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疆民俗

锡伯族的饮食习俗

锡伯族大多数习惯日食三餐,主食以米、面为主,过去食用高梁米居多。面食以发面饼为主,也吃馍馍面条和韭菜合子、水饺等。受维吾尔族影响还吃抓饭和烤馕,喝面茶、牛奶和奶茶。肉食来源主要依靠家庭饲养,多以牛、羊、猪肉为主。吃肉时,习惯每人随身携带一把刀子,将肉煮熟后,放入大盘中,自行用刀子切割,然后蘸盐和葱蒜拌成的佐料。习惯做猪血灌肠。也喜食用煮熟的猪血,拌成酱状,并配以蒜泥或葱花单独做成菜肴。冬闲时锡伯族还常进行狩猎,野猪、野鸭、野兔、黄羊等均是冬季餐桌上常见的野味。锡伯族还习惯制作各种腌菜。每年秋末,家家都用韭菜、青椒、芹菜、包心菜、胡萝卜等切成细丝腌制咸菜,当地称之为“哈特混素吉”,有时可供全年食用。锡伯族还喜欢在夏季制作面酱以调味。锡伯族过去在饮食上有许多必须遵守的规矩,比如经常食用的发面饼,上桌时分天、地面,天面必须朝上,地面朝下,切成四瓣摆在桌沿一边。吃饭时不得坐门坎或站立行走,禁止用筷子敲打饭桌、饭碗,或把筷子横在碗上。全家进餐按长幼就座,以西为上,过去父子、翁媳不得同桌。

●节日、礼仪食俗

锡伯族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每年农历除夕前,家家都要杀猪宰羊,赶做各种年菜、年饼、油炸果子。除夕晚,全家一起动手包饺子,正月初一五更饺子下锅;初二要吃长寿面。做长寿面时先做好肉汤,然后将面另锅煮熟,捞出过水,食用时加肉汤,象征着送旧迎新。新疆的锡伯族把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定为西迁节,锡伯语称“杜因拜专扎坤”。过西迁节时,家家吃鱼,户户蒸肉,届时还要三五成群到野外踏青摆野餐。过去各家各户都要制作面酱(米顺),盛入瓦缸中,作菜肴的调味品。锡伯族男女青年结婚时,新郎、新娘必须向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敬酒,以表示对客人的答谢。远亲近邻都可割一些肉拿回家中食用,主人不记帐,也不收钱。

●典型食品

锡伯族爱吃韭菜合子、南瓜包子等食品,还有:发面饼,锡伯族常吃的主食;炖鱼等。

奇妙的“库姆孜”琴

柯尔克孜族民间音乐十分发达,遗产丰富,男女老幼都有着很高的音乐天赋。许多传说、故事、诗歌、民 歌等均由专门的民歌手、弹唱琴手等艺人代代相传。在 表演时,使用的最主要、最普遍的乐器是“库姆孜”。民间有句谚语:“伴着你生与死,是一把库姆孜琴”。 也就是说,它是牧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随时反映 着人们喜、怒、哀、乐的感情,故又有着“奇妙之口” 的美称。“库姆孜”琴的琴型很多,达七八种。最古老的是一种木制蒙革的三弦弹拨琴。经过改进的有全木制的三 弦弹拨琴“亚克其库姆孜”,木制铁三弦弹拨琴“帕米 尔库姆孜”,以及各种质地的四弦琴等。 

  “库姆孜”历史悠久,琴声优美。据说,最早的这 种乐器叫“库吾孜”,意思是“美丽的乐器”,是用红 松制做的,形状与现在的大体相同,即头部椭圆形,根 部细而长。它既被用来演奏民间音乐,也被用来与称为 “多兀勒巴斯”的战鼓一起演奏战争进行曲,以鼓舞战 场上的士气。唐代,柯尔克孜族先民曾将这种乐器作为 贡品献给唐王朝。随后,唐朝又把它作为大唐乐器赠送 给日本国。1 3 世纪成吉思汗西征时,又把这种乐器传 到了巴达克山、克什米尔、中亚、波斯、阿拉伯等地。 可以认为,这是柯尔克孜族对中国和世界音乐宝库的一大贡献。

  如今,每当人们劳动之余或喜庆节日,称为“库姆 孜奇”的民间琴手,总会在牧民们的拥戴与欢笑声中, 弹起美妙的琴弦为人们的歌喉伴奏,表达柯尔克孜人民 对自己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颇具风味的锡伯族“椒蒿炖鱼”

“椒蒿炖鱼”,锡伯人也叫做“布尔哈雪克炖鱼”,它是一道颇具风味的锡伯菜肴,有其悠久的历史。现在的锡伯人离开家乡无论走到哪里,就算采摘品尝不到新鲜的椒蒿嫩叶、嫩茎,也要让家乡人邮寄或回老家的朋友捎带一些晒干的椒蒿小心仔细地珍放着,只要做鱼,或炖或蒸或煮,都要放上一些,在炖煮的过程中,让椒蒿和着鱼的特殊香味弥散开来,置身其中,让自己感觉离伊犁河更近一些、离家乡更近一些,可以说“椒蒿炖鱼”也是一道思乡菜。

  据传,锡伯族先民在东北白山黑水过着渔猎生活时期,以鱼肉为主食,吃法也是多种多样,有清炖,有烤吃,有腌吃,也有晒吃等。后来,在清炖的锅里加一些椒蒿、韭菜做成汤喝;再后来,其汤内又加入一些生面糊熬成糊状汤吃,久而久之,演变成如今的“布尔哈雪克炖鱼”。

  “椒蒿炖鱼”,简言之就是用新鲜鱼做的鱼汤,既可在家里烹制,亦可在河边用河水煮河鱼的办法烹制,在河边烹制的鱼汤最具原始风味,是锡伯族人接待远方客人的一道特色饮食。在制作的时候,选鱼很重要,一般要选用鲜活的鲤鱼,还要葱末、辣面子、盐和酱油、醋、韭菜、面糊、味精、椒蒿、清油等辅料来配,先将鲤鱼去鳞开膛,洗净,切成小块,将一勺清油倒入锅里烧开,放入鱼块烧炒,等鱼块炒至呈金黄色,再加上备好的少许葱末、辣面子、盐和酱油、醋,翻炒几次,然后倒入小半锅水,放入椒蒿煨炖,最后加入切好的韭菜、调好的生面糊和少量味精,搅拌几次,用文火慢煮,约半小时后即可起锅装碗食用。每当吃这种鱼汤的时候,锡伯族人又配着高粱米熬成的稀饭吃,成为独特的一种民族吃法。

  炖鱼放的椒蒿是一种野生中草药,这种香草具有奇特的香味,因为形似柳叶,锡伯人称它“布尔哈雪克”,译成汉语就是柳叶草,因为锡伯族人常用其熬鱼汤,也被人誉为“鱼香草”,这种草全株发出类似花椒的独特香味,将其鲜草用手搓揉,其味更浓,椒蒿的嫩茎可以吃,故锡伯族人常在春季采摘其嫩茎,用开水烫过后,同韭菜等鲜菜一起拌了来吃,可以说这是一种很有特色的野菜,具有开胃、健胃的功能。

