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丘北壮族老人的丧葬记|张杰俊

作者简介

      张杰俊,壮族,1946年2月10日生于丘北县曰者镇打磨山村民委三家村,1975年8月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曾在云南日報、文山电台、丘北二、三中、丘北县委宣传部、文史委、县政协办公室等单位工作。担任过记者、编辑、总编辑、教导处主任、副校长、文史委主任、县政协办公室主任等。

  

  

编者按:

张杰俊前辈,是官寨丫勒张氏家族的后人,也是我读初三时的语文老师。他在地方民族文化研究方面造诣深厚,在报刊上发表过大量文章,出版过文集。虽年事已高,但仍精力充沛,每天使用电脑写作不辍确实令人钦佩!本篇文章他于1988年,并收录在《丘北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中。(编者:张雷)

 

在丘北县境内壮族(沙族)的老人归世,都要举行隆重而具有本民族独特的丧葬仪式。

壮族死了老人,消息传出,凡属本村家族家家都出人来帮助把死者身上洗干净,换上新衣裤(裙子),戴上新帽子(包帕),穿上新鞋袜,(即结婚时所穿的服饰),然后把死尸装进棺材里,就坐下来(吃炒豆,嗑瓜子),商量确定停丧时间,出殡日子、安葬地点和办丧规模等事项,并安排“跑脚”四处(一般是两个人去一处)报丧、叫人。“跑脚”的每到一家,只能先在大门外边跪拜陈报说,某某人已经于某月某日某时逝世了。主人听后,就立即把一根烧着火的柴块横放在大门坎上,才让来人跨其进屋把死者的死因和出丧时间等叙述清楚。无论来人远近,都必须在主人家吃上一顿便饭或吃点东西,才给离去,如果是近处来不及煮饭,就要拿酒药给报丧者摸一下,是远处的就留宿,以示慰劳。

第二天一早,死者的亲戚和朋友就陆续地拿着一块约两米长、八寸宽的白布、二十多柱香和半斤菜籽油到死者家垫(女儿拿来的白布是盖,儿媳妇后家拿来的是垫)盖在死者身上,为死者点灯、烧香磕头,以表示沉痛哀悼。并经死者的后家开棺险尸后,才把棺材密封停丧。

停丧期间,死者的儿女给死者扎(糊)上一座“棺罩”和香厅。“棺罩”和香厅是用印有龙、凤、鸟、兽和牛、马、猪、羊以及家禽等动物交织在一起的图案纸围成,用闪光的金纸条做瓦片和镶嵌在“门”、“窗”边,门两边书写着“长夜呜咽河水悲,家属儿女泪纷飞。”“万重云天归落日,一门雨泪洒麻衣。”等对联,横批写“星坠平野”、“德范堪钦”等词语。“棺罩”和香厅的四角吊着灯笼,周围挂着金纸条。灯笼在灯光的辉映下闪闪发光,金纸条随风飘扬,煞是引人注目。这时,死者的大女婿或小女婿(如果没有女婿,就给哥哥或弟弟的女婿及家族中最亲的同辈的大女婿或小女婿来)就带着家族,背着锣鼓铜钗等到死者家,然后邀约上山砍来一棵高达十米多而留有尖枝的松树,为死者树起孝杆。孝杆脚下写上“司帛之神位、布帛之神位”等字样,顶端悬挂着一根约两米长的横档,横档两头挂着萝帛或走马龙灯,萝帛或走马龙灯下沿挂着近百条白、黄、紫、蓝、绿等彩带,彩带上面画有山川湖泊和各种花草树木,看起来非常壮观。其中最长约两米最宽约六寸的那条彩带上写着“引大德望尊○父○公○○老大人英灵上天修行成神”或“引大懿德○祖母○母○○太老孺人英灵上天修行成仙”等字样,其意思是让死者沿着孝杆爬上天去修行,以便使之成为人们信奉的“神仙”和进入乐园,享受幸福。并在孝杆下和灵柩前昼夜敲锣打鼓,守候灵柩三天三夜,以表示为死者鸣锣开道。

