方链接:

国展精英入展40余次,4次荣获最高奖:独家揭秘5种临摹法,迈过行书创作门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白砥 | 碑帖融合——赵之谦、沈曾植、陆维钊书法之比较
清代卞永誉楷隶行草4体书法
张坤山书法欣赏
中国书法字体介绍:行草楷隶篆
【范笑歌五体书法春联(楷隶行草篆)】范笑...
郑板桥书法122幅,书法遒劲,力透纸背,揉隶楷行草为一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