  据说,酒后喝一碗鲜美的椒蒿炖鱼鱼汤,能很快醒酒,胃里也特别的舒服。有条件,不妨你也来试试炖一锅椒蒿鱼汤,品品椒蒿和着鱼的独特香味,感受感受锡伯族人的风味小吃。

柯尔克孜人和鹰有个约定

身为一个柯尔克孜族男人,要拥有三样东西人生才算完美:年轻时有漂亮的老婆,中年时有匹好马,老了有猎鹰相伴。62岁的驯鹰人依布拉音满足地欣赏着架在胳膊上的雄鹰,不时用手捻一下花白的胡子,使它们高高地翘起来。
  依布拉音是阿合奇最有名的驯鹰人,他家世代驯鹰,到他这一辈已经是第七代了。春日我来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拜会这位大名鼎鼎的驯鹰人,听他讲述柯尔克孜人与鹰的约定……  
  ●闻风丧胆红腿毛
  依布拉音右手托鹰,左手牵马缰绳,威风凛凛地昂首立于山顶。雄鹰、男人、骏马,在山崖上构成一幅苍凉的图画。
  这是一个崇拜英雄的民族。史诗《玛纳斯》千百年来传唱在每一个柯尔克孜族人口中。绝壁上这令人振奋的画面,让人想起征战疆场的玛纳斯。
  突然而至的大雪丝毫无碍鹰的视线,更无法动摇男人的意志。
  柯尔克孜族男人和鹰,默契、沉着地俯视着四周。“喔——喔……”猎人口中发出按捺不住的低吼。冰冷的空气中有火在烧,那是胸膛里跃跃欲试的两颗心脏。依布拉音,和他的雄鹰。 
  突然,山下一只野兔仓皇而逃。在猎人和鹰的逼视下,它颤抖得几乎无法奔跑。猎鹰两眼放射出锐利的金光,从依布拉音肩头飞下,在空中滑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向兔子猛扑过去!一只利爪刺向兔子的屁股,兔子扭头反抗,猎鹰趁势用另一只利爪抓瞎兔子双眼,然后一扭一搅,兔子的腰椎就被折断。它几乎没怎么挣扎,就绝望地闭上了眼睛。整个过程不过几秒钟。还有一只兔子干脆吓破了胆,倒地毙。
  这只让猎物闻风丧胆的红腿毛猎鹰,名叫克斯勒唐·吐尔汗,意为“红色的雄鹰”。它的主人,就是驯鹰30多年的好汉依布拉音。红腿毛将猎物按在爪下,忠实地等待着主人。依布拉音策马从陡峭的山顶俯冲而下,扬起的烟尘划破苍山,看得人心惊胆战。他来到红腿毛跟前,取过猎物,赞赏地摸摸它的头,扯下一条兔腿赏给它。红腿毛用尖利的勾嘴将血淋淋的兔肉撕碎,生吞活咽。这样一只高原上的中型猛禽,轻易就能把几十公斤的黄羊撕碎,却对依布拉音俯首帖耳。
  ●解不开的人鹰情 
  阿合奇县苏木塔什乡猎鹰大赛结束了。人们意犹未尽地从山谷中撤去,兴奋还留在脸上。我跟随依布拉音,来到他的家。房子里很干净,墙上挂着漂亮的柯尔克孜族绣品,红色褥子整齐地码放着。
  62岁的依布拉音脸膛黝黑,个头不高。他脱掉参加盛会穿的长大衣,坐到炕沿上,若有所思地捻着两撇翘翘的小胡子。他用一顶滑稽的小皮帽罩住鹰眼,突然失去光明,凶悍的猎鹰顿时一脸茫然,老实起来。
  依布拉音大方地让我和他的红腿毛鹰合影。我战战兢兢戴上厚厚的马皮手套,红腿毛往我胳膊上一站,乖乖,足有十几公斤重!胳膊上架着这么大的家伙不累吗?依布拉音往马鞍边一指——原来在马鞍右侧安装了一个铁架子,刚好可以支撑胳膊。为什么不直接把它拴在架子上?“那样嘛,它和主人就不亲了。”依布拉音摇摇头。
  柯尔克孜族人与鹰,有着亲密的关系。千百年来,他们居住的地方被称为“猎鹰之乡”。在没有枪支的岁月里,人们驯服凶猛的雄鹰为自己捕猎,一只好的猎鹰可以养活一家人。过去,一只鹰的价格比一个柯尔克孜族姑娘的嫁妆还要高。即便是现在,养鹰也是一件奢侈的事儿。办一个驯鹰许可证要500元不说,这家伙每顿能吃两公斤肉,还得是新鲜的。
  曾经有一段时间,为保护野生动物国家明令禁止驯鹰,家里的鹰被放走了。那两年时间里,依布拉音说自己像丢了魂:“脾气嘛也坏掉了,感觉像什么东西找不见了。”
  两年后,因为了解到驯鹰术是柯尔克孜族人千百年来的特有民俗,需要保护和传承,禁鹰令才解除了。依布拉音满足地抚摸着自己的鹰,“每天嘛,都要看一眼它心里才踏实。”有了鹰,依布拉音心情愉快了、身体健康了,“肉嘛给鹰吃,自己苦一点也愿意呢!”
  ●只可意会的秘密
  一个人能做好一件事,多半与热爱有关。依布拉音爱他的鹰。到现在为止,他一共驯养过23只猎鹰。他捕获它们、驯服它们,最终使它们成为亲密伙伴。
  28岁那年,依布拉音有了属于自己的猎鹰。在这之前,他无数次目睹父亲用各种方法捕获猎鹰。有时候是几个人一起上到高高的悬崖上,先将老鹰引开,然后用绳子捆住腰,相互协作,将幼鹰从窝里抓走。雌鹰5月下蛋,七八月小鹰出壳,猎人们9月份去抓小鹰。柯尔克孜人与鹰恪守着一个约定:他们从不把这珍贵的猛禽连窝端,总是悄悄拿走那只最心仪的幼鹰回家驯养。
  可是依布拉音喜欢捉成年的大鹰。一只从小被人驯养的鹰不仅体型不够雄壮,野性也被消磨。依布拉音更乐于去征服那些凶悍的成年鹰。“眼睛黄的、爪有白线的、脖子上有一撮白毛的最厉害!”依布拉音指着他的红腿毛介绍道。这个威风凛凛的家伙是他几个月前用一块新鲜羊肉做诱饵,拿绳子套住的。依布拉音不慌不忙地说,一个出色的驯鹰人需要具备三种品质:爱好、稳重、力气。三者缺一不可。
  要把一只重12公斤的聪明猛禽驯服,不是件容易的事。柯尔克孜人把鹰分成三大部落,每个部落又分12个小部落,每个部落的鹰性格都不一样。有的平和温顺,有的脾气暴躁,有的身手敏捷……只有先弄清楚这些性格迥异的家伙,才能更好地驯服他们。捕回家的鹰先用芦苇管往嘴里灌水洗胃,然后将鹰架在驯鹰人的胳膊上连续55夜不让睡觉,消磨它的野性。只要鹰犯困,就用木棍敲它的头。这样还能让鹰逐渐适应主人,并最终产生依赖。几天后,让疲惫之极的鹰吞下用皮革裹着的肉,因为皮革不能被消化,转天就会被吐出,同时带出体内多余的脂肪,达到“瘦身”目的。经过35次的吞吐,鹰的体重减少一些时,室内驯鹰宣告结束。
  在进行室外驯鹰前,要把鹰尾的羽毛缝起来,让它无法高飞;再用拴着绳子的活兔作猎物,让鹰从空中俯冲叼食。过些时日,把鹰尾线拆去,在鹰腿上拴根长绳,像放风筝一样在驯鹰人的控制下捕捉猎物。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鹰就成了猎鹰。
  从28岁有了自己的第一只猎鹰开始,依布拉音反复摸索驯鹰术,直到第六只鹰才算遇上了好搭档。这只鹰凶猛彪悍、身手迅捷,依布拉音一声令下,它就闪电一般从空中俯冲而下,为主人捕回黄羊、狐狸、兔子……从那以后,依布拉音自信了。站立在他臂弯的,始终是阿合奇最棒的猎鹰。
  有人抓回来的鹰三年也驯不好,实在没辙了就拿来让依布拉音帮忙。高手出马果然厉害,只三个月,再不听话的鹰也得乖乖服输。“鹰嘛,吃软不吃硬,要对它好呢。通过喂食接近它,培养感情。”别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依布拉音解释得很简单。或许他和鹰之间的那些秘密,说出来外人也不会明白。那是柯尔克孜族人与鹰长久相处后的一种了解、一种默契。
  ●谁也不该改变谁 
  过去,鹰为主人捕猎。现在,人们不再需要猎鹰工作了。但柯尔克孜族人与鹰世代相袭的情断不了。驯鹰成了一种消遣、一种乐趣。只要鹰往臂弯那么一站,柯尔克孜男人的日子就过得带劲儿。就像草原上的汉子迷恋骏马,城市里的男人向往靓车。骏马、靓车和猎鹰,让男人的征服与驾驭欲望得以释放,使豪情挥洒自如。
  可是不管怎样,他都得放它走。
  在为主人服役一到五年后,猎鹰将重返天空,获得自由——这是柯尔克孜族人与鹰的另一个约定。
  “再舍不得嘛,也要放它走呢。让它回去生育,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啥时候想吃肉嘛,就自己去抓兔子自己吃,再也不用给我啦……”依布拉音用满不在乎的腔调絮叨着。红腿毛犀利的目光射向他,两双眼睛对视了一下,有着不足为外人道的深意。
  鹰在天空翱翔。这高原上凶猛、高贵的生物,或许怎么也想不到会与地面上的某个人类发生一段故事;又或许它早就知道,滚动在它血液里的与柯尔克孜人千百年的亲密感情,终将使他们再次相遇。
  红腿毛立在依布拉音的臂弯,他抖动胳膊发出口令,它腾空而起,却没有发现猎物——它有些纳闷,又立刻醒悟:他这是让自己走呢!它有些兴奋,又有些难过。它在主人头顶盘旋一圈,发出一声清脆的鸣叫,算是告别。
  依布拉音向天空望了一眼,便策马而去。他知道,鹰有鹰的路要走,他也要过自己的日子,他们谁也不该去改变谁。他们就这样在高原上默默遵守着约定,和谐共生。
  欢迎各地州政府宣传部、旅游局朋友积极为我们提供当地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线索。