祭日,死者的儿女、儿媳妇及女婿按长幼排列向孝杆磕头后,发孝衣、孝布,披麻戴孝,以示孝敬父母。是时,三亲六戚都相约并自带用大米春细后捏成的粑粑和狮、鹿、马、象及家禽、钱、祭杖祭文等各种祭奠物品,来到死者家,为死者吊孝。有的还跳起狮子舞和大型(六十到一百人)兵器团休舞。大型兵器团体舞使用的是古时的刀、枪、剑、戟、叉、链、棍、棒、槌、流星和金钱棍等十八种兵器,并佩有鬼脸壳和狮子等。起跳时按锣鼓声响的节奏排成长队,一双一对地按兵器的特点和使用方法,统一步伐翩翩起舞。有单独的对打,又有统一的行动,使人看了心旷神怡,眼花缭乱。当亲戚朋友要进村时,其子女都一齐到村口伏地迎接,这叫“孝子迎客”。直至把吊孝者引到灵柩前。亲戚朋友见死者的女婿把自己所带的祭品摆上供桌后,就叫一对青年代表其家族向死者磕头叩拜。然后顺手抓些摆在灵前表示死者已经吃过的糖果、食物来吃。因为是高龄老人,大家都在心里祈求自己也能象死者那样长寿,所以要“偷”吃死者长寿的“福份”。

深夜,在死者的女婿家族敲锣打鼓的陪同下,死者的儿女及子孙都去俯伏在死者后家的家族面前,要求后家的人给死者在棺材上敲钉子(木钉)。其意思是为死者钉椽子,建房,撒瓦……。就此机会,死者后家为争一套或一件孝服向死者的儿女讨价还价。据说,这样争来争去,才能使死者的子孙兴旺发达,万事如意。事后,又由巫公或年长的老者带领死者的儿女及其配偶穿戴银饰服装和长衫马褂围棺、站堂、赶场走舞步。传说古时候,人死了以后,妖魔(指现在的野人)就来吃尸体。人们为了护卫死尸,就邀约起来穿上漂亮的衣服站在堂屋里,围着死者转,让妖魔只顾看着他们,忘记吃死尸。就这样慢慢地把妖魔引诱出死者家,然后让别的人偷偷把死者抬上山去埋葬。

到出殡时辰,巫公或长者领着一个死者家族念开路词(家谱),说什么“吸收啊!南京柳树湾啊。得的!(注:得的——壮语。那个地方)”等之类的话,据说,壮族(指父系)原先是从南京柳树湾来的。因此在喊礼时,一直从南京柳树湾喊到本县本乡本村本家,以表示对祖宗和死者本人的怀念,这时,女婿的家族就在巫公或长者的指挥下,迅速砍倒孝杆,让死者的儿女及子孙们抢彩带,据说,哪个抢得彩带,哪个就象死者一样延年益寿,接着又把孝杆的尖枝砍断,扛起尖枝和抱着灵牌、香炉等向村外走去。死者后家的家族就用红花线分别系在蒸笼、甑子、谷箩和衣柜等物上,然后坐(站)在谷堆、衣柜等物上边,以防死者把东西带走。死者的儿孙(男子)也跟着穿上草鞋、披麻、头顶弧形孝帽。全身雪白色地为老人戴孝。他们手柱竹棍,按近亲关系排列跪在地上,待灵柩沿着他们身上过了“桥”才起来(即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灵柩上还放着一床新红毡子,毡子上边站着一只三、四斤重的公鸡,意为帮死者驮钱。另外还将给死者盖的“棺罩”放在灵柩上抬走。

出殡拾棺时,全村家家户户的男子都来帮忙,就连平常和死者家有矛盾的人也来相邦,体现了“一家有难全村帮”,也有人把这种风气叫做“换伴”,因为壮族有一个古老的传统,棺木一起,八人齐扛,那怕是路途再远,山坡再陡,都不得落地,要一口气抬到坟山。途中要多少人,多少次换扛,都要计算好。这样的抬棺送葬是表达了全付人齐心协力,也表明了死去老人有好命。棺木一起,大伙都同声喊“起!起!”,走在送葬队列最前面的是丢“压路钱”(用士纸打成的筒钱)的巫公或长者,他不停地摇晃着那个铜铃,充当开路先锋;一班喇叭匠吹着“出丧调”跟在巫公或长者后边;接着是抬祭杖布的人。祭杖布按长辈、平辈和儿孙的亲威前后大小顺序排列,上面分别写着“福寿全归”、“母仪足式”成“懿德犹存”等词句,跟着的是跳予舞和大型武功团体舞的人起舞。棺材在中间,有的拉纤帛,即用两条十一、二米长的白布分别挂在棺材两边,让与死者平辈的人拉着朝前走。纤棉中间配有鞍子和红毡子的四匹马,三匹给与死者平班适事的人骑着,一匹空着,意思是让死者骑。其意为生前友好的同辈人送他归世。敲锣打鼓的人在棺木的左右边。后面是死者的亲属(妇女)依次排列哭丧,其他送葬人和帮助者走在最后,且走一程就放一排鞭炮。