哈萨克族传统美食:大盘茶鸡

茶叶煮出的鸡蛋,从来没听说过蛋的双亲也可以用茶叶来煮。吃过无数次如此味道的大盘鸡之后,终于领教到了“大盘茶鸡”的滋味。

  哈萨克风情游”,节目安排得倒是很丰富。先是歌舞,然后是阿肯弹唱,最后是哈萨克风味餐饮。

  算是很熟悉了。奶茶、马奶酒、熏马肠、清炖羊肉,还有用羊油炸制的面点“布尔萨克”,我所知道的哈萨克族美食,基本都在桌上见到了。印象里,哈萨克族人的食谱中似乎只有两种肉类——马肉和羊肉,这与他们游牧的生活习性有着密切的关联。但是,今天有很大的不同。在充当接待员的哈萨克族小伙努尔兰拿来的菜谱上,居然多出了一道菜——大盘鸡。我的好奇心提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我放过所有的哈萨克族传统美食,单点了大盘鸡。

  烧制起来时间并不长,大约二十分钟就可以出锅了,但是,我等了整整一个小时,还没看到这个“哈萨克大盘鸡”。我有些耐不住了。又过了大约十分钟的时候,毡房外飘进来一股奇特的味道,似乎是一股肉味,但又泛着一点点青草的味道。五分钟后,努尔兰端着一大盘肉走了进来。

  无论如何,除了盘子够大,确实是用一只整鸡做成,其它的,都似乎与我所熟悉的“大盘鸡”沾不上边了。这盘鸡泛着暗红色,辅料也不是红辣皮子和土豆,而是鲜青椒和胡萝卜。青椒和胡萝卜在长时间的焖炖之下,都变得失去了原来的形色,里面的汤汁变成了一种稠粥状。努尔兰随后拿来了哈萨克族的风味食品发面馕,掰成小块泡进了汤汁里。

  伸向一块胡萝卜,夹起它放进嘴里,居然有一股鲜美的肉香味,胡萝卜有一丝微微的甜,入口即化,第一次品尝到这样口感的胡萝卜,感觉极新鲜。

   我夹起一小块鸡肉放进了嘴里一咬,满嘴却充满了一种怪异的味道,甘辛中还带着苦涩,像一种中药,根本不是一块肉。我吐出这个东西,发现是一枚草果,仔细观察这盘鸡肉里,还有香叶、八角等香料,这些香料通常都被按一定的配方比例分好后当作卤肉的卤料,怎么会出现在大盘鸡里?难怪胡萝卜会出现这样新鲜的味道了。

  我们从前做焖羊肉,总是觉得还欠点什么,就试着买了一些卤料回来放进羊肉里炖,结果味道很鲜美。现在他家的“哈萨克风味羊肋”已经很出名了,好多人都来他这里学习做羊肉的方法。后来他试着又把卤料放进大盘鸡里,再配上焖羊肉时用的胡萝卜和洋葱,结果味道也很好。只是,很多人,特别是内陆的游客,吃不惯太辣的口味,他就用鲜青椒取代了红辣皮子,他还在鸡肉里加了具有新疆地域特色的作料孜然和白胡椒粒,这样吃起来味道更好了。

  我还没吃到鸡肉,努尔兰这样一说,我的食欲被快速调动起来。我夹起了一块暗褐色的鸡肉放进嘴里。鸡肉几乎不用咀嚼,就可以吞咽,连骨的鸡肉块虽然切得很大,但却很入味,只是,这种味道并不是卤鸡的味道。用了正宗的卤料,做出的鸡却不是卤鸡,而鸡的颜色也非常暗,这又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神秘配方还不想一下就说出来。他说,最初用卤料做鸡,食客们来吃过之后并不觉得新鲜,而且,卤出来的鸡肉颜色是土黄色,很不好看,他就想试着用别的办法。有一段时间,他试着用上糖色的办法,让鸡肉的颜色变深一些,但是上好了色的鸡,再卤出来的时候颜色又变浅了,而且鸡肉里还泛着甜腻的味道,肉也变腥了,他只能想别的办法。

  带着茶叶蛋来旅游,他发现,原来是白色的蛋清,经茶叶水煮过之后,就变成了浅棕色,很好看。刚好,哈萨克族人有喝茶的习惯,于是他就把自己煮的红茶用来做大盘鸡,这一回成功了。鸡肉的味道很独特,汤汁里不但有肉香,还有茶的清香味,很多人都喜欢用馕蘸着这些汤汁吃。

  如此多的工序,难怪需要如此长的时间,而味道也确实成了独一无二的“哈萨克风味”。

  如此多的人成为这一只大盘子和一只鸡的拥趸,如此多的人在努力让这道农家菜变得与众不同。短短不足十年的时间,大盘鸡的品种已经多达数十种。一只大盘子,一只鸡,已经搭建起味蕾上的一道风景线。

点燃祖鲁灯

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温泉县,保留着很多民族传统节日,祖鲁节就是其中的一个。

  祖鲁节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举行节日庆祝活动。它是由佛教点灯仪式演变而来的宗教节日。认为过了祖鲁节,每个人都会年长一岁,聪明智慧也会增加一分,预示着有更美好的日子在等着自己。

  说到祖鲁节的来历,还有许多的故事呢!相传,从前有一个孤儿,无人抚养,他只好挨家挨户讨饭度日。一天,来到一户人家讨饭,这家只有老两口和一个女儿,老两口心肠软,看他可怜,就把他收留下来,当作自己的孩子抚养。于是,老两口便有儿有女,家里充满了欢乐。

  几年后,儿女长大成人,两人慢慢产生了爱慕之情。老两口看出了他们的心意,就给兄妹操办婚事。老两口觉得不能老是让他们操心,便给了他们一顶旧毡房和三十头黄牛让他们自立门户。

  他们告别双亲来到一个海边,打算在这里开始新生活。一天,忽然来了一位身着白袍、留着白胡须的老爷爷,老人对他们说:“孩子们,请你们离开这里,翻过这座山,那里有一个广阔的草原,你们到那里去生活吧。”于是,他们按照老爷爷的指点去寻找新的草场。当他们来到这地方时,发现这是一个没有水草、没有人烟的戈壁滩,但因天色已晚,只好住在这里。他俩动手支起毡房,准备挤点牛奶充饥,刚挤好牛奶,牛奶却无缘无故地全洒到地上,他们无奈之下只好饿着肚子睡觉了。

  到了第二天早上,他们发现那洒了奶的地方流淌着清澈的泉水,附近还长出了绿草,变成了一块非常美丽的地方。从此,蒙古族人民将牛奶看作是至高无上的食品,从不浪费一滴牛奶。这天是十月二十五日,从此每到这一天,蒙古族群众都要在草场上、地上洒些牛奶和奶酒希望水草丰盛,久而久之大家把这一天称为祖鲁节。

  过去过祖鲁节时,一般都是在晚间掌灯后,全家老少围坐在一起,用荞麦面和酥油做珠勒佛灯,放在桌上的盘子里。有的一盘佛灯33个,有的77个,有的99个,有的100个,有的300个,有的1000个不等,同时做些桌灯放在窗台上、门套上、牛栏、马棚边,然后合家围坐灯旁观灯,以示日子红火兴旺。

  而如今却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

  我是在下午被一个蒙古族的朋友邀请的,在电话中,他只是说“去过节”。等到了那里,看到五颜六色蒙古族盛装的男女老少,我知道这一定是一个很隆重的日子。

  大家围坐在一起,说说笑笑热热闹闹地吃了一碗粥,与平常的粥不同的是,这粥是用各种各样的谷物熬成的。有米有麦子有豆子等等,相当于汉族人熬的八宝粥。只是这碗粥吃得非常隆重。在吃粥的同时,大家互相之间便说些祝福的话。吃过粥后,年长的开始祝酒说话了。敬天敬地,向天祈福,祈求老天保佑,明年风调雨顺;敬大家,祝愿大家长了一岁,生活更加美满。大家便轮着开始祝酒,形式也是多样的,有唱歌的有弹三弦的有拉马头琴的。

  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啊

  不落长江不呀不起飞

  要说造反的嘎达梅林

  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天上的鸿雁从南往北飞

  是为了追求太阳的温暖

  反抗王爷的嘎达梅林

  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

  追思的歌声中,有这个民族对英雄的崇拜。

  也有缠绵的爱情歌曲:

  金供碗啊银供碗

  供碗里的水呀清又满

  雄鸡报晓时离家园

  远去的哥哥你可平安

  情思如风,眼泪成河。在这悠远的长调声中,不管在以前的生活中,你曾经多么坚强,只要听到这草原的歌声,你的心就会立即变成一汪柔柔的温泉水,在绿草如茵的草原肆意流淌。

  古老的托布秀伴奏,和着蒙古族传统沙吾尔登的旋律,身着盛装的姑娘和小伙子们跳了起来。男子展开双臂,像是飞翔的雄鹰,潇洒刚健、热情大方;女子动作轻快舒展,活泼含蓄。

  他们齐声唱起了《温泉河》,温泉河,温泉河,祥和安乐欣欣向荣温泉河……

  温泉河静静地流淌,温泉河已融入他们的生命。他们是西迁察哈尔蒙古的后裔,240多年来他们已将艺术转化为生命的能量,他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驰骋过,他们为此骄傲!而他们会使这片土地更美好!

  就在这一天他们用手机短信不停地表达着这样的祝福:愿积福寺的神灵保佑你平安!愿博尔塔拉草原的清香带给你健康!愿温泉河的圣水祝你万事如意!祝祖鲁节快乐!

  点燃祖鲁灯,这是草原希望的灯火。

哈萨克族皮艺见证马背生活

在布尔津县,每户哈萨克族家庭中,或多或少都有皮革编制品。不同的生活习性,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审美角度……让不同民族间产生了文化差异。一个特殊的民族,一段特定的历史,必定会产生许多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产物。它们既可以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必需品,也可以是人类灵感迸发时的创作。哈萨克族皮革编制品就是二者的完美结合。

  1创作之源

  在辽阔的草原上,哈萨克族人无数次地辗转于山间、平原,这样的游牧生活,必然有太多无法抹去的记忆。他们走过一片又一片的草地,在赶着牛羊转场的时候,创作的灵感便开始萌芽了。

  不管是俊俏的黑走马,还是顽固的孺子牛,或者是笨拙的骆驼,在草原上,它们终生为牧人服役,是牧人们的好朋友。

  在我看来,马、骆驼、牛三者相比,哈萨克族人还是最钟爱马。

  千百年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马是他们最忠实的伙伴,正是由于对马的热爱激发了他们创作的灵感。除了普遍适用的一般性皮革编制品外,他们还编制出了经久耐用、美观大方的其他生活用品。

  用皮革编制成的鞍具、套马索勒紧带……这些无不源于牧人们对骏马的喜爱。独特的皮革编制品,镶嵌上银缀,与骏马矫健的身姿融为一体,达到了功能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据说,在皮革编制技艺和皮革编制品出现之前,人们试图用畜皮割成绳条当马鞍肚带。但后来牧人们发现,这种肚带一旦遇到下雨天或者马匹出汗时就会变形、移位,无法紧紧地固定住马鞍,松动的马鞍会直接磨伤马背,肚带两边的棱角也会磨伤马匹腹部。

  人们再次将一件件重物搬上牛背、马背、驼背,朝夕相处的牲畜便会发出阵阵哀鸣,这时候,牧人们开始心生怜悯。对于这些牲畜,他们总是万般怜爱的。皮革编制技艺就在这样的过程中产生。后来,驮东西时所需的皮制鞍具、绳索、鞭子也陆续出现。

  2完美蜕变

  看上去小小的皮革编制品,其制作过程却很讲究,就连原材料的制作过程也很繁杂。

  先是拿发酵过的面,配上四五公斤面粉和好,再加上一碗盐,放进牛羊皮中,晾上一天。然后,把奶酪水均匀地抹到皮子上,把皮子叠好,装进袋子里,在太阳下晒一星期。其间,每天要把袋子翻个面,保证两面都能晒到,隔三天打开袋子在皮子上抹一次水。晾好后,去掉毛即成原料。

  有了原料,剩下的编制该没有什么难度了?错!据哈萨克族老人讲述,编制的第一步是先将原料皮反复揉搓,使之柔软、平展。而后把皮子割成宽窄一样的细皮条,搓挤掉水分,再将细皮条用烟熏一周时间,浸入草汁。最后,在皮条上压上条纹,去掉棱角,使其光滑,达到保护动物皮肤的目的。

  完成这一系列工序后,就可以编制物品了。据说,用这样处理过的皮革编制出的物品,弹性强,色泽光滑且耐用。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哈萨克族人通过实践,发明和掌握了各种皮革编制技艺。这是一种就地取材,工艺繁杂又很讲究的工艺品。它可分为生产用品、生活用品和装饰用品三大类。其中用601根有花纹的细皮条编制而成的制作奶油的皮桶、用301根细皮条编制的带有花纹的皮壶是最典型的皮革编制品。

  3召唤记忆

  皮革编制技艺在布尔津县有两支优秀的代表性传承谱系,分别是和加别克·胡兰革家族与木哈得里家族。胡尔曼卡力甫和沃勒合潘·托台同为木哈得里家族中皮革编制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

  年过六旬的胡尔曼卡力甫老人是哈萨克族公认的皮革编制高手。上世纪60年代,他跟随父亲学习了皮革编制技艺。他还专门编写了大量的文字资料,记载和传承这项技艺。

  马鞭、马鞍后、胸带……在布尔津县举办的第五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及技艺展上,胡尔曼卡力甫拿出了这些宝贝。他将它们压在箱底已经很久了,记忆的匣子再次被打开时,那个年代的人和物久久回旋在他的脑海里。他一遍又一遍地抚摸着这些曾经见证了一个民族变迁史的物品。他要让这些物品重现在现代哈萨克族以及其他民族更多人的视线里。

  质朴的技艺,释放出哈萨克族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演绎着哈萨克族人淳朴的内心世界,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然而,随着人们审美观念以及生活习惯的不断改变,皮革编制技艺也在不经意间发生了变化。

  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让皮革编制技艺由普及慢慢走向了边缘化,精通皮革编制技艺的匠人大多已经过世,熟悉这门技艺的人越来越少,皮革编制技艺的生存空间和市场空间也变得越来越狭小。

  为了挖掘和保护这项珍贵的文化遗产,布尔津县委、县政府投入重金,收集整理了一套完整的皮革编制工艺的图片、文字资料,并将其纳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库。