到村边路口用两条板凳担着棺材小憩一会,举行路祭。亲属再次向死者磕头叩拜和向送殡者致谢。拜毕,死者的大儿子就把其女婿抱出的灵牌背回家放在香厅里供奉,儿媳妇们按大小顺序排列,他们一手抱着饭萝,一手拿洗锅把顺反绕棺各三圈,一面绕一面向饭萝扫进,(扫时洗锅把离棺木两寸高,未擦着灵柩)然后扛着回家。意为把死者要带走的粮食和物资扫回来,不让他带走。这时,抬棺材的人就忙着拿皮条、绳子把抬扛捆在灵柩上,搞成八人一扛,把灵柩抬走,临近墓地,孝子们又换抬一程,以示孝顺。

下葬前,巫公或长者就在已经挖好的坑坟中间用大米画上八卦图,两头分别书写“长眠九泉”、“地久天长”等词语,然后用手指把为死者驮钱的公鸡冠子捏破,让其出血,并用鸡血点八卦图和坟坑的四方。念道:“一点东方甲乙木,儿在堂中生福禄;二点南方丙丁火,世代孙儿出功果,三点西方寅酉金,世代儿孙出朝君;四点北方王癸水,世代儿孙进金斗;五点中央戊已士,世代儿孙出文武;左点金龙右白虎,金龙白虎来保佑”等吉利话。点、说完后:就把公鸡放在坟坑里,看它是否吃食和鸣叫,如果鸡吃食或鸣叫,就说明地点旺,坟地好。于是,就放鞭炮下葬。

填士时,死者的儿子按大小顺序排列背着巫公或长者盛给的细上撒在棺材的周围和上边,以示为死者舂墙、盖瓦,过后大家才你一锄我一锄地把泥土盖在棺材上,把石头堆砌在坟慕周围。坟墓垒砌好以后,子孙又把鸡、猪肉等祭品供在坟墓前,并磕头叩拜,然后背靠坟墓跪着,背手抬起衣裳接五谷和钱,也叫“撒五谷”。所谓五谷,就是稻谷、包谷、高梁、小麦、荞子。钱就是锑币和铜仙等。五谷是由巫公或长者在坟墓的尾巴念完咒语后撒播的。据说,哪个接着钱多,哪个将来就能有钱用,哪个接着稻谷,哪个就有大米吃。也就是说,哪个接着什么,将来就吃用什么。抬重的人转回家时,要先到死者家大门口洗手,跨过火柴头,把不干净的东西洗净烧光。死者的儿女洗好手,跨过火柴头后就去理发、梳头。搞好清洁卫生后,方可进屋或回到自己的家里。下葬的第二天下午,子女及女婿等亲属全部到坟前复山,即献祭,在坟墓前吃一顿饭,以示与死者会餐。

老人死后的当年腊月三十日凌晨,即鸡叫以后,死者的儿女又会集到死者家给死者哭丧,烧毁灵牌(即烧灵)和死者生前所穿过的旧衣服及盖过的旧被子等等。传说烧了灵牌以后,死者方才知道自己已经离开了人世,成了鬼神。所以,他(她)就背着自己生前所穿戴盖用的东西离家到新房(即坟墓)居住,进行新的生活。到第二年的清明前后,死者的儿女选好吉日,邀约三亲六戚把肥猪或山羊以及鸡、鸭等家禽拉到墓前杀祭,即上坟、以示纪念。这样,一个老人的丧葬事就算结束了。

                                                                写于1988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鄂州民间丧葬习俗之送葬
中华民间丧葬风俗程序
【丧葬】
辽宁瓦房店复州丧葬习俗
丧葬
“灵柩”和“棺木”的区别_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