  布尔津县文化馆馆长武蕾认为,哈萨克族皮革编制技艺记录了马背民族的历史,是工艺观赏性与实用性完美结合的艺术创作。哈萨克族皮革编制技艺和哈萨克族刺绣、冬不拉弹唱等艺术形式一样,具有草原游牧生活共同的美学特征。在现代哈萨克族人的生产生活中,它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费时耗工的手工皮革编制品难以与机械化批量生产的替代品竞争,没有了经济效益,年轻人不愿意学习和传承这项技艺,这项承载着无数哈萨克族人记忆的创作,如何实现生产性保护?布尔津县委、县政府还在进一步探讨当中。

哈萨克族的三十条禁忌

哈萨克族的禁忌很多,表现在生产、生活、做客、婚姻和宗教信仰等许多方面。

  1、做客时,忌讳客人骑着快马直冲家门,进入房内,这会被认为是挑衅或是报丧和传送不吉利的消息。骑马快到家门时,要放慢速度,在房侧或房后下马,并把马鞭放好。

  2、做客时,忌讳客人坐在放有食物的箱子上或其他生活用具上。他们认为食物是胡大赐予的,是圣洁的。

3、在毡房内不许坐床,要席地盘腿坐在地毯上,不许把两腿伸直。

4、在交谈和吃饭时,最忌讳捏鼻涕、挖鼻孔、放屁、吐痰,剪指甲和打哈欠等,否则被认为是最大的不尊敬。

5、吃饭、喝茶时,不能脚踩餐布,更不许跨越餐布。在餐布收起来之前,最好不要随便离开。如有事外出,不能从人前走过,须绕到人后面走。

6、吃馕时,不能把整个馕拿在手上用嘴啃,而应该掰成小块吃。

7、主人做饭时,客人最好不要动餐具,更不要用手拨弄食物或掀锅盖。

8、主人端上来的茶、肉和其他食物,不管好坏,都要高高兴兴的接受。茶不 能喝一半剩一半离席,否则主人会以为你瞧不起他或者有别的意见。主人给的肉也要痛痛快快地接受,不要不吃,否则主人是不高兴的。

9、饭前饭后,主人都会给客人倒水洗手。洗完手后,不能乱甩水,而应用毛巾擦干。

10、哈萨克族忌食猪肉、驴肉和非宰杀而死亡的牲畜肉及野兽肉,也禁食一切动物的血,他们认为,这些肉和血都是不洁的。

11、在哈萨克族人家住宿,不要拒绝使用主人的被褥,不然会被认为是看不起他们。

12、在哈萨克族家做客,一般多是住两天。

13、哈萨克族忌讳别人当面赞美自己的孩子,尤其不说能“胖”,他们认为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不吉利的事情。

14、忌讳别人当面赞美自己的牲畜和猎犬等,不能当着主人面追打猎犬和看门的狗,不要当面数主人牧畜头数,他们认为这样会使牧畜遭受损失和灾难。

15、不要跨越拴牲畜的绳子,他们认为跨越拴着牲畜的绳子,是侮辱了使他们致富的神灵。他们认为,牲畜的增多和肥壮,都是由主管拴绑各种牲畜的绳子的神灵赐予的。

16、走路遇羊群要绕道而行,不要骑马从羊群中穿过,不有用脚踢或用木棍打牲畜的头部。

17、不要用手或棍棒等指点人数,否则会被认为是把人当作牲畜清点。

18、借用的马归还时要卸下马鞍,否则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表示。

19、儿媳妇不能使用公公的马鞍和坐公公的床位;公公也不能使用儿媳的马鞍和坐儿媳的床位。

20、妇女坐月子、小孩出疹子的房子,新婚夫妇的房子、青年妇女单独住的房子,不要随便进去,更不能穿着背心、裤衩或赤膊进别人的房子。

21、妇女不能在长辈面前走过,更不能在长辈面前喝酒和抽烟。

22、当哈萨克族做礼拜时,不要从他们面前走过,也不能脚踩礼拜用的布单子,更不能模仿他们的动作和大声说笑。

23、哈萨克族房内的西墙上,不能挂人头像,睡觉时不能脚西头东,厕所门不能向西开,这是因为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在西边。

24、每礼拜二和礼拜五为不吉利的日子,不能外出。

25、大小便时要戴帽子,不要说话。

26、住房附近、水源旁边、礼拜寺、墓地周围不准大小便。

27、不能朝着太阳、月亮大小便。

28、忌讳拔青草、因青草是草原生命继续的象征。

    29、不能往火里、水里吐痰和倒脏水及大小便。

    30、忌讳在早上哭泣和说污秽语言,他们认为这样会办事不顺当或招来灾祸。

敖包  承载希望的码头

敖包也叫鄂博,是蒙古语的译音,有“堆子”、“鼓包”的意思。敖包作为蒙古族人民的精神寄托,它所承载的,除了族人赋予的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外,更多的则是朴素的愿望和祈福,它会让每一个虔诚的灵魂找到停靠的码头,摆渡人们的期待和美好的憧憬。  

由来传说

  敖包也叫鄂博,是蒙古语的译音,有“堆子”、“鼓包”的意思,关于敖包的由来,草原上有着许许多多的传说。

  一种解释说,敖包最早是用来祭祀祖先的。草原蒙古民族的葬礼多采取野葬,又叫天葬。蒙古族人在亲人去世后,用毡子将尸体裹住,按照喇嘛指示的方向,用牛车拉上尸体在草原上奔跑,尸体掉落的地方被认为是亲人安葬之地。为便于以后祭祀亲人,在送葬时要带上母骆驼和小骆驼。在尸体掉落的地方将小骆驼的腿割破,让血流到该处。次年,再带上母骆驼和小骆驼来寻找。骆驼嗅觉灵敏,闻到遗留的血腥便会哀鸣,由此判定亲人安葬的确切位置。这时,人们在上面放置一些石头做标记,日积月累就形成了敖包。

  另一种解释说,敖包是辨识道路的标记。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很容易迷失方向,先人用石块堆成道路和地界的标记,方便出行。清人姚元之写过这样的话:“夷人每出必骑,骑必驰骋。垒石于山巅,谓之鄂博,以志远近。”迷路之人看见敖包,自然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感激,会对敖包鞠躬、叩首,后来又发展成顺时针绕一到三圈,再捡来石块垒放到石堆上,祈福好运,最后慢慢发展成一种祭祀活动。人们通过祭敖包祈求天地神保佑人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还有一种传说与成吉思汗有关,据说,在公元13世纪时,铁木真为了完成统一大业,经常与蒙古各部落之间发生征战,每征服一个部落,他都要在高山或高处堆起土堆,插上旗帜作为标志,意为征服。随着时代的变迁,敖包的内涵逐渐丰富,形式也多样起来。在蒙古族传统习俗中,祭奠敖包是草原人民祈求五畜兴旺、幸福平安的传统祭祀活动。无论怎样的传说,有一点是统一的,那就是敖包是蒙古族人民祭拜上苍,祈福平安的神祗。

象征意义

  19947月,在距离精河县城东8公里处,修建了一座敖包,取名为“巴音斯楞”敖包。“巴音斯楞”是蒙古语,意为欢庆的意思。据当地朋友介绍,博州有许多敖包,但绝大多数都是以感恩春天、祝福春色为内容而起名的。只有精河这个敖包,是以庆贺秋天、欢庆收获为主题的内容来命名。

  按照蒙古族传统的理念,敖包d 修建,多选择开阔明朗、雄伟绮丽且水草丰美的高山丘陵,每个敖包均有名称,大部分以所在之山、所居之地和要表达的真实情感来选名。

  敖包多设于山丘之上、水泉之边或草场之甸,多用石块堆成,一般呈圆形,顶端围有柳条圈。挂有各色布条(哈达),一般蓝色哈达代表空气、充足的水源,白色哈达代表白云和肥沃的土壤,黄色哈达代表太阳和阳光,红色哈达代表热烈的火的颜色。在蒙古族人的心中,敖包修建的意义,除了祭奠,还有对重大历史事件予以纪念的内涵,后来逐渐演化成神性居所,即神祗。敖包除了石堆之外,还建有石塔、石碑和蒙古式迎宾亭以及其他附属的设施,成为完整的祭祀场所。外出远行的蒙古人,每遇敖包必下马参拜,祈祷平安,并随手捡石添上,遂积石成山。

祭祀活动

  祭祀敖包,在蒙古族有各种传说。有的说,敖包就是神的化身,有说代表山神,有说代表水神,有说代表龙神,也有说代表庙神或先祖的,凡此种种,不能统一而论,但有一点可以相同,都尊崇盛大而虔诚的传统祭祀礼仪。主要有火祭、酒祭、血祭和玉祭四种。

  火祭,就是在敖包前烧一大堆牛马羊粪。祭祀时,各户都走近火边,念着自己家的姓氏,供上祭品,把“布呼勒玛哈”——整羊肉,投到火里烧,烧得越旺越好。

  酒祭,就是把鲜奶、奶油,一滴一滴洒在敖包前,祈求平安幸福。这种祭神的风俗,很早就有,蒙古《秘史》中称作“酒注礼”。

  血祭,就是把自己喂养的牛、马、羊宰杀了,供奉在敖包之前。相传游牧时代,蒙古族牧民把牛马等牲畜看成是天地所赐,因此,祀天、地诸神时,就要宰杀牲畜以报答。

  玉祭,在古代是最昂贵的,它常常是祭神的贡品,过去蒙古民族祭敖包时,就有这种礼祭,现在几乎没有人用玉器祭祀敖包了。

  不论哪种祭法,都要请喇嘛来焚香点火,诵经念咒。官民一起围着敖包,从左向右走三圈,祈神降福。仪式结束后,要举行传统的赛马、射箭、摔跤、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参加祭祀的人开怀畅饮。其间青年男女往往借此机会相见,登高游玩,相互追逐,诉说衷肠,一般祭敖包往往要持续好几天。

  敖包作为蒙古族人民的精神寄托,它所承载的,除了族人赋予的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外,更多的则是朴素的愿望和祈福,它会让每一个虔诚的灵魂找到停靠的码头,摆渡人们的期待和美好的憧憬。

蒙古人起名习俗

男子起名的特点有:
  一、按民族心理习惯起名,如:帖木儿、格斯儿、巴特尔等;
  二、按长辈的期望起名,如:吉雅赛音(好运)、巴雅尔(喜悦)、 白音(富足) 、吉日格勒(幸福)等;
  三、按婴儿出生时,长辈的年龄起名,如:宾塔(五十) 、吉仁泰(六十)、 达楞(七十) 等;
  四、以勇猛的禽兽名称起名,如:少布(飞禽)、巴拉()、 赤那()、 阿不尔斯郎(狮子) 、部日固德()等;
  五、按自然万物名称起名,如:朝鲁(石头) 、阿古拉()、 牧仁() 、塔拉(原野)等;
  女子起名的特点有:
  一、以明亮的星辰为名,如:娜仁(太阳) 、萨仁(月亮)、 敖敦(星辰) 、娜仁高娃(太阳般美丽) 、萨仁高娃(月亮般美丽)等;
  二、以美丽的花草树木为名,如:萨日朗花(山丹花) 、其其格(花儿) 、娜布其(叶子) 、海棠等;
  三、以珠宝玉器为名,如:哈斯()、 塔娜(珍珠)、 阿拉坦高娃(金子般美丽) 等;
  四、以理想为名,如:斯琴(聪颖)、 乌云(智慧) 、高娃(美丽)、 斯琴高娃(美丽聪颖)等。
按此方法,蒙古女子的名字还可以分出很多种。现代蒙古人的名字,最大特点是不带名字前缀,因而它只是名字,不应理解成姓名,有极个别带姓氏前缀的,那只是个别现象。

驰骋在戈壁草原:哈萨克族

迤逦起伏的天山,绵延于新疆的中部;雄居于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冰封雪岭,与天山遥遥相望。在这两大山系及其各支脉的崇山峻岭间,分布着大小不等、高度各异的谷地和盆地,那碧绿如茵、水草丰美的牧场上,处处“

  草儿青青,牛羊肥壮,马群兴旺,遍地牧歌”,充满诗情画意,这就是哈萨克族的故乡。

  哈萨克是由许多古代游牧部落经过错综复杂的融合过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哈萨克”就是白天鹅的意思。白天鹅成为纯洁、自由、美好、幸福的象征,至今在哈萨克族民间受到景仰。

  哈萨克族在传统上主要是从事畜牧业生产。历史上,依赖天然草场大规模牧养牲畜的牧民们经过长期的摸索和经验积累,逐渐确立了对四季牧场的区分和利用,形成了在一定的草原范围之内,按照季节搬迁流动放牧的习俗。游牧成为哈萨克古老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同时也是哈萨克传统的生活方式。哈萨克牧民也长期居住穹庐似的毡房,以肉、奶为主要食品。今天,哈萨克牧民虽然逐渐定居和半定居,但是对传统的生活方式仍然情有独钟。

  哈萨克大规模牧养的牲畜有马、驼、羊、牛,统称“四畜”,马居其中首位。根据考古材料,哈萨克大规模牧马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当初塞种人居住在伊犁谷地的时候。乌孙时代的“乌孙马”在中原颇负盛名。史载,“乌孙多马,其富人多至四五千匹马”,乌孙王曾以良马千匹为聘,迎娶西汉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公主,足见古代乌孙游牧业及其养马业规模之大。古代康居的养马业也有很大规模,而且培养了优良的马种。汉文史籍多有关于康居产马的记载。哈萨克继承了古老的牧马传统。直到今天,在哈萨克的畜牧业生产当中,马的大规模牧养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昔日从事单纯畜牧业生产的哈萨克,如今不但有了本民族出身的知识分子队伍,一些哈萨克族的教授、研究员从事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与教学活动,而且在哈萨克地区有了哈萨克自己办的商业、企业,一些牧民还办起了旅游服务业。哈萨克草原正展开那宽大的胸怀,努力向世人展示那具有无限魅力的草原游牧业和牧马文化。

  哈萨克人说:“马和歌是哈萨克的翅膀”。哈萨克人用歌唱迎接新的生命,用歌唱伴随人生的每一段里程,直到用歌声送走亡灵。受着民间文化的熏陶,哈萨克人各个出口成章,人人具有赋诗作歌的才能,并且孕育和发展起了最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哈萨克民间对唱。目前,它已经以汉语音译名“阿依特斯”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哈萨克对唱一般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但它是庆祝集会、重大祭典、仪礼仪式、喜庆节日等项活动里必不可少的项目。在哈萨克民间,无论男女老少,无论是否民间歌手,他们都是对唱的热心参与者和欣赏者。其中,尤以阿肯对唱具有代表性。阿肯是哈萨克民间语言和歌唱大师。为了保护哈萨克传统文化和“阿依特斯”这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哈萨克地区每年都定期举行阿肯对唱会。每当这个时候,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碧草如茵的草场布满洁白的毡房,人们穿戴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欣赏和品评阿肯对唱。目前,伊犁师范学院这座建立在中国最西部,以培养哈萨克族高级人才为目标的高等学府还专门开设了培养阿肯的专业,成立了阿肯研究会和哈萨克文化研究所,积极开展保护、继承哈萨克传统文化的工作。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努力进取的哈萨克,也在以弘扬自己优秀文化传统丰富着中华文化。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少数分布于甘肃省阿克赛哈萨克自治县和青海省海西蒙古族哈萨克族自治州。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哈萨克族人口为1250458人。哈萨克族使用哈萨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

哈萨克姑娘鞭子定情

“姑娘追”是哈萨克姑娘。小伙最喜欢的一种传统民间游戏。也是他们寻求恋人。表白爱情的特殊方式。游戏开始时,一对对男女青年并辔向指定的目标徐徐进发,途中,小伙子可以任意向姑娘表白爱慕之情,姑娘不得有任何反对的表示。只能默默倾听。但在返回的路上。姑娘可用鞭子追打小伙。如果姑娘对小伙有意﹐那鞭子只是在小伙头上晃几下,或是象征性地打两下。如果姑娘不中意,小伙子就难免要吃苦头。 

  涉河定婚不反悔    

  订婚时,按照习惯,由新郎的父母或嫂子前往,仪式过程很独特风趣。公婆第一次见到未来的儿媳,要由婆婆取一块白色细碎花布料送给姑娘,作为见面礼,然后﹐上前亲一下﹐把一件带有几束猫头鹰毛的白色三角巾扎在新娘头上。接着,四五个妇女围过来争抢布料,作为订亲的喜果,大家都抢一点,是为了讨个喜庆吉利。这个仪式过后,还要举行一次“'踏水礼”,由男方家来的人同女方的哥哥或嫂子同时涉过一条河或溪流,以示双方都不能反悔。 

  伴郎对歌接新娘 

  哈萨克族婚礼一般要举行三天,第一天,新郎带领伴郎前去娶亲,女方会以哈萨克族习惯招待他们。接受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的贺喜。第二天休息一天﹐第三天正式娶新娘。但调皮的伴娘会把新娘藏起来,伴郎要揭开毡房一角骑在马上,与伴娘逗趣对歌,赢了方能进门接新娘。有时﹐其中的伴郎会乘其不备﹐从马背上跃进毡房,并从众伴娘围攻下夺门而出,如果跑不出来,就会招来嘲讽,没脸见人,还要向伴娘送礼。

额尔齐斯河畔驯鹰人

  阿勒泰草原,是哈萨克人世代聚居的地方,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额尔齐斯河和乌伦古河两条河流,养育了30多万世代逐水草而居的哈萨克牧民。追溯哈萨克民族的历史,这个以游牧为生的民族,自然少不了狩猎这一古老的生存和生活方式。而如今,狩猎对于哈萨克族老人来说,并不陌生。其中,驯鹰这一方式,便是狩猎的一种。随着现代生活的进步,加之对生态和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驯鹰狩猎这一古老的传统方式,目前正在阿勒泰草原逐步减少,甚至面临消失的可能。

  阿勒泰草原的哈萨克牧人驯养的鹰,名字叫金雕,尽管在天山南北驯鹰选择的都是金雕,可阿勒泰的金雕和其他地方相比,有两个不同之处,一个是阿勒泰的金雕,在两个翅膀上各有一对称的白羽毛。第二就是阿勒泰的金雕凶猛无比,连鹅喉羚都敢抓。今年的9月,在喀纳斯景区采访,记者见到了在神仙湾用金雕招揽游客的努尔勒别克。经过询问,才知道今年35岁的努尔勒别克,家在额尔齐斯河谷,是布尔津县也格孜托别乡克孜勒托海村的牧民,每年冬季,是驯鹰狩猎的季节,我们相约冬天再见。

  努尔勒别克的“摇钱树”

  11月下旬,第一场雪刚过,笔者来到阿黑图别克村努尔勒别克的家。远远的,就听见金雕急切的叫声。当努尔勒别克将金雕从鹰房里端出来后,我发现金雕居然比以前瘦了许多。努尔勒别克说,冬天要让金雕抓猎物,必须要把金雕养瘦。

  努尔勒别克介绍,自己的祖先就是驯鹰的高手,到他这已经好几百年了。过去萨克人驯鹰的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巴依”就是富人的意思,他们驯鹰是为了狩猎寻乐,在当时也是一种显贵的象征。而另一种人是穷人,驯鹰狩猎是为了换取生活用品。努尔勒别克的祖祖辈辈都是牧民,因此这门手艺也就代代相传了下来。

  在家门口,努尔勒别克给我们表演了驯鹰的绝活,只见他手托金雕,胳膊一抬,金雕就迅速飞起,然后一声口哨,鹰又从努尔勒别克身后疾速飞来,稳稳降落在手中。如此凶猛的金雕,是如何训练出来的?在布尔津县常委马丁和也格孜托别乡乡长的翻译下,努尔勒别克给我们讲述了驯鹰的过程。

  哈萨克人驯鹰,有两种,一种是从小喂养的雏鹰,但鹰必须是母鹰,因为公鹰再驯也不抓猎物。雏鹰从一岁就开始训练。驯鹰人要戴上一只厚厚的皮手套,训练鹰的飞起降落。

  然后将一只活的狐狸,用绳子将嘴捆住,防止在训练的时候咬伤鹰,然后将狐狸的后腿上的“比什”卸掉,这样,狐狸跑的比较慢。在训练期间,要减少给鹰的食物,一直让鹰处于饥饿状态,一个动作满意了,才给点奖励。

  一直到鹰抓狐狸的时候,可以一爪抓住狐狸的尾部,一爪抓住狐狸的头部,将狐狸狠狠按住后,就可以带鹰到野外狩猎了。

  另一种是成年的鹰,在驯养之前,将冰块塞进鹰的嘴里含上,让鹰一刻也不得睡觉,这样持续整整一周以后,才让鹰连续睡上三天三夜。

  努尔勒别克的解释是,这样做主要目的是让鹰忘记过去。因为冰冷可以让鹰大脑麻木,加上连续一周不让鹰睡觉,一直到鹰筋疲力尽后,才让鹰大睡一场。这样一折腾,鹰在睡醒之后,就把以前的记忆全部忘记了。

  这个时候,驯鹰人才开始给鹰喂食,并逐步开始和鹰接触,培养感情。之后抓来狐狸开始用同样的方法进行一个月的训练。

  努尔勒别克的金雕今年刚刚五岁,2004年在放牧时,发现的,当时这只金雕的母亲不知何故已经去世,窝里只剩下这只嗷嗷待哺的小金雕。努尔勒别克在征得当地林业部门的允许后,将这只快饿死的金雕抱回家进行喂养。后来,林业部门还专门给他办理了收养证。

  努尔勒别克从7岁开始跟爷爷学驯鹰,这只金雕是他自己驯养的第一只。平时,要用特制的牛皮做成的眼罩扣在鹰头上,只有在喂食或狩猎的时候才打开眼罩。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尽量少让鹰接触外界,也避免鹰抓伤人和家畜。

  每当夏季来临,努尔勒别克一家赶着牲畜转场到喀纳斯景区附近的夏牧场放牧,而努尔勒别克则托着鹰在景区景点上招揽游客,让游客托着鹰照像,一个旅游季节下来,有3万多元的收入。鹰成了努尔勒别克一家的致富“摇钱树”。

  人与金雕的故事

  一般的鹰几乎是每一两年就生育一次,阿勒泰的金雕一生中只繁育两次,寿命大概是30年至40年,因此金雕的数量在阿勒泰也并不多。所以也被列为国家三级保护动物。

  驯养阿勒泰金雕,在夏天必须每天都将鹰喂饱,这样,可以让金雕保证足够的营养。而一到冬季,金雕的食物就要改变了,努尔勒别克说,冬天要驯鹰抓猎物,必须要让鹰瘦身减肥,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

  冬天喂鹰的食物主要是动物的脾脏,喂前要切碎,用热水将内脏里的积血和油清理干净,一天一顿,一顿也就300克左右。这样,既保证了鹰的基本营养,而且将体内大量的脂肪要耗干净。

  狩猎的前一天,努尔勒别克在给鹰喂食前,将“霍亚”塞进鹰的嘴里,“霍亚”是用驼毛、也可以用蒲草的毛团制成,清洗干净后让鹰吞咽下去。然后将处理好的动物内脏喂给鹰吃。

  第二天狩猎前,让鹰喝加方块糖的茶水,再将吞下去的“霍亚”吐出来,这样一来,鹰胃里所有的食物被掏得一干二净。饥饿加剧了鹰的叫声,也加剧了鹰捕捉猎物的急切心理。

清晨,一切准备妥当,努尔勒别克穿上皮大衣,我们也在努尔勒别克家里找了皮裤穿上, 骑马随努尔勒别克开始向南沙窝前行狩猎,在努尔勒别克的马鞍上,安装了一个“丫”形的木棍,那是用来垫自己托鹰的胳膊的。

  跟随努尔勒别克驯鹰,我们既好奇又兴奋。努尔勒别克的目的就是想让鹰抓一只狐狸完成我们拍摄。我们整整在沙窝里转了一天,也没见到一只狐狸,我说不行就让鹰抓只兔子,可努尔勒别克却说,我们驯鹰一般不抓兔子,让别人知道了会笑话。再说兔子跑的时候是左闪右跳,鹰抓的时候难度也大,狐狸跑的速度虽然快,但跑的时候是直线,抓的时候就容易得多。

  一直到天快黑,我们才在一座沙丘上见到一只狐狸,可努尔勒别克刚把鹰放出去,狐狸就钻进洞里再也不出来了。由于天色已晚,我们不得不遗憾地离开了沙窝子。

如今,在阿勒泰草原,像努尔勒别克这样年轻的驯鹰人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而现在驯鹰的基本上都是老年人,且多数驯鹰老人都已过世,也没有将这一手艺传给后人。若干年后,驯鹰,在阿勒泰草原或许就成为美好的神话和传奇故事了。

胡安德克皮大衣:不可复制的民族瑰宝

  在风景如画的喀纳斯山下、童话边城布尔津县城博物馆展厅显眼位置上,挂有一件“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胡安德克的大衣。历经将近三个世纪,它依然毫发无损,暗红的颜色依然亮丽。看到它,草原部落曾经的往昔又一次浮现在人们面前。胡安德克鹿皮大衣曾是哈萨克族克烈部落的首领、民族英雄胡安德克奋战沙场、打败侵略者的犒赏,见证了哈萨克族人民保卫家园、维护祖国统一的努力、勇气和决心。如今,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胡安德克鹿皮大衣俨然是布尔津这个旅游城市特色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挖掘阿勒泰地区草原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对很多人来说,胡安德克的大衣是个谜,它的前世今生,它的保存传承……

  历史尘封

  近日,笔者来到布尔津县博物馆,展示中的胡安德克大衣,无处不让人产生诸多的疑问。馆长再努尔告诉笔者,这件大衣长约两米、肩宽约1.2米。这件又宽又大的大衣,现在就是让两个普通人合一起也不一定能穿得起来。胡安德克是哈萨克族部落的英雄,在那个尚武的古代草原上,我们不难想象胡安德克曾经的英武和剽悍。大衣的前襟、后背、袖边用不同颜色的丝线绣出绚丽多彩的花纹,后背用艳丽的花朵别具匠心的绣出太阳的图案。再努尔说,因为太阳在哈萨克人民心目中被认为是吉祥、幸福的象征。

  说到胡安德克的大衣就不能不说胡安德克本人,和那一段发生在古代中亚草原的历史。

  胡安德克在哈萨克语中的意思是“我们都高兴”。哈萨克人给孩子起名字往往是即兴而取。或许当胡安德克这个一生出来就较一般孩子体格明显高大许多的小孩,让父母和族人异常高兴,所以随即取名胡安德克。

  公元十八世纪中叶,准噶尔部称霸漠西,哈萨克克烈部也难幸免于难,这场争斗让平静的草原陷入了一场巨大的浩劫。面对大批部族成员的伤亡和草原民族赖以生存的牲畜的损失以及克烈部族人家园的不断沦陷,胡安德克主动请缨,要求和准噶尔部骑兵决战,最终,英武的胡安德克杀死了进犯的侵略头目,保住了领地。

  为了顺应部落民意,奖赏胡安德克,1745年不阿布哈萨克族中玉兹阿布贲汗命令13名绣女耗时90天精心制作了这件鹿皮大衣,赐给了英雄胡安德克。从此他奋战沙场,屡次打败侵略者。“当他凯旋时,就身披这件大衣。”胡安德克第八世子孙巴赫提汗说。

  我们设想当年,大衣的主人——凯旋而归的哈萨克族克烈部落首领胡安德克披着这件大衣的样子,当时,他也像大衣上的太阳图案一样光芒四射,那是何等的荣耀。

  “胡安德克大衣不是一件普通的大衣,它是英雄的象征,是胡安德克的官服。”再努尔说。

  代价沉重

  一件大衣能够相对完好地保存将近三个世纪,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那么到底是如何保存和传承的呢?在再努尔的帮助下,笔者在布尔津县阔斯特克乡哈拉墩村找到了胡安德克第八世子孙巴赫提汗。

  “每隔一段时间我都到县博物馆去看看那件祖传的大衣。”老实憨厚的巴赫提汗说,“爸爸临终前说,无论如何一定要把大衣保存好。”说到胡安德克大衣,巴赫提汗难免有一丝激动。对祖上曾经如何保存大衣的往事,不惑之年的巴赫提汗显然不是很了解,但对“文革”中家里人舍命保大衣的事情却历历在目。

  “文革”对巴赫提汗这样的家庭无疑是最大的不幸。解放前巴赫提汗家依然是整个布尔津最大的巴依(牧主),所以红卫兵的矛头首先指向了他家。为了使这件祖传的大衣平安度过这场浩劫,巴赫提汗的母亲在胡安德克大衣里放上防虫的哈萨克草药,然后用破旧废弃的旧毡裹起来埋藏在牛粪羊粪堆中。但并不是埋在粪堆中就没事了。

  作为祖上的荣耀,“文革”前巴赫提汗的父亲和爷爷也经常让邻里乡亲参观大衣,所以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件大衣。无孔不入的红卫兵找不到大衣,便开始动粗,巴赫提汗的妈妈为了保住大衣守口如瓶,最后在不断批斗和威逼中,被折磨疯了。说起这段往事,巴赫提汗的眼泪掉了下来。

  在巴赫提汗的记忆里,胡安德克大衣的传承也遵循着一些原则。如果家里有几个儿子,老人临去世时会把大衣传给小儿子,并且这个儿子生活药相对富裕一些。“怕万一因为家里没钱,把祖传大衣卖掉。”巴赫提汗说。

  果断捐献

  巴赫提汗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北京来了两个人,要用三万块钱把胡安德克大衣和一个马鞍子买走。但被他的爸爸拒绝了。“这是我们祖传的东西,几代人都没卖过,不仅我不能卖,你和你的子孙后代也不能卖。”巴赫提汗重复着父亲当年对他说的话。

  从2000年开始,文物热很快席卷全国,地处边陲的布尔津县也经常出现外地文物贩子的身影。20037月的一天,几个从乌鲁木齐来的文物贩子坚持让巴赫提汗把大衣卖给他们。巴赫提汗当即感到事态的严重性,他假装同意了,随后火速跑到文物局报告了此事。再努尔再一次劝说巴赫提汗:“这是国家珍贵文物,一旦丢失后果不堪设想。不但我们文物主管部门难辞其咎,你本人也做了一件对不起国家的事情。”

  鉴于大衣已经被很多文物贩子盯上,放在家里保存已经很困难。巴赫提汗思考再三后,终于把这个传了八代历经260多年的大衣捐献给了布尔津县博物馆。

  胡安德克大衣不久就被文物专家评定为民俗类国家一级文物。2004年,胡安德克大衣受邀被带到在北京举行全国民族服装展览会上展示了半年,受到了国内外服装界和文物考古方面的专家的高度评价。人们对这件清代哈萨克族官服啧啧称奇的同时,也想做一件复制品。

  但复制胡安德克大衣又谈何容易呢?再努尔说,北京展览方最终因为无法复制而放弃了复制。以现代的工艺来说,复制一件古代服装应该不在话下,但问题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再努尔认为,胡安德克大衣不可复制的原因是因为这种传统技艺已经失传上百年,在鹿皮上绣花是其中最难的一道工序。而要在鹿皮上绣出花,取决于熟皮的工艺。在草原文化不断变迁的现代社会,这种熟皮技术已经没有人掌握了。

  胡安德克大衣上历经数百年依然如初的暗红色,是用什么颜料染上去的?再努尔说,大衣上的红色染料取料阿尔泰山上的红松,是纯天然的植物草本染料。这个染料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天然的防腐剂。

  作为国家一级文物的胡安德克鹿皮大衣,俨然是布尔津这个旅游城市特色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挖掘阿勒泰地区草原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爱骏马与雄鹰:哈萨克族
哈萨克斯坦,为什么要迁都阿斯塔纳?
亚洲国家历史介绍-哈萨克斯坦
20条简单小知识,带你快速了解不一样的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人50字简介
新疆巴里坤草原为什么值得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